其实,港股生物医药市场的“复苏热情”也蔓延到了在IPO之外的已上市新药公司。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科伦博泰等18A企业纷纷趁热配股,跑步进场。
科伦博泰2.5亿美元,信达生物5.5亿美元,成今年港股生物医药最大规模的两个配股交易。总的来说,2025年的上半场已定调,并且正在明确传递信号——下一轮“创新浪潮”的果实,要么有全球化潜力的管线,要么有商业化兑现的能力,最好还有过硬的BD战绩。
港股市场的真正驱动力,始终在于两大决定因素——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全球对中国的资金面。有医药行业基金经理向E药经理人指出,港股市场对于内地投资者、海外投资者都是离岸市场,其必须拿出远高于其他市场的投资吸引力,才能重新赢得关注与信任。
2022-2024年,港股生物医药板块深陷“寒冬”: 美债利率高企、全球融资环境收紧,流动性断崖式下降,个股零成交现象频现、IPO数量与募资额跌至历史冰点。而2025年以来的爆发式增长,与此前形成了鲜明反差,政策、资本、企业三股力量,在这一刻终于形成合力。
能明显看到,今年很多全球资本回到了香港,欧洲、美国长线资金相继回流中国资产。中国创新药的全球价值,正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认可,且受到了源源不断的南下资金、国内最大资金的关注和投入。
但更重要的变量,来自企业自身的深层变化。如果说过去的“Me-too”泛滥让投资者信心溃散,那么,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以“差异化技术壁垒+国际化BD能力”作为标配。
而站在药企本身的角度,他们对于港股作为国际化资本平台的需求开始爆发。5月23日,恒瑞医药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针对此次递交港股上市,恒瑞医药早前表示,首先,港股上市可以有效扩大国际知名度;其次,可以优化资本结构,通过港股发行获得新的融资渠道,能为公司多元化融资提供助力;再者,可以增强全球化布局,有助于公司拓展海外业务和国际研发合作,进一步实现海外市场的突破。
换句话说,港股正成为中国龙头药企实现国际化的“中转站”。百利天恒、迈威生物等A股上市创新药企也在积极谋划“A+H”布局。从数据上看,医疗健康企业港股IPO的劲头仍在继续,有41家企业在“等待上市”。
(数据来源:Wind)
可以看到,2025年这波港股生物医药IPO爆发,是“制度-资本-企业”等预期正在形成的闭环:政策降低门槛、资本主动回流、企业能力跃升——三者嵌套驱动,撬动起港股医药的复苏逻辑。换句话说,决定因素多,引起资本市场发酵的可控变量,也愈发复杂。但不变的是,这次与前几年“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流动性枯竭期”形成了明显差异——资本不再仅仅热衷于追捧“故事”。正如上述投资者所言,未来3-5年,聚焦“硬科技出海”的产业趋势,仍将是港股生物医药价值挖掘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