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阵容】
项飙,人类学家,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戴锦华,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吴琦,《单读》主编,播客《螺丝在拧紧》主播
本期节目为「螺丝在拧紧」与「项飙:你好,陌生人」共创,欢迎来到《你好,陌生人》第二季。
当“附近”变得模糊,陌生人成了日常风景,我们该如何与世界连接?
本期节目,项飙老师带着新书《你好,陌生人》,与北大教授戴锦华老师、《单读》主编吴琦在德国展开了一场关于自我和他者的深度对话。项飙老师从 “附近消失” 的观察出发,分享了项目缘起:疫情期间鼓励人们观察陌生人、猜想他们的故事,在与刘小东、李一凡等不同领域者的对谈中,探索 “通过理解他人照见自己” 的可能。他认为,物理空间的真实互动不可替代,线上同温层虽有支撑,但却是“附近”所不要的。
作者: 项飙 / 刘小东 / 何袜皮 / 李一凡 / 刘悦来 / 沈志军 / 贾冬婷 / 段志鹏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25-5(点击链接即可下单)
网络社群真的能替代邻里 “附近” 吗?戴锦华老师分享了“没有主义的个人”观点—— 当自我之外皆为陌生人,人甚至会与自己疏离。三位老师都关注着当下年轻人的困境:从历史脉络去梳理,在独生子女政策、消费主义、技术冲击下,个体既渴望连接又害怕亲密,甚至陷入 “爱无能”“自我陌生化”。
这场对谈没有答案,如戴老师所说“人文社科学者不提供答案”,但或许却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思路:从观察门口保安的神色、街头行人的状态开始,让空间感知唤醒历史脉络,在微小互动中重建与世界的关联。
面对AI的冲击,人文工作者的意义,或许就在于用这些思考撬动固化的现实,让每个人在真实的困惑与联结中,找到自我的锚点。
录制现场
00:02:18 “一堂晚了35年的课”
00:05:22 观察陌生人,成为对生活理解的把手
00:07:47 《你好,陌生人》出书,“捕捉思想的稳定感和清晰”
00:12:54 戴锦华:“项飙的工作有一种很明确的介入的愿望”
00:14:22 “个人主义绝境”:自我之外皆为陌生人
00:17:10 线上的同温层是一种“附近”吗?
00:21:18 对附近无法叙说的人,其实对世界的述说是很无聊的
00:23:06 当年轻人把自己陌生化,自己将不再认得自己
00:25:59 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和世界,“到底怎么了?”
00:34:47 项飙:从年轻人的存在性的境况,去理解他们怎么了
00:40:36 线上同温层是一种异化,用片面性来维持浪漫
00:43:16 走进杀马特的精神世界,“黑格尔从左边走来,本雅明从右边走来,杀马特在中间”
00:53:09 个人主体性的建立:不断对别人认得的过程中看见自己
00:56:45 回到我们的个人生活,应该如何找到支撑的力量?
01:05:02 因为没有理解世界的有效逻辑,所以我们的现实才如此艰难
01:19:14 面对 AI 冲击,人文工作者应该如何工作?
01:21:35 项飙:“激活书斋”;戴锦华:“人文社科学者不提供答案”
01:27:53 吴琦:“所有问题需共同承担,以真实联结对抗疏离”
“你好,陌生人”节目发起征集活动
第二季“你好,陌生人”,将把大家的分享收集起来,不定时邀请项飙老师回应大家的分享,甚至跟项老师线上交流,并将分享与回应作为播客节目的内容播出。
参与方式:
1.在本期节目评论区留言,进行文字分享;
2.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至邮箱cityaward@lifeweek.com.cn,邮件标题请注明“你好陌生人故事征集”,音频和视频可以网盘或链接形式附在邮件中,请保证链接有效性;
3.在小红书和微博发布内容笔记,带话题 #你好陌生人# 参与征集活动,更多参与方法请关注小红书@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账号进行查看。
剪辑:椋生
音频包装/编辑:天健
丨“你好,陌生人”丨
三联人文城市与人类学家项飙联合发起“你好,陌生人”节目,这也是人类学家项飙的首档系列对谈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