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批集采大反转(下)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十一批集采大反转(下)

5分钟 ·
播放数73
·
评论数0

到底要不要被集采的另一个不能忽视的维度是市场体量。在这68个品种中,有23种2024年采购金额未超过1亿元。即使企业数量充足、技术路径清晰,但用量不足以支撑一个全国性集采,价格下降空间也有限。如果强行集采,反而可能因低竞争度导致流标,影响整个规则的稳定性。


从整体来看,这68个药品并不是简单的不适合集采,只是各有各的更紧迫的现实原因,这些例外的情况也让集采的逻辑更精细化:不再是“过评即进”,反而需要多个变量去考量:专利、产品安全、市场容量、可替代性、患者影响力……都是“是否集采”的评估指标。


68个品种的“缓刑”,正好给准备跃跃欲试入局的人提供了一个观察期,新的集采逻辑下,什么样的产品“不适宜”集采,又会在多久之后重新纳入未来的名单?被排除在集采以外,是风暴前的缓冲还是意外获得的重生?


相比那68个“暂不纳入”的产品,还有更多的产品已经“主动撤离”或“被动退场”。有人在过往十批集采里落榜,转战院外及自费市场;也有人干脆注销批文、退出国内市场。这些集采后的“出局者”产品的第二条生命轨迹,也给后来者提供了一个集采制度之外生存视角。


  从2018国采实行之初,最先感受“寒意”的,就是跨国药企的过专利期原研药。经历了十批集采的时间,越来越多价格拼不过中标仿制药的原研药企业选择主动注销,以调整资源配置,集中精力发展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数月前国家药监局曾披露多款注销药品的公告,其中不乏涉及集采的原研药,因未中标而选择注销。

如山德士申请注销三个规格的磷酸西格列汀片,该药品作为常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被纳入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名单,最终9家本土企业成功中标。辉瑞申请注销的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和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两款抗菌药物,也均为集采品种。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在第五批国家药品集采中,辉瑞出局,市场被豪森、科伦等三家企业瓜分。


“退市”背后的逻辑不复杂,对于依赖全球定价、生产成本较高的跨国药企而言,集采的低价中标机制使其在竞争中难以维持利润空间。在无法实现以量补价、也不愿重构成本结构的现实下,主动退出反而成为一种理性。

不过,也并非所有落标的原研药全都选择了逃离,一部分原研选择转战院外市场,尤其是零售药房、电商平台、DTP药房等新兴渠道,成了“落标药”的避风港。


据报告,2020至2024年间,未中选药品在院内销售额持续萎缩,未中选原研药在院外渠道的销售额逆势增长,年复合增速可达20%~40%。尤其是在慢病管理、肿瘤支持治疗、精神类用药等领域,原研药依靠品牌信任、医生推荐和患者黏性,在零售渠道保持了较强生命力。DTP药房、电商处方流转、会员赠药等模式的广泛应用,也让品牌药在院外市场拥有了新的定价和服务空间。

虽然数据可观,但这场“突围”也并不轻松。


一方面,集采形成的“比价效应”使院外零售价面临强大压力;另一方面,零售端对市场教育、推广资源投入的要求更高,落标药如果缺乏清晰的差异化定位,也难以建立长期竞争力。


同时,医保监管、电商限价等政策也在持续收紧,原研药在“逃出院内”之后,并不等于“生存无忧”。


可以说,集采之内,拼的是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履约能力;集采之外,则更重视品牌维护与渠道运营。中标的企业,未必可以高枕无忧;而落标的药品,也并不等于失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