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雅君:「金榜题名」爆火之后,读书还能改变命运么 | 盲人摸象EP17

对话雅君:「金榜题名」爆火之后,读书还能改变命运么 | 盲人摸象EP17

86分钟 ·
播放数4233
·
评论数80

欢迎收听盲人摸象计划第17期,也是倒数第83期。

今天的访谈嘉宾是我的本科同学雅君。当然,她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一书的作者。

显然,已经有太多报道从太多角度询问过太多次雅君是如何走上学术之路的。所以这一次对谈,我并不打算按照以往盲人摸象的套路,而是更多地围绕我们共同关心的研究议题。

如果你关心年轻人眼下的焦虑和迷茫, 那你就当这一期节目是两位不成熟的研究者在分享彼此的思考。如果你正在考虑要不要念个文科博士,那你就当这一期节目是两位还没毕业的博士候选人在交流彼此的病情。如果你是盲人摸象计划的忠实听友,那你就当这一期节目是特别番外篇,因为我们真的准备了一份特别的惊喜——

欢迎大家在收听过程中在评论区积极留言与我们互动,你可以标记那些打动你的本期金句,也可以分享你的所思所想,或者单纯地为雅君打call。

我们将从本期节目上线后第一天和第二天,也就是2023年7月21日和22日,留言的听友中分别抽取1位,赠送由雅君签名的《金榜题名之后》一本,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时间轴】

03:21 你想象过《金榜题名》居然可以这么火吗?

06:23 硕士论文居然可以出版?这中间到底有什么故事?

11:44 这到底是不是一本教大学生怎么内卷的成功学读本?

16:29 为什么要成功?成功到底是为了什么?

24:54 今天的大学生是最惨的一代人么?

33:48 《金榜题名》的爆火,到底意味着什么?

42:35 高等教育扩招至今,读书真的还能改变命运么?

51:54 大学是一个迷宫,可能是全书最妙的比喻

65:14 如果只是勾勒那些牵引木偶的提线,我们的研究毫无意义

【原文摘录】

在第一章《迷宫》,雅君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来描述今天的大学生活之于一个十八岁的孩子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她是这么说的——

当大学生懵懵懂懂地踏入名校校园,很可能会发现其间的生活像极了一个被精心布局的异彩纷呈的迷宫:并不存在一条“主路”或某种标准走法——似乎每一天的过法都有许多种可能,每个人在路口处需要不断地做选择,每一条小路(例如科研、学生会、社团等)都各有乾坤,且大多与迷宫外的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们在各个小路之中穿行探索,一边选择自己的路线,一边在路途上收集着有价值的筹码(成绩、经历、奖项等)。

不过,对不同社会出身的探索者来说,这个迷宫的神秘度是不同的。有人对里面的布局相当了解,有人半知半解,而有人只能通过道听途说略知一二。

当寒门学子拼尽全力,带着改变命运的信念来到这里,却可能发现人的全面发展、解决社会问题和高深的学术追求才是被津津乐道的主题;当他们认为好好学习才是学生的职责,却可能一进门就迷失在形形色色的学生组织和社会活动中;当他们默认上了好大学就能有好工作,却可能发现大学的生活内容很少和就业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当他们想象来到名校就可以摆脱应试枷锁、自由发展了,却可能最终发现这里无非是另一片地形更为复杂的赛场。

在第六章《余论》的开头,雅君引用了一段布迪厄,他是这么说的——

如果说社会学的目的仅仅在于发现那些拉动它所观察的个体的提线,如果社会学忘记了它在与人打交道,即使人们以木偶的方式玩他们不知道其规则的游戏,总之,如果社会学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向这些人再现其行为的意义,那么社会学也许不值得花费一丁点努力。

【相关报道】

寒门子弟上名校之后 | 人物

为什么大学同学毕业出路分化那么大?| 南方人物周刊

对话郑雅君:金榜题名之后,找寻真实自我是一生的命题 |  新京报书评周刊

都在鼓励毕业生“脱下长衫”,可他们要怎么上大学才有出路?| 界面文化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为了营造更好的讨论环境,我们准备了两个小问题,可在添加微信后任选其一回答:

  • 你最喜欢哪一期节目?或者哪一位嘉宾?为什么?

  • 你还希望我们访谈什么样教育/职业/家庭背景的嘉宾?如果有机会,你最想问他/她什么问题?

另外,对于有意向的嘉宾,我们也会在当期节目推送后邀请其加入听友群。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什么是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是一个由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付宇发起的访谈计划,试图用10个问题串连起99个名校毕业生过去10年的经历和感悟,记录这个群体共同的情绪、思考和观点。盲人摸象计划将以音频和文字的形式呈现。有兴趣加入这一计划的朋友,欢迎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邮箱:qingdaokuaima@163.com

小宇宙/苹果Podcasts/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轻刀快马

更多内容分发平台持续上线中

音乐版权:CC0协议

展开Show Notes
置顶
欢迎大家在收听过程中在评论区积极留言与我们互动,你可以标记那些打动你的本期金句,也可以分享你的所思所想,或者单纯地为雅君打call。

我们将从本期节目上线后第一天和第二天,也就是2023年7月21日和22日,留言的听友中分别抽取1位,赠送由雅君签名的《金榜题名之后》一本,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1:16:26 听完了这期内容,真的很感动,我觉得雅君学姐和付老师都是有社会学关怀的研究者!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个是雅君学姐说的“既然这个世界有成功和失败之分,那我们要关注的是失败者如何自处,如何更好的生活”,很多时候社会学都在讲规律,讲社会为什么是这样,但很少有人关心这样了之后具体的人应该怎么办,这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真的非常有温度的地方。不止这个地方,还有前面雅君学姐提到高考大学对于社会的神话意义她不愿意给予消极的否定,让我觉得她真的在关心自己的研究和受众。第二点对结构性的讨论也很精彩,归因于结构然后呢?有的时候文化心态也很重要,也借用导师的话说一下“希望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减少弱者心态,不要让其束缚自己的行动”,所以欢迎大家来了解学习文化社会学哈哈哈!
付宇FoooYuuu
:
我本来还在想“她为什么这么懂 好厉害 完全听懂了我们两个人颠三倒四的叙述逻辑”……然后就看到“借用导师的话说一下……减少弱者心态”哈哈原来如此!
桑榆非晚-:救命掉马了哈哈哈哈
婧听说ing
婧听说ing
2023.7.22
我也好奇选调生群体为什么如此自洽,服从体制获得成功,这个成功又是为了什么?处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在庞大的体制内,能做出什么改变吗,还是不适合就赶紧离开,亦或者为了生存,寻求平衡的心态。
付宇FoooYuuu
:
关于这个问题,推荐雅君的另外一篇论文《“90 后”名校大学生工作意义的构建》(可以在微信搜到完整版的推送)
是梦梦呀:身处选调生群体内部提供一些视角: 1.自洽并不存在于所有人身上,既有进入又离开的,也有纠结之后接受work life balance的,既有一门心思从政的,也有一门心思过生活的。 2.不管体制内外,年轻人对这个庞大的世界做出改变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追求改变世界,成功的定义也越来越多元化了。
3条回复
近几年确实时常思考所谓寒门难出贵子个人认为,无论什么时代,读书于个人发展而言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命运”也不能那么狭义地定义为出人头地,至少读过书的人生和没读过书的人生截然不同。个人的命运还是有一大部份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Heygirl666
Heygirl666
2023.7.21
最近买了《金榜题名之后》,但是看到第三章家境,要开始进入具体学生的分享,突然又无比期待和好奇他们的心路历程,又有点胆怯,害怕更清楚地直面上层家庭孩子的眼界和视野与自己的鸿沟,恐惧这种差距充满细节地展开在自己面前,会不会磨损自己的信心?但是听完这期播客,准备好好继续看下去,认识到差距才是改变的第一步吧~
刚刚在看纪录片《高考》,拍的真好,久牵的孩子因为在上海遇到了这样好的志愿者老师,居然有机会申请去国外读书的奖学金机会,甚至让我重燃起要去国外的希望。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机会并不是非要让他们以后都成为所谓的人上人,而是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学会了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都要认真努力地生活,不能放弃。
看到去UWC的林兰兰到了云南去支教,从看别人弹琴变成弹琴给别人听,那样的自信和充满希望,一瞬间感觉世界也是能好的;看到燕霞留在上海,没有回乡参加高考,结果只能上中专,她很痛苦,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选择,但是她还在勇敢尝试别的道路,眼神里是更加坚定的清晰,她要坚持自考,这种温柔的坚韧真的好戳人;看到痛苦地听从父亲要求,回乡参加高考的武子璇,舍不得上海,越发沉默,但是还是心里憋着一股劲,弟弟在旁边看电视,她在旁边安静地学习,心里就酸酸的。
看完第三集,想起来之前轻刀快马的预告,点进来一看,果然更新了,真好!
如果有幸抽中了,我准备把书送给我侄女,她现在马上高二了,在重庆读书,父母都在外面打零工,虽然她不是那种脑子特别快的学生,但是她很踏实努力。但是对于未来,她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去规划也没有任何想法,只能先顾着眼前的书本和考试。我希望她可以在学校之外,有更多的对社会的认识,希望她坚强勇敢,独立自由,一步步走向她理想中的未来~
付宇FoooYuuu
:
恭喜你获得签名本《金榜题名之后》1本,请凭小宇宙“个人主页”截图与微信小助理(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联系,我们将会尽快安排快递寄送,再次感谢你对本期节目的喜欢,希望我们的节目可以继续陪伴你一起,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admin_test
admin_test
2023.7.22
还是推荐大家看《大侦探经济学》,瞧瞧因果推断多么令人信服。个案研究终究只是个案,说服力因人而异。
竹椑楯:我是觉得,因果推断解决的是完全不同的问题,两者维度不同,不好比较。应用微观能清楚且明确(clean and clear)地回答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多一年教育能带来多少收入提高/健康回报/etc”、“考试多考x分上某层次的学校能带来多少收入提升”这一类。但这些切入角度依然是宏大的,并不关注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感受。我怀疑这也许和经济学会把实证问题(positive question )和规范问题(normative question)分得很开有关系,我们通常是先把价值观的问题放在一边,先问是什么。后果就是,纯粹作为读者的角度,我读完某些讨论阶层固化的经济学书籍就会很难受,比如《the son also rise》 。当时的感受就是:是啊,阶层固化存在于几乎所有国家所有时代,财富的收敛需要300年,然后呢?我读完,完全没有感到被赋能到,反而更丧了。相反,社会学的一些质性分析,从这本《金榜题名之路》到以前程猛的《读书的料,倒是让我看到了活生生的个体,以及走出内耗、实现自洽的可能。总之,我是觉得,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各有其价值所在,不必硬拿来比较。
绿禾:种草了
_t8ie_
_t8ie_
2023.7.21
非常同意嘉宾的观点,心系社会的、有人文情怀的研究者,真的很适合做学者👩‍🏫我有很多相同的感受和困惑,会买书来看一看
Jescrin
Jescrin
2023.7.22
接触过教育社会学后,看到雅君老师的这本书名里的“金榜题名之后”,一下就和程猛老师“读书的料”一样,所凝炼出的这个概念用词,非常生动且直击内心的吸引到我这样一位作为书本目标大学生群体的注意力,一直在想买书单的list里~
付宇FoooYuuu
:
恭喜你获得签名本《金榜题名之后》1本,请凭小宇宙“个人主页”截图与微信小助理(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联系,我们将会尽快安排快递寄送,再次感谢你对本期节目的喜欢,希望我们的节目可以继续陪伴你一起,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我算是一个“迷失者”,大四了才知道有这本书,我比较好奇的一点是,虽然我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但是我弟弟就不是了,我该怎样让他别成为一个“习惯性学习”的人呢?我没有目标感,但是我该用什么方法、提供什么东西、告诉我家人什么消息等等,也就是我还如何做才可以努力让我弟弟对生活有目标感呢?我不知道,真诚求教😭😭
付宇FoooYuuu
:
其次,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其实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本科毕业的主流出路无非是出国、保研、考研、考公、就业。有一些事情是你无论怎么选择都需要做的,比如好好上课,让成绩单漂亮一点;有一些事情是需要你尽早开始收集信息、着手准备的,比如有没有那种给很多奖学金的交换生/暑期学校的机会,比如在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想出国可以考虑哪些国家、哪些项目;还有一些事情是没那么功利,但是可能会在更长的时间里为你提供意义感和价值感,比如培养一个兴趣爱好,特别是那种可以不断精进的爱好,比如在大学里交到几个不错的朋友,特别是那种可以一起做一些很抽象的傻事的朋友。凡此种种,“知”和“行”一样难。很多人是知道了,可坚持不下来。但是在我看来,更难的是在于“知”。换句话说,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再举个几个栗子吧。我是到了这几年才慢慢知道,哦原来有一个从大学时期就开始培养的兴趣爱好是这么幸福的一件事。再比如说,我原来对于“体制内”的理解是非常抽象的,只是凭感觉,觉得自己不喜欢,但是在做盲人摸象计划的过程中,我清晰地知道了,哦原来体制内的优点是这样这样,体制内的缺点是那样那样,尽管这事实上并不影响我的选择,但是如果我更早知道这些,我也会更确信自己的选择。
付宇FoooYuuu
:
我可能并没有足够多的经验和案例给出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不过因为最近刚刚和一个新入学的年轻朋友长谈了两次,所以说说我的想法。首先,不要试图替TA做决定。当然,我们对于如何一种投入产出比更高的方式念大学、如何在大学四年毕业以后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等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有一些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但是,我们没办法替TA去体验,没办法替TA思考,也没办法替TA去决定。举个栗子来说,以我现在的视角来说,学生会和团委可能有点无聊,但如果我只是告诉你,不要去,不许去,你应该去实习,你应该去准备英语考试,那你大概率会觉得有点烦。我可以告诉你尽可能多的信息,尽可能多的潜台词,但是我不想也不应该替你做决定。也许你最后还是觉得,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要加入学生会体验一下,那我也觉得ok,因为这是你自己决定以后的选择。
5条回复
现在人们更倾向于心理学 如果这样大家反而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是自己正念不够强 所以现在社会学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蝈蝈在叫
蝈蝈在叫
2023.7.29
感觉雅君写的是The Privileged Poor和Hidden Curriculum结合体,但又那么贴近中国现实!我们真的很需要这么一本书给学生解谜,努力阻止在无意识中再生产自己的命运,我觉得这是比学术意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蓝
一个蓝
2023.7.25
1:16:56 如果一部分人势必是要失败的,那么这部分人如何过自己的人生
三水寿
三水寿
2023.7.21
雅君老师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知以及对普罗大众的情怀,这方面的观点深深打动了我。人类文明只是艰难的在地球上挣扎着,希望是永恒的灯塔。
1:17:39 社会机制让一部分人变成了失败者 但失败者被制造后应该如何过上自我接纳的生活
彤福福
彤福福
2023.7.31
付宇老师《金榜题名之后》在哪里可以拍下谢谢。
付宇FoooYuuu
:
当当和京东都可以找到哈,之前看当当货源比较充足
彤福福:买到了买到了,感谢付宇老师,非常相信你,期待你更多更好的分享好物。🌈
1:15:29 最近一直在听付老师的博客内容,一个外行会一直觉得文科类的学科都会偏向内来滋养我们的内心的学科(我会觉得理工科更会是向外创造价值的学科),而社会学和心理学会在让自己自洽这件事上提供内在的一些启发和外在的观察,只看心理学可能会过于求责于己,只看社会学可能会过于归咎于外
付宇FoooYuuu
:
什么都嗑才会营养均衡
BEMYSELF1
BEMYSELF1
2023.10.09
想请问一下付老师和大家两个小问题:第一个是如何获得信息;第二个是如何判断信息是否过于主观性缺少客观参考价值
付宇FoooYuuu
:
这两个问题都有点宏观,我恐怕没有能力完整地回答。既然是在雅君这一期节目下面,就用大学生活举个栗子吧。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在与雅君讨论各自学术研究议题的过程中,我有几个感想:1.思维层面的路径依赖会导致自己意识不到的信息差。我刚进大学的时候总觉得好学生就应该做学生干部,大学里又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结果我的信息搜集过程就变成了,到底哪个学生组织最好。两三年以后再回头看,从一开始我的前提假设就错了,是我自己给自己虚构了一个前提叫好学生就应该做学生干部,好学生还可以做学术研究,还可以创业,还可以干脆就不做个所谓的“好学生”。很可惜,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最适合到处瞎玩瞎试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了。但是放在更长的时间段来看,这又是一种思维上的路径依赖,比如我大学的时候很想去学学橄榄球,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又觉得,你都大三了还跟一帮小朋友去学零基础橄榄球也太逊了,现在想想,为什么不行呢?如果那时候去了,没准儿还能培养一个兴趣爱好,认识一帮之前完全没交集的朋友。所以我会觉得,在“术”的层面讨论如何获取信息,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在“道”的层面识别并且破除自己思维上的路径依赖,或者说惯性,或者说偏见,可能是更重要的。
付宇FoooYuuu
:
2.享受信息涌来的感觉。这句话应该是路哥在《如果知道了成功80%靠运气,为什么还不躺平》那期提到的,我挺喜欢这个表达。现在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小红书基本就是我的搜索引擎。不管是在大学里,还是在职场上,都有很多前辈可以请教。之前有一期节目因为技术原因,录制效果不佳,所以没有发出来,在那一期节目里面我和嘉宾探讨了所谓的coffee chat文化,简单说就是请大佬喝杯咖啡,大概30-40分钟的样子,聊聊自己的困惑,请教一下大佬的看法,不一定指望大佬给什么现成的答案,也不指望大佬可以offer什么工作机会,哪怕只是收集信息,也一定是物超所值的。我的一个观察是,我身边在美国念书回来的朋友们,都很习惯且擅长coffee chat,特别是校友,或者是同行业的前辈。倒也不是拉踩或者是崇洋媚外,我自己是个i人,请人喝咖啡总觉得有点张不开嘴,甚至觉得有点做作,这个是我应该要突破自己的地方。不过我确实也觉得coffee chat是个很好的形式。
4条回复
曦云吖
曦云吖
2023.9.15
有点失望,身为(学界可能相对少数的)女性学者,调研对象38位全是男性……能理解但是……
竹椑楯:这其实是个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影响的标准操作。否则性别影响混进来,雅君同学的毕业论文就更难写了😂
lisover1234
lisover1234
2023.7.22
最近才开始接触播客,然后就发现了这个宝藏专栏,我听了几期后发了一条微博“最近找到一个比较喜欢的播客栏目,听了好几期,感觉还是需要不断学习接触新事物,同时代的他们是如此精彩,自己的一些不如意显得如此渺小不值一提 ”。现在我已经把快马轻刀栏目全部听完了,有点舍不得听完,收获太多了,突然就自洽了。而金榜题名之后的书也是我前段时间接触的,前面有一期播主提到过作者,当时还在想茫茫中有一些关联,很庆幸在互联网中遇到你们,感谢你们让我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这个社会。
付宇FoooYuuu
:
感谢你的认可和喜欢!
有点感动 两位有情怀的学术人的对谈 突然明白啥叫“交流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