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包法利夫人》4独树不成林

182-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包法利夫人》4

40分钟 ·
播放数31781
·
评论数198

本期播客上半段借着我对于“风格”和“影响”的批评,以《包法利夫人》举例,讨论一个受过教育的闲人应该如何阅读一本小说。播客后半段分析了苏珊桑塔格在1964年写的一篇著名的反对知识分子过度解读的文章《反对诠释Against Interpretation》,为什么在她心中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诠释属于智识对于艺术的强暴。

封面:Karasubonn

前奏:巴赫意大利协奏曲Bach Italian Concerto(日安)

相关单集:

165-中产阶级为何喜欢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包法利夫人》1

171-福楼拜对现代人困境做出什么诊断?(包法利夫人2

172-《包法利夫人》如何解剖卢梭哲学?(3

182-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包法利夫人》4

展开Show Notes
树老师,想听听你对全球文科倒闭潮的看法
漫漫_aA0H:附议
开心每一天呀:支持⬆️
谢谢树老师。我是一个喜欢看经典小说的人,但完全不懂那些理论和名词…我只是纯粹很喜欢看书时候的各种情感体验,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喜欢得不够专业”。但这次的播客给我一个安慰,原来我的“喜欢”那么纯粹😄
zhamoumou: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哈哈
Wateres
Wateres
2025.2.13
这期真的很有共鸣。就像“手里拿着个锤子,看啥都是钉子”。作为女性主义者我都有点厌烦没完没了的女性主义讨论。哪怕多读点别的理论呢。
小树最后讲到一些艺术的例子好有趣,可以许愿多讲点吗😋😋
吴芋泥:我大学的时候毕业论文是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分析一篇短篇小说,所以大四读了很多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很多学者在论文里面都写道,这种理论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是也有将意识形态置于艺术本身之上的倾向。在我看来,现在很多人在试图用女性主义诠释某个作品的时候,他们是带着固定的立场进入这个作品的,然而缺点就如树在播客里所说的,过多地强调了内容,甚至演化成了一种分阵营的形式。
绿沼:确实会厌烦,而且觉得扫兴
HD63739s
HD63739s
2025.2.12
好精彩呀,如果树老师是我学生时代的老师,我一定能把语文学得更好,做更好的阅读理解(没有在指应试教育)。
influenced深受影响,在简介里经常会看到,是觉得挺偷懒的,可能简介的字数有限吧hh我想inspired,受启发应该更有正向意义的精确度,而且inspired会要求更多的细节描述,受雨果启发,这句话比受雨果影响,更让人摸不着头脑。另外我觉得influence作为大人物的评价经常是为了提升大人物的高度,抬高它的影响力。inspired不够尊贵像很像在judge哈哈哈(。)所以influence是一种尊称吧笑死。当然这两个词都不是欣赏创作的态度,都是空洞的台面话,作为独立的闲人不需要这样做的。
另外,理论诠释这种知识分子常做的事,何尝不是一种全人类最爱的行为。引用一篇论文强调自己的观点是这样,10分钟让你看完这部电影也是这样,妈妈转发公众号文章让我看也是为了强调她自己想教育我的内容。
有阵子艺术创作经常爱说“解构”。这恐怕是艺术对世界的强暴了。
仲树1
:
拒绝、瓦解、鄙视、批评、重估、扭曲、反驳、继承、赞同、扩张、融合、挪用、传承。。。。都是常见的“影响”,当然论证这些影响也需要更多智识上的劳动
情侠仗义:用对艺术的爱欲,来取代诠释 —— 这如同“深爱一个人 与 表述如何深爱一个人”的区别 我觉得,主播力图用 非概念化、非风格化、非定义化的方式,来“诠释”她喜爱的作品
6条回复
哎 忽然很难过,我几乎听了🌲所有播客,包括早期那些感情故事。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时候拥抱这样一种直面人性惨淡的态度,可能我也曾经有过一种人性幻想,或者说“制度让人变恶”,各种意识形态会用各种词汇代替这个“制度”。但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坐在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没什么两样,我们分有共同的人性。制度的进步作用在哪里呢?如果无法拯救人性?就是为了我们过一个及格分的生活吗?一瞬间这些都无法被忍受、一瞬间所有的阐释学技术都瓦解了;我自己真的很像包法利先生,重视家庭、怯懦且经常会自我麻痹。不知道是否一定要经历某种切肤之痛才会回头审视人性和自己的人性,而不再用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来审判世界。或许维持阐释也是一种人类对抗最恐惧的虚无的方式:我们必须持续创造意义!如果阐释之布被揭下来了,结果露出一面镜子,照尽自我的虚无。这太不可承受了,都是什么胡言乱语哈哈哈哈
草台台柱:可能听完了所有播客,也应该避免诠释🤪
关于播客后半段所阐述的理论,我有2点反思(也是疑问)
1.Content and form,Tangible and intangible.桑塔格提倡直接感受艺术的形式、去感受对于艺术感官上的感情、感受那种爱,但问题就是以上这些其实都是非常主观的东西,甚至很难用语言去描述——因为首先在我心中语言是有形的,它是在描述的、直观的,其次当你用语言阐述以上感受的时候,有的时候就不得不去用一些理论性概念性的东西,那又回到了“Interpretation”上来。再说,如果你想要去将自己对于艺术的感受和他人进行交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会去Interpretate以更好地表达你的感受的,所以我感觉这个界限其实很模糊。
2.有关“意义”。这个意义其实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艺术本身的意义,第二个层面是艺术家创作艺术的意义。从第一个层面来说,就是在问艺术一定要有意义吗?如果它一定要有的话,又有正确的答案吗?因为首先可以说正常人对于“确定”“稳定”是有天然性渴望的,而且不管是中文语境的教育还是西方的教育对于文本理解,大部分的时候都是有正确答案的,或者说是有采分点的所以我们从小到大其实都是在对于艺术的内容进行理解、赋予意义,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意义。而这种唯一标准意义很多时候是我们在揣度艺术家创作的意义,即第二个层面,就是说他们以什么为出发点来进行创作,因为这种出发点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理论性的、是可以被说出来的,就算是现代抽象艺术,他们要“anti Interpretation”,但“Anti interpretation”本身也是一种概念(不可否认确实是有一部分艺术家他们是通过灵感去创作的,他们可能很难说出自己创作的动机是什么)但是大部分的时候一个作品本身它背后都是有目的的。

以上2点思考其实就是我在想如果顺着桑塔格的理论进行探讨,那在她心中“Interpretation”的边界到底是什么呢?也就是放在现代来说,是不是网上所有对于电影文学作品的尝试理解和深挖都是一种“Interpretation”呢?那么那些学术论文到底还有没有意义呢?还有没有必要设立这么多人文社科呢?还有就是她对于艺术含义的理解到底是什么呢?

总之就是我听完这个理论之后觉得有点模糊😭
Vvitch:2.艺术没有意义,但是无意义不妨碍我追求艺术感受。艺术家创作艺术的目的,对观众来说是不可考的(如果你只是看作品而不看外延资料)。追求破解,做聪明鬼,看穿艺术家的隐私,让自己有谈资,对作品有发言权,我认为都有点太紧张了。你可以只是看,只是对故事中的悬念感到紧张,只是关心人物的命运,情节的曲折或平淡,然后作品或许可能以另一种方式打动你,与此同时你也感受到了作者的表达,对作品有想说的。如果没有打动你也很好,我们不需要感受到所有的艺术作品,而是找寻那些给我们感动的作品,间或轻松地,试着给自己一些挑战接触下以前未踏足的艺术领域。我感觉就是让自己被作品打动,而不是我要包裹作品。
Vvitch:1.我认为艺术形式对应艺术感受。文本也是艺术形式之一。比方伟大的小说家同我们一样用语言书写,但是他们能通过对事情、细节等各种角度的文学描绘,甚至互相矛盾的话语传达出某种感受,此种感受是主观的,读者主观体验到的,但是我们会发现有时候有复数的读者有相近的体验,我们或许会引用不同的生活经历填充它,把感受用语言讲出来,但是我们清楚那种感受是彼此理解的。文学描述也是我们很难自然地、一下就做到的,需要揣摩、思考、组织语言,这就涉及形式,艺术的技艺。
8条回复
06:11 但是老登的出现是对小妞电影的反抗,创造描述那类电影的语言,展现属于女性的话语权
仲树1
:
马克思理论的出现也是对(把世界诠释为)资本主义反抗,弗洛伊德理论的出现也是对(把世界诠释为)实证科学主义的反抗。你把世界锁定成一个理论中建构的敌人,那你剩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为这个敌人找到一刀锁喉的绝招,走到这一步,智识就可以停止运转了,只需要不断复制运用、招募不再动脑子的虾兵蟹将帮你挥舞逻辑暴力的大刀。这是所有现代理论的死胡同。
非有非无非人非物:从我角度看,老登电影的排行榜的出现,没有实质性降低它们的“艺术价值”,更多地是嘲讽,是对刻板化的性别角色的厌烦,被评上老登电影的,它们真的被伤害了吗?真的被驱逐于所谓的艺术殿堂了吗?我看到很多评论是通过这个词来表达以前看这类电影对某些情节或角色不舒服的表达,豆瓣把出现这个词条的帖子都删掉了,看到某群人的跳脚。语言是有力量的,老登传达的是对创作者的呼吁“也看看我们(女性)的需求”,像《看不见的女性》那本书里的例子,如医药研发的身体以成人男性为标准,但男女有别啊(具体数据忘记)。我们也欣赏美啊,渴望获得智慧啊,不是一拳打死所有。
8条回复
呱咶
呱咶
2025.2.13
11:05 小时后做过一篇阅读理解是李清照写的豪放风格的词 当时看到是李清照的 就写是婉约派 被打了个大叉 从此不再套用流派分析作品
Yolo_Du
Yolo_Du
2025.2.13
06:39 哈哈前两天刚有个读书播客这么读
清都山水郎XX:哪个哪个!
四个半月:我也是,前两天刚听完,也讲的很好
5条回复
尾号123
尾号123
2025.2.12
17:04 树老师你是直博的对吧
尾号123:我记得是
燕兔之爱:美国应该没有这样的东西
5条回复
珍珠海
珍珠海
2025.2.12
好爱这个系列!
furyfluffy
furyfluffy
2025.2.13
34:00 新浪潮电影马上奔赴战场hhh
极地大牲
极地大牲
2025.2.17
20:57 我就知道一定会有美丽的走地鸡路过
MoriH
MoriH
2025.2.12
太好了 我唯一不舍得倍速播放的树小姐又更新了
Eu瑞卡:还是倍速吧,不然都跟不上树老师的更新步伐,哈哈哈
菲欧奈Fiona:我1.2倍
冯希曼
冯希曼
2025.2.13
封面给猫咪把脉 kiyo
krish_:没看到你的评论前还以为是树老师在和猫咪抢小黄鱼哈哈
putput
putput
2025.2.14
18:43 鹈鹕灌入我的顶!
fisher007
fisher007
2025.2.21
想探讨一下,我看到的女权主义者对男权电影的批判大部分是对是电影中所呈现的权力关系、主客体的批判,即对”创作者将现实生活中权力关系(性别歧视或性别不平等)在电影中复刻或者加强”的批判,而不是像桑塔格说的对于电影或艺术作品背后隐喻的刻意解读。它不属于对于一件艺术品加上很多注脚强赋意义(比如将一颗鸡蛋放在美术馆里用文字强调这象征着初生和生命),而是将电影叙事的呈现转为了文字形的叙述,就像在讨论日常的时候说“过年做饭总是女人在厨房”一样,讨论哪吒时的“鹤童身为大师姐也要给客人端茶倒水”。我个人觉得这种批判的存在是好的,它在揭露现实生活中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现状。另外我发现评论区很多人对女权主义者的态度挺不友好的,认为她们的愤怒过于聒噪。但我觉得这是一部人对性别不平等、文化束缚、和法律政策各方面压迫因素的正常反应,她们需要的是将愤怒引导到行动。嘲讽和轻蔑是非常不友好的行为。
王曼_kXJs
王曼_kXJs
2025.2.13
想听小木墩分享下看哪吒的感想
仲树1
:
《哪吒》是中国人的《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和《哪吒》是两个建立在庞大而复杂的世界秩序之上的现代神话,一个是以弥赛亚叙事为基础的科技魔幻主义,一个是以传统神话为基础的东方魔幻主义。两个电影的主线都是一个有关“个体对抗命运”,或者说“人性对抗天命”的故事,这跟约伯对上帝诘问一样,是永恒的哲学问题。 《黑客帝国》的主角尼奥是一个现代程序员成为了救世主,哪吒是一个出生即被天意定善恶的弑神童子。尼奥面临的一个是建立在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之上对于现实红丸和虚拟蓝丸的选择。哪吒面临的是一个是建立在天道循环之上的红色魔丸和蓝色灵珠善恶秩序的区分。 尼奥的成长旅程(Bildungsroman)是以践行苏格拉底箴言”认识你自己“的个体英雄主义,尼奥的反差来自于他本人的平凡和神启预言他注定伟大,他需要通过成长来意识到平凡个体如何承担伟大使命的矛盾命运。哪吒的成长旅程是对着君权神授天定善恶的世界秩序怒吼“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个体英雄主义,哪吒的反差来自于他本人的稚气天真和天命注定中的暴戾,他也需要通过成长来意识到天真个体对于不公秩序的暴戾反抗也可以是一种良善正义的矛盾命运。 尼奥不是一个孤胆英雄,他的个人神话离不开崔妮蒂的爱和墨菲斯的指引,爱情和向导是成就西方个人主义最重要的社群;哪吒也不是一个孤胆英雄,敖丙的友谊和父母的爱成就了他,友情和亲情是中国文明中私德最重要的基础。 《黑客帝国》中的个体命运是现代科技程序与人类自由意志的博弈,每一个个体是绝对孤独的原子。《哪吒》中的个体命运则融合了更多现代社会以前的传统纽带,有关“华夷之辩”的族群归属,有关”忠孝能否两全”的传统人伦,有关臣服于中央文明后边缘群体的归属和独立,这些都是中国人独有的文明问题。
啊珠珠啊:小树老师小红书前两天发过关于《哪吒》的这段,指路“鬼鬼祟祟的树”
Mi小米
Mi小米
2025.2.13
08:52 哈哈哈哈哈 笑死了
9s4s
9s4s
2025.2.24
09:04 博主关于贝多芬的讨论让我想起纳博科夫那句“世界上只有一种流派 那就是天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