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为妈妈后,我变了
不久前,人物发起了一次征集,「成为妈妈后,我变了」,迅速收到一千多份回复,读者们细腻而深入地讲述了自己当妈妈后种种的变化:身体的,心理的,家庭关系的……生育对女性来说是巨大的变动,而过去的一年也是《人物》编辑部的生育大年,有四位同事都在这一年当了妈妈,迎来了五个小生命。这一次播客,我们邀请了新手妈妈林松果,和「老手妈妈」朱柳笛,一起分享她们在成为妈妈后的变化。 原本「雌鹰一般」健壮的林松果发现自己的身体逐渐成为一个容器,相伴而来的是腹直肌分离;孩子已经七岁的朱柳笛,重新想起侧切拆线后那种似乎被全世界抛下的疼痛;有了孩子,家里突然从两个人变成无数人:妈妈、婆婆、月嫂、育儿嫂……全新的「家庭管理学」需要学习;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妈妈们还要再去思考和职业的关系:身边还没有生了孩子之后继续当记者的先例,未来生活中的诸多要素,职业、育儿与自我该如何排序?这是贯穿生活细节的诸多取舍,而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们,时常在场,也偶尔做得不够。 生育及养育是复杂的、辛劳的,但林松果和朱柳笛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崭新的力量和勇气,在面对生活里微小的不公时,她们会直接表达,孩子带来了一种使命,她们想要让孩子未来的世界变得更好,而她们自己,也在孩子的反馈中,感受到一种珍稀的、无条件的爱。 祝福每一位母亲。更多讨论,欢迎点开音频播放。 【时间轴】 2:05 生育带来了许多身体上的新知——慢慢发觉女性的身体是生育的容器 9:00 信息遮蔽:前三天三夜的无比恐慌 14:12 关于「父爱反馈」的迷思,可以往后放一放 19:12 生孩子之前,我曾担心工作会受影响 24:33 每个妈妈都有一个「10点钟时刻」 30:02 「孩子变成了我的人质」:你希望所有人对孩子好,那你就必须对所有人都好一点 31:45 没当过领导,如何管理育儿这个「项目」? 38:12 母亲的眼光打开了工作上的新视角,女性主义和自己的经历有了更多勾连 44:20「我觉得我很有力量,有一种母兽般的感觉」 51:38 如何面对生育后自我的失落? 54:44 养育小孩的过程也是自我建构的一种方式 1:00:38 关于生孩子的决定,我们的犹豫和准备 1:03:18 能够共同育儿的伴侣,不能有「有毒的男子气概」,也要「一人一杀」 1:10:17 生育之后,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 01:15:25 辛苦但从不后悔,孩子让我体验到无条件的爱 本期嘉宾 林松果 《人物》主笔 朱柳笛 《人物》编辑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配乐|《是妈妈是女儿》-黄绮珊/希林娜依高 制作&运营|七七、蒋宇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绝版青春|对话董洁
优酷生花剧场×人物 EP03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青春」,你会选择什么?青春总是像雾气般朦胧而流动,相信我们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甚至这个答案会随着阅历的增长和记忆的消逝变幻不停。 而「青春」也是影视作品中人们乐此不疲的主题,它也许是懵懂的心动,是反叛的棱角,是与家庭的一次次碰撞与和解。在优酷生花剧场正在热播的《樱桃琥珀》青春叙事里,答案也远不止一种。他们有着对未来的迷茫和青涩的爱恋,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关系,也有着独属90后那个时代的烟火气。在这个故事背后,我们还看到了关于青春爱情、关于东亚家庭教育的一些课题。 本期播客,《人物》携手优酷生花剧场共同对话演员董洁,在剧中她饰演了林樱桃的妈妈林盛娟,在本次对话中,她既是青春的亲历者,也是观察者。对于她自己而言,她说「我的青春期大概是在我的 20 岁以后,从有了自己的生活开始才慢慢感受到性格的萌发」。在这部剧和生活中,她以妈妈身份观察着90后女儿林樱桃和00后儿子顶顶的青春,并参与他们的青春中奉献自己的温柔和爱意。 希望本期播客,能让你重新触摸你的青春,重回那个跃跃欲试的人生开场。 【时间轴】 4:23 幸福的家庭,孩子不一定要很完美,「我们樱桃就是这样的」 7:26 「你要明白爸妈都是为你好」——是一种压迫式的爱 11:12 董洁滞后的青春期,从20岁才开始 15:52 10岁独自离家学舞蹈,是董洁人生中最漫长的五年 19:27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平坦的交流通道」 27:50 董洁青春期最坚持的一件事,是见张艺谋 31:44 「不要低估孩子的能量」 36:13 「有一个冷清秋的角色已经非常幸运了」 37:49 客观地看待「中女」演员遇到的角色与市场 48:01 董洁,对初恋记忆犹新 55:27 「我现在还是觉得爱情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1:00:32 「是妈妈也是女儿」,当母亲之后更加理解自己的妈妈 1:06:18 要不要做演员,要看顶顶自己的兴趣 1:12:39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 本期嘉宾 董洁 演员, 《樱桃琥珀》赵盛娟饰演者 本期主播 张寒 《人物》CEO 本期配乐|Mama’s Whisper 制作|七七 蒋宇
- 张文菁的真实回响,我们需要有厚度的女性角色|《以法之名》幕后对谈
优酷×人物 EP02 「谁在栽赃?谁在陷害?」 优酷白夜剧场「守正系列三部曲」首部大剧《以法之名》中女律师张文菁这句台词,最近引发网友们争相模仿,大家无不被张文菁饰演者董晴的优秀台词功底折服。而这简短的8字台词所蕴含的情绪和力量也让很多人对剧情产生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让一位女律师如此愤怒? 在当下现实题材影视剧市场中,女性角色常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无所不能的「女超人」,要么沦为推动剧情的工具人。而优酷白夜剧场《以法之名》通过张文菁、郑雅萍等角色,在悬疑类型与现实题材的碰撞中,成功塑造了既专业又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是专业的法律从业者,却也会疲惫、会愤怒、会犹豫;她们追求正义,但同样要面对职场性别偏见、道德困境与个人情感的拉扯。这种「强大但不完美」的塑造,恰恰让角色更具现实共鸣。 本期播客,《人物》携手优酷共同对话演员董晴、编剧傅敏以及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杜洁。在一个多小时的对谈中,我们聊到了荧幕女性角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塑造,尤其是像法律、刑侦这种专业性特别强的行业剧,专业性与女性特有的情感和社会处境应该如何平衡?如何让女性角色强大又真实?而在戏外,三位女性嘉宾在各自的工作与生活中又有哪些觉察与体悟? 【时间轴】 02:08 从《沙尘暴》《蛮好的人生》到《以法之名》:越来越多复杂的女性角色进入观众视野 07:26 「法言法语」很多的角色,是怎样的演技挑战 10:11 演戏像打乒乓球,对手的反馈决定节奏和力道 18:51 编剧傅敏:让律师角色「像个人」,不能只是正义代言人 21:28 「我也曾在法院门口害怕被堵」——律师看张文菁的共情 33:45 表演准备:查庭审录像、琢磨律师的「气质从何而来」 37:20 张文菁的心理地图:从喊出真相到选择沉默的几重转变 44:35 「她对人性阴暗面认识太少」——张文菁的缺点也是她可贵的底色 47:22 律师谈怎么做法律服务又不被牵连?做好流程留痕和专业识别 51:38 编剧傅敏谈人物构建:不是因为「她是女性」,而是「她是这样的人」 57:59 不是「女性变强」,而是她们终于不再是背景板 59:49 董晴:过去我只是想不掉链子,现在我知道什么叫「被看见」 本期嘉宾 董晴 《以法之名》张文菁饰演者 傅敏 《以法之名》编剧 杜洁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本期主播 令颐 《人物》作者 本期配乐|Bike Sharing to Paradise 制作|七七 郝婉玥
- 侯佩岑:我不是讨好型人格
「我觉得我没有那么重要,所以第一个把侯佩岑丢掉了。但现在我会把侯佩岑留下来。」 本期播客,《人物》对话侯佩岑。很长时间里,侯佩岑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一个遥远的、贴满了标签的人——完美主播、温柔、高情商,甚至「假」。但经过《乘风2025》,大家似乎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她。 在这期深度对话中,我们聊了关于「完美」标签、讨好型人格、婚姻、爱情,以及一个47岁的女性如何去面对曾经的规训和选择。侯佩岑分享了她从「完美主播」到真实自我的蜕变历程——47岁的她,终于学会了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她坦承自己曾经不敢做决定,33岁时连打麻将都要听妈妈的话;她反思自己为什么总是第一个在「我是谁」的问题中丢掉自己的名字;她学会了不再压抑情绪,不再用「完美」标签绑架自己。 【时间轴】 01:25「乘风2025」最大收获:意外的友情与享受失控 04:08 团队角色从「加油担当」变成「共情担当」 10:31 侯佩岑:「我不是讨好型人格」 14:36 如何应对「假」标签:与人真实的接触后,标签就可以不存在 17:49 侯佩岑30多岁时,还是很听妈妈的话 24:16 「情绪不是垃圾,是一种爱的流动」 26:09 从女儿慢慢分化出自我的过程 29:11 「爱自己就是让自己是满的」 34:37 不再和妈妈表演「让彼此放心的日子」 36:40 「我一直都没有不喜欢自己,只是我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38:06 衰老不意味着要放弃想做的事 41:15 中年女性要学会放下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44:12 30岁绽放,47岁从容 51:31 「爱情这两个字要要有爱就有情」 57:23 婚姻、生育最重要的是可以有选择 01:07:35 一直有一个信念:「无论怎么样都会好的」 本期嘉宾 侯佩岑 主持人、演员 张寒 《人物》CEO 本期配乐 For the Rest of My Life_Beo 《花田错live》_陈昊宇、陈丽君、侯佩岑、吴宣仪 Spring My Love_Tom Meira Armony 制作&运营:七七、郝婉玥、彭泽锋
- 职场女性不要内耗,要有话直说|对话微软高管
这期《是个人物》播客邀请到了两位资深职场女性,一位是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中国区公共事业部总经理郑敏,一位是微软中国首席战略官关玮雅。她们有完全不同的教育背景和职场履历,在一个多小时的分享中,她们讲述了各自在职场上的起伏与收获——一个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在国内的考试体系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国内最好的大学、最好的专业,毕业后依然高强度自驱,一度期望自己能够兼顾工作、家庭、晋升、生育;一个是中学便出国留学,一直在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工作,很早跻身管理层,经常是“办公室里唯一的女性”。 她们在本期播客中分享了跳出舒适圈的方法、持续上进的心法,也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她们的曾经的困境与迷茫。生育中断了郑敏高强度的职业生涯,而关玮雅曾因为工作压力陷入严重失眠。焦虑之下,她们一点点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彷徨与恐惧,同时,尝试建立更丰富的支持系统,让生活的价值不再仅仅维系于工作。 总结起来简单,但其间有诸多微妙的况味。一个女性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经历着什么样的苦与乐?又如何超越“职场天花板”?本期播客试着从两位亲历者身上找到些许答案。 【时间轴】 8:18 如何理解女性领导力? 14:26 公司环境的托举:在想要求稳的时刻,跳出了舒适区 20:09 有话好好说:职场中如何自信表达自己的诉求? 23:56 作为国际会议中唯一一个亚洲女性,是什么感受? 32:41 职场中的高压时刻,该如何应对? 34:49 承认自己需要暂停键,也是在对自己负责 41:44 生孩子这件事,如何改变一贯优秀的职场女性? 48:57 面对职场竞争,如何克服不安全感? 51:34 初入职场的女性,该培养哪些能力? 53:00 女性要善于表达自己,让其他人看到自己的成绩 55:59 不要轻易定义职场天花板,人生需要很多的支柱 57:46 女性的考虑总是更多,男性决策路径更短 1:00:52女性互助,营造更利于女性发展的职场环境 本期嘉宾 郑敏: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中国区公共事业部总经理 关玮雅:微软中国首席战略官 本期主播 查非:人物主笔 本期配乐 Boardroom_Theme Moving_On 制作&运营:七七、郝婉玥
- 邓萃雯:我不喜欢跟着命运走
59岁的邓萃雯今年参加了《乘风2025》,节目中她的真诚、直爽和努力打动了很多人。她一生浓度很高,童年没有安全感的她一直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数次跌入低谷,又重新翻盘。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大火,却因感情生活被雪藏和因金融风暴陷入负资产。感情和经济的双重打击让她人生进入垃圾时间。38岁依靠《金枝欲孽》翻盘,在40多岁拿了两次TVB视后。从中国香港到内地发展,她也曾面临普通话困难,无法融入语言环境。快60岁这年,她说自己已经建立起最大的底气。60岁独特的美,是可以笑看人生。 这一次,《人物》对话邓萃雯,我们聊了聊她在《乘风2025》中的体验,她如何看待命运和选择,她如何理解大女主,她和如妃有着怎样的生命映照,她是否遇到过真正的爱情,她如何看待衰老和安全感。让我们来听听一个一生活得尽兴的女性的回答。 【时间轴】 1:40 「乘风2025」体验:出乎意料地交到工作外的朋友 3:37 「我是三独:独立、独居、独处」 6:32 小时候想逃离现实世界,想成为电视剧里的人,只要不是邓萃雯 8:21 「童年的不安全感伴随我一生」 14:07 我不喜欢跟着命运走,最怕的是没得选 17:58 买房没给我带来安全感,反而陷入危机 24:53 我当时以为这次是爱,其实是迷恋 29:40 「婚姻的门我一直开着」 36:07 和角色共鸣的时刻:与《巾帼枭雄》里饰演的四奶奶强烈共振 38:18 「我没有想过要翻盘,但我起码不会被打败」 43:23 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演员人生,我觉得很精彩 45:13 感受型演员的天赋:撕开伤口,去体验,痛也要痛到底 48:03 「我觉得现在的大女主剧有点骗人」 51:24 从中国香港到内地发展,邓萃雯也曾遇到语言困难 53:26 女演员的胶原蛋白和演技有时间差 57:13 我不想要冻龄,老了不是一种罪 1:00:31 回望来时路:60岁独特的美是笑看人生 1:04:16 我的童年创伤40岁才治愈,建立自己的安全感,是我最大的底气 本期嘉宾 邓萃雯 演员 张寒 《人物》CEO 本期配乐 共同渡过(live)- 邓萃雯 Twinklein the night 制作|七七、雷艺璐
- 新中女时代,想象在爱情之外|对话《蛮好的人生》编剧
优酷生花剧场×人物 EP01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议题被讨论,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题材影视作品被大众所看到,这仿佛成了现在影视行业里最热门的一类内容。相较于过去的悬疑、都市等类型剧,女性题材好像是一个更加复合的概念,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它提炼它。在过去,当大家提到女性观众爱看的影视内容,也许第一刻想到的是古装偶像剧、甜宠剧,爱情是故事中的唯一元素。 但是以优酷「生花剧场」为例,从去年开始,在故事内容和女性人物设定上,我们在这个剧场中看到了很多新的题材和不一样的女性面貌,比如《墨雨云间》、《以美之名》和最近正在热播的《蛮好的人生》。她们丰富了我们对女性题材的想象。在这个剧场里,除了爱情还有更多的女性话题与情感模式正在被讨论,或许关于成长,或许关于野心,也或许关于女性如何找到自我。 所以这次,我们想要走近一线的创作者,想去看看女性题材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什么样子的。也想去了解,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又是怎么诞生的。 这个系列的第一期,我们邀请到了由孙俪、董子健主演的优酷生花剧场热播剧《蛮好的人生》的编剧费慧君女士,和《人物》CEO张寒,一起聊聊女性的生活,和女性的创作。 【时间轴】 3:50 女主角一定要有爱情、要可爱吗? 8:07 「我有一种责任感,要书写上海的故事和人」 17:42 婚姻是一个系统性的结构,谈恋爱是买东西 20:50 被普及保险知识后,想去卖保险的编剧 23:56 「孙俪是我见过最不像女明星的明星,她用自己生活的质感填满了人物的缝隙」 27:13 「我只想写真实的、有感触的、别人没有写过的中女生活」 31:05 胡曼黎与邱丽苏是对照组,是性格倒置的角色,也是真实的人 34:34 那些婚姻中强大的女人,和无法自洽的男人 39:00 势均力敌的编剧couple:「我们已经熟练地把工作和感情分开」 43:58 中女困境的一种答案:她终于学会从向外求变成向内求,她学会了爱自己 50:02 拆掉束缚女性的枷锁,很多对女性的问题与认知本身就是错的 51:10 「为什么世界不能反过来屈从于我们女性更敏感的神经呢?」 54:29 「女强男强」的剧会出现在中国影视剧市场吗? 1:01:06 我和工作的关系就像对渣男,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1:01:36 女演员的桎梏由观众的呼声解开,让资本知道市场的需求 本期嘉宾 费慧君 《蛮好的人生》编剧 张寒 《人物》CEO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配乐 Beth Waterfall 制作|七七 雷艺璐
- 今天我们分享书,就像握住彼此的手
过去一年,你体验过被某一本书中文字击中的时刻吗? 又是一年读书日。回望过去,一本本书标记了我们的生活,而阅读,作为「最小单位的自由」,不仅是每个人独处时的避风港,也可以是交流时的纽带。这一次,《是个人物》播客邀请了几位《人物》作者,谈论读过的书,也谈谈阅读在彼此生命中的位置。 斐然在《四世同堂》里读北平的秋,读老舍笔下那些「被刀子扎过又结疤」的生命。她发现,痛苦不是终点,而是某种生长的开始;王青在《世说新语》里撞见一群古人,他们「用微博体写人生」,活得比今人更丰沛;易方兴从父亲的书柜里挖出一本《女性的天敌》,泛黄的纸页上,四十年前的女性挣扎着撕开「必须依附男人」的网,让他感叹,书像是时间的漂流瓶;而槐杨从叶嘉莹谈阮籍中,找到了如何在一个错乱的时代里,伸展自我、捍卫内在的方法和力量…… 每个人都从阅读中发现目前所身处时代的影子,这也是阅读留给我们的意义之一。当几名平时见面甚少、聊天也很少的编辑与作者,坐在一起聊着过去一年阅读过的书籍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仿佛同类会在字句间相认,并不因距离而产生隔阂。我们谈论书中让自己震动的文字,谈论书店的消失,也说到了每个人从书中获得的养分。至少在那段时间,阅读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 【时间轴】 01:55 重读《四世同堂》:老舍先生在他过得比较艰难的时刻是怎么记录他周围的世界的? 04:32《世说新语》很像古人的微博 06:12 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准绳,哪怕是错的 11:15 「我们生活在一代又一代女性主义者的遗产里」 16:52 绝望的时刻,老舍仍然在燃烧自己 19:41 只要你的眼睛能够看到他人,你的悲哀与绝望会少很多 20:26 读叶嘉莹谈阮籍:在荒谬中捍卫自己的准绳 25:56 在自己的时间中「轻松」的阅读 28:52 过去的一年,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时间错乱感 31:46 玄幻小说为什么这么火:在深度阅读与碎片化阅读中切换的体会 37:00 格式化的书店,固化的畅销新书,回不去的淘书时光 46:15 诗歌的语言和小说的完全不一样,那是「心灵的震颤」 47:41 火箭工程师自印的科幻志,也许比书更接近书的本质 48:57 分享书就像握住彼此的手,让我们不再是一个个孤岛 本期嘉宾 李斐然 《人物》作者 王青 《人物》作者 易方兴 《人物》作者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播客提到的书籍 1. 老舍 《四世同堂》,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2. [南朝宋]刘义庆 著,[南朝梁]刘孝标 注,余嘉锡 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16 3. 李剑国 辑校:《唐五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15 4. 波妮萝波·罗西安诺夫 著,宋少云 译:《女性的天敌:一个女人必须有一个男人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5. [美]贝蒂·弗里丹 著,程锡麟译:《女性的奥秘》,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6. 叶嘉莹:《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中华书局,2018 7. [德]燕妮·埃彭贝克 著,李家川译:《时世逝》,云南人民出版社,2024 8. 周飞舟:《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上海三联书店,2012 9. [美]阿扎尔·纳菲西 著,朱孟勋译:《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以阅读来记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10. [美]欧文·亚隆 著,鲁宓 译:《诊疗椅上的谎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11. [爱尔兰]克莱尔·吉根 著,姚媛译:《南极》,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 12. [阿根廷]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著,汪天艾 译:《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作家出版社,2019 13. Collision,Stories from theScience of CERN, Edited by Rob Appleby & Connie Potter 14. The Art of the Violin, Leopold Mozart 本期配乐|Ariana - Tony Anderson 文案|易方兴 制作、运营|七七、雷艺璐、张琬琳
- 与蔡康永谈康熙,谈大S,谈失去和告别
今天,《人物》和一位老朋友重逢。过去十年,我们四次与他相见,我们经历过他主持的谈话类节目《康熙来了》的结束,也和他一起探讨过生命和死亡。对很多人来说,蔡康永和他的节目、他的书,就像是生活里的泡面,长久、安然地陪伴着。 但对蔡康永来说,他开始过一种深居简出的生活,不再活跃于社交媒体(尽管他曾经是第一届的微博King),他开始学习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恶补所谓的“死前必看的100部电影”,开始运动,接受自己大汗淋漓的样子,通过桌游了解朋友的价值观,也约那些很久没见的朋友吃饭。偶尔,他会在看到某些大新闻时感叹,如果《康熙来了》还在,“我和小S肯定能够问出比这个再多三倍的讯息出来”。 2025年春天,我们和蔡康永再次见面,聊了聊他的新书《你愿意,人生就会值得》,也聊了聊生活的变化,还有那些不可避免的失去和告别。他如何和十几年的《康熙来了》告别,为什么选择结束它,他怎么面对自己的情绪,他有过失控的时刻吗?当然,也聊了聊刚刚离去的熙媛,关于大S生动的、鲜活的细节,以及我们面对猝然的消失时应该怎么办。还有,关于他自己,最理想的生活和最理想的死法。 生活还在继续,我们不要意兴阑珊,他说。我们总是还有事情可以尝试,如果过早地无欲无求,那会是很无聊的事,“你不好好活,你是不会快乐的”。 时间轴 02:20 从第一届微博king,到一年不发一条微博 06:54 生活新乐趣之一:运动,发现身体的神奇功能 08:43 生活新乐趣之二:桌游,在游戏桌边了解彼此价值观 10:35 与朋友保持联系,按「朋友名录」挨个见面 12:48 《康熙来了》结束10年后,蔡康永如何回想当时状态? 14:41 「我喜欢把好玩的人抓过来问问题」 18:27 《两代电力公司》,希望年轻人也有发声的机会 21:31 和自己保持一点距离感,更好观察自己 26:33 大S离世,像是进入了失联名单 31:00 「无常」是生活的基本常识,时间有限,做事趁早 34:40 蔡康永眼中的大S:很具体地在追求幸福 35:29 和大S是能看到彼此内在的朋友,赠之以黑色礼物,投之以怪奇图书 41:53 排优先顺序表,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中找准最先兑付的东西 46:01 「你要用力活,才会觉得人生值得」 50:56 人类大多迷茫,太有方向像是机器人做的事情 53:04 蔡康永回答:想在哪里生活?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跟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 56:50 怀抱遗憾是幸福的,意味着还有想做而没做到的事 本期嘉宾 蔡康永:作家、主持人 赖祐萱:《人物》作者 本期主播 槐杨:《人物》编辑 本期配乐 Angelina – Tommy Emmanuel A Lovely Way To Spend An Evening - Louis van Dijk Trio 制作|七七、张琬琳
- 今天的人面对死亡,就像行走在一片荒原|对话清华教授景军
又是一年清明节。 在这个缅怀逝者的时节,我们邀请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来和我们一起讨论死亡和临终照护这个有些沉重的话题。过去5年,景军和团队走访了全国各地多家医院、临终关怀机构、养老院,通过对逝者家属、朋友和医务人员的采访,收集了364份重症患者的临终叙事。 这是一次有点神奇的聊天。第一个问题,景军老师不留气口地讲了20分钟,为我们上了一堂有关死亡现代性的101课。从历史上的“善终”到现代的“尊严死”,他说,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死亡体验。如果说过去的死亡是“驯服”的,有一定之规的,现在的死亡则是“野蛮”的,没有章法的。当死亡临近,不同的道德逻辑互相打架,我们不再只有一条路可走,也似乎无路可走。 有人问过景军,这么大的年纪,研究死亡不晦气吗?景军说,他对死亡的兴趣从来不是个人层面的,而是哲学意义上的,他想知道,现代人的死亡焦虑如何成为了一种集体性的社会情绪。 年近70岁,景军的精力依然旺盛。播客录制的那天,他早上6点半才睡,但讲述时仍然中气十足,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被问到衰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时,景军不自觉地提高了声音,一连三问——“我没老好吗?!”“我从来没觉得我老了啊!”“我天天学AI,怎么叫老了呢?” 或许,就像景军说的,面对衰老和死亡,从来不存在一个“公理”。某个时刻,老去如同巨大的黑洞,吞食人的健康、精力,但在老去这条路上,除了丧失,总会有一些旁逸斜出的部分,让人重新理解「活着」。 【时间轴】 04:47 「善终」的历史变迁:从政治性定义再到今天的「尊严死」 07:53 中国人的死亡有突如其来的现代性:老年人口翻番,生命危机连续出现 11:47 「濒死的道德生态」中,包括人道主义在内的数种道德逻辑不断「打架」 15:04 历史上的中国妇女自杀:有无奈的一面,也有壮烈反抗的一面 18:53 「关键时刻的上行家庭主义」:死亡历程中大多数中国人会想尽办法为上一代奉献 22:46 死亡也有质量,临终生命质量是死亡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 26:17 面对死亡,对生的恋慕是普遍的,宗教也不一定能超越 29:11 中国传统抵抗死亡恐惧的三套系统:灵魂,血脉,三不朽 35:47 我们要重建一套文化程序,将「野蛮的死亡」变成「驯服的死亡」 37:53 老年人尊严的丧失与知识传承模式的改变息息相关 41:08 老龄不一定就意味着丧失,老和死的问题不能千篇一律去谈 46:43 高龄化与照护者的女性化:我们如何从性别视角看待老龄化和死亡? 50:36 生死问题的底线,是良心 本期嘉宾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王青:《人物》作者 本期主播 槐杨:《人物》编辑 本期音乐 Teach Me Tonight- The Red Garland Trio 制作|七七 张琬琳
- 你终将成为一个照护者|对话北大教授胡泳
去年四月,一篇叫做《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的文章广泛流传,文章的讲述者,北大教授胡泳,以另一种身份进入大众视野。当时,胡泳的母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症,认知不断退化,三年多的时间里,胡泳照护母亲,体会到照护、尤其是阿尔茨海默患者照护之难,也体会到个体照护者在社会层面面临的诸多困境。去年九月,胡泳老师的母亲离开人世,但对他来说,关于告别、关于照护的种种思考,仍在继续。 本期《是个人物》播客,我们邀请胡泳老师作为嘉宾,来谈谈照护这个有些沉重的话题,也包括衰老和死亡。胡泳分享了自己作为照护者的经验,那些无奈与崩溃,也有爱与责任的闪光。他说,我们对于疾病、衰老和死亡不能浪漫化,也不该逃避。很多人说希望自己老去或者死去的时候是有尊严的,但是否有尊严,不是个体能够决定的。接受老去必然伴随的失能,接受中间会有的羞耻,接受之后,可能会生发出一些力量。 更重要的是,社会整体环境需要转变,去建立一个对老人、对照护者更友好的社会。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些小事,就能对个体的境遇有很大的改善。 【时间轴】 01:52 衰老、疾病和死亡常常纠缠在一起,是人生非常沉重的课题 04:49 对于24小时照护者而言,喘息服务非常必要 08:40 阿尔茨海默症的残酷在于对人本质的打击,所有熟悉都可能变成陌生 13:14 照护者是普通人,却也面临着与医护人员相似的职业倦怠 19:39 「照护是人生的基本条件」,肉体总会有生老病死 21:21 丧失自主权是衰老的一大恐惧,尽可能尊重被照护者的自主权 25:55 养老方案是多元的,也永远是动态的 29:33 坦荡接受衰老,要能够毫不羞耻、心甘情愿地被照顾 32:03 不要把「尊严」想窄了,接受别人帮助也是一种尊严 37:44 被照护者的看见与回应,是照护者能够坚持下去的温暖时刻 40:08 年轻一代面临的照护问题更加复杂,发展照护型社会非常重要 46:15 社区如果有一系列配套服务和设施,对家庭照护者是很大的支持 50:21 照护不止是照顾,也涉及许多专业的医疗问题 54:32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亲人可能承受着更多痛苦,甚至无法表达 01:00:49 「向死而生」,「生」之所以有意义正是因为有「死」 01:05:19 给照护者的书籍推荐:实用指南与心理效能兼备 01:07:12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照护吗? 本期嘉宾 胡泳 家庭照护者,北大教授 张莹莹 《人物》编辑 本期主播 张寒 《人物》负责人 本期音乐 In the Meadow- Brian Crain Soirée - Bill Evans 制作 | 七七、张琬琳
- 对话鲁豫:女性表达者如何「上桌」?
鲁豫不再「隐藏」在主持人的身份之后。过去一年,她打开自己,开始表达,她不只是坐在黄沙发上的访谈者,也成了最懂脱口秀的领笑员,她讲电影、做翻译,她的播客呈现了不同领域的女性故事,她在探索不同的边界。但无论如何,她坚持要珍惜自己的表达,对自己的表达负责,不能成为一个「说话家」。 这一次,《人物》对话鲁豫。我们聊了聊她作为一个访谈者最好的特质,她如何面对曾经遭遇的网暴,她喜欢怎样的脱口秀,如何看待女脱口秀演员,她什么时候打开了自己的女性视角,一个普通的女性如何让自己上桌。对于衰老和死亡的人生课题,鲁豫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时间轴】 03:28 「我的优势在于比所有人开始的早,最早做一件事的好处在于没有标准」 06:08 面对舆论,有一个稳定的内核,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09:08 一个人的敞开度,是随着年纪增加而增加的 11:52 永远不要说一些流利的废话,表达不是一种技能,不要炫技 13:56 这个时代,人们除了想听到故事细节,还需要情绪价值 18:00 鲁豫的脱口秀审美:在搞笑和思考间飘忽不定 22:25 意识到女性表达的重要,慢慢改变语言用词的刻板印象 24:28 脱口秀的冒犯不是目的,而应该是互相拓展边界的过程 29:33 低配得感可能会带来痛苦,但另一个角度看不是个坏事 33:29 播客的精英叙事困惑,怎样能抵达更多的人? 37:05 「我很早就上桌了,但可能是小孩那桌」 41:31 通过工作抽离焦虑,受不了无所事事的感觉 43:18 从自立的一刻开始,便只遵循自己的时钟 49:28 关于死亡,至亲的离去是真正的成长时刻 53:30 语言表达可以自洽,但知易行难,理解生活中的不自洽 56:29 普鲁斯特问卷时刻:鲁豫最希望拥有的才华是? 本期嘉宾 鲁豫 主持人、播客《岩中花述》主播 张寒 《人物》负责人 本期音乐 Jazz-avenue Softly As In A Morning Sunrise-Guido Manusardi Trio 制作|七七、张琬琳
- 陈冲:女人就是我自己经历的一生
2024年,演员陈冲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猫鱼》出版。她在书中讲述了她家族的故事,生命里的爱,痛楚和挣扎。在这本书里,她展示了自己作为作家的敏感和天赋。 从为什么写作讲起,陈冲和《人物》负责人张寒聊了聊她的人生。陈冲年少入行,拿到百花奖影后之后选择赴美留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年岁渐长,陈冲对死亡和衰落有了新的认识,向死而生才对生活充满激情。她聊到了姥姥、母亲和自己三代女性间的关系,聊了自己的婚姻,也分享了对年轻人的爱情的看法。她困惑于自己能否称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虽然充满了反抗精神,但总觉得学问不够。对于从小生长、写于笔端的上海,她一直有挥不去的乡愁。当她独处写作,陈冲找到了自如的状态,用写作表达着她对世界的认知。 63岁的陈冲依然充满了生命力,每天都要对生活「大咬一口」。当问到她今年有什么欲望,她坦诚,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今年的欲望就是写好下一本书。 【时间轴】 01:28 为什么写作?用写作抵御失去 04:43 因为死亡是生存的一部分,我们才会有那么大的激情 06:33 30岁的生日,是一场对青春的庆典、葬礼和告别 12:32 表演感成了我的第二天性,独处写作时我是彻底的自己 15:20 拥有自省能力,想「去值得人们所给予我的荣誉」 18:39 天性羞于在人面前流露,在角色背后表达是一件愉悦的事 25:36 出国留学,「乡愁就是一片永远失去的天堂」 29:10 《猫鱼》里的女性主义只是潜意识的流露,「女人就是我自己经历的这一生」 32:19 戴上结婚戒指后,才和男性交往更自如 36:34 「智者不入爱河」,但失去过也许好于没有过 39:51 「我大概不应该算知识分子」 45:39 上海是故乡,是满街的梧桐树 51:15 「我必须得每一天都大咬一口生活」 56:54 努力和躺平都能理解,今天的年轻人不容易当 01:00:54 充满激情,相信努力可以改变世界,这就叫青春 01:04:04 写作是一种劳作,「我是相信劳作的」 本期嘉宾 陈冲 演员、作家 张寒 《人物》负责人 本期音乐 Differentways-Gerhard Feng Champ detournesol- Komiku 制作|七七、张琬琳
- 陈晓卿:我从未对食物感到厌倦
又到了吃吃喝喝为自己养膘的时节,本期《是个人物》邀请纪录片《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一起聊聊他这些年品尝过的美食,以及所感受到的人跟食物的关系。 今年,陈晓卿就要六十岁了。食物依然在他生活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哪怕代谢变慢,他已不能像过去那样放纵自己的胃口,连续吃嗨几天,体重立刻飙升,但他依然对食物充满好奇。 他总是喜欢去有烟火气的小馆子,因为那里有人的故事。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做纪录片追求的和想要表达的,食物背后的故事是一个个具体人的生活、命运。食物可以勾勒出一个人过往的生命经验,「承载着可能是一帆风顺,或者悲欢离合的东西」。 这种生命经验也包括陈晓卿自己的。这次播客里,他回顾过去,讲述了自己食量的巅峰:一顿吃两斤三两主食,那时他刚刚研究生毕业,体重只有100斤,对食物充满渴望;而后,食物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也一步步成为他事业的主题。他承认,食物曾让他面对很多诱惑、选择,收获了名利,也带来过空虚。他发现了自己始终没变的一面,「原来有多软弱,现在还有多软弱」,也意识到自己那些不变的东西,「我原来的坚持现在还是坚持」。而最终,食物让他看到更多的,是人和人的连接,是超越分歧的可能,是好玩的「人间烟火」。 时间轴 01:42 香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它影响了人类的进步 05:28 胡辣汤的故事:香料和地域的关系密切 12:11 越南粉的故事:性格与食物是一个相互驯化的过程 17:47 好吃的标准是什么? 24:20 食物是相处的艺术,在不同文化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27:33 大学宿舍里云贵川口味的感染力,堪比东北话 35:55 科技可以让进食更高效,但果腹和享受美食是不同的 41:01 口味的边界可以不断拓宽 45:14 陈晓卿:我性格里有懦弱的一面,但我有自己的坚持 53:12 「每周做一次饭,这是我上班的动力」 56:19 评分3.7-4.3,是寻找好吃馆子最安稳的区间 01:00:08 吃货陈晓卿的北京馆子推荐:从面馆到菜场,从臭豆腐到米粉 本期嘉宾 陈晓卿 纪录片《风味人间》总导演 吕蓓卡 《人物》作者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音乐|Pond 制作|七七、张琬琳
- 那些家庭关系转折的时刻
你经历过「家庭关系的转折时刻」吗? 不久前,《人物》发起了关于家庭关系的征集,许多读者来信分享了这个关键瞬间。对每个家庭来说,它不仅意味着关系的转折点,同时还推动或者迫使我们,去用新的目光去注视新的生活,并且建立新的相处模式。 对此,《人物》编辑部的成员也有着各自的体会。本期《是个人物》,是编辑部的三位成员的对谈,三人的转折时刻体现着家庭关系的不同的侧面——有的发生在一次温和但坚决的反抗之后,有的是出于不得已的逃离,还有的则是来自于承受暴力之后所带来的回响。 而在此时做这个选题,也有着时间上的考量。新年往往是家庭成员团聚,或者不得不聚在一起的时刻,所有的爱与纷争,常会在这个时刻集中发生。家庭作为一个立体空间,父与子、祖与孙、夫与妻以及兄弟姐妹等多组关系在其中纵横交织,在温馨与关爱之外,也有委屈与伤害。而随着家庭成员个体的变化,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也会逐渐调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正如一位读者所说,家庭关系的转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时刻、一个时刻的漫长堆叠。 相比于转折本身,更重要的问题或许是,在转折时刻发生后,我们要如何看待新关系中的自己,而这,才是建立关系新稳态的关键。它关乎家庭关系,也关乎我们对爱的理解和定义。 【时间轴】 01:53 父亲好像失去了话语权,我成了当家做主的女儿 03:59 33岁时父亲把我打哭了,父亲的沉默让我感到荒谬 07:07 儿时家庭的「战备状态」:跟踪、棍子、写诗警告 12:12 每当他想控制我的时候,我就变强一点点 17:04 为什么想往外走?因为不想过一眼看到头的生活 20:25 长大后想和家庭拉开距离,说普通话,染火龙果头,「全方面改造自己」 26:05 我们能和父母聊人生选择吗?他们能理解我们吗? 29:54 催婚的父亲,三个人的午餐,各怀心事 36:41 结婚后,家庭关系更加多维,谁更强势,谁更弱势? 41:31 「这是我挣的钱」,传统男性的沉默时刻 49:19 我在「背影」时刻流泪,意识到爸爸也会衰老 54:35 无怨无悔的父母,家庭关系中的牺牲与爱 56:55 真正把家人凝聚起来的是爱,而不是权力 本期嘉宾 朱柳笛 《人物》编辑 易方兴 《人物》作者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配乐 I Believe In Your Victory - This WillDestroy You 文案|易方兴 制作|七七、王雨乐、张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