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p.17 躺平后,我快乐了,还自律了(下)
一份两年前写就的二十七页pdf,让我们的主播木登同学乘时光机回到了那段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迷茫时光。 完美主义、对自己数不尽的高期望、以自律为要求而常常自我苛责、社交场合担心表现得不够好……两年过去,回望这份文档,木登同学坦言道:“好神奇,我心态已经躺了,但之前列的大多数目标竟然不知不觉做到了。” 以“自我舒适”为生活原则的两位主播,木登和欣雨,在这期节目中聊了聊近两年心态上的转变,以及如何把这种“自洽”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其痛苦着自律,不如快乐着做事。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喔~ ⏱ 时间轴 00:30 如何在日常中安排小活动关爱自己(self-care)? 02:46 一个小习惯根治起床困难症 06:20 看“无脑”综艺有负罪感?传递快乐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10:05 请举手 - “街溜子”的快乐谁懂! 16:00 我最真实的一面还是给了多年没见的昔日好友 18:48 真诚,在交友里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吗? 26:44 社交里,没有所谓的完美形象 29:25 是什么促成了这三年的改变? 🎙️出品团队: 策划:欣雨、木登 文案:木登 时间轴制作:欣雨 剪辑:木登 🎵音乐清单: Slow - 落日飞车
- Ep.17 躺平后,我快乐了,还自律了(上)
一份两年前写就的二十七页pdf,让我们的主播木登同学乘时光机回到了那段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迷茫时光。 完美主义、对自己数不尽的高期望、以自律为要求而常常自我苛责、社交场合担心表现得不够好……两年过去,回望这份文档,木登同学坦言道:“好神奇,我心态已经躺了,但之前列的大多数目标竟然不知不觉做到了。” 以“自我舒适”为生活原则的两位主播,木登和欣雨,在这期节目中聊了聊近两年心态上的转变,以及如何把这种“自洽”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其痛苦着自律,不如快乐着做事。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喔~ (由于两位聊得过于尽兴,本期节目分为上下半期。敬请期待下半期~) ⏱时间轴 1:43 木登缘何两年前写了一份二十七页的自我梳理pdf? 5:50 当初处刑:木登两年前列的目标都做到了吗? 11:40 你未来三到五年的计划是什么?——已经在路上了 14:23 “达到什么我就能快乐了”是个误解 15:58 面对不确定性,和当初完美主义的自己和解 18:19 你想象的目标,真的是你期望的吗? 23:30 反思做决定所依据的优先级 28:53 执行目标的思维方式的改变:从坚持,到不坚持 30:08 想运动的人快来听!如何制定能坚持的健身计划 🎙️出品团队: 策划:欣雨、木登 文案:木登 时间轴制作:木登 剪辑:欣雨 🎵音乐清单: Slow - 落日飞车
- Ep.16 我在非洲做NGO:塞拉利昂,可能再也不去了(下)
【这是美如塞拉利昂历险记的下半期】非洲,在许多人眼中,是个形容词。它广袤又神秘,丰饶却贫困。你可能在许多新闻和公文里见过它,却鲜少有机会真正了解它。 这个夏天,美如作为“灯泡时刻非洲分队”来到了位于西非的塞拉利昂,在NGO(无政府组织)的实习中深度体验了这个国家。在总体向好的非洲大陆上,塞拉利昂是一个被按了暂停键的地方。首都只有两条公路,停电是家常便饭,没有任何知识型产业,连总统都出国看病。在信息发展已经到了web3的时代,这片大陆上依然有许多人用不上智能手机。 “我在这里最高级的餐厅吃饭,而门外是骨瘦如柴的人牵着一头骨瘦如柴的羊。我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泡泡里。” 这期播客中,三位公共政策在读生以国际发展视角,聊聊这里的衣食住行、教育经济、女性地位、贫富差距等等我们所关心的议题。以及带着梦想和信念前往,却跟现实碰了一鼻子灰,美如的选择是? 本期信息量巨大,还有更多生动的细节在声音里,收听愉快:) ⏱时间轴: 1:00 百姓水深火热,总统出国治病 2:19 我生活在道德困境中,每天拷问自己 4:17 NGO和国际组织所做的努力?有效吗? 7:06 每天的冒险从通勤开始 12:13 人生第一次被求婚,在水果摊—谈谈当地女性生存环境 18:45 灵魂拷问美如:还会回塞拉利昂吗?还会选择国际发展行业吗? 27:22 什么样的项目对扶贫是真正有效的? 🎙️出品团队: 策划:欣雨、木登 文案:木登 时间轴制作:木登 剪辑:欣雨 🎵音乐清单: 椅子乐队- 日常的镜头
- Ep.16 我在非洲做NGO:塞拉利昂,可能再也不去了(上)
非洲,在许多人眼中,是个形容词。它广袤又神秘,丰饶却贫困。你可能在许多新闻和公文里见过它,却鲜少有机会真正了解它。 这个夏天,美如作为“灯泡时刻非洲分队”来到了位于西非的塞拉利昂,在NGO(无政府组织)的实习中深度体验了这个国家。在总体向好的非洲大陆上,塞拉利昂是一个被按了暂停键的地方。首都只有两条公路,停电是家常便饭,没有任何知识型产业,连总统都出国看病。在信息发展已经到了web3的时代,这片大陆上依然有许多人用不上智能手机。 “我在这里最高级的餐厅吃饭,而门外是骨瘦如柴的人牵着一头骨瘦如柴的羊。我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泡泡里。” 这期播客中,三位公共政策在读生以国际发展的视角,聊聊这里的衣食住行、教育经济、女性地位、贫富差距等等我们所关心的议题。以及带着梦想和信念前往,却跟现实碰了一鼻子灰,美如的选择是? 本期信息量巨大,还有更多生动的细节在声音里,收听愉快:) (下半期会在两周后发布,记得关注我们喔!) ⏱时间轴: 1:00 塞拉利昂初印象:刚下飞机就遇上宵禁 8:35 塞拉利昂也有“中国城”! 12:30 非洲总体发展很快,但塞拉利昂像被按下暂停键 19:00 塞拉利昂居民,会想离开吗? 22:30 殖民历史塑造了塞拉利昂人的生活方式 25:50 当地教育路径和出路 29:50 数据说人均年收入$3,5000?我咋不信呢 34:30 美如在NGO的工作职责 37:15 为什么会选择来塞拉利昂? 🎙️出品团队: 策划:欣雨、木登 文案:木登 时间轴制作:木登 剪辑:欣雨 🎵音乐清单: 椅子乐队- 日常的镜头
- Ep.15 在泰国禅修了七天,解决了我秋招的内耗?
禅修(内观),是一个听起来离生活有些遥远的事情。连续数天不说话、不阅读、不用手机、与外界断绝联系,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冥想,会发生什么?这期节目,我们与在泰国结束禅修不久的木登与曾在美国禅修的诗琳,一起来聊聊这段奇特、灵性、反直觉的体验。 禅修修的是什么?只靠观呼吸,真的能带来改变吗?抛开宗教意味的外壳,禅修,其实是一场“活在当下”的实践。愿听完这期节目的你,也能得到一些关于如何与自己、与生活共处的启发和勇气。 诗琳内观感想文字版(木登的文字版还在产出中,请关注公告栏更新喔) ⏱时间轴 1:35 木登憋了一个月,首度披露禅修一手资料 3:26 清迈禅修的日程是什么样? 6:20 泰国庙里的食物比我想象的丰盛多了 10:11 诗琳大不相同的美国禅修条件 19:17 一动不动地坐一个小时是种怎样的体验 22:00 在一个全封闭纯黑暗的格子间里冥想 26:26 因为什么契机选择禅修? 30:15 对禅修、对改变的期待反而成为了负担 39:35 禅修中途,一位美国大哥说:你变自信了 43:35 回到红尘,什么感受? 48:45 现在还坚持冥想吗? 52:45 我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很多问题的答案 54:11 推荐禅修相关的书籍和视频 🎙️出品团队: 策划:欣雨、木登 文案:木登 时间轴制作:木登 剪辑:欣雨 📚提到的书籍 《人间是剧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禅与心理分析》铃木大拙,弗洛姆 《活在喜悦中》萨娜娅·罗曼 《当下的力量》 艾克哈特·托勒 🧘🏻清迈wat ram poeng寺禅修信息 (泰国禅修中心众多,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喔) 🎵音乐清单: No One Else - From now on, every love song will belong to only you (ต่อจากนี้เพลงรักทุกเพลงจะเป็นของเธอเท่านั้น)
- Ep.14 作为社恐,如何优雅地退出一场聚会 | ft.井底之挖
新的一周开始了,听友们,这周又有哪些局呢? 吃饭、派对、狼人杀;微信、微博和领英……你是那个呼朋唤友的主人公,想要加入却略觉尴尬的半熟人,还是静静在角落、随时想回家的隐形人呢?社交,是一个被人需要,还是受人喜爱的交流形式? 这是一期特别的节目!我们和友台“井底之挖”来了一场串台,和浩哲、佳琛一起聊聊那些让人不得不留、身心疲惫的社交现场,也携带一些缓解焦虑的巧方,回归对于交友其实最简单也最底层的期待——真诚。 其实大多数人都处在社牛、社恐的中间态。重要的,是能觉察和抒发自己的情绪,也允许和尊重别人的感受。做到这一点,是不是社牛我不知道,但今天的“局”,是去是留,希望为你多带来一份底气。 ⏱时间轴: 5:54 聚会的时候感到尴尬,能直接走人吗? 11:45 现身说法,来解析上一个让你感到尴尬的场景 13:53 浩哲传授缓解尴尬的秘密武器 16:30 欣雨:我的社交压力来源于去照顾所有人 22:28 什么场合都能处的来的浩哲,也有最讨厌的社交场景 26:50 一个中国人落入一场白人共和党的聚会,会发生什么? 32:36 不是社牛or社恐,只是不想社交的时候就不社交 36:50 美国人均社牛吗? 41:00 当发现别人在聚会落单了,我们如何恰当地帮助他人? 50:15【一个突如其来的社交实验】 52:40 主动真诚,从我做起 🎙️出品团队: 策划:浩哲、佳琛、木登、欣雨 文案:欣雨 时间轴制作:木登 剪辑:浩哲 🐸关注友台“井底之挖”: 小宇宙:www.xiaoyuzhoufm.com 喜马拉雅:www.ximalaya.com Apple/Spotify/其他国外平台可以在这订阅:mianbao.fm
- Ep.13 亲子关系吐槽大会:和父母处成网友
新一代年轻人跟父母成了网友。走南闯北网络一线牵,看过了世界,却也离他们越来越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话没说半句就以争吵收尾,“代沟”成了万能借口草草收场。是最亲近的人,却也是最容易伤害彼此的人。 (为了解决各自的家庭矛盾?)欣雨、木登、雪钊仨人来了一场对父母的吐槽/忏悔大会,以父母最让我们无言以对的时刻出发,聊聊我们在期待怎样的家庭关系、我们如何处理和父母相爱相杀的虐恋情深。 不搞煽情,极度坦诚。(转发爸妈,也许会有奇效哦) 欣雨:“因为太近,我们补足了对父母的想象,所以失去了追问和沟通。” 木登:“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妈说,我做不了你的主。” 雪钊:“妈妈其实就是非常有趣的人,但她什么都不跟我分享。” ⏱时间轴 01:42 雪钊:远程和父母吵了一场两个小时的架 04:01 木登:炸毛时刻是我妈让我学泰语 07:40 欣雨:因为早上洗头,我成了全家重点输出对象 12:01 为什么雪钊总在跟父母没话找话式聊重复的话题? 16:20 希望父母能看到我所看到的世界 24:19 父母又何尝不希望我们看到他们的世界 28:49 我们和父母的价值观真的很不一样吗? 33:35 欣雨为妈妈化妆的经历 36:28 父母情绪输出特别大的时候会让我难以承受 41:48 我们希望能多和父母”small talk” 48:12 我做不了你的主——和父母建立边界感 49:22 父母是我支撑内心准则、衡量人际关系的底线 51:43 录完播客,我们会怎么做?又做不出什么? 🎙️出品团队: 策划:欣雨 文案:木登 时间轴制作:木登 剪辑:欣雨 🎵音乐清单: 艾怡良 - 我们的总和
- Ep.12 母胎单身 vs. 从未空窗:我们比想象中的更相同?
这是一期仿佛在偷听八卦的节目。母胎单身的凡美和从未空窗的雪钊来了一场互问互答,将恋爱前、恋爱中、恋爱后的心理活动抽丝剥茧,既洋溢着粉红泡泡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不论你处在什么样的状态,相信你都能听到自己。 雪钊:“我羡慕凡美一个人生活依然有稳定的安全感。” 凡美:“我佩服雪钊可以把自己的内心给另一个人看的勇气。” 欣雨:“被爱是一种享受,付出爱也是一种享受。” 不管是恋爱还是单身,我们都需要有着共通的面对生活的勇气。不论是和另一个灵魂交互,还是和自己独处,我们终究都是在和什么东西碰撞着,找寻自我吧。 🕙 时间轴 2:31 雪钊情史大揭秘! 4:44 凡美发问:你是怎么确定想跟对方在一起的感觉的? 5:57 母胎单身的凡美,来聊聊择偶标准 14:31 曾是独身主义的凡美,为何改变了? 17:00 是什么一直阻碍凡美进入恋情? 凡美:”别人一告白,我第一反应就是,完蛋了。” 21:28 雪钊:我就喜欢能让我失控的人 22:20 边界止于朋友 vs. 轻易坠入爱河 26:35 我们在恋爱中寻找什么? 32:14 伴侣爱好不一致,如何找到共同的节奏? 34:45 中美沟通方式大对比 39:22(男同胞们注意了!!)什么样的男生让你觉得很有品? 44:14 在外独立,在家撒娇,恋爱让我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性 52:30 真诚地对待彼此,心安理得地享受爱与被爱 🎙️出品团队: 策划:欣雨 文案:木登 时间轴制作:木登 剪辑:欣雨 🎵音乐清单: 恋爱ING - 五月天
- Ep.11 聊天局:一天给那么多人发微信,却没有一个人分享生活
你一天会和多少人发微信?又会和其中多少人分享日常? 你会奔波于社交场合,是朋友同事眼中的社交达人,可其实内心只想静静待着吗? 社牛、社恐只是标签,如何分享、分享给谁,其实反应的是我们的心理需求和能量来源。 木登和欣雨两位主播以生活观察出发,聊聊我们“薛定谔的分享欲”。 欣雨:“分享欲逐渐消失在朋友圈,但此消彼长于令自己安全的空间。” 木登:“我人前社牛,人后社恐,社牛面具已成了我的一部分。” 🕙 时间轴: 1:30 和同事“网友见面”,紧张到打腹稿 6:00 你一天会和多少人发微信?又和多少人分享生活日常? 7:00 人前社牛,人后社恐,反应的是什么心理需求? 11:00 关于MBTI中I/E的激情探讨:谁说I就是内向、E就是外向? 13:05 自洽的欣雨:别人评价我,我只会说“你谁啊” 17:05 “假性外向者”是什么?怎么形成的? 18:55 可以安全分享的对象,需要调教 20:50 和父母远程沟通,好像分享了个寂寞?怎么解? 30:30 为什么分享变得越来越难?我们把说话的门槛设得太高了吗? 37:10 主动示弱,是建立关系的契机 41:00 与同事聊疫情,创造出了共同体的感受 44:35 逃离到泰国,是我给自己划的一个界限 🎙️出品团队: 策划:木登、欣雨 文案:木登 时间轴制作:木登 剪辑:欣雨 🎵音乐清单: 不晚 - 田馥甄
- Ep.10. 30+独立女性:爱情对我是必需品吗?
年少时的我们,不懂爱,却常常谈爱。而若谈及步入婚姻、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我们是离爱的真谛更近了,还是回归平淡是真、不若当年的热血与激情?我们似乎早早就通过文学作品和过来人的事例预知到爱的消亡,连那句网络流行语都说,“所以爱会消失的对吗?” 这是一场20代与30代女性关于亲密关系的对话。在这个时代,关系的形式变得多样,亲密变得速食且易得。但正因如此,两个灵魂的相依才更显珍贵,并依然是许多人的终极信仰。如果爱是一场人生的修行,那么20岁和30岁的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坐标上呢?对于30+女性,亲密关系还是必需品吗? 本期你将听到: * 30+和20+的我,对“独立”的看法有何不同? * 如何建立独立和依赖的边界? * 我们会因为爱情失去友情/亲情吗? 嘉宾: 诗琳:石扉堂创始人,结婚八年 张敏:诗琳的同窗好友,新婚一个月 🕙 时间轴: 5:05 异国求学与男友分手,成了我“独立”的契机 7:28 “独立女性”对你来说是个好词吗? 10:30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既舒适,又传递出爱? 17:00 我的闪光之处被伴侣欣赏,是我继续做独立女性的底气 18:57 少女心不会过期,相伴一生的人是最能给我安全感的人 21:10 相似形vs.互补形伴侣,可以有各自的爱的语言 24:24 伴侣一定得有共同爱好吗?亲密关系的边界感在哪? 28:49 有老公也可以有蓝颜知己,伴侣不可能满足我的所有需求 36:20 “离开一个人就活不下去”,这件事存在吗? 40:51 “我和我老公任何一方都有离开这段关系的自由” 43:27 随着周围人结婚、生子,我们曾经珍视的关系会随之流逝吗? 50:27 荷尔蒙和浪漫,会消失吗? 🎙️出品团队: 策划:木登、欣雨 文案:木登 时间轴制作:木登 剪辑:欣雨 🎵音乐清单: All you need is love - Beatles
- EP.9 人生AB面 | 高考同分的我们有怎样不同的未来?
高考同分,对美如和千雅来说,是一语双关。 同样的分数,相同的未知、迷茫和落寞;这也是一种分别,以往是相邻的课桌、同一本教材,现在走向了最冷门(艺术史)和热门(经济)的专业,周遭环境、每日目之所及都大相径庭。 你有这样的朋友吗?我们也许每日说着不同的“语言”,也不常见面,但我们的成长却一直有着他/她的影子。所以曾经习惯“端水”的她,也会有时果敢坚毅;曾经快意恩仇的她,近期也有些温柔内敛的模样。高考同分不同路,但我们却始终像是在携手同行。 “我们背对背走向了不同的人生,但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彼此的画框。” 本期你将听到: * 最冷/热门专业职业发展的冰火两重天 * 这世上另一个我,无须多言的成长和默契 * 我们生活的愿景,是持续性勇敢,间歇性迷茫 本期嘉宾: 千雅:7年清华美院艺术史毕业生,初入职场,美如的最佳闺蜜 🕙 时间轴: 00:02:32 如何形容我们?不按规矩办事的“小团伙” 00:10:40 国际组织人才经济班?lol,这是一个什么班? 00:15:15 学艺术史,就是和美一直生活在一起 00:19:43 我的专业有“现实意义”吗? 00:25:08 周围的人都选择了XX工作,是我太天真了吗? 00:31:10 真正让人幸福的,是放弃大多数,选择一个心甘情愿被束缚的选项 00:32:37 大学后“第二人格”:我们身上逐渐有了对方的影子 00:45:20 “端正态度,摆正位置,你是一个学生”——少年期的共同悲情 00:48:26 宽与窄,对与错,功利与理想,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活在了二元世界? 00:58:08 艺术史毕业生,疫情期间找工作的幻灭和领悟 🎙️出品团队: 策划:木登、欣雨 文案:欣雨 时间轴制作:欣雨 剪辑:木登 🎵音乐清单: 旅行团乐队 - 奔跑在孤傲的路上
- Ep.8.5 转专业上岸小组:大学四年我白过了吗?(下)
志愿报考两三行,兜兜转转小十年。 学新闻、上电视;学商科、做白领。如果职业方向这么直接、生活这么简单,我们确实会少很多辗转反侧的深夜,但回想,我们可能更爱这大学之后,黑白不再分明的立体世界。在劳动市场,人力是商品;但专业于我,又何尝没有些人文情怀的意义。 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不喜欢来概括我们做出改变的原因,转学校、专业、工作,只有遇到一个分叉路口,才有机会开始新的旅程、新的探索。同样,那些为转型而加的班、熬的夜,激烈的竞争和微薄的机遇,也不能否定我们的“前半生”。人生或有迷茫,但经历绝无浪费。 大学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又在寻找什么?我的选择,“对”了吗?用昊邑总结我们仨共性的一句话来说,“怀疑,是大学生进步的阶梯。” 生活不会定型,我们又为什么要呢? 本期你将听到: * 转专业,我们后悔吗? * 转型前的经历,是种浪费吗? * 从学生到职场,我们的感悟和教训是? 本期嘉宾: 昊邑:半路出家转法律的新闻学子,现律所打工人 Disclaimer:节目讲述仅基于个人就读体验,在有限时长里,也难以全面阐述,请听众朋友们谅解。 🕙 时间轴: 2:00 新闻转法律,是一段顺其自然的经历 3:26 非法本回大陆就业处处碰壁 5:06 找工作写“千字”长邮件。成为律所内中传第一人 12:16 转专业就像吃大餐,不能用沉没成本来衡量 13:50 不把时间线拉长,就永远不知道之前的经历能在什么神奇的时刻派上用场 20:55 处处争优的“学霸”在职场反而容易被淘汰? 🎙️出品团队: 策划:木登、欣雨 文案:欣雨 时间轴制作:木登 剪辑:欣雨 🎵音乐清单: 达达乐队 - Song F
- Ep.8 没有无用的大学专业,也没有浪费的转型人生(上)
志愿报考两三行,兜兜转转小十年。 学新闻、上电视;学商科、做白领。如果职业方向这么直接、生活这么简单,我们确实会少很多辗转反侧的深夜,但回想,我们可能更爱这大学之后,黑白不再分明的立体世界。在劳动市场,人力是商品;但专业于我,又何尝没有些人文情怀的意义。 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不喜欢来概括我们做出改变的原因,转学校、专业、工作,只有遇到一个分叉路口,才有机会开始新的旅程、新的探索。同样,那些为转型而加的班、熬的夜,激烈的竞争和微薄的机遇,也不能否定我们的“前半生”。人生或有迷茫,但经历绝无浪费。 大学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又在寻找什么?我的选择,“对”了吗?用昊邑总结我们仨共性的一句话来说,“怀疑,是大学生进步的阶梯。” 生活不会定型,我们又为什么要呢? 本期你将听到: * 选专业,我们的理由是? * “无用之用”VS“就业导向”,当浪漫的经历撞上现实的考量 * 进入社会,大学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事是? 本期嘉宾: 昊邑:半路出家转法律的新闻学子,现律所打工人 Disclaimer:节目讲述仅基于个人就读体验,在有限时长里,也难以全面阐述,请听众朋友们谅解。 🕙 时间轴: 02:44 欣雨:斥资找中介测算专业,我选“对”了吗? 05:11 昊邑:“包打听”、爱管闲事,也成了学新闻、法律的重要特质? 07:08 木登:电视剧里挑专业?学习商科,我找到想象里的高大上了吗? 09:05 欣雨:大学前两年,新闻没咋跑,校园活动真不少 11:30 大学能带来专业性和步入社会职场的不可替代性吗? 通才专业如何向社会展示我们的能力? 17:30 现实 vs 浪漫主义:人力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理想和自我实现 20:27 昊邑:大学最可贵的是:“不要用你的幸福衡量我的幸福” 25:20 欣雨:喜爱和离开中传是同一个原因 29:44 木登:困惑之源——专业目的性和人文性,我们其实都想要 33:32 关于大学学风,我们有话说 41:47 欣雨:大学教会我,不是所有东西都能被“教”会 45:51 昊邑:从挤地铁看历史资源,从宿舍管理看权力架构 48:32 木登:如果再来一次大学,你会做什么? 🎙️出品团队: 策划:木登、欣雨 文案:欣雨 时间轴制作:欣雨 剪辑:木登、Cici 🎵音乐清单: 达达乐队 - Song F
- Ep.7 “高考失利六年后, 我依然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毕业,意味着什么?是怀抱改变世界的雄心,少年仗剑走天涯?抑或是被抛掷于更深的迷茫中,被现实一下、一下地捶打? 从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经历过若干次毕业的我们回望过去,直面曾经的自己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期望——那是年少的我们对于未来的邀请:嘿,未来的我,请回答,我变成更好的自己了吗? 而经历过疫情的动荡,Gap year的迷茫,研究生课程的摧残,找工作的焦虑,我们的答案是……? 而在笑谈中发现,原来那一个个节点,不是句号,而是逗号。而一切答案,早已埋藏在一次次的选择中。 本期你将听到: * 研究生毕业的我,如何看待从学生到职场的身份转变? * 因疫情选择gap year的我们,如何看待这段经历? * 迷茫是种常态,你留意到应对困境的思维方式了吗? PS:找bgm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蓝色大门》的主题曲。惊喜地发现竟如此适配。 “夏天就这样过去了,好像什么都没有做诶,就只是跑来跑去。” “留下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大人吧。” 我们邀请你一定要听到最后,一起感受这段完整的美妙体验吧。 🕐时间轴: 00:01:03 隆重介绍美如:听播客最认真的女人 00:03:18 欣雨:我翘掉了毕业典礼 00:09:24 美如:本科毕业是场一期一会的告别 00:13:04 欣雨:毕业水逆期,我在异国他乡独自战斗 00:15:20 木登:留学归国后,感觉自己的选择在和周围人逆行 00:18:20 美如:拥抱不确定性,一次所有行程都被打破的毕业旅行 00:21:45 欣雨:考LSAT屡屡受挫、最后选择与考法学院的执念和解 00:26:12 与其去追求想象中体面的工作,不如把自己的工作做体面 00:32:28 欣雨:Gap year教会我,如何睡觉睡到下午 00:33:40 迷茫总会重来,我们改变自己的思维了吗? 00:42:10 欣雨:选择MPP,是法学之外的意外之喜 00:46:51 美如:我的兴趣和文书所写一样顺水推舟(而木登和欣雨总是走回头路……) 00:49:15 木登:打破认知,重构自己,然后回到原点 00:52:25 也听听美如用“贝叶斯模型”解构木登的心路历程 00:53:38 真实的生活、工作、研究经历,拓宽了自己的边界 01:02:05 毕业的我们达到了入学时的期待吗? 01:10:40 现在的我们,会对高考失利时的自己说什么?(不洒鸡汤) 01:16:08 一个彩蛋!感谢你听到这里! 🎙️出品团队: 策划:木登、欣雨 文案:木登 时间轴制作:欣雨 剪辑:欣雨、木登 🎵音乐清单: 蓝色大门(Fly Away Remix)- 三册柏 蓝色意识 序曲 - 侯志坚
- Ep.6.5 谁还有周末?反正我没有:不完全解压指南(下)
转眼就到年中,工作党将临述职,学生党苦于期末。 在芝大的“死亡”final月来临之际,这期节目和大家见面格外不容易。主创们每日咖啡续命,在日历上排满的日程间辗转腾挪,并在急诊室里完成了这期节目的shownotes。 眼看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成为常态,我们能做的难道就只是在内卷中榨干精力,在压力下苦苦等待下一个喘息的气口吗?不,当你开始觉察压力、与它同呼吸共命运时,压力,就已经在被融化了。 ##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 关手机挑战背后,是我们对于生活张弛有度的思考 * 关注当下、体验心流,是一件简单但不容易做到的事 * 觉察、拥抱情绪:钥匙,就在我们手中 ## 本期嘉宾: * 木登:芝大研一在读,生活中不multi-task不舒服的杂耍演员 * 欣雨:芝大研二在读,还未毕业就已一只脚踏入职场的part-time打工人 * 诗琳:毕业多年的美国职场老炮,主页副业齐开花 你的生活面临哪些压力?你有什么应对压力的方法?欢迎来评论区与我们一起交流探讨(并夸一夸赶due中的主创们:p)。你们的点赞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 时间轴: 01:00 有限的时间下寻求支持环境很重要 03:30 木登:心理资源也是一种会被消耗的资源 04:50 11点关手机挑战:如何解构我玩手机的习惯? 07:23 如何通过实验找到生活的自由感、心理的平静? 10:55 诗琳:觉察、接纳、甚至期待一个情绪的周期 13:55 诗琳的人生第一次“打击”? 14:35 欣雨:高三对抗情绪上头的反应是踹桌子 16:00 诗琳:教练体系下的四个信条之一 —— “本自具足” 17:40 从教练的角度出发,应对压力、觉察情绪的小方法 * 18:05 问询、好奇 * 18:39 暂停法 * 19:10 正念冥想、身体扫描、观呼吸 21:13 聚焦当下,并不是一件玄而又玄的事情 24:00 觉察第一步:“当你意识到你没有在当下的那一刻,你其实就在当下了” 24:48 诗琳:钥匙就在你手上 ## 名词解释: A personal board of director:个人董事会 People are naturally creative, resourceful and whole. 我们每一个人天生就是富有创造力、资源、完整的一个人——“本自具足” ## 书目推荐: 《当下的力量》艾克哈特·托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