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9. 中国财富格局和特征
代际转移加速:中国未来10年预计有20万亿元财富通过继承转移,前1%家庭的传承规模占全国总财富的40%以上。
- 118. 全球财富男女占比以及特征 未来10年 全球财富男女占比预计五五分。
全球财富男女比例存在较大差距。据Altrata亿万富翁普查,在全球3323位亿万富翁中,13%(即431位)是女性,87%是男性。在资产配置上,女性亿万富翁最喜欢配置流动资产,占比为38.9%;男性亿万富翁则更倾向于上市股票,占比39.8%。 从财富来源看,全球女亿万富翁中,近38%的人财富完全来自继承,约三分之一通过继承和创业获得财富,四分之一靠白手起家。而男性亿万富翁中,66%是白手起家,只有5%的人财富完全来自继承。 此外,据波士顿咨询公司调查,女性控制着世界30%的私人财富,且这些女性中44%的人完全靠自己致富。但全球女性薪酬仍比男性低33%,从职业黄金期的收入来看,25岁入职时,女性薪资是男性的92%,35岁生育高峰期,跌至68%,45岁职业末期,差距扩大到57%。 全球财富男女占比及特征如下: 占比情况 亿万富翁层面:根据Altrata亿万富翁普查,全球3323位亿万富翁中,女性占13%(431位),男性占87%。 整体财富层面:据世界经济论坛与WTW合作的全球财富公平指数,在退休时,女性积累的财富仅为男性的74%。波士顿咨询公司调查显示,女性控制着世界30%的私人财富。 特征 财富来源:全球女亿万富翁中,近38%财富完全来自继承,约三分之一通过继承和创业获得财富,四分之一靠白手起家。男性亿万富翁中,66%白手起家,只有5%财富完全来自继承。 资产配置:女性亿万富翁偏好流动资产,占比38.9%,私募股权占35.3%,上市股票占21.7%,房地产和奢侈品资产占4.1%。男性亿万富翁则更倾向于上市股票,占比39.8%,流动资产占29.8%,私募股权占27.8%,房地产和奢侈品资产占2.5%。 年龄分布:大多数亿万富翁(无论男女)年龄在50 - 70岁。仅靠继承财富的女性亿万富翁约一半年龄在70岁以上,六分之一在50岁以下。白手起家的女性亿万富翁多在50 - 70岁,只有十分之一在50岁以下。 行业分布:女性亿万富翁关注非营利和社会组织的比例为16.9%,高于男性的5.4%。在银行和金融业,女性关注度为16%,低于男性的22.7%。在食品和饮料、卫生保健、酒店和娱乐、纺织品、服装和奢侈品等行业,女性关注度高于男性。 兴趣爱好:女性亿万富翁对慈善事业热情高,占比71.3%,体育在男性中排名最高,占比70.6%。艺术、教育和旅游在女性亿万富翁中更受欢迎,航空、政治和科技则在男性中更流行。
- 117. 《财富流》定位自己财富模型和财富性格的一本发财指南书
《财富流》是基于“人”而展开的定位分析。2022年出版,结合作者个人创业经历以及全球22万学员的实践案例提出的一套财富认知和行为框架。独特之处在于,它通过4种财富性格、9个财富层级,既测试了财富性格类型,也评估了你的财富层级,作者在引导你严谨分析财富现状之后,用易于理解的“财富灯塔”模型,逐一诠释了不同类型的人从红外层(背负债务)攀升到紫外层(成为传奇)的财富自由进阶之路,呈现了一个人自我价值变现的“财富流”轨迹。那就是从财富的底层认知流、慢慢走向财富的行为模式流、带着对财富的未来价值流的积极思维,逐渐构建起稳固的财富护城河。
- 116. 盲盒不是诈骗,而是我渴望与你坦诚相见
那一面墙全是娃娃,我想说的话,挂满了整面墙。
- 115. 《老妇还乡》亿万富婆衣锦还乡只为取前任小命的荒诞黑色幽默
女人无论如何要活久一点。
- 114. 《超星星学园》肖战主演的校园奇幻下饭宝藏喜剧 倾情推荐
2016年上线的超绝宝藏综艺剧。槽点和笑点一样密集。我要把这部搞笑喜剧推给每一个不快乐的人。
- 113. 商业的升级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协作网络的升级
也许AI智能时代能把你变成一个多才多艺的操盘手, 但是你一个人怎么打得过拥有多个操盘手的公司呢? 成功的模式再怎么复制也是需要人去实现,本质依然是人的竞争。 以一敌百,胜率几乎为0。 当然,平台的锦鲤除外。
- 112. 奢侈品其实就是在玩鄙视链 一切都是皇帝的新装
人为制造的稀缺性,人为制造的权威和认同,为奢侈品镀金。让奢侈品成为最高价值属性的社交货币之一。 奢侈品的价值,往往超越了产品本身的功能性。更多的体现在其象征意义上。奢侈品被视为身份地位和品位的象征,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衣服一样,虽然实际上可能并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但人们却愿意为它付出高昂的代价。 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很多时候是因为社会对这些品牌的认同和推崇,就像故事中的大臣和市民,他们选择相信衣服的存在是因为害怕被孤立或被认为愚蠢。同样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往往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同而不是因为产品本身的实用性。 后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会购买那些没有实用性却蕴含了一串串文化符号的产品,在未来人类的社交,越来越依赖通过社交货币促成和实现。
- 111. 流量不是商业的本质,价值才是商业的本质,亚马逊选品的成与败
开发了那么多款爆款产品后才明白, 不成功的产品从来不是因为天灾, 大多数是因为人祸。 亚马逊跨境电商有风险, 入行需谨慎。 其实乐观一点也可以这样想, 既然没有天灾只有人祸, 那只要小心谨慎一点就好了。 尤其是心态千万不能崩啊。
- 110. 《平面国》140年前的空间维度科幻女性主义小说 数学科普 社会讽刺的传世经典
《平面国》的作者是埃德温·A·艾勃特(1838—1926),英国神学家、数学家,26岁就任伦敦城市学校的校长,还是英国首相的老师。 内容 小说虚构了二维空间平面国,居民是几何图形,女性是线段,男性根据边数分为不同阶级。叙述者正方形先生向读者介绍平面国的生活细节、阶级制度等。他先是梦到访问一维的线国,之后被三维空间国的球体拜访并带到三维世界,见识到第三维度。正方形试图向球体阐述第四维度的理论可能性,被送回平面国后,因传播三维世界的概念被监禁,他将经历写成《平面国》。 创作背景 《平面国》创作于1884年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社会阶级分化严重,作者通过描述平面国严格的阶级制度,讽刺维多利亚时代的阶层固化现象和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限制,表达对女性命运同情与关注,是一本科幻题材的女性主义小说。同时,19世纪末,数学和科学领域对维度的研究逐渐深入,艾勃特受此启发,借小说探讨维度概念以及人们对不同维度的认知局限。也谴责了人类的无知与傲慢,比如永远学不会谦虚。 句子摘录: - “我们都被所处的维度束缚,成了偏见的奴隶。” - “自满就是丑恶和无知,渴望和抱负比蒙昧无力的快乐好得多。” - “理性和求知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我相信,今日世界中许多令人痛心的东西——比如分歧和对立——都不是绝症。真正能对人类造成‘降维打击’的,只有愚昧和封闭。正因如此,我们永远不应放弃思考和探索。任何一种‘信仰’或‘价值观’都不该成为闭目塞听、阻碍思辨的封印。” - “在与妇女打交道的时候,我们谈论‘爱’‘责任’‘正确’‘错误’‘怜悯’‘希望’以及其他一些非理性的情感概念。其实我们深知这些概念根本就不存在,发明这些词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控制女性过剩的情感。” - “人们往往不自觉地相信人的行为取决于决心、努力训练、鼓励赞扬或者其他一些东西。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古老的迷信,因为人的一切行为无疑只取决于形状。” - “责任意味着必须这么做,或者只有这么做才合适。” 影响力 《平面国》出版时未获太大成功,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发表后,因第四维度概念备受关注,这本书也被重新发现。它为科幻文学、数学科普等领域提供了灵感,启发了许多关于维度探索和空间想象的作品。同时,书中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也引发读者对现实社会阶级、性别等问题的思考。此外,它还被改编成了多部电影、动画等作品,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 109. 纪念大S徐熙媛 破茧成蝶的才女 聚光灯下的传奇人生
徐熙媛是最早的多栖艺人之一 她的诗歌《蝴蝶飞了》简直是她的自白书。 《蝴蝶飞了》是大S为美国艺术家瑞秋·威廉创作的画册配文的绘本诗集,辑录了30多首配画诗。内容围绕“爱”“忧郁”和“小S”三大主题,展现了大S对生命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世间的洞察。 在这本诗集中,她这样介绍自己: 我不会说谎(你们可以说我口无遮拦) 我不爱应酬(你们可以说我难相处) 我有正义感(你们可以说我多管闲事) 我工作认真(你们可以说我吹毛求疵) 我不杀生(你们可以说我假道学) 我明辦是非(你们可以说我钻牛角尖) 我热情(你们可以说我疯疯癫癫) 我善良(你们可以说我愚蠢) 我抬头挺胸(你们可以说我骄傲) 我爱阅读(你们可以说我做作) 我很够义气(你们可以说我搞小团体) 我很勇敢(你们可以说我无知) 我头很大(你们可以说我冤大头) 徐熙媛(1976年10月6日-2025年2月2日),小名珊珊,别名大S,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是华语影视女演员、流行乐歌手、节目主持人、作家,毕业于华冈艺校戏剧科。 人生大事件: 以下是徐熙媛(大S)的人生大事件: 1. 1993年:17岁的徐熙媛与妹妹徐熙娣组成“SOS”组合,以歌手身份出道,进入演艺圈。 2. 1994年:随“SOS”组合发行音乐专辑《占领年轻》《姐妹情深》等,凭借歌曲《十分钟的恋爱》走红。 3. 2001年:出演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饰演“杉菜”一角,该剧红遍亚洲,她也因此入围台湾电视金钟奖最佳女主角奖。 4. 2005年:首部美容书籍《美容大王》在两岸热卖,销量突破80万本。同年与黄磊合作电视剧《夜半歌声》。 5. 2007年:与罗志祥搭档主演的电视剧《转角遇到爱》热播,提名第1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 6. 2010年:与黄晓明、何润东联袂出演的偶像剧《泡沫之夏》热播,赢得同时段收视冠军。11月16日,与汪小菲在北京登记结婚。 7. 2015年:产女后首次复出荧屏,代班主持节目《康熙来了》。 8. 2021年:转为幕后,试水制作人,参与综艺节目《熙娣想聊》的制作。11月,与汪小菲宣布离婚。 9. 2022年:3月,与具俊晔官宣结婚。 10. 2025年:1月25日,与丈夫具俊晔出席王伟忠大女儿王羚归宁宴,这是其生前最后一次公开露面。2月2日,在日本因流感并发肺炎去世,终年48岁。
- 108. 《乱世佳人》的斯嘉丽只花了4年的时间 就从美国的南北战争中完成女主逆袭与重生
口误啦 上下2集 238分钟 接近4个小时的 《乱世佳人》 《乱世佳人》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当时,美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北方则发展工业经济,双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战争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南方经济崩溃,大量人员伤亡,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作意图 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这部小说,一方面是为了展现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社会的变迁,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塑造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成长与坚守,探讨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等诸多主题,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女主品质 - 斯嘉丽:勇敢坚强,在战争和生活的重重困难面前,她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同时她又精明能干,善于利用自己的魅力和智慧去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此外,她还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不满足于传统女性的角色,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 - 梅兰妮:善良仁爱,她总是关心他人,不计回报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宽容大度,对斯嘉丽的行为能够理解和包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温柔而坚强,外表柔弱的她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内心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是家人和朋友的精神支柱。 《乱世佳人》中的经典台词: 1. 关于土地的价值:“Land is the only thing in the world worth working for, worth fighting for, worth dying for. Because it's the only thing that lasts.”(土地是世上唯一值得为之劳作、战斗、牺牲的东西,因为它是唯一永恒的。) 2. 瑞德的告别:“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坦白说,亲爱的,我不在乎。) 3. 斯嘉丽的生存誓言:“As God as my witness, 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 If I have to lie, steal, cheat, or kill—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上帝作证,我绝不再挨饿!即使让我撒谎、偷窃、欺骗或杀人——我也绝不再挨饿!) 4. 斯嘉丽的爱情告白:“In spite of you and me and the whole silly world going to pieces around us, I love you.”(哪怕你我和愚蠢的世界都破碎,我依然爱你。) 5. 对幸福的错误追逐:“You're throwing away happiness with both hands and reaching out for something that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你亲手推开幸福,追逐永远得不到的虚妄。) 6. 斯嘉丽的自我认知:“I never give anything without expecting something in return. I always get paid.”(我做任何事都要回报,我总要得到报酬。) 7. 对明天的希望:“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8. 关于爱情和运气:“Love isn't enough. You have to be lucky, too.”(爱不够,还得有运气。) 9. 生活的无常:“Life's under no obligation to give us what we expect.”(生活无需按我们的期待给予。) 南北战争(1861年4月12日 - 1865年4月9日),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内战,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 战争起因 - 经济差异:北方发展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广阔市场和原料产地。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依赖奴隶劳动,大量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出口英国。 - 政治分歧:南北双方在政治上围绕奴隶制的存废、关税政策以及州权等问题存在严重分歧。北方主张限制奴隶制扩张,南方则认为奴隶制是其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基石,坚决维护。 - 西进运动:美国向西扩张领土过程中,新州的奴隶制存废问题成为南北矛盾焦点,双方都想在新州推行自己的制度,以扩大政治影响力。 主要过程 - 战争爆发:1861年4月12日,南方邦联军炮击联邦军队驻守的萨姆特要塞,标志着南北战争爆发。 - 初期战况:战争初期,南方军队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和优秀将领,取得一些胜利。北方因准备不足,战事不利。 - 转折点: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激发了民众特别是黑人的参战热情,北方实力大增。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北方军队获胜,成为战争转折点。 - 战争结束:1865年4月9日,南方军队总司令罗伯特·李向北方军队总司令格兰特投降,南北战争结束。 战争影响 - 政治方面: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结束了奴隶制,为美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带来了根本性变革。 - 经济方面:北方工业资产阶级获得胜利,为美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 社会方面:黑人获得解放,在法律上拥有了平等权利,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但种族问题依然存在。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对美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107. 再读《红楼梦》我支持索隐派 重生之林黛玉登上《春晚》的舞台 所以薛宝钗又输了
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它纵向划分为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三个时期,横向划分为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四大学派,各派又细化为若干分支,主要包括题咏、评点、鉴赏、百科、批评、曹学、版本学、本事学、脂学、探佚学等。 红学兴起的原因 - 作品本身的魅力:《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封建社会的生活百态、人物情感、家族兴衰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世界,吸引人们深入研究。 - 时代背景的推动: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现代学术范式传入中国,为红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使其正式步入学术之林。同时,当时社会处于变革时期,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研究也促使红学不断发展。 - 文化传承的需要:《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涵盖了诗词、绘画、建筑、医药、民俗等诸多方面。研究红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 新时代红楼梦热潮的原因 - 多元艺术形式的演绎:《红楼梦》被改编为越剧、昆曲、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如江苏大剧院的舞剧版《红楼梦》,以独特的舞蹈语言和精美的舞美设计,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同时,电视剧、电影等影视改编作品也不断涌现,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红楼梦》。 - 新媒体的传播助力:互联网的发展使《红楼梦》相关内容能够更广泛地传播。社交媒体上有大量关于《红楼梦》的讨论群组和话题,抖音、B站等平台也有许多讲解《红楼梦》的视频,激发了人们的阅读和研究兴趣。此外,一些红楼衍生的文创产品,如书签、立牌等也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 学术研究的深入影响:红学研究不断深入,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不断涌现,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如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女性主义等,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解维度。同时,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也让普通读者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的红学研究,促进了《红楼梦》的传播。 - 教育普及与文化自觉: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在学校教育中也受到重视,培养了大批年轻的读者群体。此外,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使他们主动去了解和研究《红楼梦》。 《红楼梦》成为名著并享有极高地位是实至名归,并非过誉,以下是具体原因: 文学价值极高 - 人物塑造:书中塑造了数百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世故圆滑的薛宝钗、叛逆不羁的贾宝玉等,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命运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 艺术手法: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巧妙的伏笔照应等多种艺术手法。其语言优美典雅,富有诗意,同时又极具生活气息。 - 结构布局: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主线,众多人物和情节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网状结构,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全景式画卷。 文化内涵深厚 - 社会百科:涵盖了诗词、绘画、建筑、服饰、饮食、医药等诸多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全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 思想深度:对封建社会的礼教、科举制度、婚姻制度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解放、自由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 在国外的情况 《红楼梦》在国外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发行,如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的英译本在英语世界影响较大。许多外国学者和读者对其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给予了充分肯定,将其视为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窗口。一些国外的大学还将《红楼梦》纳入中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红楼梦》的海外学者也逐渐增多,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和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主要围绕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展开。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贾氏家族 - 宁国府:贾演是宁国公,其孙贾敬沉迷炼丹,对家族事务不闻不问。贾敬之子贾珍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生活荒淫,妻子尤氏无实权。贾珍之子贾蓉,与王熙凤、尤二姐等关系复杂。贾蓉之妻秦可卿,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深得贾母欢心,却因与贾珍的关系饱受争议,早早就去世。贾珍的妹妹贾惜春,性格孤僻冷漠,后入栊翠庵为尼。 - 荣国府:贾源是荣国公,其子贾代善娶了贾母,生有贾赦、贾政和贾敏等子女。贾母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赦是贾母长子,世袭一等将军,好色贪婪,夫人邢夫人禀性愚弱。贾赦之子贾琏,为人风流,与王熙凤结婚,王熙凤精明能干、泼辣狠毒,掌管荣国府的大小事务。贾政是贾母次子,工部员外郎,夫人王夫人。二人育有贾元春、贾宝玉等人。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林黛玉是贾母外孙女。此外,贾政与赵姨娘生有贾探春和贾环。贾赦与妾室生有贾迎春。 史氏家族 史侯是贾母的娘家,史鼎、史鼐都是史家子弟。史湘云是贾母的侄孙女,父母早亡,由叔父史鼎抚养,性格开朗豪爽,与贾宝玉等关系密切。 王氏家族 王子腾是王夫人的哥哥,在官场中颇有势力。王熙凤是王子腾的侄女,是王氏家族在荣国府的代表人物。 薛氏家族 薛公是薛家的先辈。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生有薛蟠和薛宝钗。薛蟠人称“呆霸王”,性格骄横跋扈。薛宝钗才貌双全,后与宝玉成婚。薛蝌是薛蟠的堂弟,为人端正,其妹薛宝琴才貌出众。
- 106. 英剧Fleabag《伦敦生活》存在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双重解药 生活充满小确丧也要勇敢面对呀
人都会犯错。这就是为什么铅笔上会被装上橡皮。People make mistakes.That's why they put rubbers at the end of. 目前共2季(每季6集)。 《伦敦生活》是由菲比·沃勒-布里奇编剧,哈利·布拉德比尔、蒂姆·柯比执导,菲比·沃勒-布里奇、茜安·克利福德领衔主演的英国喜剧。于2016年7月21日首播。该剧讲述一个在伦敦独自生活的女人,沉迷于性,看似放荡不羁的她,其实是一个等爱的人的故事。2019年9月,该剧被英国《卫报》评选为21世纪100部最佳电视剧,名列第8位。《伦敦生活》主要讲述主角Fleabag邋遢、糟糕的生活,无法收拾、自顾不暇、被旁人厌恶是她的真实的写照,她总是很丧。 女主生活态度就是“f*** you”,随性生活,不戴面具,没有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甚至事业穷困、感情失败、家庭关系糟糕,是个实实在在的“屌丝女loser”。但最终我们发现,也许她才是剧里面最真实、最善良、最懂爱的人。 很简单的故事,一些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每季六集,每集不到半小时。但是传递出来的却是一个很真实的、变化着的人。这部剧最特殊的一点就是它打破了“墙”,女主Fleabag和观众有着直接对话(类似于《纸牌屋》那种),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女主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也为这部剧本身增加了很多趣味。 第一季结束时,Fleabag是一个绝望、又对身边事情无能为力的人。而第二季结束的时候,在神父和姐姐的帮助下,她慢慢地走了出来。在最后的镜头里,她与观众告别,走向了自己新的生活。 在慢慢的纠缠和解脱当中,每个人都逐渐找寻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并且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困惑和解救,是如此的真实。我们十分彷徨、我们一腔孤勇、我们努力向前,只是试图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这部剧获得了71届艾美奖四项大奖:最佳剧集、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 饰演女主的演员同时也是本剧的编剧菲比,等于她一人同时拿到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剧,这让她始料未及,拿编剧的获奖感言是:写作非常难,非常痛苦,我写作的动力就是这个奖! 这是一个需要去看和体会才能感受到其中奥妙的剧,文字的总结难以表现剧中人们的魅力。 再说一句 女主 - "我爱你。" 神父 - "会过去的。" Fleabag - “I love you.” Priest - "It'll pass." 过去我 坚信 爱情是永恒的 但这个剧告诉我 不是这样的 这剧瓦解了我这个信念 接受变化无常总是困难的 我在练习接受
- 105. 黑塞说: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人们从来都无法以绝对的自我之相存在,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变成绝对自我,有人迟钝,有人更洞明,但无一不是自己的方式。” A.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 年 7 月 2 日 - 1962 年 8 月 9 日)是瑞士籍德裔作家、诗人。 1. 生平经历: - 成长背景:出生于德国南部符腾堡州小城卡尔夫,4 岁时因父亲工作调动迁居瑞士巴塞尔,后又回到德国。他的家庭有浓厚的宗教氛围,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外祖父是著名印度学者赫尔曼·龚德尔特,这也为他日后对东方文化的关注埋下了种子。 - 早期经历:14 岁时立志做诗人,1891 年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但因不适应学校的教育方式,半年后逃离。此后,他做过书店伙计、机械厂学徒等多种工作,同时广泛阅读书籍,为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 婚姻状况:经历了三次婚姻,第一任妻子是钢琴家玛利亚·贝诺利,1904 年成婚,1923 年离婚;第二任妻子是歌唱家露丝·文格尔,1924 年成婚,1927 年离婚;第三任妻子是奥地利美术史研究家妮侬·奥斯兰德,1931 年成婚。 - 创作生涯的起伏:一战爆发后,黑塞发表反战文章,投身战俘救助工作。二战时,因反战被德国当局封禁作品,转向在瑞士发表作品。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如家庭问题、战争的影响、精神疾病的困扰等,但这些经历也成为了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2. 文学成就: - 作品风格:他的作品融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兼具深度的哲学思考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作品常常探讨个体的自我认知、精神追求、对人性的理解等主题,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 代表作品: - 《乡愁》:使他一举成名,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让他获得了经济上的保证,也为他后续的创作提供了条件。 - 《彷徨少年时》:也叫《德米安》,讲述了少年辛克莱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和世界的探索,以及在内心的挣扎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这部小说对当时的德国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部经典”。 - 《荒原狼》:以主人公哈利·哈勒尔的视角,展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孤独、矛盾和对现代社会的不适应,反映了一战后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 《玻璃球游戏》: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构建了一个以玻璃球游戏为核心的精神世界,探讨了人类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 《悉达多》: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理,放弃贵族生活,历经种种磨难和考验,最终实现自我觉醒的故事。这部小说充满了对人生、宗教、哲学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3. 所获荣誉:黑塞屡获嘉奖,1936 年获得瑞士最高文学奖凯勒文学奖,1946 年获得歌德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是德国和瑞士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塞的作品常常探讨个人的内在成长和自我发现。他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内在世界和精神成长的过程,这种探索是生活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反思和内省来实现。他对现代社会的机械化、物质主义和精神束缚表达了担忧,认为社会的条条框框、规范和传统可能会扼杀个人的自由和真实自我。 黑塞受到东方哲学、特别是印度和中国哲学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禅宗、印度教和佛教等思想的兴趣,强调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平衡。他的作品常常描绘主人公的内心冲突、精神寻求和对和谐的渴望,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感悟来找到内在的和谐。 B.《德米安:彷徨少年时》(Demian: The Story of Emil Sinclair's Youth)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于1919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埃米尔·辛克莱的成长故事,探讨了个体在道德、信仰和自我认知上的挣扎与成长。 小说的主人公埃米尔·辛克莱是一个生活在温暖而美好的光明世界的少年,但他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只是谎言。他渴望解脱,却无法向任何人开口。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德米安,一个与众不同的同龄人,他的出现帮助辛克莱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并引导他走向自我发现之旅。德米安不仅是辛克莱的朋友,也是他的引路人,帮助他面对孤独、胆怯、彷徨和叛逆,最终找到真正的自我。 黑塞在小说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元素和事件来展现辛克莱的新自我认知。例如,小说的结尾,辛克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他抬头望向天空,看到一个巨大的村落被一个类似艾娃的神性形象吞没,然后这个形象弯腰生下了那些现在闪耀的星星,象征着旧世界的结束和新世界的诞生。 《德米安》不仅是黑塞文学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也对20世纪的精神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节选: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预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枝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你我这样的人都很孤独,但我们还有彼此,我们暗暗得意,因为自己与众不同,离经叛道,追求超凡。但如果要走命运之路,这些我们也得放弃。” “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 “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鸟飞向神。神的名字叫阿布拉克萨斯。” C.《悉达多》是赫尔曼·黑塞创作的一部哲学小说,讲述了一个名为悉达多的印度青年婆罗门的求道之旅。他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和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孤身一人展开了一段漫长而深刻的自我探索旅程。在旅途中,悉达多经历了学习、苦行、听教义、觉醒、堕落世俗、悔恨、修行、会爱等多个阶段,最终在河水的启示下,体验到了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和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实现了自我与永恒的融合。 小说中的悉达多并非佛陀,但他的故事与佛陀的生平有某些相似之处。他在年轻时就对自己的精神追求感到不满,因此决定离开家庭,成为一名苦行僧。在苦行的过程中,他学到了如何克服痛苦和欲望,但他逐渐意识到这种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满足和解脱。于是,他继续前行,遇到了佛陀乔达摩,并从佛陀的教诲中寻找启示。 尽管他的朋友侨文达选择成为佛陀的弟子,但悉达多认为自己必须独立寻找自己的道路。他进入城市,体验了爱情、财富和权力,但这些世俗的享受最终让他感到空虚和堕落。在经历了深刻的内心挣扎后,他决定放弃一切,成为一个船夫,从河流的永恒流动中寻找智慧。 节选: “如果你将一粒石子投入水中,石子会沿着最短的路径沉入水底。恰如悉达多有了目标并下定决心。悉达多什么都不做,他等待、思考、斋戒。他穿行于尘世万物间正如石子飞入水底——不必费力,无需挣扎;他自会被指引,他任凭自己沉落。目标会指引他,因为他禁止任何干扰目标的事情进入他的灵魂。” “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去抵御它们;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世界并非不圆满。世界并非徐缓地行进在通向圆满之路:不,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 D.《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ziß und Goldmund)是赫尔曼·黑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青年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的故事。小说通过这两个人物展示了理性与感性、精神与欲望之间的冲突与和谐。 纳尔齐斯是一个理性、逻辑清晰的人,他严于律己,追求成为一名崇尚逻辑与理性的神学家。而歌尔德蒙则是一个感性、艺术气质浓厚的人,他体验了爱情与感官之乐,学习了雕刻的艺术,并在生活的旅途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冒险。尽管两人性格不同,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友谊和理解。 小说中,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分别代表了父性与母性,克制与享乐,他们的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这些矛盾心理。黑塞通过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这两种人性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们如何在理想的感召下最终实现统一。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不仅是黑塞个人非常喜欢的作品,也被许多评论家和读者所推崇。这部作品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精神追求和艺术创造的主题。 节选: 1. “我们的友谊除了向你表明,你是一个和我完全不同的人以外,压根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和意义。” 这句话体现了小说中两位主角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 。 2. “我之所以爱你,正因为你是你自己。” 纳尔齐斯在小说的结尾对歌尔德蒙表达了深沉的爱,这种爱超越了普通的友谊,是对另一个人本质的完全接纳和理解 。 3. “我们的目标不是相互说服,而是相互认识,并学会看出和尊重对方的本来面目,也即自身的反面和补充。” 这句话揭示了小说中一个核心主题: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认识和完善自我 。 4. “一个放荡者的生活,恰恰能够成为通往圣徒生活的捷径之一。” 这句话反映了黑塞对于人生道路多样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宽容态度 。 5. “歌尔德蒙,”他朋友凑近他耳朵低声地说,”原谅我,有件事我没能早一些告诉你。让我今天告诉你吧,我是多么地爱你,你对于我一直有多么宝贵,由于你,我的生活变得多么丰富了啊!这在你不会很有意义;你对爱情已司空见惯,已让许多女人宠爱和娇惯过。可对我却不同;我的一生缺乏爱,缺乏这最美好的东西。……要是我终究还是知道了什么是爱,那就得归功于你。你是所有人中唯一我能够爱的人。你无法衡量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沙漠中的甘泉,荒原里的花树。我的心没有枯萎,我的灵魂中还留下了一个可以为圣恩所到达的地方,这完完全全得感谢你。” 6. “纳尔齐斯是深沉、清瘦的,歌尔德蒙却那么明亮、饱满;纳尔齐斯是一位思想家与剖析者,歌尔德蒙却是一位梦想家和童心赤子。然而,这两个极端却碰撞出这样的共同点:两人都是高贵的人类,都拥有出类拔萃的天赋,在人群中很是亮眼;两人也都收到了来自命运的特殊警示。” 7. “像你这一类的人,天生有强烈而敏锐的感官,天生该成为灵感充沛的人,成为幻想家、诗人和爱慕者,比起我们另外的人来,比起我们崇尚灵性的人来,几乎总要优越一些。” 8. “一个负有崇高使命的人,即使在生活狂热的混沌中沉溺得很深,浑身糊满血污尘垢,也不会变得渺小和卑劣,泯灭心中的神性。他即使无数次迷途在深沉的黑暗中,灵魂的圣殿里圣火仍然不会熄灭,他仍然不会丧失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