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9.“商祖”白圭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经营方法
白圭,战国时期中原(洛阳)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誉。 在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水利专家白圭和贸易致富的白圭是两人。 原文: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积着率岁倍。 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翻译如下: 白圭是西周人。当魏文侯在位时,李克正致力于开发土地资源,而白圭却喜欢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歉的变化,所以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他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他就出售。谷物成熟时,他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他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 他了解,太岁在卯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不好。太岁在午宫时,会发生旱灾;转年年景会很好。太岁在酉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变坏。太岁在子位时,天下会大旱;转年年景会很好,有雨水。太岁复至卯位时,他囤积的货物大致比常年要增加一倍。 要增长钱财收入,他便收购质次的谷物;要增长谷子石斗的容量,他便去买上等的谷物。 他能不讲究吃喝,控制嗜好,节省穿戴,与雇用的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猛禽捕捉食物那样迅捷。 因此他说:“我干经商致富之事,就像伊尹、吕尚筹划谋略,孙子、吴起用兵打仗,商鞅推行变法那样。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勇气够不上果敢决断,仁德不能够正确取舍,强健不能够有所坚守,虽然他想学习我的经商致富之术,我终究不会教给他的。” 因而,天下人谈论经商致富之道都效法白圭。白圭大概是有所尝试,尝试而能有所成就,这不是马虎随便行事就能成的。
- vol8.孔子的富豪学生子贡的致富经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着鬻yù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 ,匿于穷巷。子贡结驷jié sì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埶而益彰者乎? 子贡曾在孔子那里学习,离开后到卫国做官,又利用卖贵买贱的方法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孔门七十多个高徒之中,端木赐(即子贡)最为富有。 孔子的另一位高徒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隐居在简陋的小巷子里。而子贡却乘坐豪华的车马,携带厚礼的礼物去访问、馈赠各地的诸侯,,每到一个地方,那些国君都把他当客人,不把他当臣子,不要求行君臣之礼。孔子扬名天下,子贡的努力推动也有作用。他的能力使得孔子的光彩可以散发出来?
- vol7.范蠡如何帮助越王勾践复兴经济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 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彊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 vol6.姜太公怎么搞经济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xì )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彊至于威、宣也。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财货就缺乏。”财货缺乏,山泽中的资源就不能开发了。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来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贫富全靠自己。富了也没人掠夺他,穷了没人给他东西,而聪明的人有余,愚笨的人不足。 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用襁褓背着孩子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真如同车辐凑集于车毂似的。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后来,齐国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齐桓公就借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因而管仲也奢侈地收取市租。他虽处陪臣之位,却比列国的君主还要富。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代。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所以,管仲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水深,鱼自然会聚集;山深,兽自然会奔去;人富了,仁义自然归附。 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因而不快活。在夷狄外族,这种情况则更厉害。俗话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死在市上。”这不是空话啊。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 vol5:商业是自然的行为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chú huàn)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miǎo)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ráo cái)、竹、谷、纑(lú)、旄(máo)、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chū fēn)、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zhān qiú)、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 vol4:老子的理想国
货殖列传第一小段学习: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这段话也是老子自己在《道德经》里面的八十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vol3.《货殖列传》内容简介
01:50 货殖列传 是什么意思 03:00 司马迁记录经济的创新之举 07:00 货殖列传 里面的具体内容列举 08:40 班固的货殖列传和司马迁的货殖列传的不同 司马迁《史记》一百三十篇,分五个部分:本纪,世家,列传,十表,八书。货殖列传属于列传, 《货殖列传》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 “货殖”是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所以《货殖列传》是关于经济、工商业的发展。 《货殖列传》开创了在正史中记载社会经济活动的先例,为后世了解、研究前人的经济活动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它做到了书写历史学著作题材上的创新,把社会经济史纳入其中。 古代的历朝历代依旧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司马迁是在经过他的时代的观察和个人对以往历史的思考,认为商业在过去的发展的时候,很多时候被误解,所以他有要表达的东西。 看货殖列传你会发现,因为是国家统一了,南北方交流以后,广袤而富饶的生活, 司马迁深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风俗人情和形成,又与地方物产水土有。 货殖列传里面”司马迁记述了许多富商的传奇致富,也记述了一些靠盗墓犯法、赌博恶业发家的人。还有卖浆水致富、磨刀致富、卖小食品致富、兽医致富的人。除盗墓赌博之外,司马迁对这些致富都是肯定的。 司马迁的财富观是非常现实的,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最后提醒下,《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都还不是司马迁的原本《货殖列传》。 虽然司马迁写了很多不是他自己的时代的经济思考,但是他写的,其实都是来启发统治者、社会如果在经济方面治理,所以有个当时大概的情况要了解。
- vol2.司马迁的人生成长轨迹
01:38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 02:40 司马迁的快乐的人生经历 07:11 司马迁人生的转折点 司马迁成长轨迹,出生于西汉一个世代史官的家庭。 父亲,司马谈为汉初五大夫,任太史令、太史公。太史公这个官职,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 司马谈有一部《《论六家要旨》,就是对先秦阴阳﹑儒﹑墨﹑名﹑法﹑道家六家的思想发展史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是史学界研究先秦思想史、哲学史的珍贵文献。 所以父亲广博的学问修养,司马迁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司马迁从10岁起就能诵读各类古文。10岁以后,他跟随父亲来到长安,学习经书和史学。 在那里,他受到了著名学者、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人名师的指点。在长安的国家图书馆,他也阅读了大量古籍、经典、百家论著和皇家档案。 从20岁开始,司马迁便到全国各地进行有目的的游览考察。 公元前110,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死亡,在弥留之际,对赶来探望的儿子司马迁谆谆嘱咐:一定要继承遗志,写好一部史书。 在父亲死后的11年,因李陵出征匈奴时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 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完成《史记》。 当然,历史上也有骂司马迁的,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西汉有很多负面描述,即所谓“述汉非”的问题,因此许多人认为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故在《史记》中诽谤汉朝来泄愤,故有“谤书”的争议。
- vol1.《货殖列传》的时代背景
西汉司马迁《史记》里面的列传最后第二篇。 记录的是:神农氏至西汉时期的人物传记。 上古我们祖先的历史非常悠久,只是资料不全,讲起来非常困难。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因为孔子也注重考据,以有文字的根据开始,所以决定删定从唐尧、虞舜开始。所以有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一共整理了《诗经》、《书经》、《易经》、《礼记》、《乐经》及《春秋》六部书。但自秦始皇烧书,再加项羽咸阳的一把火,《乐经》遂告失传。所以流传下来只剩了“五经”。 神农遍尝百草 黄帝大战蚩尤 尧舜让帝位 大禹治水 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 历史就是四个字:存亡废兴。 最后借用历史学家许倬云说过的 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我们要想办法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没见到的地方,那个世界还有可能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