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心是善是恶,还是无善无恶?
在研究阳明心学的过程中会发现,王阳明一会儿讲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一会儿又说心之本体是至善的,此不免让初学者困惑。心之本体到底是善是恶、或是无善无恶? 00:59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02:12 心的本体既是至善的,也是无善无恶的,这是一种双重规定。 02:59 “从流弊上说性,功夫只在末流上救正,便费力了。” 04:30 心之本体为什么要做“至善”与“无善无恶”的双重规定? 关于心之本体至善或无善无恶的详细解读,请移步公众号(悬想录)参阅文章《四句教与阳明心学分化》。 公众号:悬想录 (muskie_lance)
- 我们日常怎么践行知行合一?
* 00:24 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功夫?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功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传习录•陆澄录》 * 02:22 这个播客就是以知行合一的方式开始的。 * 03:24 软件开发里如何践行知行合一的? 瀑布开发模式:知行分离 * 04:20 敏捷开发模式:知行合一
- 何谓良知?如何致良知?
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其中的“知”其实更偏向良知,也即德性之知。 什么是良知?在王阳明那个时代,符合忠、义、孝、悌、信、扬善去恶等道德伦理或社会规范即为良知。良知是个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00:44 良知被私欲遮蔽,如明镜蒙尘,如浮云蔽日。 01:35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03:50 “发而中节之和”,即喜怒衰乐你可以表现出来,但却能合乎礼仪、道德规范。 04:30 “息有养,瞬有存” 公众号:悬想录
- 为什么阳明心学被称为体认之学?
何谓体认?省察克治、事上磨练即是体认,阳明心学作为一门实践哲学、行动哲学,要想学有所得,必须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才行。 00:28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01:15 逐字逐句解得明白,也是无用。 02:42 所以到底什么是体认?与知行合一又是什么关系?
- 人们如何评价阳明心学?
与王阳明同时代的人如何评价王阳明的学问?当代一些人又是如何评价的?摘录几种不同观点以示参考。 01:46 徐爱评价: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 为什么阳明心学被称为培根之学?
“去欲存理,立诚立志“是为培根。 00:34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传习录•薛侃录》 02:47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 03:58 勿助勿忘 05:44 圣人的标准,金之成色与份量 07:05 “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功,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 07:50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想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 王阳明小时候的故事
5岁神童,11岁作诗,12岁就立志要做圣贤。王阳明的一生,注定了不同寻常。 * 00:47 11岁做的哲理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 《传习录》简介、个人阅读体会、成书来龙去脉
- 重新理解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与我们平时理解的知行合一是一回事儿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吗?人生在世,难道不应该是先知再行吗?或者我们都理解错了~ 今天来听听王阳明先生是怎么说知行合一的。 先生曰:“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传习录•黄直录•五》
- 什么是心即理?为什么要统一心与理?
这集我们聊聊作为阳明心学内核的“心即理”,并分析一下为什么王阳明要把心和理统一。
- 徐爱对王阳明的评价
《传习录》起首段诵读,王门颜回徐爱对王阳明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