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48 母亲节特辑:与作家乌冬一起聊聊《海象日记》和波伏瓦的《她弥留之际》
这期是5月11日母亲节的现场录制,我们在独立书店阅读节“书店电台”,与作家乌冬及十几名现场观众一起录制了本期播客,因此在节目的后半部分也有一些现场观众发言,请大家一定要听到最后。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与乌冬一起,聊了聊《海象日记》的缘起,一次临时起意也毫无规划的生活记录——在这个过程中,乌冬怀孕、生产,母亲生病、治疗、去世,生与死,竟然在同一刻巧合般相遇。 在关于波伏瓦《她弥留之际》的分享中,我们聊到临终关怀、安乐死以及母女关系,与《海象日记》一样,这本书同样触发了大家对生命质量及自身存在的讨论。 现场发生的特别事情是,一位男性观众临时离席,还以为是听得不耐烦,后来才知道是因为现场话题正是他现在面临的困境,他的母亲也身患重病,听得实在受不了才不得不离席。 谨以这期迟到的节目祝福妈妈们,以及你所爱的人,健康安乐。
- 047 科塔萨尔《南方高速》:短篇小说的终极形态是圆
聊了那么多的南美洲作家,本期终于来到了“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之一”、短篇小说大师——胡里奥·科塔萨尔。 我们集中讨论了作家科塔萨尔及其代表作《南方高速》中的独特创作手法。科塔萨尔以日常生活为背景,巧妙构建出超越现实的幻想世界,其对时间和空间的非传统处理,以及通过多个故事线展示人物多面性的技巧,展现了其在文学实验上的大胆尝试。 本期有幸邀请到青年创作者口口与三位主播一起畅聊。因为写作者身份,口口特别关注科塔萨尔的写作风格,认为科塔萨尔通过变形手法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架桥梁,同时在实验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结合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启示。 拓展阅读: · 口口推荐科塔萨尔的另一本书:《文学课》,强调这部作品对其个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胡一刀推荐科塔萨尔的《跳房子》; · 博士推荐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 · 西瓜推荐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
- 046 安妮·埃尔诺《占据》和《我走不出我的黑夜》:分辨率极高的短篇小说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在202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其独特风格和深邃内容的作品受到关注。 本期集中讨论了她的两部作品:《占据》和《我走不出我的黑夜》,这两部作品挑战了短篇小说的传统印象,通过探讨个人经历、性别、衰老、疾病及家庭关系,触动了阅读者的共鸣。 主播们还分析了安妮·埃尔诺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自传体元素,如何反映了个人经历与社会现实的交织。请注意,这期发散性讨论很多,比如转向科技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比如探讨了老龄化社会、科技进步及个体在历史与文化变迁中的角色…… 按照博士的话:“很难见到分辨率这么高的短篇小说了。”那就一起来看看如此细节生动的描写是否能打动到听众朋友吧。
- 045 塞巴尔德《移民》:奥斯维辛之后,虚构是难以接受的
推荐塞巴尔德是困难的,因为他完全颠覆了我对小说的想象,或者说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阅读后现代小说。塞巴尔德的写作实践深刻回应了阿多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一命题。他意识到,直接虚构化处理大屠杀可能陷入两种危险:或是沦为对暴力的消费,或是因无法触及本质而成为‘失语’的沉默。 塞巴尔德将他的作品定义为“纪实小说”,并且将黑白照片引入小说,冷峻而准确的语言使人感觉你阅读的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篇新闻纪实。在接受詹姆斯·伍德的采访时,塞巴尔德说,他使用的照片90%都是真实的,只有10%是借用其他来源的,这更模糊了虚构与真实的距离。 塞巴尔德说,‘我认为小说写作中不承认叙述者本身的不确定性,是一种让我觉得非常难以接受的伪装。任何一种类型的写作,如果叙述者在文本中把自己设定为主持人、导演、法官和执行人,我都觉得是不可忍受的。’在《移民》中,叙述中大量的留白,给人物和情节提供了‘不确定性’,这正是塞巴尔德的写作特色,也是使人反复阅读他的理由。 塞巴尔德生于1945年的德国,是犹太移民之后,在本书中他所描述的四个人,不是奥斯维辛和大屠杀的亲历者,是逃离了迫害的直接影响的人,他们被普里莫·莱维称为“被淹没的”,而不是“被拯救的”。
- 044 马克《人工智能政治哲学》:AI与自由、公平、民主、权力…有什么关系
在人工智能集中大爆发的2025年春天,我们选择了一本相对“冷门”的哲社书籍。想说明的是,选择这本书不是为了做众人皆醉我独醒者,也不是所谓的“时代吹哨人”,只是三个人文社科爱好者面对一片叫好叫座的现象,保持应有的冷静与辩证。 在马克·考科尔伯格这本2022年出的书籍中,可以找到2025年甚至后面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是的,这本书在于提出问题,而不在提出解决方案)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AI对自由的侵蚀,包括上一期讲的柏林所谓之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AI伴随的歧视与不公;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AI带来的回音室和机器极权主义对民主的伤害;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数据监管和采集带来的权力至上; …… 作者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警醒我们,慎之,慎之。
- 043 伯林《自由及其背叛》:为什么说卢梭、黑格尔是人类自由的敌人
在人类历史上,所有的道德家都赞扬过自由,但关于自由的概念却是众说纷纭。 在伯林的定义里,自由有两种,一个认为自由是成为自己的主人,而另一个认为,自由就是自己的选择不受他人的干预,前者是积极自由,后者就是消极自由。 这两种自由观从源头来看很接近,但发展方向却往往不同。无人干预我的所作所为,这是自由的经典含义。政治自由只不过是人从心所欲的范围。如果有人阻止我从心所欲,那么我就是不自由的。如果法律对我从心所欲的范围的限制超出了底线,那么可以说我受到了奴役。 在信奉消极自由观的人看来,经常为彻底的奴役打掩护的,正是积极的自由观。 积极的自由观非常有迷惑性。在本书中,伯林分析并驳斥了法国大革命前后出现的六位哲学家的观点,这几位无一不是从捍卫自由出发,甚至更极端地认为人必须拥有“绝对的自由”,但伯林对他们进行逐一驳斥,指出他们所主张的自由实际上终将走向奴役。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简单聊了其中四篇内容,分别是爱尔维修、费希特、卢梭和黑格尔。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的混乱和浅薄,不时还需要重翻书本去找伯林的原文。伯林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并且一针见血,但对于缺乏严谨思维训练的我们,仍然需要一再翻阅。 伯林以其明晰的思辩和表述能力,为我们厘清了自由之概念,郑重地向大家推荐以赛亚·伯林以及他的这本《自由及其背叛》。
- 042 让-保罗·杜波瓦《每个人》:普通人缓慢崩塌的生活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而浪费生命的方式无穷无尽。” 我们选择法国文学,有意在浩瀚卷帙中选择一本描写当代生活的作品。《每个人》里面的时间线既有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次贷危机,也有20世纪5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如火如荼时期,以及上个世纪后半叶加拿大采矿业的发展变化时期。 《每个人》是法国当代作家让-保罗·杜波瓦的第22部小说,荣获2019年龚古尔文学奖。小说集中呈现了作者创作的诸多经典元素:图卢兹、加拿大、父亲、狗、飞机事故……以及杜波瓦小说中永恒的主角——保罗。正如作家本人所言,“我总是在讲述这样一个人的故事:他无法忍受权威,也不愿将权威强加于人。对我来说,永远是同一个叙述者、同一个声音、同一种心理状态。角色不过是换了个姓氏”。 这本书拥有淡蓝色和白色构成的封面,透露出淡淡的悲伤,讲述普通人生活的平凡与逐渐崩塌的过程。尽管描绘了生活的波折与不幸,但本书仍被主播们评价为一部治愈系作品,凸显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情。 本期,听众朋友将听到以下内容: l 04:15 保罗的跨文化家庭背景:文化差异与个人魅力 主角保罗的父亲是一位来自丹麦的牧师,母亲是具有先锋思想的法国女性。保罗的父母跨越2000公里的距离相遇,他们的结合诞生了保罗,一个拥有跨国家庭背景的个体。 l 18:16 争议影片引发的家庭裂变 母亲因为想要放映一部在法国引起争议的影片而与父亲产生严重分歧,最终导致了他们婚姻的破裂。 l 26:08 一个关于移民、家庭和矿区生活的深刻故事 父亲离婚后移居至加拿大一个寒冷的矿区,成为一名牧师。不久后,保罗也来到加拿大,开始了一段异国生活。 l 36:31 保罗在蒙特利尔的物业管理生活 保罗的父亲去世后,他搬到蒙特利尔,在一个高级公寓担任物业管理负责人。 l 39:55 理赔人的工作与人性的反思 理赔人通过量化受害者社会关系等方式来减少保险赔付,引发了对人被异化、市场经济下理性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影响的深刻反思。 l 45:15 业委会主席更替与社区冲突 业委会新主席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以效率和利润为中心的新规,引起了社区内的矛盾和冲突。这一转变体现了人性与效率之间的冲突,以及社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对立。 l 59:43 治愈与回归:一次心灵的旅程 小说最后,主角通过游泳这一行为体验到内心的净化和释放。随后,他选择回到父亲的故乡。
- 041 拒绝所有的岸: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
要怎么来描述我们对《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的喜爱呢?这是胡一刀2023年的年度之书,也是一本深刻影响了博士人生观念的书,也因此,在两位的强烈要求下,西瓜花了两周的时间刻苦攻读,最后在海边读完了这本最适合在海边阅读的书,这本674页的皇皇巨著也成为了“不至于bar”2025年的新年首选。 瞭望员马克洛尔像一个流亡者(基于他犯下的罪行他的确是),在海洋和陆地间自由游荡,他藐视法律、道德等加著于现实之人的一切法则,可以称他为一个亡命之徒,一个虚无主义者,一个游荡于整个世界之外的人。书中的七个故事像是马克洛尔的七幕人生,每个故事既独立存在,又因其中的人物相互粘连——不忠的情人三角,却有着最令人动容的友情。 穆蒂斯是马尔克斯最好的朋友,留存于世的仅这一部长篇。但就凭这一篇,在我们心里,他就是不输于马尔克斯的大师,马克洛尔也将成为文学殿堂里不朽的文学形象,而且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显迷人。
- 040 阿兰达蒂·洛伊《微物之神》:喀拉拉的女人和孩子流不完的泪
那里是印度西南部。 那里有多元的宗教信仰,有源远的种姓制度,有根深的父/夫权制度,有创伤的殖民历史。 正如书中所写:“伟大故事的秘密就在于没有秘密。伟大的故事是你听过而且还想再听的故事,是你可以从任何一处进入而且可以舒舒服服地听下去的故事。它们不会以惊悚和诡诈的结局欺骗你,不会以出人意料的事物让你大吃一惊。它们和你住的房子和你情人的皮肤气味一样的熟悉。你知道它们的结局,然而当你聆听时,你仿佛不知道。就好像虽然知道有一天你会死去,但是当你活着时,你仿佛并不知道你会死去。在聆听伟大的故事时,你知道谁活着,谁死去,谁找到爱,谁没有找到爱,但是你还想再知道。” 作者阿兰达蒂·洛伊透过女性敏锐的心灵和孩童清澈的眼光,观察南印度一个小村庄的宗教、社会和历史,以一个四代人家族的兴衰和一对男女的悲伤写尽这个古老大陆的血与泪。 在宏大的历史潮流中,细微之物生生不息,摇曳,摇曳。
- 039 萨特的存在主义过时了吗?
本期西瓜因出差缺席,我们邀请了两位重量级哲学嘉宾阿洛和小白,一起来聊聊萨特的一本薄薄的小书《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在整个二十世纪,萨特都是对世界影响深远及知名度极高的大人物,也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回响。 萨特直面世界的苦难和人生的困境,以哲学介入社会,给二战后的法国乃至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勇气。尽管从今天看来,萨特的哲学在学术上有不够严谨甚至前后矛盾之处,但萨特总是勇于选择,践行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显示了一名公共知识分子的勇敢与真诚。 本期我们聊到: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吗 萨特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萨特所说的痛苦、听任和绝望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想读哲学,应该从哪些书籍进入
- 038 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一部成人童话or醒世警言
这一期我们本来想录赫尔曼·布洛赫的《着魔》,但看完之后,我们仨都觉得没看懂,虽然是一本很棒的书,但也只能遗憾放下。我们推荐大家去听林晓筱老师在深焦DeepFocus Radio里讲布洛赫的节目,可以对这位作家有更多的了解。 与《着魔》相比,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是一本很好读的薄薄的小书。卡尔维诺用惊人的想象力,编织着离奇荒诞的故事,像是写给成人世界的一部童话。 故事之外,卡尔维诺的书写更值得关注。他大量运用通感和比喻,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而细腻的世界,在任何时刻读来都是一种享受。
- 037 维勒贝克《血清素》:性解放与全球化,自由主义的月亮也有它的阴暗面
《血清素》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局外人》,作者维勒贝克甚至被誉为法国今天的巴尔扎克。 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一个生活优渥的巴黎男子,怎么一步步失去他唾手可得的幸福生活,成为一个厌世的忧郁症患者,而需要通过药物提供血清素,给大脑维持一种幸福的假象。 自由贸易全球化,有没可能兼顾社会公平?坚持原有生产方式的农民,在注定失败的对抗下走下死亡,能不能给高速行驶的全球化列车敲响警钟? 作为创作力依然旺盛的当代作家,维勒贝克还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 036 韩江《素食者》、金爱烂《你的夏天还好吗?》、赵海珍《光之护卫》:韩国女作家的那些短篇故事集
在韩籍作家韩江女士获得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之际,韩国文学越来越走进大众视野。本期,我们选择三位我们喜欢的女作家,当然还有更多值得被看见的韩女作家和作品。 选择《素食者》,是因为一句话。作家本人2016年凭借该书获得国际布克文学奖时说:“我在写作时,经常会思考这些问题:人类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何界定理智和疯狂;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别人。我希望《素食者》可以回答我的这些问题,我想通过《素食者》刻画一个誓死不愿加入人类群体的女性。” 选择《你的夏天还好吗?》,是因为主播西瓜是一名30岁的女性。该书是金爱烂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八篇作品,其中五篇作品聚焦于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女性,细腻地描摹了她们在爱情、友情、婚姻、工作等方面的心理状态。非常当代,非常现实。 选择《光之护卫》,是因为刀哥强烈推荐。看完后,我们都认为书讲的内容很精彩,销售量不够纯粹被这个“中二”的名字拖累了。豆瓣上有一句话推荐,很好的说出了读者的感受:“也许,有一天我也会成为某人的光芒,同时也会被他人照亮”。 我们写着、看着、感受着东亚文化; 我们画着、舞着、歌颂着自由平等; 我们在破碎中成长,在光亮中温柔,没关系,是人生啊。
- 035 《狂热分子》:如何在狂热的时代情绪中做一个独立、自醒的人
本期又是我们的社科类分栏,我们选择了《狂热分子》这本书,它的原书名叫《忠实信徒:论群众运动的特质》,成书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对近代以来世界上形形式式的群众运动,包括宗教改革、清教徒革命、早期的伊斯兰教、初期的基督教、纳粹主义、共产主义、法国大革命、太平天国、印度独立运动、犹太复国运动等广泛意义上的群众动动的一个总结和概括,从中揭示群众运动中最普遍的特征。 对于个人而言,阅读本书不仅可以增进对群众运动的理解和把握,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一种喧嚣的、狂热的时代情绪中,保持独立思考和个人良知,而不会沦为被情绪裹挟的狂热分子。 以下是本期聊到并重点推荐的一些书目,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选择阅读: 《群众: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 《德国青年运动》 《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 《第三帝国的到来》 《存在主义咖啡馆》 《伯林文集:自由及其背叛》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责任与判断》 《信任与统治》 《布尔迪厄:世界的苦难》 《托洛茨基传》
- 034 奥康纳《好人难寻》:天才、早逝女作家的美国南方图景
弗兰纳里·奥康纳,著名小说家和评论家,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言人。曾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诸多奖项。三十九岁时死于红斑狼疮。 本期播客选择奥康纳的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由知名青年译者于是精选并翻译,九个短篇篇篇精彩。 奥康纳笔下的故事来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南部乡村,在她的笔下,大量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带领我们仿若亲临现场。而剧烈的情节冲突,特别是致命一击的‘豹尾’,往往给读者以震撼的情感冲击,展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 激烈变革的美国南部乡村,孕育出奥康纳这样杰出的作家,记录了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今天同样经历沧海桑田的中国乡村,何时能等来它们命定的书写者呢? 本期主播:西瓜、博士、胡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