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对话】ESG视角下的绿色汽车发展之路
GSA 2024全面向双碳目标迈进 盖世汽车CEO周晓莺、沃尔沃汽车亚太区供应链副总裁李海、蔚来高级副总裁沈斐、佛瑞亚全球执委会成员、佛吉亚中国区总裁马川、马瑞利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樊坚强、伟巴斯特中国区总裁张丽华、陶氏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朱成怡
- 中国汽车设计进化论——文化与美学
- 中国汽车设计进化论——功能设计
- 中国汽车设计进化论——造型设计
中国汽车设计进化论:造型设计(上集)。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周晓莺与180s科普创始人、Car Styling 中国负责人王洪浩、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趋势研究所所长傅炯、上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设计方向负责人李彦龙,共同围绕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展开深入探讨
- 高端对话:混动时代-百花齐放与剩者为王
乘势而上-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论坛暨第十二届汽车与环境系列论坛
- 【热点对话】未来座舱应用生态发展方向 2024智能车机数字生态大会
2024智能车机数字生态大会 热点对话:未来座舱应用生态发展方向 盖世汽车CEO周晓莺、OPPO智行总经理章欣、星纪魅族产品规划高级专家丁文耀、极氪互联架构专家唐莉莉、vivo IoT产业发展总监王亚忠、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智能座舱首席专家周阳霖
- 热点对话:智能化时代汽车品牌营销的进化和探索
品牌营销和汽车出海 当前,一个汽车品牌想要在白炽化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大放异彩,不仅需要强大的产品力,更需要精准高效的营销策略。汽车品牌必须精心打造每一次与消费者的接触点,使传递出的信息不仅是有说服力的,更是能够触动人心的。 在短视频媒体全面铺开和Z时代消费群体强势崛起的背景下,车企如何向消费者表达自己的品牌技术势能?国潮趋势带给自主品牌哪些机会?汽车品牌如何更好出海? 2024年2月2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见智——2024第五届汽车品牌营销论坛”于上海成功举办。行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交流当下青年消费趋势、品牌流量玩法、新技术、新模式在汽车品牌营销中的应用和挑战,通过深入探讨和交流激发更多智者的思考和创新,共同推动汽车品牌营销的发展。 其中,圆桌讨论环节以“智能化时代汽车品牌营销的进化和探索”为主题,由盖世汽车CEO周晓莺女士主持,零跑汽车市场部总经理周颖、智己汽车品牌公关事业群执行总监鹿达、欧司朗汽车照明亚太市场总监冯卓、黑芝麻智能市场总监黄莹参与讨论。与会嘉宾各抒己见、讨论热烈,多个观点引爆全场! [热点对话:智能化时代汽车品牌营销的进化和探索] 以下内容摘录自圆桌讨论环节: Q&A 1 周晓莺: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车企在更新产品时面临着巨大压力。仅以中国市场为例,每年推出的新车型就多达170余款。在不久前的小米发布会上,雷总花了两个半小时来强调小米汽车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新技术层出不穷,那么,车企应如何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如何向消费者表达自己的品牌技术势能? 周颖:零跑汽车是一家技术导向型企业,核心技术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然而,在产品推出时,技术并非用户能够直接感知的东西。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将其转化为易于大众理解的形式,这个过程中沉淀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则。 首先是科学应用,实事求是。行业内很多人都在展示他们正在研发的技术,而我们则选择谨慎地将我们的技术展示给大家。实际上,只有将技术应用到产品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如果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么我认为它更适合用于行业交流。对于用户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技术如何具体应用到产品中。因此,实事求是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大原则。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在技术营销上的核心理念。 在这个大原则下,我认为可能有两个方向值得探索。第一个方向是技术与产品结合。以我们去年7月份发布的中央集成式电子电器架构为例,这个架构非常抽象,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它不像具体的产品那样可以直接展示功能,更像一个神经网络,通过编程等方式来实现各种功能。所以,我们有一个初步的想法:结合“零动空间”,让用户为自己的车辆进行编程。这样不仅可以展示中央集成架构的强大功能,还可以让用户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并感受到技术的魅力。 此外,技术要在场景中一起实现,我们还需要在各种场景和人群中把技术讲明白。我感受到现在行业内谈技术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接下来,我们要在行业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技术氛围,探索更好的表达方式。 鹿达:当前汽车技术营销的门槛越来越高。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和深度智能化市场的印象逐渐趋同。比如,如果今年购买的新车没有搭载最新芯片,人们可能会觉得这款产品没有特色。在硬件能力趋同的今天,车企就很难凸显自己的独特之处,在讲述品牌故事、提出概念,将技术应用到用车场景中变得至关重要。 对于智己,LS6是我们的超级爆品。这背后的逻辑是我们做了三件事。 第一,它的定位非常清晰。LS6是一款全新智能纯电车型,全系配备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软件。如果用户对智驾能力比较看重,这款车将是不二之选。23年可以说是“高阶智驾元年”,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关注并重视车辆的智能驾驶的软硬件能力,这也顺应了这一细分市场的未来趋势。 第二,大幅简化SKU,我们根据车辆续航能力只设置4个配置,其他配置一律拉齐。从用户购车的实际需求点出发,用户只需要从日常的用车里程来选择合适的车型即可,最大限度地缓解用户在配置选择上的犹豫。 第三,找对流量场。目前,抖音和微信视频号社交软件平台占据了绝大部分手机用户的使用时长,我相信70%以上日常能够接触到的有效流量都在这个流量池中。我们需要做的是,聚焦阵地,将车辆的卖点信息,技术理念饱和式地持续传递,让客户了解我们的产品优势。 新能源车型销售中,大约6~70%的购车者是增换购用户。与上一代不同,这一代消费者对车辆非常熟悉。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将真材实料的产品卖点展现给消费者,当然偶尔秀肌肉也没有问题的,我们越是真诚地将技术储备库里的东西,以年轻用户可以理解的语言与体系逐步释放出来,与用户形成共赢的关系,越能赢得他们的好感,这是非常重要的。 冯卓:媒体生态环境碎片化、复杂化的趋势下,我们的想法主要有两点。对于C端用户,我们一直强调情绪价值,即要与用户紧密相连。年轻的车主或用户其实是不需要太多人来为他们指明道路的,而要制作有情绪价值的内容,通过社交媒体矩阵与用户产生共鸣。在B端,我们主要是在抖音的助力下与客户形成了渠道矩阵,甚至与本地生活相结合,实现了全域营销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让客户帮助我们进行推广,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黄莹:在与客户交流时,我发现现在车企市场部对技术有了比以往更深的了解和感知。在过去,我们为两家车企做营销时,他们很难营销包装智能化产品的亮点,因为它是一个全新领域。但现在,他们反过来问我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技术平台。对此,我认为存在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尽管大家都强调共性,但车企追求的是个性。如何在现有技术和功能上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打造技术平台是每个车企都在思考的问题。在之前汽车领域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打造技术品牌、数字化展厅等,这是一个过程。我认为车企可以和供应商联合搭建平台,实现1+1>2的效果。同时,我们可以针对特定领域进行深入的内容普及,告诉用户分布式到中央计算的益处以及解决的痛点是什么,通过制作视频、活动等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点。这也是我们今年重点想要做的事情。我们可以联合自己服务的汽车客户,共同进行营销。这样的资源是双向的,各方面都有自己的资源,可以共同帮助车企打造科技平台。 Q&A 2 周晓莺:近年来,国潮崛起,本土化妆品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中式风格也广受欢迎。国潮所代表的正是“本土文化”和“自主品牌”。此背景下,我特别想请教各位如何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尤其是在品牌缺乏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较少的情况下,从0~1构建品牌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哪些挑战和难点?如何抓住国潮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周颖:国潮是一种流行趋势,对汽车行业而言,它更多是一个发展窗口期。我们看到整个汽车消费,尤其是对智能汽车的消费,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他们不再仅仅追求品牌溢价,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综合性能和性价比。在购买决策过程中,溢价高的品牌被剔除,且发现很多本土自主品牌表现很好。因此,我认为国潮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在这个窗口期内,我们应该如何放大本土品牌优势呢?我们的生意逻辑是基于成本定价,即基于我们的技术能力和自己的产业集成,使我们的产品在品牌商中间赚差价。在这样的背景下打造的产品需符合国产消费逻辑,即更新、更理性的消费,尽快将我们的体量做大,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品牌,并愿意为我们发声。 我们在思考第一款产品时,并非要将某个长板做得最长,将其变成营销点或者话题点,而是基于我们目前服务的15~20万的价格区间,需要的是没有短板的场景。我们把没有短板的产品理念做到极致,它就变成铁桶车,非常有特色。 鹿达:国潮的核心本质是年轻人对于中国文化和国产品牌的自信与自豪感,可以说是“大国自信”的体现。在汽车品牌营销方面,我给团队定的最大原则是“更好地展现文化与品牌的自信,但绝不过度依赖或绑架爱国情怀。”这是我觉得中国品牌在营销端的需要坚守的原则。 现在,中国品牌能够被越来越成熟的消费者所接受,而品牌的本质原本是差异化。以前去衡量好的营销人应该将品牌包装出高溢价。然而,当我们回归品牌的本质时,我们发现首要任务是做好差异化,然后才可能实现合理的品牌溢价。对于上汽而言,智己汽车是国家队转型的试点,是上汽集团新能源大转型的排头兵。无论从股比结构还是采用的营销方式,都在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三方面的创新:内容焕新、形式焕新和渠道焕新。 在内容方面,我们将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来生成内容,结合当前的舆情和媒介环境,创造更多消费者易于理解的内容。我们将那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品牌信息转化为品牌“护城河”的一部分,让消费者真正理解和认同我们的品牌价值。 在形式方面,当然有部分传统形式依然会被沿用,例如邀请高度契合品牌精神,能够与用户产生深度共鸣的明星代言,以迅速扩大认知度。但在传播形式上,过去,明星代言通常是需要拍摄大量精美广告并在户外、电影院、地铁等各种户外场所进行投放。然而,这次我们选择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我们将所有户外广告全部去掉,完全拥抱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和微信视频号。在数字营销时代,短视频平台等社交媒体平台将成为我们营销预算的主要投放地。 另外,在新媒体端,我们建立了专业的INHOUSE直播团队全面强化直播,通过多账号的矩阵式开播,联合区域门店账号,实现每天24小时的常态化直播,曝光量和互动率都位于行业第一梯队。 在渠道方面,几乎所有新能源品牌都深度依赖直营模式下的商超渠道,但却鲜有走出成功的商业模式。我们不简单抄袭直营模式,潜心打造“中国式的渠道创新”,真正走心的直营用户,服务用户。将上汽集团的优质经销商的资源和优势发挥到极致,不断赋能经销商的经营与服务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体验,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黄莹:在2016年左右,国潮开始流行,众多品牌纷纷跟进,掀起了一股国潮热潮。如今,随着国潮和本土科技的迅速发展,消费者更愿意选择自主品牌。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不仅提供了更低的价格,还具有更环保的优势,尤其在智能化方面,自主品牌和国产品牌做得比国外品牌还要出色。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国潮化的趋势下,只要品牌能够继续保持其独特的个性,并在产品中融入更多创新和科技元素,它就能够获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同。无论是进口品牌还是国产品牌,都应当在产品中寻求个性与共性的平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Q&A 3 周晓莺:去年,中国汽车出海率创新高,带动了整个生态链的发展。全球每个地区的文化和市场环境都有所不同,汽车出海也面对更多不确定性和区域差异化的挑战。汽车品牌如何更好出海? 周颖:中国汽车在过去的时间里一直在尝试走出去。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区域太大,每个地方的区隔、环境、文化都不一样,所以汽车出海面对的挑战是非常大的。零跑汽车通过与国际巨头合作做零跑国际,这种方式可以更快地融入国际市场,相当于借船出海,解决了我们如何快速在相对陌生的海外市场环境中,将渠道营销等一系列工作快速部署上去的问题。这可能会变成很多中国企业出海的一种方式。 谈到品牌建设,我认为首先有一个大原则。在国内做营销时,我们都在不断营造一种“我很厉害、很出色、遥遥领先”的感觉。遥遥领先并非坏事,当我们进入海外市场时,是否还是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否需要营造“狼来了”的氛围?这种方式这会让已经处于防御状态的市场更加紧绷。因此,我们需要对每个地方的市场和使用环境有足够的敬畏,且当我们适应这个市场时,需要与当地社会共融共生,这是一个大前提条件。在全球“下一盘棋”时不是自己单打独斗,而是有良好的生态合作伙伴在不同区域相互扶持。 鹿达:上汽集团的海外销量在中国汽车品牌中名列前茅,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出海“底子”。智己更多地利用上汽国际在海外的经销商布局、合作体系、人才储备等资源,以增强我们的抗风险能力。 从产品力来看,我们提供的智能汽车已经远超海外市场的“想象力”。在去年的上海车展上,我们已经展示了中国品牌所提供的智能汽车的使用场景,包括智能驾驶和语音交互等。这些功能和场景不仅吸引了国内消费者,也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要注意的是,整个服务保障体系能否跟上?另外,对于出海的每一步动作,我们都必须非常小心,因为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一切。
- 热点对话:“卷”向电驱动,车企、供应链如何突围?
“卷”价格不如“卷”技术 2023年中国车市已临近尾声,回顾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卷”贯穿始末。 可以看到,在智能化与电气化浪潮交织的当下,各大车企不遗余力地卷配置、卷设计、卷续航甚至卷价格,而下游产品的卷无疑会传导至上游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作为仅次于动力电池核心部件的电驱动,又将卷向何方? 日前,在由盖世汽车主办的“2023第四届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大会”上,来自整车厂和供应链企业的嘉宾们齐聚一堂,结合自身发展实践和的行业观察展开一场深刻的思辨和探讨。 [热点对话:“卷”向电驱动,车企、供应链如何突围?] “卷”价格不如“卷”技术 “从Tier1的角度来讲,深刻感受到了现在的价格对工作的挑战。”在谈及行业内卷现象时,威睿电驱产品总监、电驱动系统平台总工付彦茹如是说道。 她指出,如果电驱系统陷入内卷的状态,企业可能会把有效的能量放在无效的事情上,继而导致运行成本、边界效率的下降。 如何从内卷状态中脱离出来?威睿有两点思考:一个是要通过创新扩展整个电驱动的使用价值,这个价值不仅仅是汽车整车本身,还包括整个汽车行业、用户体验等,做到价值的再创造和价值的再赋予。另一个是从产业链上做到更加合理的布局,包括分工合理化,减少流程和环节等。 作为整车企业,赛力斯汽车科技公司副总裁段伟则认为,“不管是车厂还是Tier1供应商,卷还是因为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就电驱来看,现在大家选的选材、IGBT等都差不多,就算卷也只能降低利润,只有技术降本企业才能真正活下去。 他还指出,当下的环境下实则有利于新技术的快速迭代。“越卷大家进步得越快,越卷越健康。当然,卷也有标准,不是我想降多少钱就降多少钱,而是我能降多少钱,甚至他降多少钱,要结合每家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来看。”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技术总监黄敏同样指出,“卷”对当下的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让行业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大家你追我赶,这对终端消费者而言是很受益的。 “只要中国人能做的产业没有不卷的,手机、家电、光伏、储能行业都卷的要死。”小鹏汽车动力总成中心总经理顾捷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不断向上,新玩家不断涌现,卷是正常现象,且“卷”不完全是卷技术,还有企业竞争力、组织能力、商业模式等。 “在中国当下比较卷的环境下,主机厂的工作是大有可为的,可以做更多深度的集成,把零部件的墙打破。如果还是一个墙、一个墙的做,必然会同质化,也必然会被卷死。所以在主机厂要从技术的方案集成、方案的优化去做垂直整合。”顾捷说到。 站在工程开发的角度,蔚来汽车助理副总裁毕路亦认为“卷”是好事情,促进了行业的良性发展。“不管是行业内的交流,还是跟国外友商交流,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站在国外友商的角度,他们在仰望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一轮讨论下来,参与各方对产业链的“卷”均抱以积极的心态。或许正是这样的心态,才让我国新能源汽车把握住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今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单月产销量双双突破百万,再创历史新高。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842.6万辆和83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5%和36.7%,市场占有率达到30.8%。 [热点对话:“卷”向电驱动,车企、供应链如何突围?]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另据盖世汽车电气化配置数据库资料显示,2023年前10月,驱动电机的装机量达到638万套,同比增加44.2%。 未来5-10年,“卷”智能化和安全性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未来5-10年,新能源电驱动产业的竞争的格局或者技术路径又该卷向何方? 除了当下主流的高速化、高集成化、高压化的发展趋势下,智能化被参与嘉宾重点提及,而这正是决定汽车革命下半场竞争胜负的重中之重。 行业周知,汽车革命上半场是电动化,我国通过换道先行取得了先发优势,产销规模、保有量规模均超过全球一半。下半场是智能化,其涉及面更广、技术复杂度更高,也会进一步重塑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甚至是改变产品属性。因此,智能化必将是竞争的焦点和重点,也是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 对此,威睿电驱产品总监、电驱动系统平台总工付彦茹指出,在当下高价值、高性能、高精密、高安全的设计目标下,威睿未来5-10需要重点耕耘的就是智能化,以此扩展电驱的整体功能,带给客户更高的价值和性能的提升。 譬如,未来会有更多的手段和方式来获取和分析电驱在整车上的应用情况,基于此,可以更好地监控电驱的健康状况、故障运行模式等,提升整体对客户驾乘的体验。 赛力斯汽车科技公司副总裁段伟亦指出,未来的汽车一定是越来越智能化,且从近年行业的发展来看,零部件及其系统的智能化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就电驱动而言,现在主动安全、线控底盘等技术都离不开智能化。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技术总监黄敏表示,主机厂要在不影响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借助智能化的手段不断创新才有机会突围。下一步,架构的创新、系统的融合、硬件的复用都将成为岚图重点发展的方向。 与智能化并行的还有安全性,这对于保有量已增至千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愈发重要。 蔚来汽车助理副总裁毕路就提到,接下来几年大家会更加注重在批量情况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用户的视角来说,随着规模起来以后,如何把质量做稳定做可靠,保障安全体系非常重要。 “动力系统,特别是电驱系统的安全性是我们接下来要去完全解决的问题,包括动力中断、电池热失控等。”段伟指出,高安全性也将对零部件提出更高的要求,赛力斯未来几年会重点去抓高安全性技术的发展。 “卷”自研,并非全部自研 如文章开篇所述,作为仅次于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电驱动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驱动系统,对整车的动力性能、续航能力和能量补充等方面的表现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电驱动成为新能源车企“全栈自研”版图中的一环。 [热点对话:“卷”向电驱动,车企、供应链如何突围?]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在驱动电机装机量TOP10企业名单中,弗迪动力、特斯拉、蜂巢传动、蔚然动力以及威睿电动五家企业就占到了一半,它们分别源自比亚迪、特斯拉、长城、蔚来以及吉利垂直电驱动业务板块,占据了电驱动市场的半壁江山。 那么,电动汽车时代,车企选择自研后,外部零部件供应商还有发展的机会吗?产业又该如何平衡二者的定位? 作为一家在成立初期就自研电驱动的车企,蔚来汽车助理副总裁毕路解释到:“蔚来成立于2014年,当时站在车的角度来定义电驱动,之后发现国内国际都找不到能够提供电驱动的合作伙伴,所以建立了自己的团队。” 但自研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的部件都是自己做,不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策略。据毕路介绍,首先会侧重从整车性能来定义,围绕车来选择做什么部件、不做什么部件;第二依据规模来定义,小规模更多的追求灵活性以及性能指标会去自己做,当上了一定规模后,会根据项目选择哪些自己做,哪些交给合作伙伴做。 小鹏汽车动力总成中心总经理顾捷亦指出,在一定规模下做垂直整合是比较有效的,规模不大自研自制效率最高,相对容易管控,但到达一定规模后一定会走向专业分工。 他还提到,车企有必要自研,这能帮助整车厂实现系统最优的设计,但是否自制要看经营。“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制造能力,如果我们有更强的系统设计能力,能够把产品设计得更好,那我们更愿意把设计留在自己这边,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一起把制造做好。”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技术总监黄敏则指出,自制还是外购、自研还是委托,很多时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就电机电驱而言,岚图会强调一定的自研自制,但是自研另外也需要行业里很多伙伴的支持,如原材料、基础器件、后端测试等。” 威睿电驱产品总监,电驱动系统平台总工付彦茹对车企自研亦表示认可。在她看来,整车自研对需求的达成、敏捷性的开发会带来很多益处,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十年,车企在寻求和思考需要什么样的电驱,而对这个需求理解最深刻的肯定是车企自身。 但是,作为电驱供应商,并非没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技术的快速迭代之后,越来越多的车企会追求规模效应、产品系列化的开发,这将给供应商带来很多机会,因为这样可以整合整个平台,包括多用户的共同诉求和达成。另外,还会有电机定转子、控制器系统等层面的合作机会,不一定非得是总成级别。”
- 车载声学会成为沉浸式体验的下一个风口吗?
车载扬声器已成为相关厂商重要发力点之一,数量越“卷”越多。 大家好,欢迎来到盖世汽车《热点对话》栏目,本期由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周晓莺与理想汽车音响系统高级专家黄峥、科大讯飞音效首席科学家胡明清、华阳数字声学产品线总监汤磊针对车载声学相关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本期话题: 1、如何看待车载声学对汽车本身做出的改变,以及在消费体验上,是如何定义用户需求的? 2、对于车载声学系统而言,扬声器的数量是否越多越好?它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和价值? 3、算法在车载声学上的价值和发展是怎样的? 4、目前白牌音响凭借性价比取得一定进展,也许是因为算法的加持,如何看待品牌音响的选择? 5、如何看待车企在声学算法、调音自研方面的布局,未来零部件企业与车企的合作生态该如何变化? 6、车载声学系统技术未来如何与座椅系统及周边融合发展? 7、汽车行业很卷,包括车载声学领域的细分赛道做这么深,是否会过度? 本期嘉宾: 周晓莺: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 黄峥:理想汽车音响系统高级专家 胡明清:科大讯飞音效首席科学家 汤磊:华阳数字声学产品线总监 —— —— 近几年,随着消费者对座舱体验要求的不断提升,智能座舱发展愈加火热,车载声学也越发受关注。 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车载扬声器已成为相关厂商重要发力点之一,数量越“卷”越多,据悉不少车型所配备的扬声器数量已经达到20多个。 [热点回顾 | 车载声学会成为沉浸式体验的下一个风口吗?] 诚然,扬声器数量可侧面反映出一辆车的豪华程度,但华阳数字声学产品线总监汤磊指出,扬声器的数量一定是最合理,才是最好的。 [热点回顾 | 车载声学会成为沉浸式体验的下一个风口吗?] 他表示:“肯定会有一轮洗牌,让大家回归理性。无论是清晰度、层次,还是声音的还原,抑或是功能,在这些需求都能满足的前提下,形成最合理的扬声器数量,让我们车内的扬声器布局在一个最佳的状态。” 科大讯飞音效首席科学家胡明清也认为,扬声器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这个“好”指的是,你获得的投入产出比好。 [热点回顾 | 车载声学会成为沉浸式体验的下一个风口吗?] “如果在车内装2个扬声器,你获得的体验是加分20%,装5个扬声器可能提到70%,装10个扬声器可能提到85%,装20个扬声器可能提高到90%,越往上走,边际小,整体的体验都在往上走,但是用户投入产出比是在降低的。”胡明清举例说道。 理想汽车音响系统高级专家黄峥则表示,就理想汽车的车型而言,每一个扬声器在其系统中都有不可或缺的一个位置。 [热点回顾 | 车载声学会成为沉浸式体验的下一个风口吗?] “我们要根据车内整体的舱内空间,去定义我们需要多少扬声器,需要什么样的扬声器。我们的共识是,要物尽其用每一个扬声器,不能只发挥它的一小部分性能。”他补充道。 [热点回顾 | 车载声学会成为沉浸式体验的下一个风口吗?] 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扬声器的性能?包括扬声器在内的车载声学系统如何兼顾声学算法、音质、声场、硬件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白牌音响和品牌音响应该怎么选?如何看待车企在声学算法、调音自研方面的布局?车载声学系统技术未来如何与座椅系统及周边融合发展?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下方主题观看视频! ▶车载声学会成为沉浸式体验的下一个风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