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8 中美冲突之下,东升西降,为什么是有道理的?普通人要怎么做?
【导读】 有很多朋友,包括其实我自己也一样,在面对类似中美摩擦、疫情冲击等等大事件的时候,往往有两种心态: 一种是鸵鸟心态,自己可能已经在冲击、危机中有些受损了,但是没有想着要积极去做出一些应对或者变化,反而就像鸵鸟一样,就是在这里死扛、等好运。 另一种是观众心态,自己的资产或者利益,没有遭受影响,于是,就每天在朋友圈里面不停的见证历史,开了天眼等。 对于普通人来讲,其实重大事件往往意味着一些比较大的一些机遇,就像大家常说的:人生财富靠康波。 重大的事件背后,既有风险,也同样蕴含着非常多的机遇。对于普通人,躺平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选择。 所以为了激励我自己,也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我就和好朋友,海富通的基金经理 纪君凯,一起聊了聊当下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中美摩擦”这个话题。 君凯也有不少直白又深刻的洞察: 【打破甲方乙方论,我认为就是开启了新的周期;】 【其实就是可以从杠杆是否会有一个明显的一个变化方向来判断它是一个一次性的一个冲击,还是一个新的一个周期;】 【我们说这关税战是一把枪可能放在桌子上,但是可能这把枪里面根本就没有子弹。】 【本期嘉宾】 董世敏:笔名董指导,也就是我;畅销书《英伟达之道》译者、述变咨询创始人、“董指导研究”主理人;“饭统戴老板”创始团队、远川研究所原所长。 纪君凯:海富通基金经理,主要产品包括:海富通中证港股通科技ETF等。 【内容索引】 02:21 中美贸易关系的演变及新周期开启 06:59 用“杠杆”判断一次性冲击,还是新周期开启 10:40 用杠杆看“东升西降” 22:20 “股、债、汇”三角来看,6月会是一个节点 27:46 如何理解国际货币、美元霸权的利弊 43:08 普通人的资产配置:港股科技为什么更有吸引力 51:02 AI、机器人 ---出于合规的原因,嘉宾有不少结论,被剪掉了。所以,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欢迎加入听友群。--- ---也欢迎提建议、说出你希望的选题;被采纳的听众,会获得《英伟达之道》书籍一本---
- 【番外】AI,会让苦逼的软件行业,更性感吗?
【导读】 先硬件、后软件,是一个被多次验证过的发展规律;对于AI,市场也是如此期待。在算力投资经历了高峰之后,应用是否会爆发? 尤其对于国内不少软件企业而言,其实大部分是项目制、堆人头,既不赚钱、也不性感。那么,AI来了,会带来什么变化呢? 4月11日,我参加了博时基金的“2025科技投资系列圆桌沙龙”,和几位嘉宾一起分享、讨论了热门的话题:“AI时代的软件行业:突破与创新”。 经基金公司授权,把圆桌内容分享一下。 【内容索引】 01:18 AI对软件行业,风险是什么、机遇是什么? 05:17 AI Agent在To B领域的机遇与影响 09:39 AI SaaS化和SaaS AI化 14:26 开源模型对中国AI产业的意义与影响 19:32 中国AI产业发展优势与挑战 24:30 软件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变 32:11 大模型的行业应用 36:45 全球算力投资趋势与AI产业未来侧重点 42:42 国内软件行业业绩低迷的原因和展望 47:36 AI带来的软件新气象 郑重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内容不做任何投资建议。
- 07 泡泡玛特:IP生意,需要用“尊重”逆袭
在介绍本期内容之前,先说个插曲。 最初是希望约两位嘉宾,用直播连麦的方式来聊的。但因为我把星期二和2号搞混了,导致大家时间没约上。于是,改为几天后的线下,并约好了晚上7点。 还有两天时间的时候,我开始找线下录音棚。第一次找,经验不足、也运气不好;问了三四家,要么晚上不营业、要么有活动冲突。 于是,只能用公司会议室了。 但朋友说大疆一拖二效果不好,于是,在朋友推荐下 买了 H6 essential +舒尔麦克风。 颇有一种“为了吃饺子,要买醋,买了醋的同时,又买了几只大闸蟹”。 为了把这笔钱花得更有价值,后续只能多录、多用,来计提设备折旧了。 欢迎来连麦、也欢迎推荐话题。 ------------- 【导读】 这期内容关于“泡泡玛特”。这是一家很有趣的公司: a、这是观察世界流行文化、观察年轻人的极佳切入点; b、这是潮玩、盲盒赛道的国内“开创者”,证明了这个赛道的可行性; c、这是一家暴跌了90%的公司、却又从底部大涨了15倍。 剧烈的波动背后,一定是精彩的商业故事、高价值的商业认知。 于是,我邀请了两位嘉宾,在会议室,用着新买的设备,做了两小时交谈。 (办公室有面大玻璃,所以导致收音还是有点小瑕疵,各位见谅~) 【本期嘉宾】 董世敏:也就是我,畅销书《英伟达之道》译者、述变咨询创始人、“董指导研究”主理人;“饭统戴老板”创始团队、远川研究所原所长。 梁狗蛋:微信公众号「梁狗蛋」主理人、播客「狗不扯Damn」主理人; 俊逸:来自外资背景的上海彬元资本,长期研究消费和高端制造领域; 【时间线】 02:10 为什么关注泡泡玛特? 06:30 艺术家对泡泡玛特怎么评价的? 09:34 泡泡玛特把制造和艺术实现了结合 13:04 为什么泡泡玛特会暴跌90%? 19:08 泡泡玛特的IP平台做成了吗?从一开始,就是对的 22:24 为什么我讨厌“壁垒”这个词 25:25 IP如何运营?压榨、还是尊重? 32:09 泡泡玛特的经验:尊重 36:25 IP有方法论、可复制吗?有哪些技巧? 57:09 泡泡玛特未来可能的风险 66:07 公司的基因很难改 71:20 泡泡玛特:和艺术家结婚 73:23 投资过程中,面对标的90%怎么办? 78:44 泡泡玛特为什么喜欢快闪店? 86:39 国内制造业能不能赚到高毛利? 94:51 经济崛起,是不是一定会产生自己的IP?
- 06 对大佬祛魅,是年轻人成长的必修课:从B站UP主大祥哥被骗1200万说起
前几天,B站美食区头部UP主“大祥哥来了”发布视频,讲述了自己被一个冒充商业大佬的人,骗了1200多万的故事。 [图片] 具体情节可以看原视频,我就不赘述了,今天我想聊聊从这个事情中可以总结的一些避坑或者成长的方法论。 01 对大佬祛魅,是年轻人成长的必修课 (1)真假大佬 所谓大佬神话,本质是信息不对称时代的认知代偿。 纯粹欺骗、假装的大佬,另当别论,即使真的成功的,也有几种类型: 时代风口,一代版本一代王,大佬在那个环境下的成功,具有时代性;可复制性不强,尤其当时代环境发生变化时,大佬以往的成功路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方向。 灰色包装,也就是获取成功的因素,其实是非常讳莫如深的,比如政治资源。但为了公众形象,就自我包装出许多特点。 撞大运,和时代风口相比,这种的偶尔性就更大了。可能是拆迁、可能是稀里糊涂的投资等等。这种,被称大佬只是个自我噱头。 时代风口的大佬,即使真的有心带,也未必有好结果;而灰色包装型的,敢带你你也未必敢入局。 历史是任由人打扮的小姑娘,大佬的发家史更是了。媒体镜头前的西装革履,可能只是公关团队精心打磨的人形LOGO;畅销书里被反复传扬的创业传奇,可能只是资本运作后的剧本重写。 (2)你的态度 我不是否定大佬,有很多大佬的确有过人之处,但是,对大佬,可以用学习、请教的态度,学习判断力、习惯、分析方法等等;而不是迷信和顶礼膜拜。 学习、请教,是有慕强的心理;而迷信、膜拜,更多是“走捷径”的想法了。 就像UP主所说的,大佬带他一夜暴富、几百万变一个亿的机会,轻松就能实现。有这种大佬带着飞、躺着赚的走捷径的想法,那就很容易被别人钓成翘嘴。 一旦迷信、膜拜,那必然是极其不对等的身份,无法让你思考;少点走捷径的想法,也能规避掉许多假大佬。这和许多渴望一夜暴富的赌徒是一样的。这时候的大佬,只是你想象中的万能色子而已。 (3)遇真大佬怎么办 遇到真大佬、人家想带一带,怎么办?太谨慎不是错过机会了吗? 之前有个朋友在微博上咨询我,他在一家行业头部公司工作,一个身家不低的大佬来找他一起创业,说自己有渠道、有资金,就等他的技术了。来来回回聊了两三次,但是就是不聊最核心的事情:待遇。 后来聊待遇了,给的也都是饼。我后来建议他,把一些核心的条款落在合同上,包括怎么出资、怎么退出等等。 他一开始也很纠结,觉得这样是不是显得不尊重大佬。 我说,哥们,你也是拖家带口的人了,你不谈清楚,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不是对家人的不尊重吗? 他接受了我的建议,开始跟大佬谈合同;结果,大佬就开始顾左右而言他。这位朋友规避了一次冲动的冒险。 真大佬,一位自我成长起来的大佬,如果想带你,基本都是会尊重商业规范的。就像《当幸福来敲门》里的桥段,老板可能问你要了一美元付停车费,然后忘了几星期,但肯定不会故意不给你。 就像《士兵突击》里,老A的袁朗看许三多,是发自内心地想带他,听到许三多要借钱,立刻答应,哪怕是20万的金额;但也同时会说,欠债还钱,一笔笔都要记上。 大佬不想带你,你非要跟着学,这时候可能会有不对等的条件;但如果大佬主动说带你,却又不想按照商业基本来的话,谨慎一点准没错。 就像UP主遭遇的情况,啥合同都没有,就凭着大佬的口头承诺;甚至,大佬还以没面子为由来拒绝UP主的撤资。 你想想,你都能伤到大佬的面子,那是你牛,还是他假。 所以,我很喜欢深圳和上海的商业文化,在深圳谈钱不伤感情,大方谈钱;在上海谈合同不伤感情,大方落合同。 退一步说,即使大佬真的带你赚钱了,合同都没有,你怎么把钱要回来。 如果觉得这个方式有点不尊重大佬,那你可以选在在合作中多付出、多努力、多回报大佬;而不是合作前的自我保护,都不要了。 不要考验人性,也不要考验大佬的人性。 (4)我的经验 我以前也遇到过两次大佬带我的情形,也是投资领域,幸好我当时没那么多钱,不然真的想着“大佬说了万无一失、大佬鼓励我加杠杆”,那估计真的是很难爬起来了。 想想都后怕。所以我现在,宁可慢点,也不要“没有保护的快”。 (5)大佬的标准 还有一个造成对大佬迷信的原因是,社会评价因素太单一了。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几乎就只剩一个标准了:钱。 钱多就是大佬,而忽略其他的要素,比如人品、性格、涵养等等。 这个单一的评价标准,也成为我们对自我的评价标准:钱不多,那我就是不行。那就要多赚钱。 用钱做唯一标准,必然产生巨大的不对等。完全不必如此。多些维度看别人、看自己,自我满意度会更高,也就不容易火急火燎地掉进别人的局里。 02 对流量的清醒,是网红的必修课 人是容易产生路径依赖的,而路径也会塑造人的认知。 当一名网红,偶然地拥有巨大流量,继而拥有财富时,他会对财富产生两种错觉:一是,认为财富的获取就应该是这样迅速的,成功就应该是这样的。 所以B站这位UP主才会在一开始对大佬那种赚快钱、赚大钱的谎言,深信不疑。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么拥有的财富。 第二种错觉是,觉得这些财富不算什么钱。 其实这位UP主一年近200多万的签约费,已经是非常高的收入了;但因为来得太快,反而觉得这些钱还不够多。所以,开始想着继续投资、继续快速暴增。 其实不只是网红,之前许多明星买了某财富公司的产品,亏得血本无归,也是一样的。他们觉得那么大的老板,有深厚的关系、背景,肯定没问题。也是迷恋大佬了。 总结就是,如果一次好运、一次偶然机会临到自己了,一定要清醒。不要把偶然当必然,不要线性外推。对财富不要有错觉,犯错的可能性就降低不少。 所以有人说,给网红、明星们做投资顾问,是一门好生意。而正确的做法,就是拦住他们任何想做的投资。 虽然这个做法看起来很保守,但实际上真挺不错的。因为赚的钱,放银行就已经足够花了。 03 圈子 最后说一点,就是圈子。虽然划圈子显得很狭隘,但圈子确实是存在的。可以进入各种圈子、了解社会的多元性,但不要对自己错误地划圈子。 就像内容生产者,不管视频、还是图文,其实就还是个手艺人。手停口停的,挤进富二代圈子,可以;以为是圈内人,糊涂。 但人总要往高处走的,对吧。所以有个经验,也是一位朋友跟我说的,每次可以往1.3-1.5倍的圈子里挤。 如果你是1的水平,可以把自己划在1.3-1.5倍于自己水平的圈子,这样你既能负担带来的成本、也能学习到学以致用的东西。 而不是1的水平,非要进 4、5倍自己的圈子,学到的东西在自己状态下也用不了,还要负担自己承担不了的成本。 具体倍数没有什么科学标准,就是一个理念。或者说,做 垫垫脚尖够得到的,而不是蹦半天也够不到的。 总结而言,年轻人都渴望成长,有大佬的提携当然是比较快的方式。可以用“得之我幸”的心态,不迷恋迷信,不仰望到丧失自己的平等思考能力。 对流量、对偶然性,要有敬畏、有清醒。做垫垫脚够得到的事情。
- 05 Agent智能体,创业vs大厂,谁会赢
【导读】 Manus引发了许多讨论,也让大家看到了Agent的机会。于是,我就邀请了几位嘉宾探讨了几个问题,核心是: Agent创业有机会吗?是不是会被大厂碾压?如果会,要怎么做?如果不会,护城河是什么? 几位嘉宾分别从投资、学术和实际落地等角度,进行了充分讨论。也列举了一些好玩的案例和观察视角。 【嘉宾介绍】 董世敏,畅销书《英伟达之道》译者,远川研究所原所长 侯宏,北大国发院管理学助理教授,剑桥大学博士 杨鹏,腾飞资本 管理合伙人 钱雨,中关村智用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清研载物AI基金合伙人 【内容索引】 02:50 智能体(Agent)争争壁垒、商业模式与竞争格局探讨 11:53 智能体(Agent)行业前景与创新模式探讨 14:24 智能体赛道的国内创业者前景与挑战 19:15 “模型即产品”,有哪些趋势及其边界条件探讨 22:43 智能体to B 和 to C的区别 31:17 传统行业与AI技术的双向创新机会 35:23 大模型厂商与创业者在智能体赛道的竞争与机遇 41:22 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融合趋势及AI的影响 51:03 用友在AI领域的一些成绩 55:49 大模型赋能百业的理想与现实挑战 01:00:44 know how商品化、落地能力和制度约束 01:05:03 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融合机会 01:09:10 智能体创业 01:12:42 中国AI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劣币驱逐良币 01:19:25 智能体有先发优势吗? 01:23:42 大模型与终端厂商在AI生态中的博弈与机遇 小店刚开张,欢迎多支持~
- 04 AI,让“超级个体”更容易实现了吗?
【导读】 AI的能力,是越来越强了。是不是意味着超级个体,也越来越容易了呢? DeepSeek R1 没发布之前,我觉得AI写文字,比普通人强一些,但对于我们这种码字的人来说,还欠火候很多。但R1发布后,我深深觉得,能取代70%码字人了,不少文笔我是写不出来的。 Manus没发布之前,我想做个Agent,还需要一些开发流程,虽然比编程已经简单很多了,但还是个门槛。但Manus的出现,让大家看到,应用可以来了,虽然不是通用,但确实是降低使用门槛了。 所以,我就很想讨论个话题:AI是不是让超级个体更容易实现了? 于是,就有了这一期直播。 【话题成员】 董指导,上海述变咨询创始人,“饭统戴老板”原创始团队成员、远川研究所原负责人,公众号“董指导研究”,《英伟达之道》译者 判官,前产品经理,现个体户,公众号“判官老司机”主理人 卢山,资深的一级市场投资人 【内容索引】 02:05个体户的视角:AI工具在一级市场投资中的作用与感受 11:07个体户与超级个体:定义、特点和优劣势分析 16:40 AI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个体户和普通人的内容输入输出界面工作 22:15下一代产品带来的用户体验变革:从成本下降到价格优惠 27:51 AI与人际关系:重要性与局限性的思考 33:25需求变化与创业者选择:在高速成长与躺平状态下的决策差异 38:59 算法推荐与个体户:AI工具对创业者的启示 50:10 大公司与小公司:生态位与竞争的关系分析 01:18AI的智能体:在释放压力和寻求安慰方面的作用探讨 欢迎分享,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以及说说你感兴趣的科技话题。
- 03 英伟达,该怎么看?机遇、风险是什么?
【导读】这是一期参加雪球播客“厚雪长坡“的节目。录制时间是2月20日,我到北京出差,和雪球的 七一、Layla两位主播,一起聊了聊英伟达。 英伟达的护城河是什么?短期风险、机遇是什么?中长期怎么看?等等问题。这一期也登上了小宇宙“编辑精选”。相信听完之后,你一定会有收获。 【内容索引】 1、02:16 开始用AI工具做翻译了吗? 2、04:57 怎么看来回波动的英伟达股价?科技公司过度盯着股价,可能会变得平庸 3、08:48 堆算力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门槛虽然在降低,但英伟达的能力并没有降低 4、13:39 芯片的内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到算力就要说芯片? 5、15:10 帮你瞬间理清啥叫GPU,啥叫CPU 6、19:10 大语言模型与英伟达芯片的关联 7、21:06 马斯克给Grok跑分代表着什么? 8、26:46 英伟达作为一项长期赚钱的生意,类似于不管出什么新能源车,都要用曹德旺的福耀玻璃? 9、29:09 英伟达如果被卡脖子:是台积电还是“皮衣拉链”? 10、33:52 集中聊一下英伟达的竞争对手们 11、40:22 反思自己没有买英伟达的原因:当时真的不知道它是金子 12、42:21 回看AI的高峰与低谷,以前始终没有相信这波技术的浪潮会带来多大的变革 13、45:07 翻译完《英伟达之道》后,我对英伟达的竞争优势有了全新理解 14、50:26 投资圈对新技术的忍耐期可能在2-4年,不能一直“画饼” 15、54:09 灵魂发问:现在英伟达高估了吗? 16、56:04 国内互联网公司和英伟达的企业文化差距在哪儿?英伟达的企业文化能带英伟达走多远? 17、1:08:10 黄仁勋——极强胜负欲的小气老板 18、1:10:00 英伟达的中国市场如果被打开?
- 02 AI来了,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
【导读】 我是河南考生,特长是刷题,也就是“小镇做题家”。读初中高中的时候,觉得这个能力很重要,但读大学、工作之后,才发现做题能力的价值,几乎是不值一提。 在课本考题之外,有很多知识、技能、视野、经验都格外重要。好比说,早一些了解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则,也许比工作五年能创造的财富都高得多。 当然我还是很感谢“做题能力”,毕竟还是考到了大城市、能落脚。但是,我也感觉到,“学历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学力正越来越重要。 与此同时,生成式AI也在不断普及,生物科学家在用生成式AI做分子研究,数学家也用AI辅助思考,而文字领域,AI展现出的写作能力、结构化能力,更是令内容工作者焦虑。AI的技术路线也许还会变化,但AI的普及,已经越来越清晰。 也许,2020后出生的孩子,就会成为“AI原生一代”。AI对他们而言,不再是前沿技术,而是日常工具。就像00后不稀奇互联网一样。 在这些不可逆的时代潮流之下,教育,更应该认真思考。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也不得不重视这些变化。于是,也有一系列话题值得讨论。比如: 生成式AI,对教师、家长、学生、甚至教育系统,分别会带来哪些利弊? “大锅饭式”的教学模式,真的会被“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教育替代吗? 一辅导作业就血压上头的家长,有救了吗? AI的趣味性可以提升学生自驱力吗? 可以人人有一位苏格拉底吗? 是不是蓝领更吃香? 即使是AI,该怎么选?是通用大模型更好,还是垂直性更强呢?就好比我们说,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分别更适合哪些年龄段? AI在教育领域落地,什么形态是最好的呢?是APP?是学习机?还是音响、VR等等。 相信你还有更多的问题。于是,我组了个局,邀请了几位专家,一起来聊一聊。 【本期话题成员】 董指导,上海述变咨询创始人,“饭统戴老板”原创始团队成员、远川研究所原负责人,公众号“董指导研究”,《英伟达之道》译者 袁琳 女士,听力熊联合创始人,也是职场女强人,创业 10 年,收入规模累计过 10 亿+。也是一位好妈妈,家里有两个男孩子,而且是海淀的。海淀,爸妈们都懂的。 范士闯 先生,学通教育和图灵范式 公司的CEO。1999年考入清华的状元、《土豆奥数》主编、学习方法指导专家、中考专家,20年教龄。 康雅雯 女士,中泰传媒互联网首席分析师;拥有11年的传媒、教育等行业研究经验,荣获多个业内奖项。 派派老师,北大中文系本硕,前学而思名师。 【内容索引】 01:23 在生成式AI技术的引领下,教育体系可能会发生重大改变。从教师、学生、家长角色来看,都有变化 05:35 AI在教育中的角色与局限 12:37 AI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与影响 14:17 AI大模型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探索与应用 17:42 AI技术对教育和亲子关系的影响 24:21 AI在语文、数学等领域的影响 32:46 探讨AI教育产品的选择与应用 49:55 AI教育:正向反馈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57:21 AI教育产品的商业化路径与市场观察 如果你喜欢我的节目,欢迎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 01 出海吗?到美国亏几百万美元的那种
【导读】 出海,已经成为当下的显学。甚至资本市场会专门设置一个“出海主题”、出海50板块等。天下熙熙皆由利驱,出海能成为主题,无疑是因为出海业务带来的商业价值。 回顾来看,我国企业的出海,目前也可以分为六个模式: 产品出海,把东西卖到海外,简单来说也这可以算作出口。这个阶段多数为白牌产品,或者说企业经营的重心是一锤子式的卖货。突出价格、或依靠渠道代理。 品牌出海,这时候商品还是商品,但有了品牌,以及围绕品牌展开了较多的运营活动,包括广告、专卖店等等。 资本出海,简单说就是买买买,到海外购买技术、品牌、产线,或者整个公司。资本出海中,有一些是钱多乱花;但也有不少经典案例,发挥“海外品牌/渠道+海外技术的中国再消化+中国供应链”的完美结合,从而形成更受海外消费者欢迎的性价比产品。比如,九号公司就是一个案例。 工厂出海,也就是在海外建立本地化工厂。这也是国内不少公司正在进行的阶段。工厂出海的缘由包括利用海外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关税优势等。 自然伴随着工厂出海,也有“管理干部出海”,将中国企业的管理经验输出到海外。尤其是制造领域。 然而,本地化建设,并不简单。虽然是显学,但依然有许多问题要搞清楚。于是,就有了这场“出海主题”的内容。 【本期话题成员】 董指导,上海述变咨询创始人,“饭统戴老板”原创始团队成员、远川研究所原负责人,公众号“董指导研究”,《英伟达之道》译者 修伟明,觅途咨询创始人,长期关注制造业 Bree,出海人力资源专家 【特别声明】 这一期内容录制于2024年9月,是存货。但嘉宾聊到的许多内容,并不失效,依然很有参考价值。所以,也拿了出来。 但,毕竟是存货,再加上是第一期音频,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所以,为表歉意,评论区里“点赞”前两名的回复,可以获得一本《英伟达之道》。 这也是我翻译的一本畅销书。如果不介意我的字丑,我也可以写个to签 【内容索引】 02:42 从出口到出海:企业全球化战略的转变与挑战 05:53 中国企业出海战略与能力构建 10:31 中国企业出海的三种模式与优势分析 16:56 企业出海:地缘政治冲突下的持续性与策略调整 17:59 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本地化挑战与合规问题 22:36 中国公司在海外的文化融合、冲突与挑战 29:09 海外与国内优秀人才的工作风格差异探讨 30:51 中小企业出海经验分享:从成功到失败的教训 38:20 一模具企业的真实经验,反映海外制造业成本优化与法规挑战 40:39 东南亚出海经验分享:文化差异与本土化策略 53:55 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及员工工作文化差异 01:15:32 海外制造业成本及效率提升策略探讨 如果你喜欢我的节目,欢迎分享到更多的地方,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