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4 FDI、全球贸易与东南亚:网络分析与案例讨论
听前须知: 这一期是心血之作,图表绝对意义上的独家呈现,全网、全世界都不可能找到第二个完全一样的内容,在小宇宙当然就更不可能了。 如果不想继续听,直接退出就可以,完全没有必要额外留言提要求或者抱怨,我们没有义务满足任何人。 我也不想骂人,要在现实中想被我骂一个人首先要考上全世界最好的外交事务学院的国际经济专业;是网络让素昧平生的人有机会交流思想,珍惜这个缘分。 我们有志于带领听众领略经济学最前沿的研究和产业上的Insight,所以请尊重我们的付出。留言的时候请保持礼貌,不要让我们突然没有了分享欲。 Summary 本期节目探讨了东南亚市场的历史变迁及其与外资直接投资(FDI)的关系。主持人们深入分析了东南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背景,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的变化,以及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该地区的深远影响。节目旨在帮助听众更全面地理解东南亚市场的复杂性和投资机会。 本次对话深入探讨了中美与东南亚之间的经济关系,特别是数据获取的挑战、宏观与产业级别数据的对比,以及中美贸易战后的投资动态。通过分析东南亚国家的投资态度与历史背景,揭示了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和未来的投资机会。 本次对话深入探讨了东盟的外交机制,特别是中国在其中的角色,以及印尼在东南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讨论了华人在东南亚的商业网络和文化影响,最后展望了中国与东南亚未来的合作与学习机会。 Chapters 00:00 东南亚市场的历史与变迁 06:06 殖民历史对东南亚的影响 12:17 东南亚的经济腾飞与外资引入 17:08 东南亚的经济发展与金融危机 23:16 日本与东南亚的关系与影响 27:03 外资直接投资(FDI)的定义与形式 33:18 全球价值链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 39:26 宏观与产业级别的数据分析 40:49 中美与东南亚的贸易关系 44:57 中国在东南亚的投资与贸易增长 46:48 马来西亚的投资历史与中国的关系 48:11 基础设施投资的经验与挑战 49:09 中美贸易战后的投资变化 51:06 东南亚国家的外资吸引力 52:46 东南亚与中美的贸易关系 56:13 新加坡的贸易枢纽地位 59:57 越南的崛起与未来展望 01:03:19 经济互动的复杂性 01:06:29 贸易网络与FDI的对比 01:09:51 东南亚国家的中心性与外部关系 01:12:17 中国与美国的外交政策差异 01:16:24 区域合作与经济平衡的未来 01:18:02 印尼的独特性与发展历程 01:21:41 印尼的经济结构与投资环境 01:26:42 华人在东南亚的经济影响力 01:30:39 东南亚华人对中国的影响 01:32:11 历史与经济的交织 01:34:01 文化认同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01:35:30 学习东南亚华人的成功经验 01:37:31 共赢的投资策略 01:39:56 语言与文化的交流 01:41:09 历史的深远影响与未来展望 数据可视化以及延伸阅读 I. 宏观视角: * 核心观察点 1:大中华地区 (GCN) 在东盟的迅猛崛起 * 贸易方面: 图一显示,2005年大中华地区与东盟的贸易额低于美国-东盟,但之后经历爆炸式增长,约在2009-2010年果断超越美国,到2021年已形成巨大差距(大中华地区-东盟约9000亿美元 vs 美国-东盟约3500亿美元)。 * 外商直接投资存量 (FDI Stock): 图二 呈现了相似但略晚的趋势。初期,美国-东盟的FDI存量显著更高。大中华地区-东盟的FDI存量则显示快速增长,尤其在2010年后,到2019年几乎追平甚至略微超过美国-东盟,随后经历小幅回调后恢复。美国FDI存量在2019-2020年出现显著下滑。 * 核心观察点 2:美国——一个持久但增长相对放缓的伙伴 * 尽管美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和FDI存量持续增长,但其增长速度与中国相比则相形见绌。 * 背景: * 中国加入WTO (2001年): 这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和出口能力空前发展的关键节点,直接影响了其与东盟的贸易。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ACFTA): 从21世纪初开始分阶段实施,到2010年对许多成员国全面生效。这是推动贸易激增的主要驱动力。 *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 (21世纪10年代初): 尽管美国声明要更深度地参与亚洲事务,但这些图表显示,来自中国的经济动能或许对东盟地区产生了更为实际和深远的影响。 II. 深度剖析:谁在与谁互动?(国别层面分析) * 图三: 贸易额与贸易伙伴分布和排名 图四: 投资额与投资伙伴分布和排名 * 中国广泛的经济参与: * 贸易: 到2021年,大中华地区几乎是所有列出的东盟国家(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首要或极其主要的贸易伙伴。越南作为大中华地区贸易伙伴的崛起尤其引人注目。 * FDI: 大中华地区的FDI分布同样广泛,新加坡是巨大的受益者,同时大量资金也流向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 * 美国相对集中的经济参与: * 贸易: 美国保持着强劲的贸易联系,特别是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菲律宾。然而,到2021年,其规模与大中华地区相比全面偏小。 * FDI: 新加坡是美国FDI存量的突出目的地——这可能归因于其金融和商业中心的地位。其他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榜上有名,但其数额往往不及大中华地区对新加坡的投资,或在2021年大中华地区的总体分布。 III. 网络可视化:互联互通与中心地位 * 图五: FDI 网络结构 图六: 贸易网络结构 * 网络密度增加: 从2005年到2021年,贸易和FDI网络都变得明显更加密集。这标志着区域内部以及与外部伙伴之间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 节点重要性(中心性)的转变: * 2005年: 在早期的快照中,美国节点可能显得相对更重要或与其他大型参与者相当。 * 2010-2021年: 代表大中华地区的“GCN”,在贸易和FDI网络中的规模和中心性逐渐增强,表明其作为东盟国家关键枢纽和伙伴的地位日益重要。 * 东盟国家自身(如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的节点规模也在增长,反映了它们自身的经济增长和参与度在深化。 数据来源: Steenbergen, V., Liu, Y., Pinzon Latorre, M., and Zhu, X. (2022). The world bank's har- monized bilateral fdi databases: methodology, trends, and possible use cases. Technical report, The World Bank. 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Global Investment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21/2022. Gaulier, G. and Zignago, S. (2010). Baci: International trade database at the product-level. the 1994–2007 version. CEPII Working Paper 2010-23, CEPII.
- 13 沙赫特和Nazi经济学
这会是一个小的子系列,而这一篇是系列的第一集 00:35 第一次全球化终结、一战爆发、1920年代资本主义复苏 → 大萧条 → 欧洲“第三条道路”崛起(法西斯主义)背景介绍 01:34 本系列将用3-5期讨论大萧条后的经济政治演变;本期聚焦1927-1935年纳粹德国的经济转型 02:23 聚焦沙赫特——纳粹时期关键金融家,对比日本的高桥是清 04:44 第二部分:纳粹的政治承诺与经济复苏假象 希特勒如果1935年去世,可能被认为是德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05:04 第三部分:民粹主义如何与金融结合 05:38 纳粹获得支持的群体构成(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 06:34 左派(社民党与德共)分裂,互为敌人,低估纳粹崛起威胁 08:51 革命路径之争:激进革命 vs 渐进改良 → 导致左翼分裂与失败 10:13 纳粹成功的核心在于统一口号与动员力强 11:06 右派变激进:中产阶级因大萧条失落“现代性”,开始转向极端 13:45 现代性的崩塌:对未来不再抱希望 → 投向法西斯 15:04 为什么保守中产放弃保守主义,支持“第三条道路” 17:02 纳粹宣传:将社会矛盾归咎犹太人与国际掠夺 19:35 麦克介绍纳粹经济政策如何兑现政治承诺 20:02 “平庸之恶”与“温水煮青蛙”的社会氛围 22:03 德国战后经济困境远甚其他国家,民众极度绝望(desperation) 23:41 纳粹通过承诺结束紧缩,开启大规模宣传与国有投入 25:35 纳粹宣传机器:雅利安神话 + 支持消费 + 反犹叙事 28:18 大萧条中的紧缩反而推高纳粹支持率 → 沙赫特登场 29:02 布吕宁的财政紧缩计划的道德困境 vs 现实失效 31:08 奥派经济学的问题:只重经济周期,不重社会心理 32:45 罗斯福 vs 纳粹:同为“大政府干预”,但机制截然不同 33:32 麦克初识沙赫特与纳粹经济政策的回忆 35:22 失业率数据操纵:女性与非雅利安人被排除就业统计 36:29 沙赫特推出“新计划”:贸易管制、外汇管制、双边协定 41:02 SAR制度:对弱国出口商的强制货币体系 42:06 梅福券机制详解:相当于商票,实为财政隐性融资 43:52 梅福券 ≈ 国家级庞氏骗局,但短期成功支撑军备扩张 44:57 沙赫特智商140,获纽伦堡审判豁免 47:11 核心分野:谁承担融资成本 → 德国全民 vs 美国富人 48:21 罗斯福“刀刃向内”:对富人征税,财政收入再平衡 51:16 美国消费循环、生产结构多元化,是其可持续之关键 53:37 罗斯福新政的企业受益者遍布各行业(可口可乐、午餐肉等) 54:36 纳粹经济奇迹的本质是建立在扩张战争基础上 55:22 德国国情与美国不同,罗斯福有政治资源与底层支持 57:12 罗斯福是“美国的原始股东”,纳粹是德国的暴发户 59:59 希特勒需持续激进化;罗斯福可以做均衡与妥协 1:03:34 苏德战斗意志差异 → 纳粹模式不可持续 1:05:30 纳粹经济受益者至今仍存在:奔驰、宝马、保时捷、Hugo Boss、莱茵金属等 1:07:50 雅利安福利 = 犹太人、妇女等群体的损失 + 全体金融系统负担 1:08:30 沙赫特意识不可持续性但无力阻止 → 战时经济由格林接手 1:09:16 结语:改革方式与目标区分法西斯与非法西斯的根本——刀刃指向哪里
- 12 贸易战阶段性总结: 重复博弈的视角
Summary 本期节目探讨了中美博弈的背景与框架,分析了多次博弈与以牙还牙策略的有效性,深入解析了囚徒困境的概念及其在中美贸易战中的应用,最后结合具体案例展望未来的策略建议。 本次对话深入探讨了中美贸易战的背景、应对策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讨论了2018年与当前贸易战的不同之处,以及中国在面对美国加征关税时的反制措施和策略。同时,强调了沟通机制在谈判中的重要性,认为双方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以避免误判和冲突升级。 Keywords 中美博弈, 多次博弈, 以牙还牙, 囚徒困境, 贸易战, 中美贸易战, 反制策略, 经济影响, 谈判机制, 贸易政策 Chapters 00:00 中美博弈的背景与现状 03:07 多次博弈的框架与策略 06:24 囚徒困境与博弈论的应用 09:10 中国的反制策略与国际关系 12:00 未来展望与博弈的可能性 13:50 囚徒困境的深刻理解 14:44 中国的博弈策略与逻辑 16:01 迭代囚徒困境的探讨 19:50 真实竞赛中的策略表现 25:54 中美贸易博弈中的TFT策略 27:44 中国的反制策略与经济准备 30:08 中美贸易战的博弈与沟通 33:21 2018年与现在的贸易战对比 39:21 谈判与合作的尝试 40:44 中美贸易战的背叛与反制 41:42 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与后果 42:39 中美贸易战的反制策略 43:41 中美之间的误判与反应 44:47 对等反制的策略与效果 45:44 维持力量均衡的重要性 46:43 中国的经济应对与选择 47:40 未来贸易战的可能走向 48:50 复合囚徒困境模型的局限性 49:49 博弈策略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52:15 博弈模型的成功与局限性 55:59 中美谈判中的策略与条件 01:00:18 多次博弈的理解与未来展望 Reference and Extended Reading 困境的核心在于:无论对方作何选择,每个囚徒单独来看,选择背叛(D)总是比选择合作(C)能获得更好的个人结果 1。如果囚徒B合作,囚徒A选择背叛可以获得T(5分),优于合作的R(3分)。如果囚徒B背叛,囚徒A选择背叛可以获得P(1分),优于合作的S(0分)。因此,背叛是每个理性囚徒的“优势策略”。然而,当双方都追求个人最优选择(背叛)时,最终结果是(P, P)= (1, 1),这比双方都合作的(R, R)= (3, 3) 的结果要差得多。这就是囚徒困境:个体理性导致了集体非理性。这种结果被称为“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即在此状态下,任何一方都无法通过单方面改变策略来改善自己的收益。 从单次博弈到重复互动:迭代囚徒困境 (IPD) 这里我延展一下在播客里没有机会说清楚的定义和解释: 囚徒困境模型最初描述的是一次性的互动。然而,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互动,尤其是在国际关系中,是重复发生的。当囚徒困境游戏被重复进行多次时,就构成了“迭代囚徒困境”(Iterated Prisoner's Dilemma, IPD)。重复互动极大地改变了博弈的性质 。与一次性博弈不同,在IPD中,参与者拥有“记忆”,可以根据对手之前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策略。这使得“声誉”和“互惠”(Reciprocity)成为可能 。今天的行为会影响未来的结果,因为对手可能会在下一轮进行“报复”(惩罚背叛)或“回报”(继续合作。这种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即所谓的“未来的阴影”(Shadow of the Future),是促进合作的关键因素。参与者越看重未来的收益(用贴现因子 δ 表示,其中 0<δ<1),就越有可能在当前选择合作。 TFT的规则极其简单:第一步选择合作,之后每一轮都模仿对手上一轮的行动 。如果对手上一轮合作,TFT这一轮就合作;如果对手上一轮背叛,TFT这一轮就背叛。 本次播客引用论文 (Axelrod, 1980): 1. 斯坦福对于Axelrod's Tournament的解释- Stanford Computer Science, accessed May 12, 2025, cs.stanford.edu 链接: https://cs.stanford.edu/people/eroberts/courses/soco/projects/1998-99/game-theory/axelrod.html 2. 原论文链接: https://esp.mit.edu/download/2dd80247-be60-4e73-b49d-91b5b6988ff0/S12850_axelrod_1980.pdf
- 11 管理科学: 麦克纳马拉与西蒙
听前请注意:1. 本期时长两小时,我们相当于把两期的内容揉碎了放进一期。 2. 理解门槛很高,也绝不轻松。我们不求所有人都能理解,但求对一部分听众有所启发。 3. 我们侧重内容,对听感几乎没有任何优化。 如果你很在乎这个,那这不适合你,也不要做这方面留言了。 Summary 本期播客探讨了现代管理科学的起源与发展,强调了管理学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麦克纳马拉的职业生涯,分析了管理原则与科学方法的应用,探讨了愿景与使命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越南战争中的教训,最后讨论了数据驱动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平衡。 在这段对话中,两位主持人探讨了福特公司的转型历程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强调了管理模式的适应性与实践的重要性。讨论中提到,管理者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调整管理策略,并且强调了调查与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目标手段分析法作为有效管理的工具。 本次对话探讨了管理科学中的重要发现与突破,强调了选择优秀领导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讨论了四种领导类型及其特点,分析了愿景与执行力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贫困对目标设定的影响。对科学方法论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介绍了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及其评估与修正的重要性。最后,反思了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强调了管理学的价值与个人目标的实现。 本期节目围绕组织行为学与社会网络分析展开,探讨了中心性度量的概念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特别是新节点的接入策略和广撒网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对小世界性质的分析,强调了在组织中建立联系的重要性,并讨论了策略的可得性与实际应用。最后,分享了个人成长与管理学的关系,强调普通人也能在管理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Keywords 现代管理科学, 管理学, 麦克纳马拉, 科学方法, 数据驱动, 人性关怀, 越南战争, 管理原则, 组织管理, 愿景与使命, 福特, 中国企业, 管理模式, 资本市场, 调查, 沟通, 领导力, 组织行为, 目标手段分析法, 管理科学, 领导力, 自我提升, 决策过程, 科学方法, 贫困, 愿景, 执行力, 案例教学法, 目标设定, 聊天, 组织行为学, 社会网络分析, 中心性, 接入策略, 广撒网, 组织联系, 小世界性质, 策略可得性, 个人成长 Chapters 00:00 现代管理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05:56 管理科学的定义与科学方法论 13:45 科学的本质与管理科学 19:16 愿景与使命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29:32 整体意义与复杂性 33:36 不同阶段的管理模式 40:04 交流与管理的关系 43:56 组织管理的网络结构 49:38 管理能力的评估与领导风格 55:57 目标手段分析法的应用 01:02:32 从价值判断到可执行单元的过程 01:09:56 目标与方法的思考 01:11:05 自我评估与执行过程 01:12:42 贫困与目标的关系 01:14:32 科学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 01:17:12 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 01:22:52 分析方法与未来的钥匙 01:23:53 案例教学的局限性与反思 01:26:07 决策与心理的关系 01:27:42 创新与管理的平衡 01:30:59 领导力与管理者的区别 01:33:10 社会网络分析的核心概念 01:34:05 特征向量中心性与度中心性 01:35:26 新节点的接入策略 01:36:55 低成本广撒网的策略 01:38:21 小世界性质与网络结构 01:43:37 规模无关网络的特性 01:45:47 公司沟通与网络结构 01:48:24 策略的可得性与人际关系 01:49:46 广撒网策略的有效性 01:52:24 管理学的兴趣与个人成长 01:56:27 管理学的实际应用与思考 ---可视化图表--- * Figure 1 饼状图 * 胜率统计分布: 低成本撒网策略战胜了精耕细作的专挑高介度中心性单元 (重成本重仓公司核心人物)下手的战略和用中等资源来高质量多链接节点的策略 * Figure 2: 柱状图统计的是在不同的网络结构里面每一种策略生理的次数 * 只有scale free的网络结构里重点攻克核心社交节点是有效率的 * 只要网络拥有小世界性质,那么广撒网策略基本上就是稳赢 * 如果一个公司足够大 足够专业化 足够成熟,是否应该低成本的方式尽量和最多的人聊来收集信息?而不是过度将希望寄托于几个你认为掌握组织结构知识的人? * Figure 3- 点状分布图 * scatter plot -> X-axis: number of nodes Y- eigenvector centrality measure in the end graph * 广撒网建立的绝对链接数量遥遥领先 , 并且在许多游戏里最后取得的高质量链接(eigenvector measure)的数字并不比另外两者差,然而variance也确实更大 额外阅读 Centrality measures: 中心度概念的简要介绍 * Betweenness centrality (介度中心性)在网络经济学里面, 从一个局部网络到另外一个局部网络,如果都需要经过你这个节点 那你的介度中心性就很高 * Eigenvector centrality:特征向量中心性(eigenvector centrality)是测量节点对网络影响的一种方式。 针对连接数相同的节点,相邻节点分数更高的节点会比相邻节点分数更低的节点分数高,依据此原则给所有节点分配对应的分数。 * Degree centrality:度中心性, 与周围节点链接的绝对数量; 到底应该怎么样理解它的重要性 取决于你想要分析的一个网络的结构 关于小世界性质和scale-free网络的简单介绍。 我的学术第一语言是英语,为了保持精准我就不翻译成中文了。 Small-World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High local clustering (your direct connections tend to know each other) combined with short average path lengths (you can reach almost anyone else in the network through relatively few steps, like the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idea). Business Environment Sense: Think of a typical department or a cross-functional project team. People within the team collaborate closely (high clustering), but there are also key individuals (like managers or liaisons) who connect this team to other parts of the organization, allowing information or influence to travel quickly across the company (short paths). It represents environments with strong local cohesion but also efficient global reach. Scale-Free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Dominated by a few highly connected "hubs" while most nodes have very few connections. The number of connections per node follows a power-law distribution (many nodes with few links, few nodes with many links). Business Environment Sense: This often reflects the informal influence structure or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a large organization. You might have a few key senior leaders, veteran employees, or central figures (like a key IT support person or an administrative linchpin) who are connected to a vast number of people (the hubs). Information often flows through these hubs. While most employees have a smaller, more localized set of connections, these hubs are critical for broad dissemination or gathering of information. It represents networks with clear centers of influence and power. In our simulations, testing across these types showed that the Degree Strategy (quantity) was robustly effective,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underlying business environment was tightly clustered (Small-World), dominated by hubs (Scale-Free), or more random. Reference 1. 感兴趣的话有几本书: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Herbert Simon 写的, 中文叫《管理行为》 《蓝血十杰》 里面最出名的就是麦克纳马拉,直接买来读就行了 2. 网络经济学的simulation借鉴的文章: Erdős, P., & Rényi, A. (1959). On random graphs I. Publicationes Mathematicae Debrecen, 6, 290–297. Watts, D. J., & Strogatz, S. H. (1998).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 Nature, 393(6684), 440–442. Barabási, A.-L., & Albert, R. (1999).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 Science, 286(5439), 509–512.
- 10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黄金的逻辑
Summary 本期讨论了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及其对黄金市场的影响,探讨了历史上贸易扰动的因素,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金融系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最后分析了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角色。 本次对话探讨了个人投资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如何影响经济和投资决策。嘉宾分享了对黄金市场的研究经验,强调了央行和机构投资者在黄金投资中的不同动机与策略。同时,讨论了企业在面对政策不确定性时的投资逻辑,以及如何通过市场理解与交流来提升投资决策的有效性。 本次对话探讨了地缘政治与贸易的关系,强调了在不确定性中保持乐观与悲观的心态的重要性。同时,讨论了黄金投资的策略,全球贸易链的解构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配置黄金作为投资品。 Chapters 00:00 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与黄金的投资价值 07:36 关税与贸易的复杂关系 11:33 供应链的脆弱性与未来的挑战 16:10 国际支付系统的挑战与影响 21:56 美元体系的优势与中国的挑战 26:42 全球化组织的衰退与新体系的建立 32:09 投资机会的复杂性 33:04 黄金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 37:0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 42:01 个人经验与黄金研究的启示 44:32 投资的重要性与市场参与者 47:16 黄金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分析 48:25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黄金价格的关系 51:22 央行购金的动机与市场反应 54:17 分散投资与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56:24 央行购金的缓慢策略 57:23 投资机构的购金逻辑 58:17 经济周期与黄金的关系 01:00:39 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与黄金的避险属性 01:02:34 个人投资者的避险需求 01:03:41 历史视角下的投资决策 01:05:56 贸易与金融市场的相互影响 01:08:58 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与调整 01:10:16 黄金投资的思考与策略 01:12:42 应对不确定性的风险管理 01:15:09 黑天鹅事件与市场波动的理解 01:18:17 全球贸易链的解构与未来展望 01:21:55 黄金与美债的关系变化 01:23:04 不确定性下的黄金投资策略 01:26:10 黄金的长期投资逻辑 01:27:33 普通投资者的黄金配置建议 01:30:52 总结与未来展望 Materials Disclaimer: 本期的讨论纯粹是学术和经济领域知识的交流, 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期每一张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图表都是原创的,为了这一期节目的讨论内容专门制作,如果需要转载的话请注明出处。 数据来源: * Trade Policy Uncertainty Index: Caldara, Dario, Matteo Iacoviello, Patrick Molligo, Andrea Prestipino, and Andrea Raffo (2020),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rade Policy Uncertaint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09, pp.38-59. * Gold Price Daily Trading Data:1. https://tradingeconomics.com/commodity/gold 2.https://www.investing.com/commodities/gold-historical-data Figure 1: TPU vs Gold Prices Figure 2: Histograms/ Distributions of Gold Prices and TPU Figure 3: Correlation between gold prices and TPU index across the 10-year period (2015-2025) * Turbulent periods (> 2 sigma of volatility expressed in terms of variance) * Significant shift in pricing paradigm after Covid (2021) Figure 4: Simulation on TPU as the sole trading strategy * 仅仅用TPU的波动来解释和做决策似乎无法作为一个非常好的策略 * 到底应该怎么样看待黄金与波动? * (Additional) 附加提到的论文
- 09 制造业大国如何应对贸易封锁
本期节目探讨了全球贸易战的背景与影响,特别是从历史视角分析制造业大国在面临贸易战时的应对策略。通过对经济周期与结构性问题的分析,节目深入探讨了大萧条的前因后果,以及关税政策的历史教训,最后比较了英美两国在贸易保护主义方面的不同应对。 本次对话深入探讨了地缘政治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美国在大萧条后如何通过内政和外交策略应对经济危机。讨论了互惠贸易协定法的影响,以及美国如何利用其市场优势对抗帝国特惠制,最终推动自由贸易的演变。 在这次对话中,两位深入探讨了中国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涵盖了金融系统的沉淀、经济体的产能与消费刺激、财政补贴的方向、对外投资的策略、国际贸易的挑战以及历史经验对未来贸易策略的启示。他们强调了在全球经济环境变化下,中国需要灵活应对,寻找有效的投资与贸易策略,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Keywords 贸易战, 制造业, 经济周期, 大萧条, 关税政策, 英美比较, 全球经济, 地缘政治, 经济政策, 互惠贸易, 自由贸易, 美国市场, 帝国特惠制, 大萧条, 罗斯福新政, 全球化, 经济安全, 金融系统, 经济体, 产能, 消费刺激, 财政补贴, 对外投资, 国际贸易, 投资效益, 贸易策略, 美国贸易政策 Chapters 00:00 全球贸易战的背景与影响 02:38 历史视角下的贸易战 06:44 经济周期与结构性问题的分析 10:51 应对贸易战的策略与机遇 12:56 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起源 20:02 20年代的美国经济背景 26:13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28:06 地缘政治与经济考量 30:42 美国的内政与经济政策 34:21 互惠贸易协定法的影响 38:25 美国的贸易策略与市场优势 39:48 美国与拉丁美洲的贸易关系 41:11 互惠贸易协议的形成与影响 42:36 GATT与WTO的历史脉络 44:10 美国的消费刺激策略 48:20 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经济现象 50:41 金融系统的沉淀与借鉴 51:34 国企平台与不良资产的挑战 53:02 经济体的产能与消费刺激 54:55 财政补贴的方向与调整 56:20 对外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影响 01:00:33 海外投资的渠道与效应 01:03:22 提升国内需求的多种方式 01:06:01 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 01:07:51 应对国际封锁的策略 01:10:13 自由贸易与合作伙伴关系 01:13:06 美国的贸易政策与逻辑矛盾 01:16:28 总结与展望
- 08 贸易天启四骑士: 特朗普经济团队起底
Summary 本期节目深入探讨了特朗普通政府的经济决策,特别是内阁成员如纳瓦罗和莱特希泽的角色与观点。讨论了全球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以及贸易战的背景和未来展望。 本次对话深入探讨了华盛顿的技术官僚体系,特别是莱特希泽和努特里克在贸易政策中的角色与影响。讨论了莱特希泽的政治愿景、技术手段以及关税政策的复杂性,强调了在谈判中技术官僚的重要性。 本次对话探讨了美国政治与移民策略的变迁,保守派的经济政策与市场沟通,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胀与利率的动态关系,以及关税政策的短期与长期影响。贝森特的经济理念与市场反应,以及美国债务与市场信心的关系也被深入分析。对话最后展望了未来的关税政策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Keywords 特朗普政府, 经济决策, 纳瓦罗, 莱特希泽, 全球化, 贸易战, 美国经济, 华盛顿, 技术官僚, 莱特希泽, 卢特里克, 关税, 政治, 谈判, 贸易政策, 美国政治, 移民策略, 保守派, 经济政策, 财政赤字, 通胀, 利率, 关税政策, 贝森特, 市场信心 Chapters 00:00 特朗普通政府的经济决策 06:20 纳瓦罗的经济思想与转变 12:11 莱特希泽的观点与影响 17:37 美国产业链重构与关税政策 20:52 制造业迁移与国家安全 22:56 贸易与国家安全的辩证关系 25:44 历史背景下的贸易战与地缘政治 28:45 不同利益群体对贸易政策的影响 32:25 华盛顿的技术官僚 35:51 莱特希泽的政治背景与影响 38:44 关税的复杂性与谈判策略 42:07 卢特尼克的教育与人性 44:50 卢特尼克在特朗普政府中的角色 45:36 川普的谈判策略与莱特希泽的角色 48:22 努特里克的温和立场与川普的形象 50:05 关税政策的复杂性与国际反应 52:10 莱特希泽的影响力与USMCA的成功 55:40 民主党与共和党的转变与选票影响 56:33 美国政治与移民策略的演变 58:21 保守派的经济政策与市场沟通 01:00:44 债务管理与利率策略的影响 01:03:07 关税与通胀预期的复杂关系 01:06:46 贝森特的背景与市场洞察力 01:08:45 美国财政与华尔街的互动 01:09:41 债务与市场购买力的关系 01:11:04 通胀预期与债务偿还的挑战 01:13:04 关税政策的复杂性与影响 01:15:06 特朗普团队内部对关税的不同看法 01:17:58 关税作为谈判筹码的潜力
- 07 “解放日”关税:特朗普贸易政策的全球影响
关键词 特朗普, 关税, 经济影响, 市场反应, 国际贸易, 学术界, 结构性变化, 短期影响, 长期影响, 国安考量, 关税, 国际贸易, 美国, 经济政策, 盟友关系, 贸易谈判, 全球化, 政治经济, 贸易策略, 经济影响 Summary 本次对话围绕特朗普总统宣布的关税政策展开,讨论了其对市场和经济的影响,学术界的反应,以及历史经验对当前局势的启示。嘉宾们探讨了短期与长期的经济影响,关税政策的目的与国安考量,以及对消费者和行业的直接影响。最后,讨论了经济学家的观点与政策的逻辑,强调了政策出发点的重要性。 本次对话深入探讨了美国的关税政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了全面性关税的背景、美国与盟友的贸易关系,以及关税作为谈判工具的逻辑。讨论中提到,当前的国际关系复杂多变,政策的敏感性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未来全球贸易将面临剧烈变革。 Chapters 00:00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与市场反应 02:09 关税对经济的影响与学术探讨 06:25 历史性事件的深远影响与个人经验 10:05 未来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16:46 关税政策的影响与预测 20:30 美国家庭的经济负担 22:53 关税对经济的负面冲击 24:10 政策背后的深层原因 30:33 美国的自给自足与国安考量 33:43 经济与国家安全的辩证关系 36:14 关税政策的合理性与矛盾 39:34 全球贸易与盟友关系的复杂性 42:27 关税作为谈判工具的历史视角 46:13 关税与国际贸易的未来 48:57 美国的贸易圈与国际关系 52:46 美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形象 56:36 特朗普内阁的组成与影响 59:08 政策批评与理解 01:00:36 政策的长远影响与敏感性 01:02:21 国际合作与合同的复杂性 01:04:19 改革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01:06:35 逻辑与历史的非理性 01:08:17 全球贸易的剧烈变革
- 访谈系列 - 美妆国货的逆袭
中国美妆行业的崛起与趋势探讨 00:00 - 引言与嘉宾介绍 * 主持人说明主题为美妆与新消费趋势 * 嘉宾Shirley介绍自己在二级市场消费行业的研究背景,尤其擅长美妆与电商领域 01:10 - Shirley早年预测回顾 * 主持人回顾Shirley五六年前预测国产品牌会替代外资品牌,已逐步成真 * 类比汽车行业的国产替代现象 02:53 - 话题一:国产品牌是如何从无到有的? * 外资品牌初入中国,利用百货渠道和电视广告迅速占领高地 * 国货初期以商超差异化起家 * 百雀羚、自然堂是早期代表品牌 07:30 - 百货商场一楼为何总是化妆品? * 因为利润率高、单品产出高、外资品牌营销力强 * 国货当时面临更高佣金压力,处于劣势地位 09:20 - 东南亚市场:还能走“百货”这条路吗? * 电商虽然在东南亚也发展,但受限于物流与基础设施 * 百货作为“消费升级”载体仍会存在一段时间 12:45 - 早期国货品牌举例 * 百雀羚、自然堂、佰草集等 * 不靠制造能力,而是抓渠道和品牌起家 17:46 - 话题二:中国品牌力真正崛起的阶段 * 电商时代(2018-2020)是转折点 * 消费者需求变化+品牌直面用户,迫使国货提升研发与产品质量 * 珀莱雅“红宝石精华”“双抗精华”是成分党文化的代表产品 25:36 - 消费者变迁:成分党与性价比思维 * 消费者教育提升,迷信品牌的倾向降低 * 知乎、小红书等平台推动“理性消费”浪潮 28:22 - 话题三:从化妆品扩展至其他消费行业 * “性价比”趋势:如小米、山姆会员店、奥乐齐等 * “情绪价值”趋势:泡泡玛特、香氛产品、毛戈平等 * 高端产品提供情绪抚慰、服务体验、身份象征 37:06 - 话题四:哪种情绪价值最值得买单? * 快乐:例如泡泡玛特、香氛洗衣液 * 抚慰焦虑:例如黄金首饰(老庙黄金)、线下化妆服务等 39:39 - 话题五:中日韩品牌发展路径比较 * 韩国:金融危机后集中度上升,90年代后产品创新+品牌打造(雪花秀、后、悦诗风吟) * 日本:创立早,依靠药妆和彩妆崛起,80年代后出海(资生堂1981进入中国) * 借鉴:经济放缓后的品牌力塑造和出海节点与中国相似 48:15 - 话题六:中国化妆品出海的关键挑战 * 出海尚处初期,东南亚为主要目标市场 * 文化影响力和品牌塑造是关键 52:14 - 话题七:男士送礼推荐(按价格分层) 价格区间推荐产品/品牌说明1000元以上海蓝之谜、SK-II、兰蔻外资大牌,安全稳妥500-1000元毛戈平、珀莱雅高端线国货高端,需看对象接受度100-500元珀莱雅、可肤美国货主流品牌,性价比高100元以内国货口红品牌如花知晓、完美日记,适合作为彩妆礼品 56:01 - 主持人总结与收获 * 美妆行业发展体现软实力与文化力的积累 * 国产品牌不是单靠制造,而是长期经营品牌、渠道与用户认知 * 消费崛起是长期、渐进式过程 58:24 - Shirley补充:电商渠道的“平权”作用 * 电商打破线下渠道壁垒,小品牌可低成本获客 * 也推动了消费者反馈机制和产品品质的快速迭代 1:00:31 - 结语 * 展望未来:继续关注出海、消费新趋势 * 期待下一次访谈更深入探讨其他消费领域
- 06 东亚镜鉴: 中日经济模式的启示
Summary 本期节目深入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前景、中国与日本经济模式的比较、银行体系的异同,以及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通过解析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们反思了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机遇。同时,本期还从历史视角对比了日本和美国在经济体系上的差异,探讨了金融市场风险、企业与银行的互动关系,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反思与借鉴。 Chapters 00:00 💱 人民币国际化与美元的全球霸权 02:57 🇨🇳🇯🇵 中日经济模式的启示与对比 06:16 🕊️ 日本“雁行”产业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09:07 🏦 银行体系的异同与影响 12:20 📚 儒家文化对经济模式的影响 16:15 🏛️ 日本银行的历史与现状 19:10 💰 高储蓄率与银行的角色 22:59 🇯🇵🇺🇸 日本与美国银行体系的比较 26:51 📉 金融市场风险如何影响企业经营? 29:59 🏦 中国银行业与日本银行业的深度对比 32:03 🔄 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重塑 33:26 🏭 日本企业与银行关系的历史变迁 35:05 📌 中国与日本经济结构的深度解析 39:47 📊 经济指标与政府政策的互动 43:07 ⚠️ 日本经济衰退的教训与中国的应对 44:56 💡 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中国借鉴 46:12 🚨 日本经济危机带来的反思 47:38 🚀 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与政策选择 49:59 🛒 消费心理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51:12 🔄 供给侧改革的启示与反思 53:02 🇨🇳🇺🇸 中国与美国经济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58:18 🚀 探索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01:00:14 🔍 深入比较中国与日本经济 01:02:57 🛡️ 经济危机的策略与历史教训 01:06:15 👥 人力资源如何影响经济长期发展? 01:12:08 🌟 新一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05 货币争霸:从美元霸权到人民币全球化
公告: 我们斥巨资升级了设备并且做了个基于AI的音质的提升, 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加好的体验! ----- 播客概览 Summary 本期播客主要围绕两个核心主题展开: * 美元霸权的形成与全球金融地位 主持人详细讨论了美元如何凭借历史积累、网络效应以及美国贸易与金融体系的优势,成为全球贸易结算和储备的首选货币。通过对SWIFT系统、美国贸易赤字、国债及全球资本市场的剖析,阐明了美元“不可替代”的根基。 *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与挑战 播客随后转向人民币,探讨了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发展潜力与实际局限。主持人分析了中国出口企业在汇率波动下的困境、人民币国际使用比例较低的原因、以及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面临的流动性、金融基础设施等挑战,同时展望了未来可能借助对外投资与区域合作提升人民币使用比例的路径。 * * 0:00 – 1:00 开场与主题介绍主持人简单问候,介绍本期讨论的两大主题:美元霸权的形成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与挑战。 * 1:00 – 5:00 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出口企业挑战说明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汇率波动对中小出口企业利润的巨大侵蚀(波动幅度可能在5%–10%); 分析出口企业为何倾向于采用美元结算,以规避汇率风险。 * 5:00 – 9:30 美元霸权的形成与网络效应介绍SWIFT系统在全球银行间通讯中的关键作用; 详细阐释网络效应如何使美元结算成为“既有系统”——例如,类似微信平台的用户粘性和互联互通,强化了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 9:30 – 15:50 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角色探讨美元作为“IOU”在全球贸易结算和储备中的地位; 分析美国贸易赤字、国债市场及资本市场流动性如何为美元提供坚实支撑,保证其长期保值增值。 * 15:50 – 23:00 美国政策与美元地位的强化讨论美国国内外政策(包括特朗普时期的贸易与关税措施)对美元国际流动性和地位的影响; 强调美元与美国国债、股票市场之间形成的正向循环,进一步固化美元霸权。 * 23:00 – 29:00 人民币国际化初步探讨阐明当前人民币在全球储备和贸易结算中的比例仅在2%–3%左右; 强调人民币目前主要定位于贸易结算货币,政府推动国际化的意图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 29:00 – 34:00 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与局限分析资本流动性不足、金融市场开放度有限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阻碍; 展开讨论自由兑换问题及市场对人民币稳定性的担忧,这些因素使得人民币难以快速取代美元。 * 34:00 – 40:50 中国对外贸易中人民币使用现状说明部分中国出口企业正在尝试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探讨国内外贸易中人民币使用比例的逐步上升趋势,并讨论这种变化对中国企业的意义。 * 40:50 – 51:10 美元与人民币结算方式对比对比美元在全球流动性与深厚的资本市场优势,与人民币在操作和流动性上的局限; 分析企业在选择结算货币时,从经济性和风险规避角度进行权衡。 * 51:10 – 1:03:00 展望未来:人民币升值与国际化路径探讨在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背景下,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潜力; 分析通过对外投资与区域合作等举措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路径; 预告下一集将以日本案例为对比,进一步探讨跨境金融与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和启示。 * 1:03:00 – 1:08:54 总结与结束语回顾讨论内容,总结美元霸权形成的历史逻辑与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感谢听众收听,并预告后续节目更新和进一步讨论的话题。
- 04 关税棋局:全球经济的博弈之道
00:00 - 00:20 引言:特朗普关税的再起与核心议题 主持人开场,简述特朗普新一轮关税加征的背景,点明其回归政策焦点。 提及特朗普近期言论,例如他对关税的坚持及其引发的争议。 提出两个关键问题:关税是短期谈判工具,还是长期政策方向?它对全球经济和消费者有何影响? 预告节目亮点:从历史教训到地缘博弈,全面解析关税的深层意义。 00:20 - 02:15 历史回溯:2018年关税的教训 回顾2018年贸易战开端: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起因与目标。 具体措施:首批针对250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清单及其政治动机。 全球供应链的即时反应:企业调整采购和生产策略以应对冲击。 引入“转嫁率”概念:简单解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意义。 数据点:2018年关税如何推高美国进口成本,影响供应链稳定性。 02:15 - 04:30 转嫁率的真相:谁在为关税买单? 详细定义“转嫁率”:关税成本如何从进口商逐步传递到消费者。 数据支持:2018年铝和铜等中间品转嫁率接近100%,成本几乎全转嫁。 消费品分析:加权平均转嫁率约70%,部分商品甚至更高。 进口商策略:通过提价转嫁成本,而非自行吸收额外费用。 消费者影响:美国零售价格上涨,尤其是日常用品的显著变化。 04:30 - 07:00 关税的社会影响:穷人税的争议 关税对中低收入家庭的直接冲击:耐用品(如洗衣机、冰箱)价格上涨。 数据对比:低收入家庭(年收入6-7万美金)支出占比明显更高。 富人家庭(年收入15万美金以上)受影响较小,因消费结构不同。 生活成本上升:关税如何加剧美国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争议焦点:为何关税被批评为“隐形的穷人税”,引发广泛讨论。 07:00 - 09:45 通胀的连锁反应:从2018到当下 2018年关税的通胀效应:美联储研究估计通胀率上升0.3个百分点。 数据回顾:美国通胀率从2%升至2.3-2.4%,趋势明显。 当前背景:近期物价上涨,如鸡蛋、汽油价格的波动加剧。 消费者敏感性提升:对价格变化的反应较以往更加强烈。 通胀与政治:价格上涨如何影响选民对经济政策的态度。 09:45 - 12:30 贸易商的博弈:库存与价格传导 贸易商应对策略:通过囤积库存缓冲关税带来的短期冲击。 2018年案例:企业提前进口商品以规避新关税的普遍现象。 价格上涨的滞后性:短期内贸易商吸收部分成本以维持市场。 长期效应:库存消化后,价格逐步传导至消费者层面。 市场预期作用:关税持续性如何影响贸易商的决策逻辑。 12:30 - 15:20 关税的持续性:谈判手段还是政策基石? 特朗普言论解析:他称关税为“最美的词汇之一”的背后意图。 谈判筹码可能性:短期内迫使中国或其他国家妥协的策略。 长期政策迹象:关税成为“美国优先”理念的核心工具。 经济预期影响:企业推迟投资计划,消费者调整预算习惯。 政治因素:特朗普如何利用关税巩固其支持者基础。 15:20 - 18:40 中国的反击:供应链自主性的崛起 背景:2015年中国经济下滑及对美元资产的依赖问题。 自主化起步:2016-2017年在半导体和能源领域的政策布局。 当前进展:中国在关键供应链上的自给能力显著提升。 反制措施: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并实施出口限制。 战略调整:减少对美依赖,强化区域合作(如RCEP)。 18:40 - 22:00 全球供应链的重塑:疫情与地缘博弈 疫情暴露问题:供应链集中于单一国家的脆弱性显现。 各国反应:美国、欧洲推动关键产业回流或多元化布局。 美中脱钩趋势:企业调整生产布局的现实案例分析。 区域化趋势:越南、印度崛起为替代制造中心的迹象。 地缘博弈影响:贸易战如何加剧供应链的碎片化进程。 22:00 - 25:30 经济周期的对比:2017 vs. 2025 2017年背景:全球经济复苏,贸易战风险被普遍低估。 当前挑战:通胀高企与经济增长放缓的双重压力。 关税风险放大:经济下行周期中叠加效应的危害。 数据预测:2025年全球GDP增长可能因关税进一步承压。 贸易体系脆弱性:各国保护主义倾向的持续加剧。 25:30 - 29:10 历史镜鉴:日本的工业与战略教训 明治维新:日本工业崛起的起点及其战略规划启示。 二战教训:过度依赖资源进口导致的战略失误。 工业与安全:产能如何支撑国家在博弈中的能力。 类比美国:重建制造业的努力及其面临的挑战。 类比中国:供应链自主化与日本崛起的相似之处。 29:10 - 32:50 民粹的双刃剑:从特朗普到全球右转 特朗普策略:利用民粹情绪推动“美国优先”政策。 关税与民粹:如何迎合“反全球化”的社会情绪。 控制难度:历史案例如日本军部失控的警示。 全球趋势:欧洲右翼崛起及南美政治动荡的共性。 经济影响:民粹政策如何加剧市场的不确定性。 32:50 - 36:20 全球反制:从中国到欧洲的连锁反应 中国反制:对美国大豆、猪肉等加征关税的具体影响。 农产品市场:全球价格波动及美国农民的直接损失。 欧洲态度:从观望转为对美国政策的微妙调整。 欧洲反制:对美国商品(如波本威士忌)的报复性关税。 贸易体系压力:多边机制(如WTO)作用的持续削弱。 36:20 - 39:40 地缘政治的裂痕:盟友间的关税冲突 美加摩擦:加拿大抵制美国货的民间情绪升温。 欧洲担忧: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公开批评日益增多。 北约关系:特朗普对盟友军费施压延伸至贸易领域。 数据点:美欧贸易额下降的早期迹象显现。 战略调整:欧洲加速自主防务和经济布局的步伐。 39:40 - 43:00 经济与政治的交织:右转下的不确定性 全球右转:经济停滞催生保守主义情绪的抬头。 关税效应:如何放大经济下行的潜在压力。 科技作用:创新能否有效缓解当前的困境。 数据预测:全球贸易额可能因关税持续萎缩。 政治影响:右翼政策如何削弱国际合作的基础。 43:00 - 46:30 结论:关税的代价与未来展望 经济冲击:关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长期拖累效应。 消费者代价:生活成本上升的直接后果显现。 下行周期效应:关税如何放大经济的脆弱性。 数据总结:贸易战可能削减全球GDP的具体百分比。 政策反思:短期收益与长期损失的艰难权衡。 46:30 - 46:50 结束语 感谢听众支持,预告下期话题的看点。 互动邀请:鼓励听众留言或提出问题互动。 幽默结尾:“希望下期聊点轻松的,比如天气预报。”
- 03 暴力改革的背后:尔朱荣、苏拉与特朗普
Podcast 大纲(含精准时间节点) 00:00 - 00:09 引言:特朗普政府的改革与历史对照 主持人开场,介绍特朗普上台后对政府职员和机构的改革,提出这可能是历史性的变革,并与历史上的政治清洗案例进行类比。 00:09 - 01:07 历史背景:改朝换代中的清洗传统 讨论历史上新政权上台后对旧官僚体系的处理方式:温和接纳(如新朝保留旧官员)与暴力清洗(如尔朱荣的极端手段)。 提出特朗普与马斯克的改革可能带有“暴力”色彩,引出对历史暴力的探讨。 01:07 - 02:07 案例引入:尔朱荣与河阴之变 初步提及尔朱荣的暴力清洗,强调需先提供背景以帮助听众理解其故事。 02:07 - 04:09 尔朱荣的历史背景与崛起 详细介绍尔朱荣的出身(北魏山西养马家族)、家族积累的财富与政治影响力,以及他对北魏朝堂的熟悉程度。 强调其非“局外人”身份,而是深谙政治规则的权臣。 04:09 - 06:52 从王莽到曹操:权臣篡位的经验教训 分析中国历史上权臣篡位的案例:王莽失败于未平衡士族与民意,曹操则通过不称帝维持与士族的平等关系。 尔朱荣面临的类似困境:篡位后如何处理支持他的旧势力。 06:52 - 08:58 河阴之变与董卓的对比 讲述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清洗朝堂的暴力手段,指出其作为圈外人面对熟悉规则的旧贵族的困境。 对比董卓:同样以暴力颠覆秩序,但因无法融入核心圈而失败,最终烧毁洛阳西迁。 08:58 - 10:23 罗马晚期的类似困境:从罗马到拉文纳 引入西罗马帝国因政治势力盘根错节而迁都拉文纳的例子,与尔朱荣在洛阳的处境类比。 提及四帝共治时期军头远离罗马的现象。 10:23 - 12:36 现实例子与暴力改革的逻辑 主持人分享东南亚家族势力的亲身经历,说明外来者难以融入复杂体系,暴力格式化成为唯一选择。 尔朱荣的成功依赖于短期稳定局势,但长期隐患显现(被皇帝反制)。 12:36 - 14:12 罗马案例:苏拉的暴力改革 引入苏拉作为罗马史上首个以外来军权颠覆内部政治的代表,讲述其贵族出身与军功积累的发家过程。 14:12 - 17:29 苏拉的军事崛起:朱古达战争与同盟者战争 详述苏拉在平定北非朱古达叛乱及意大利同盟者战争中的功绩,强调其靠军功而非财富起家。 介绍罗马公民权对动员战争潜力的作用。 17:29 - 20:26 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动荡与群雄并起 将罗马晚期比作中国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压缩版,列举苏拉、马略、凯撒等历史人物的活跃时期。 20:26 - 24:54 苏拉的清洗与独裁 讲述苏拉率东方军团回罗马、击败马略派并清洗政敌的过程,最终迫使元老院授予其独裁官权力。 24:54 - 28:39 苏拉的独特结局:还政于元老院 分析苏拉清洗政敌后未称帝,而是交还权力给元老院的动机,探讨其用暴力维护共和传统的矛盾行为。 28:39 - 30:46 苏拉的善终与文化生活 描述苏拉退休后在乡下别墅的奢华生活及其对希腊戏剧的热爱,强调其罕见的善终结局。 30:46 - 33:55 中国与罗马政治传统的对比 比较中国帝制下皇帝家族的独尊与罗马共和制的相对温和,提及曹操幕府政治的未完成尝试。 33:55 - 37:58 从汉朝到唐朝:治理系统的演进 分析汉朝治理上限与三国分裂,隋唐如何通过更成熟的体系解决地方与中央矛盾。 37:58 - 42:10 成功的暴力改革关键:重组能力 总结苏拉成功的关键在于迅速重组秩序并固化法律,对比尔朱荣与董卓的失败源于缺乏官僚体系。 42:10 - 44:49 回到当下:特朗普的改革潜力 讨论特朗普2025计划及其人才储备,分析其团队能否在破坏旧体系后构建新秩序。 44:49 - 49:18 特朗普团队的局限性:拆迁强于建设 指出特朗普、马斯克、万斯等核心成员多为“政治素人”,擅长破坏但未必能有效重建。 49:18 - 52:03 潜在风险:经济与政治的天下大乱 探讨特朗普若推动经济放缓的风险,结合历史(如郭威部下逼宫)分析破坏后利益团体的长期影响。 52:03 - 53:32 总结与反思 强调历史案例对理解当下改革的借鉴意义,呼吁听众关注特朗普团队决策的深远影响。 53:32 - 53:35 结束语 感谢听众,期待下期内容。
- 02 罗马建城故事,绝地天通
从神话故事开始
- 01 关税,孤立主义和MAGA
00:02 开场与节目初衷 - 背景介绍:主持人首次尝试做播客,缘起是想以对话讨论的形式分享方法和观点。 - 嘉宾亮相:介绍Mike,经济学博士,目前在美国政治中心地带,对关税、地缘政治和美国经济有深入理解。 - 节目愿景:希望从美国视角解析美国经济中不易被中国投资者和普通人理解的部分,并定期与麦克讨论。 01:01 Mike自我介绍 - 个人背景:在读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和产业组织理论。 - 产业组织理论简介:将博弈论工具与现实数据结合,研究市场结构如何影响企业准入、盈利和战略决策;以及跨境投资对当地产业链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03:04 特朗普对国际贸易研究的冲击 - 国际贸易的“复苏”:在特朗普上台前,关税接近零、全球化势不可挡,国际贸易学一度不再是热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使贸易研究再度成为焦点。 - 贸易保护主义再起:特朗普的做法引发学界讨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应用与修正带来新机遇。 05:27 “中国冲击”与美国内部的分配问题 - “China Shock”:美国中西部制造业工人、社区在全球化中并未获得足够好处,失业与社区衰退导致政治情绪高涨。 - 民意基础:很多美国民众认同特朗普的关税与保护政策,背后是对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的积怨。 06:17 特朗普思路与重商主义渊源 - 是否存在系统性逻辑:特朗普的决策未必全盘严谨,但背后有“重商主义”影子;相信贸易顺差即“赚钱”,逆差即“亏钱”。 - 比较优势的冲突:现代经济学强调比较优势与全球分工,但特朗普更倾向于传统的“多出口、少进口”思维。 08:26 静态 vs. 动态比较优势 - 东亚崛起案例: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等经济体的发展说明比较优势可以动态调整。 - 特朗普的质疑:美国在全球化中虽获益,但部分群体感到被“占便宜”,因而主张重新审视对外贸易结构。 10:03 美国全球化受益与中西部衰退 - 芝加哥南部Gary镇:典型案例,曾经的钢铁与工业中心因全球产能转移而没落。 - 分配不均引发的情绪:东海岸和西海岸精英主导了全球化红利,中西部却被边缘化。 14:09 美国“孤立主义”传统与历史纵深 - 美国的多重形象:二战后才成为世界秩序的主导者,但建国之初带有深刻的孤立主义基因。 - 保守主义文化根源:新教伦理、社区与家庭观念,以及对宪法的忠诚,塑造了美国保守主义。 19:00 不同时代下的经济认知差异 - 房贷利率例子:对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的不同偏好,折射出不同年代美国人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差异。 - 1873年欧洲危机与美国崛起:第一次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借欧洲资本过剩与老世界危机迅速发展。 21:22 1897年麦金莱与当代贸易保护的比较 - 相似点:都强调关税保护以扶持本土制造业或产业托拉斯。 - 不同点:美国在当今全球消费与产业链中地位极高,关税手段对全球经济影响更深远。 26:29 特朗普政策的自洽与现实冲突 - 白人主导 vs. 新移民科技人才:保守主义呼吁回到旧秩序,但美国高科技领域早已多元化、全球化。 - 社会撕裂:中西部保守势力和东西海岸精英的利益诉求存在根本差异。 30:14 关税的经济学分析 - 替换效应与收入效应:关税使进口产品变贵,消费者福利受损;但也可能在“次优”情况下保护本土产业。 - 是否能带来经济腾飞:仍存在不确定性,需结合全球产业链、科技与金融要素综合判断。 39:03 历史类比:安德鲁·杰克逊与“分赃体系” - “Spoils System”:以政治忠诚度分配官职,做法粗暴,却获得民众支持;某种程度上与特朗普风格类似。 - 道德谴责 vs. 经济收益:民众对“恶棍”的态度往往复杂矛盾。 46:01 小结与未来展望 - 历史的借鉴:美国历史上的保守主义、重商主义、孤立主义都曾反复出现,对当下有启示作用。 - 全球化的前路:在多元化与保守主义并存的美国,如何平衡经济利益、科技创新和社会认同,将是持续性话题。 56:49 节目结束 - 总结:本期讨论了特朗普关税背后的经济学脉络、美国保守主义传统,以及历史借鉴对当下的意义。 - 展望:未来将继续邀请麦克分享对美国经济、贸易政策及地缘政治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