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亲密关系中的成长与反思:从“快乐小狗ENFP”与“冰山”INTJ的婚姻中学到的几件事
1. 00:00 - 开场 主播回归,时隔一个月的更新。 分享ENFP与INTJ老公从恋爱到结婚的“快节奏”故事(2023年底恋爱→2024年6月领证→10月婚礼)。 关键词:官配MBTI(ENFP×INTJ)、情绪稳定的伴侣、无争吵但需要磨合。 2. 03:20 - 第一课:接纳“小溪”与“死海”的差异 性格冲突:外向VS内向,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语言VS行动)。 通过《但愿婚前我知道》一书中的比喻醒悟:不要求对方变成自己的样子。 双方的改变:老公学会更多表达,主播学会降低期待。 3. 12:45 - 第二课:打破“完美期待”的泡泡 矛盾来源:小事引发的强烈失望感(如未及时回消息、约会看手机)。 自我反思:潜意识里将伴侣“神化”,导致减分思维 vs 老公的“加分思维”。 金句:“亲密关系是两个不完美的人互相治愈,而非要求对方完美。” 4. 22:30 - 第三课:异性边界感的重要性 案例:恋爱时未商量与异性朋友看电影引发信任危机。 观念差异:主播的“四海皆兄弟”VS老公的“严格界限”。 婚姻启示:保护关系优先,避免任何可能的破口。 5. 28:10 - 额外分享:择偶标准的反思 从“身高控”到爱上“内向宝藏男孩”的转变。 呼吁:放下对身高/外向的刻板印象,关注内在品质。 6. 32:00 - 结尾 强调自己仍是“亲密关系新手”,分享仅为成长记录。 邀请听众留言讨论,感谢收听。 关键词 #MBTI婚恋 #ENFPxINTJ #情绪价值 #亲密关系磨合 #完美主义陷阱 #异性边界 #择偶标准 互动提问: * 你会在亲密关系中不自觉地“减分”吗? * 如何平衡“接纳对方”和“共同成长”? * 对异性的边界感,你的底线是什么?
- 跨国婚姻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异国文化对婚姻的影响有多大?
主持人: shiloh 嘉宾: - 李洋(中国,四川自贡) - Sarah / 权书贤(韩国首尔) 地点: 韩国首尔,Sarah 和李洋的家 00:00 - 开场介绍 Shiloh介绍本期主题:**跨国婚姻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嘉宾自我介绍: 李洋(中国四川人)和 Sarah(韩国人)是一对中韩跨国夫妻。 Shiloh 的丈夫 Nathan 是韩裔美国人,同样涉及跨文化婚姻。 00:54 - 问题1: 你们是如何认识的?对彼此国家的刻板印象? 相识过程: 2017年成都相遇。 刻板印象讨论: Sarah: 最初觉得中国游客“声音大”,后来发现更多是地域差异(如北方人说话更直接)。 李洋: 对韩国的印象包括“整容普遍”“吃不起肉/水果贵”,实际来韩国后发现并非如此。 Shiloh: 中韩之间曾因“文化起源争议”产生误解,但实际是媒体放大导致。 06:01 - 问题2: 恋爱中因文化差异感到惊讶的事? 声音容忍度: 韩国更安静,中国更热闹(如公共场所说话、按喇叭的含义不同)。 表达爱意: 中国“520”谐音梗 vs 韩国“Pepero Day”(11月11日送巧克力棒)。 Sarah 一开始对中式浪漫无感,后来逐渐接受。 14:25 - 问题3: 是否因文化差异吵架?** 主要矛盾点: 旅行方式: 李洋喜欢打卡景点,Sarah 偏爱小众探索。 待客文化: 李洋倾向于详细照顾朋友行程,Sarah 认为应让朋友自由探索。 解决方式: 互相妥协,尊重彼此偏好。 20:31 - 问题4: 语言沟通的障碍? 日常语言: 69% 英语 + 28% 中文 + 3% 韩语 + 肢体语言。 挑战: 幽默、文化梗难以翻译(如四川话笑话)。 应对: 各自看自己的社交媒体(TikTok/YouTube),再分享感受。 30:35 - 问题5: 未来孩子的语言与文化教育?** 计划: - 父母分别用母语与孩子交流(李洋中文,Sarah 韩语),第三方语言为英语。 - 文化上不强制偏向某一方,注重开放和多元。 - 案例参考: 朋友家庭中“父母各说母语,孩子自然掌握多语言”的模式。 42:56 - 问题6: 身份认同与定居选择?** - 定居决策: 目前选择韩国,因 Sarah 工作需求;未来可能考虑第三国或中国。 - 公平性: 避免“为对方牺牲”的潜在矛盾,优先保证一方在熟悉环境中。 44:21 - 问题7: 如何融合两种文化?** -尊重与欣赏: 主动了解对方文化(如节日、历史),不强行要求认同。 - 新家庭传统: - 李洋: 继承母亲的“热情待客”习惯。 - Sarah: 延续原生家庭的“自由与尊重”教育理念。 - 共同计划: 定期家庭电影日。 53:00 - 跨国婚姻的额外“福利”** - 婆媳关系: 因语言不通减少矛盾(李阳妈妈只会四川话,Sarah 听不懂)。 - 家庭边界: 物理距离和文化差异反而降低控制欲,促进独立性。 59:41 - 给听众的建议 - 李洋: 学会倾听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 - Sarah: 不要假设,多提问(Ask questions instead of assuming)。 - shiloh: 尊重是任何关系的核心,无论是否跨国。 结尾: 感谢嘉宾分享,鼓励听众用开放心态面对文化差异。 关键词: #跨国婚姻 #文化差异 #中韩夫妻 #语言障碍 #身份认同 * 跨国婚姻中的文化刻板印象与差异:讨论了在跨国婚姻中,中国与韩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刻板印象,以及因文化差异在恋爱过程中产生的惊讶之处。 *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与融合:讨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声音环境、表达爱意的方式、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在相处中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和语言交流等情况。 * 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讨论了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表达和文化习惯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交流和相处中产生的影响。 * 关于孩子语言教育和文化培养的讨论:讨论了在不同家庭背景下对孩子语言教育和文化培养的方式及想法。 * 跨国夫妻关于生活和文化的交流探讨:讨论了跨国夫妻在语言交流、定居选择、孩子教育、身份认同以及文化融合等方面的想法和问题。 * 不同家庭的文化传统与新家庭的期望: * 语言文化差异:提到在韩国不能说日 * 语中的‘萨库拉’,而要说‘Cherry Blossom’。 * 尊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认为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敏感话题应避免提起。 * 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人认为自己如今的样子源于原生家庭,有人的原生家庭聚会频繁,有人则较少,还有人原生家庭给予自由和信任。 * 希望保留的家庭传统:如经常联系、招待朋友、给予自由尊重、情绪稳定等。 * 对新家庭传统的期望:希望在家庭成员联系频率等方面找到平衡,形成新的良好传统。 * 跨国婚姻中的家庭关系与文化差异: * 家庭电影时间的设想:有人提议设立家庭电影日,频率可每月一次,有人喜欢在电影院看,有人觉得家里和影院都可以,在家还能看老电影。 * 对家庭时间的渴望:由于成长经历,有人希望婚后有家庭时间,如夫妻定期约会,有孩子后夫妻关系仍居首位,孩子应适应父母生活。 * 家庭活动应适度自然:有人认为家庭活动要自然,青少年时期不要强制安排,否则可能物极必反。 * 跨国婚姻中的互相尊重:在跨国婚姻中,双方应保持开放心态和互相尊重,例如过年一起回家、适应对方家庭文化等。 * 婆媳关系因语言障碍较简单:由于语言不通,婆媳交流有限,反而减少了矛盾和控制,不用处理复杂关系。 * 父母对跨国婚姻的态度:双方父母态度较为开放,有的觉得孩子喜欢就行,有的觉得距离远,但总体支持。 * 与母亲的联系:儿子与母亲联系不太紧密,避免关系过紧成为妈宝男,给妻子或女友造成压力。 *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处理: * 转换注意力,避免将孩子作为生命中心:若把孩子当成生命中心,可能会想去控制孩子的人生。而妈妈将孩子作为中心的很大原因是与丈夫关系不好。 * 夫妻关系中尊重彼此很重要:夫妻产生矛盾常因不尊重对方空间和个人文化,不论何种文化背景,都要尊重彼此。 * 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文化,不要假设对方想法,多沟通交流。
- 打破“二次元认知”- 我们如何用片面的眼光误解自己和他人?
播客Shownotes:拥抱多维度的自己与他人 本期主题: 这是一期单人分享,探讨我们如何用单一、表面的眼光(“二次元认知”)看待自己和身边的人,以及这种认知可能带来的伤害。通过个人故事和反思,呼吁大家更立体地认识自我与他人,拥抱成长与变化。 关键讨论点 1. “二次元认知”与“三次元认知” - 二次元认知:仅通过表面标签定义他人(如“明星”“书呆子”“乐天派”),忽视复杂性。 - 三次元认知:深入理解一个人的多面性(如成长经历、人际关系、内在矛盾)。 - 问题:我们常对亲近的人甚至自己停留在“二次元认知”,导致误解或伤害。 2. 被片面定义的伤害 - 主播的经历: - 因外表“爱美爱笑”被朋友嘲讽“去健身房只为拍照”“当心理咨询师会跟着哭”,感到被全盘否定。 - 反思:他人基于单一标签的评判如何影响自我认同,但最终选择坚持更全面的自我认知。 - 对他人的偏见: - 曾因老公“戴眼镜、安静”的初印象认定他“无趣”,深入了解后发现其幽默、多才多艺的一面。 - 老公也曾对“拉拉队女生”抱有“肤浅”的刻板印象,后意识到偏见。 3. 固化标签的束缚 - 父母的固化视角:认为主播“懒惰、不会收拾”,无视她独立生活后的成长。 - 自我标签的突破:曾因辩论赛失败自认“逻辑差”,后来发现自己在冲突解决中其实很理性。 4. 拥抱动态成长的自己与他人 - 人有多面性且不断变化(如从“自卑高中生”到“阳光播客主”)。 - 警惕用过去标签定义现在的自己或他人,保持开放心态。 主播的呼吁 - 对自己:深度探索“我是谁”,拒绝让他人的片面评价成为自我定义的镜子。 - 对他人:在未全面了解前,不轻易下结论;尊重每个人的复杂性与成长可能。 - 对父母/教育者:相信孩子会改变,避免用固化标签限制他们的发展。 结尾故事:朋友想象主播高中时是“受欢迎的女孩”,实际她曾是自卑的短发小透明——每个阶段的自己都值得拥抱,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生维度。 **收听提示**: - 适合对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心理成长感兴趣的听众。 - 关键词:刻板印象、自我探索、偏见、成长型思维。
- 对话瑶妹,抑郁与自我救赎-在黑暗里挣脱枷锁的旅程
主持人: shiloh 嘉宾: 瑶妹 主题: 探讨抑郁的经历、自我救赎的过程以及对生活的重新定义。 主要内容 1. 开场介绍 - shiloh介绍了自己和嘉宾瑶妹,提到瑶妹曾经深受抑郁困扰,两人在瑶妹抑郁期间有过深入的交流。 - 瑶妹分享了自己抑郁的经历,以及如何从抑郁中逐渐走出来。 2. 抑郁的起因 - 学业与工作的压力: 姚妹在研究生期间面临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的双重压力,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了巨大的负担。 - 情绪压抑: 瑶妹从小害怕与人发生冲突,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导致负面情绪积压,最终爆发。 3. **抑郁的症状与感受** - 自我否定: 瑶妹在抑郁期间感到极度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觉得自己是个“废人”。 - 失去兴趣: 曾经喜欢的事情变得毫无意义,生活失去了色彩,甚至对生命失去了留恋。 - 孤独与无助: 瑶妹感到没有人能理解她的痛苦,外界的鼓励和支持反而让她感到更大的压力。 4. 自我救赎的过程 - 跑步与运动: 瑶妹通过跑步释放压力,逐渐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 阅读与自我认知: 瑶妹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敏感性和高共情能力,学会了接纳自己。 -宠物的陪伴: 姚妹养了一只小狗,宠物的无条件的爱让她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爱情的支持: 瑶妹的男朋友给予了她极大的情感支持,帮助她逐渐走出抑郁的阴影。 5. 对抑郁的理解与建议 抑郁的本质: 瑶妹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理解了抑郁是情绪无法向外释放的结果,转而向内攻击自己。 如何帮助抑郁的人: 瑶妹认为,抑郁的人最需要的是陪伴和理解,而不是鼓励和加油。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被照顾的对象。 6. 对生活的重新定义 - 自我接纳: 瑶妹逐渐认识到,生活的意义不在于外界的标准,而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她选择追求快乐的人生,而不是成功的人生。 - 父母的期待与自我实现: 瑶妹意识到,父母的期待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她开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金句摘录 瑶妹: “你想要别人怎样待你,你先怎样对待自己。” 相关链接 - 瑶妹推荐的书籍:《你的敏感就是你的天赋》 主持人: Shiloh 嘉宾: 瑶妹 时长: 2小时30分钟
- 对话Rain:“三十而另立”
这是一个“三十而另立”系列。我和我身边处于三十多岁的朋友对话,想要打破传统的“三十而立”的说法,重新定义我们自己三十岁的“立”。 * 主持人: Shiloh * 嘉宾: Rain * 主题: 探讨30岁的人生选择、心态转变以及对“三十而立”这一传统观念的反思。 主要内容 1. 开场介绍 Shiloh 介绍了自己和嘉宾Rain,提到Rain的文章《三十不立》启发了她做这一期节目。 Rain分享了自己写《三十不立》的初衷,记录自己在30岁时的思考和心境。 2. 三十而立 vs. 三十不立 传统观念: 三十而立通常指30岁应该在事业、家庭等方面有所成就。 现代反思: Rain和Shiloh讨论了现代年轻人对“三十而立”的不同看法,尤其是未婚未育、事业未定的情况下,如何面对社会的期待。 3. 童年的30岁想象 Rain: 小时候受家庭影响,认为30岁之前不应该结婚,避免婚姻不幸。 Shiloh 小时候受电视和家庭影响,认为30岁应该是一个成熟、有家庭、有事业的阶段。 4. 20多岁的生活状态 Rain: 26岁之前无忧无虑,26岁之后开始焦虑,尤其是看到身边的朋友陆续结婚。 Shiloh: 20多岁一直在追求爱情和事业,经历了家庭变故、工作变动等,情绪波动较大。 5. 30岁的心态转变 Rain: 30岁后更加自洽,学会了停止讨好别人,量力而行地爱自己和他人。 Shiloh: 30岁后更懂得照顾自己的情感,学会了更好地沟通和处理情绪。 6. 对生活的重新定义 Rain: 生活可以很简单,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不需要追求过多的物质。 Shiloh: 生活不应被单一标准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幸福标准。 7. 未来的期待 Rain: 接受每个阶段的变化,坦然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 Shiloh: 30岁是人生的新起点,未来会继续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使命。 金句摘录 * Rain: “生活可以很简单,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开心就笑,伤心就哭。” * Shiloh: “30岁才是人生的真正开始,20多岁只是在学习如何成为大人。” 结语 * Shiloh: 感谢Rain的分享,鼓励听众珍惜当下,不要被社会的标准束缚,活出自己的样子。 * Rain: 听众朋友们,好好过你的当下,不要想太多,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相关链接 * Rain的文章《三十不立》
- 对话Frances, 成年人在认识自己中成长
和一起住了三年的室友frances 一起录播客! 1. 谈谈我们和原生家庭和朋友以及身边的人相处模式是怎么样的?曾经的我们是什么样的 要10岁-20岁 20-30 年龄 年龄分割? frances:和父母关系比较远--特别依赖朋友 是我的家人 shiloh:20左右开始离开以前的自己 寻找现在的自己 2. 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开始改变?契机是什么? shiloh:我19岁的时候有了信仰 这个对我改变特别大 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巨大变化 但20多岁的情绪仍然是不稳定的 相信自己是对的 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看待事情很片面 容易跟父母产生矛盾 跟朋友也会有不舒服的时候 很容易评判别人 内心有很多自己的骄傲 frances:中式父母交换的爱 别人对我的好我都要还回去 一个朋友无条件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让我开始从自卑走向正视自己 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也开始一步步在爱里面不去等价交换 这样才可以接纳别人对我的爱 不需要还回去 shiloh:我开始认识自己的契机是 朋友推荐的九型人格 我曾经不太信这些人格测试 但我认识到自己7型人格 就是热情者 我喜欢party 喜欢热闹 也就是mbti里面的大E人 但我这种人格在很不健康的很有压力的时候会变成完美主义所以我为什么我有时候在有压力的时候如果事情或者朋友做得不合我的心意 我就会有情绪 因为那个时候 我希望事情是照着我的想法完美进行 还有我很贪心 我什么都想要拥有 有选择困难症 这就是我以前迟迟不能谈恋爱的原因 因为我在幻想一个完美的伴侣 有各种我想要的拼凑起来 我也有遇到过一些喜欢我的人 但我都担心 我选择了这个人 就会错过更好的 在二十多岁时候真的认识到自己的很多情绪 开始变化——变化最大是离开成都来西安 没有了成都的朋友圈 也就离开了一个固有的思维模式 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太舒服太久了 思维和眼见会容易被固化 生活好像只能有一种可能性 最大变化是认识到事情的两面性 这个让我的内心开阔很多 3. 如何进行自我治愈?自己的方式有多少受爱的人的影响 他的回应和家庭 S:书籍 播客 身边的人和老公健康的接纳 F:处在自我疗愈的过程当中 我的情绪/恐惧会影响我和身边的感情 话语 和老公:你不懂我例子 4. 情绪稳定tips 如何不害怕承认自己的情绪 shiloh:换位思考 frances: 让自己先从那个伤害情感中抽离 去理智分析 不否定自己被爱 shiloh:表达感受的态度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不是去发泄和责怪 frances:学习接纳 无法改变这个人 接纳他的不一样
- 情绪稳定的影响 我在亲密关系里的体验和认识
0:00 欢迎回来,感谢大家对第一期的鼓励,我的川普让大家的耳朵受苦了 00:36 从小在犯错后的责怪声长大 我不是个情绪稳定的人 3:08 恋爱前对亲密关系中情绪的担忧 3:55 我老公童年犯错的一件事情,以及他的原生家庭相处情况 5:28 我和老公今年寒假回来在机场发生的事情 7:38 在亲密关系中,意识到情绪是相互影响的 9:03 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对孩子情绪性格的影响 9:46 情绪稳定也可以后天培养 10:34 老公做错事情后我的反应和处理方法 12:25 自己成为情绪稳定的源头 12:54 情绪稳定不是压抑情绪 13:11 责怪之后延迟事情的解决 14:04 结尾 我们彼此正面影响
- 寻求自我价值,向内还是向外?
01:00 我为什么要建播客?对这个播客的定位和期许 2:20 自我价值的寻求 我自己的童年故事和以前的价值观 5:12 社会的价值观 努力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 6:18 自我价值是向外还是向内寻求? 7:07 我在大学时期获得的全新价值观 8:11 新的价值观对我生活的改变 9:17 如何寻求内心真正的富足 10:01 不否定金钱和物质 10:40 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是登山的过程 11:35 被讨厌的勇气关于人生旅程的探讨 13:15 30岁的我对于人生价值的看法 15:19 结尾 感谢大家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