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9 孟岩对话黄海:让更多人知道你,还是让爱你的人更爱你

E09 孟岩对话黄海:让更多人知道你,还是让爱你的人更爱你

86分钟 ·
播放数83016
·
评论数462

♾️ 欢迎来到无人知晓第 9 期,我是孟岩。这一期我邀请到新消费新品牌领域投资人、播客《疯投圈》主理人黄海。

我经常会被用户和新加入的伙伴问一个问题:孟岩,我们是不是在营销上面花的精力太少了?为什么有知有行不做广告推广?

在有知有行,大家也都知道我有一些不喜欢的词汇,比如「流量」、「操盘」、「ROI」……

我很难从逻辑上解释这些背后的原因,但直觉告诉我,比起让更多人看到有知有行,我更希望和用户的心之间有更深的连接。

我分享过很多我喜欢的企业,它们有一些共性:

1)比如都不怎么打广告;

2)比如在扩张的过程中都采用直销而非加盟的方式;

3)比如他们都把自己的员工称为「伙伴」……

但其实,这些共性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更第一性的原因。

欢迎收听本期无人知晓,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本期播客及文字仅为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期嘉宾🌟

黄海:新消费新品牌领域投资人,研究者。泽盛创投合伙人。独角兽消费企业咖啡品牌三顿半、出海时尚品牌 Cider 首轮投资人。得到「中国消费产业报告」主理人,播客「疯投圈」主播。硕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本科毕业于香港大学数学系。个人公众号:黄海的消费业观察。

收听提示 🎧

02:49 如何定义「品牌」?

04:06 个人品牌和机构品牌的优劣势

08:53 如何看待「星巴克」这个承载了巨大信任的品牌?

15:32 咖啡店的生意模式

22:21 星巴克如何兼顾增长和体验?

24:27 除了关注用户的感受,还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27:27 很多早期的品牌为什么都不打广告?

29:29 做投资的孟岩为什么对品牌这么感兴趣?

31:56 做品牌的企业对待自己的员工有什么不同?

33:50 企业效率和用户体验该如何兼顾?

38:36 像星巴克、lululemon 这样「做品牌」的方法是可以效仿的吗?

42:56 效率型公司 vs 体验型公司

44:46 品牌是不是智商税?

56:24 黄海对有知有行的两个建议

59:37 一、二级市场投资的异同点

63:06 一级市场怎么判断「待实现价值」实现的可能性?

81:23 你的初心是什么?

🐳 延伸信息

点此即可查看本期播客中引用的书籍、播客、图表、原声摘录,及更多信息

关于「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是一档由孟岩主理的投资向对话类播客。每期都会邀请一位好友来做客。至于更新频率、嘉宾选择、每期主题,就如同这个名字一样,无人知晓。

孟岩还打造了一款帮助普通人投资的产品「有知有行」,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关于「有知有行」

有知有行成立于 2020 年,目前在陪伴投资者用正确的方式学习投资,下场实操。凭借在投资领域的良好口碑,有知有行在初创阶段已与一大批忠实用户同行。未来我们希望成为一家财富管理公司,不仅帮助投资者学习投资,也能让大家在有知有行安心交易,踏实赚钱。

😊 点击这里下载有知有行 App

🎧 收听渠道

有知有行 App、小宇宙、喜马拉雅、QQ 音乐、网易云音乐、苹果播客、微信听书,以及 Overcast、Pocket Casts、Castro 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

📯 创作团队

制作:有知有行
剪辑:柯霖

展开Show Notes
少楠
少楠
2022.1.10
09:42 拿出寻常之物,投入情感,注入意义,孜孜不倦地传递出去。
孟岩
:
《将心注入》这本书,其实就讲了这一句话。
我独自上场:这句话太棒了
7条回复
#Object/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是唯一期期不落去收听的博客,听完还要写小作文。

1. 关于品牌
• 品牌就是信任。一种是基于人的信任;一种是基于公司的信任。人与人之间是天然容易产生信任的。「People follow people, people don’t follow the company」
• 品牌的优秀创始人的思考方式永远是让喜欢我的人尽可能地更喜欢我,而不是说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知道我。
• 不只考虑触达的广度,而是更注重喜欢的强度
个人品牌思考
• 建立个人品牌的意义;放大个人影响力,让更多人主动连接你,获得更多信任和机会。
• 公众号写了不到两年,在读者眼中我是立体且真实的个人,而不是一个ID。
• 我很喜欢用读者去称呼关注的人,而非粉丝。道理同样,在我心中,他们也不是一个个ID。
• 随着时间,如何让读者持续关注,需要个人不断成长以及心的链接。
• 期望让每位读者感受到陪伴并见证Abby成长的真实交互感。

公司品牌思考
• 公司品牌核心,不是传播而是产品,产品可能是虚拟感受也可以是实物。
• 对于To B公司而言,与其在意品牌传播,不如回归本质,不断打磨产品,不断满足目标客户的诉求,持续让客户续购。

2、关于效率和体验
• 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这么注重用户体验的种种细节,归根到底是他意识到用户待在这个空间的原因是偏向于感受层面的。这门生意不是一个关于供应链或者性价比的功能性生意,而是一个偏向于情感和情绪价值的生意,他把这些事情做好了,才是找到了长期增长的价值点。
• 两者的平衡在哪里?现阶段我的结论是,一个公司从 0 到 1 发展起来的原因,一定是创始人最由内而外的那个部分 ,很大程度是你创造体验的能力。而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你的短板会制约你的发展,大概就是效率这块。这时你就需要有这样的人才帮你补足短板。
• 例如:乔布斯的继承者是库克。乔布斯负责前面「创造美好体验」的部分。库克是一个供应链人才。他保证苹果能够生产几千万台手机而不出任何差错。
•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看似客观的世界,但其实所有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脑子里面,人的感受、人的情绪非常重要。
•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精神和内心满足类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我现在看项目也会有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创始团队的初心和他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细微情感的连接和洞察。

个人思考:
• 关于数据
◦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数据同样。如果产品体验不是第一性,那么数据分析永远得不出这一结论
◦ 产品在用户心中留下的体验,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
◦ 数据的价值,就是给决策者制造安全感
• 个人效率和体验
◦ 效率和体验本身就是矛盾的,每一家伟大的企业都在追求两者间的平衡
◦ 21年度复盘的关键词也是「效率和体验」,不止公司,对于个人也是同样
◦ 生活和工作中,建立了各种SOP,比如午餐便当SOP、知识循环模型等,为了提升效率,减少抉择。但当我过度追求效率时,自然会忽略感受。
◦ 停下来,慢一点都是为了让我更好的体验并感受生活。
◦ 所以再面对动荡时,就对自己说「Abby,是生命的安排,它再告诉你,可以停一停去感受下生命啦」
◦ 生活就是如此,一张一弛,有起有伏,动静结合,让效率和体验充斥在其中,自然去寻求平衡。
元大都的海棠花:课代表
廢Ann:好用心👏
7条回复
乔奔
乔奔
2022.1.11
我认为播客这个载体就直接展现了什么叫“让爱你的人更爱你!”喜欢的栏目每一期更新都让人感到沉浸与享受!
我独自上场:赞同
除了孟岩老师提到的卓越品牌,还想到一个案例——Shake Shack。老板 Danny Meyer 做Fine Dining 起家,开了好多家米其林三星餐厅。
他能在高端餐饮和连锁快餐先后获得成功,靠的也是「将心注入」——他认为餐饮不是关于食物的生意,而是提供 "Hospitality" (款待、好客),餐饮不过是这种精神的载体。
为了从组织层面保证企业文化,他仿照IQ发明了HQ,从六个方面评价应聘者是否符合企业文化:Optimistic kindness, curiosity, work ethic, empathy, self-awareness and integrity;考核绩效时也把 51% 的权重放在这个人热情好客上,专业技能只占49%。
当然,Danny Meyer发自内心地热爱餐饮领域,自传名字就叫 Setting the table。他上过很多播客,感兴趣可以搜来听听,会感受到他的热情。
chengpu:Shake Shack哈哈张老师很爱!
孟岩
:
好棒,谢谢你的分享,mark 了
7条回复
Finsternis
Finsternis
2022.1.11
真正能做出好的品牌的人是inside out,而想做品牌的人是fit in。很多早期的决定没有逻辑可言,他所做的一切不是遵循某种增长的方法论,盯着数据去看ROI和复购率,而是完全凭着他真正的发心,星巴克的创始人重回公司以遮盖门店咖啡气味为由砍掉占销售额5%的三明治,这种操作难以通过术的层面学到。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过度追求效率了。
刘飞Lufy
刘飞Lufy
2022.1.10
来了
思贤Louise:哈哈抓住刘飞老师
今天和一个人友尽了。就是因为我非常在意和朋友做深入的连接,在意一起走过一段心灵的旅程。而对方觉得,每个月花十几分钟的时间听听彼此的心声,花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了,觉得这种连接完全不重要。

好想把这篇播客甩在对方的脸上。

深入连接爱自己的人,而不是孜孜以求更多知道自己的人。

不爱就算了。
@认识有知有行的第539天。
HD696453k:你俩不适合做【你所期望的那种深层次连接的】朋友。不是因为谁对谁错,而是你们两个人的友情脚本不一样——你觉得做朋友应该这样这样,而他有他的那一套“做朋友应该怎样怎样”,你们两个各自对友情的预期不匹配。这种情况就不必强求他来跟你做这个深入的连接了。你有做深入连接的需求,你就去找像你一样有这个需求的人,去和这样的人做深入连接。就像你喜欢吃辣,他不喜欢也吃不了辣,你就别拉着他一起吃了,找个跟你一样喜欢吃辣的一起去吃辣菜,改天你吃清淡的菜的时候你再拽上不吃辣的他一起吃,这样大家都开心。朋友不妨多交几个,因为人的需求是很多的,你不可能指望一个朋友满足你所有的需求。你多交朋友,你就可以在不同的朋友那里让你的不同需求都得到满足。你可以同时拥有多个朋友的,这不涉及“不忠”的问题。千万不要盯着一个朋友往死里用,因为友情真的会死。))(请原谅我多嘴)
rove:期待有时候与深入互斥
5条回复
小岛”
小岛”
2022.1.11
其实有本书《start with why 》 对品牌发想的逻辑线 有很好的梳理。推荐
孟岩
:
是的,非常好的书,推荐。事实上,Start with Why 这句话也印在有知有行的墙上。
小岛”:哈哈😄 书中黄金圈的理论 翻作美妙的中文就是:“涟漪”
45:23 太同意了,品牌绝不是智商税。因为这个世界不仅有成本,还有人和人之间连接的情感。
叶梓涛
叶梓涛
2022.1.10
58:47 孟岩老师可以考虑一下游戏和交互式的学习体验,欢迎交流:)
孟岩
:
收到,谢谢。有特别想推荐的产品吗?
叶梓涛:更多是思路式的,因为电子游戏更像是掌握和理解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这可能会很像某种投资的体验。游戏的话persuasive games比如nicky case的信任的进化我推荐过蛮多次的,然后他搜集的explorable explanation也有蛮多的参考,基本操作在做的互动性视频也是一条道路。之前有一个很搞笑的叫做 thr trading game 的https://www.bloomberg.com/features/2015-stock-chart-trading-game/ 。我属于很喜欢有知有行 但是那个路线图刷到一半还是之前哲学刷到一半就停了下来的那种…… 我对于孟岩老师提的品牌和商业的这个态度我也一直很相信并且努力实践 之前也在自己写的这篇中提到了类似的价值https://mp.weixin.qq.com/s/A5OmPqvHyoifxOhXUx6PHQ
3条回复
创始人创立品牌,或者一名员工加入一家公司,最重要不是资金(工资),而是时间、将心注入产品的情感,是否有被尊重和认可。一个伟大的品牌,创始人是品牌初心最后的守护者,是否表里如一,是否在最艰难的时候坚守住价值观,非常重要。最近在走散伙之路(因为创始人一年多就离开了公司经营),听了这期节目特别感慨。
47:56 我能说我听孟岩老师的节目,也是满足知识和情感的双重需求吗😊
孟岩
:
😊
舟航
舟航
2022.1.10
26:21 想到《零售的哲学》里也有讲到7-11进入一个城市也是先密集型开店,先影响一部分人,这样的效率是更高的
我独自上场:每一个不同的选择背后,都是取舍
孟岩
:
推荐,好书。
HD696453k
HD696453k
2022.1.10
哇这个标题实在是!(这个不仅适用于品牌经营者的思索,也适用于个人叩问自己的内心
孟岩
:
品牌本来就是创始人人格的外化~
HD696453k:我说的“个人”是指每个人的“个人”啦。我看到这个标题就觉得被砸到了内心,而我并不是任何一个品牌的创始人、经营者或主理人。(当然你也可以说每个人都在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
3条回复
不二Wonder
不二Wonder
2022.1.18
又听了一遍,想到朋友分享给我的一段话,from Sam Altman,“如果你想在某一天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你必须最终建立一个东西,让它好到人们会向他们的朋友推荐它——事实上,好到他们想成为第一个向他们的朋友推荐它的人,因为这意味着(你有)好的品味。如果你没有足够好的产品,长期来看,任何增长黑客、辉煌的营销理念或销售团队都无法拯救你。" https://blog.samaltman.com/the-only-way-to-grow-huge
insta
insta
2022.1.16
17:31 正好拿着星巴克的袋子从火车站出来的我,店长特别贴心远处看我手提一个大袋子就提前帮我挡着门,这种人文关怀在其他连锁咖啡店还没遇到过
Nemo_
Nemo_
2022.1.15
01:23:43 更大的不确定性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
孟岩
:
不同的视角
1、体验与效率。成本导向 or 重视感受。
2、看创始人的模型。初心、长期性;能力匹配度、核心竞争力;团队管理、表达沟通。
创始人的第一性,有些决策就是无逻辑,无理性的。哈哈哈,还蛮好玩的。
3、“愿意在未来把很多时间放进里面。”这句话很美。
孟岩
:
我发现很多话我自己都不记得…
02:24 播客更新高频低频无所谓,听众永远对内容品质和价值买单,而不是对频率买单。
晏江江
晏江江
2022.1.11
55:21 真正能够做出好一个好的品牌的人,是insider out,是由内而外的表达。很多想做品牌的人,是fit in,把我投入到事情中,去做这个去做那个。很多早起的决定是没有逻辑可言的,品牌是第一性的事,而不是靠模仿学来的fit in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