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被剥夺的童年:袁凌谈留守儿童创伤、罪案与污名化

314 被剥夺的童年:袁凌谈留守儿童创伤、罪案与污名化

69分钟 ·
播放数73866
·
评论数643

近日,邯郸三名初中生杀人埋尸事件在网络引起轩然大波,未成年人犯罪这一议题也随之被推向风口浪尖。这起案件的还有一层不容忽视的组成,即这四位青年——无论嫌疑人还是受害者——都是留守儿童。中国有6000多万的留守儿童在缺失中长大,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孤独与无力感。被剥夺的爱像是破损的自行车链条,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蹒跚前行。即便是随迁子女,许多也无法从忙碌的父母身上得到足够的亲情支持,或是在校园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社交环境。悲剧发生后,我们应该从中看到、反思些什么?“留守”二字背后,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怎样的心理?欢迎收听袁凌老师的精彩分享!

- 本期话题成员 -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袁凌,独立作家

- 时间轴 -

01:30 袁凌的一篇旧文被各大媒体反复转发

05:00 北大张丹丹老师的服刑人员研究

10:00 关于留守儿童的统计口径问题

12:15 “不公平感”与“被剥夺感”的产生

16:15 听不懂母亲方言的大瑶山女孩

22:00 袁凌回忆自己与朋友的留守经验和心灵创伤

27:00 长沙飞车党与精神控制女友的青年

35:30 从大凉山到皮村:袁凌写过的孩子们

41:30 对犯罪事件背后的留守身份讨论是否会导致群体污名化?

50:00 城市流动儿童问题同样尖锐

58:30 分离焦虑与扭曲的伙伴关系

01:05:30 袁凌对这一现象的长期关注背后的思考

- 制作团队 -

声音设计 hotair

节目统筹 禾放

节目运营 小米粒

节目制作 hualun

logo设计 杨文骥

特别感谢 丁晋亮

-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 2024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商务合作:ad@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播客一下 @JustPod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 JustPod /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 忽左忽右

B站:忽左忽右leftright

抖音:忽左忽右

展开Show Notes
“一个人要有多幸运,才能像诸位一样,坐在这个舒服的位置上,认定这个世界十分温柔,而我们拥有绝对的权力,对罪犯残忍。”
Crescendo_ilxj:八尺门的辩护人
mobodys:【八尺门的辩护人:要有多幸运,才能像这样舒服地坐在这里,认定这个世界十分温柔?-哔哩哔哩】 https://b23.tv/cYZzkef
3条回复
想借这期节目推荐几家在关注这个群体的公益机构:1️⃣实务学堂:关注15-20岁的留守&流动儿童的青少年,致力于帮助他们通过工作走向独立,之前有媒体帮他们拍过纪录片《独木桥之外》2️⃣蓝信封行动: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用书信方式&夏令营的方式在陪伴孩子,目前在招募通信志愿者。3️⃣小行星友好儿童实验室:关注城市城中村流动儿童,主要在广州当地的城中村
HD505820z:成为蓝信封月捐人德第四年
silfniwnidlu:谢谢分享,借楼补充一个项目:微澜图书馆是与民办学校合作,服务于流动儿童的公益图书馆,目前在全国有66个分馆。可以通过参与日常值班为流动儿童提供借阅书籍的服务。很认同微澜的slogan「微小的行动带来改变,行动带来微小的改变。」
7条回复
2ris_mmm
2ris_mmm
2024.3.26
29:30 即使是最底层的男性(未成年),也依然可以控制同样的最底层的女性(未成年)。
爱来自修罗道:感觉这个例子最恐怖的点是,在两性更为平等的校内,明明留守女童和留守男童一样,内部存在严重的霸凌行径,按理说两性对被剥夺感的反应应该是相同的:有强烈的对外攻击个体(霸凌者),也有对内攻击自我怀疑的个体(霸凌受害者)。 但在进入社会后,男性却反应为向外剥夺以自证,以至于靠利用情感欺骗他人去敛财;女性反应为向外自证以索求,强烈渴望被爱以至于被骗。
Shawnx:就像在网上看到的一条提问“为什么很少看到女性乞丐”? 说起来也是个细思极恐的问题…………
49条回复
这么一说,留守儿童犯罪和新时期返城知青犯罪真的非常相似——“被一种索要补偿的怨恨心态驱使”
Copycatsi:那就推荐一部国产半烂片吧——《不朽的时光》,一模一样的剧情和本次节目的完整互文
wdcredsg:你这话怎么听着这么高高在上呢
6条回复
布谷鸟
布谷鸟
2024.3.26
54:13 老中从来不存在精神问题,有的只是你不够强大,比较脆弱
铜锈绿:层主应该说的是反话
关之荷:我感觉你这个说法也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回避,好像说了什么,好像把责任甩给了一些大家公认的客体,但其实你是不愿意伸出援手的
9条回复
Gene-Jin
Gene-Jin
2024.3.27
我其实很悲观,不留守如何,流动又如何,那些跟着父母的小孩,父母全在的小孩就好吗,多多少少的底层人群什么素质,大量的低素质人群只管生不管养,或者根本不懂教,我就见过很多农村小孩明明父母健在,但仿佛就像父母双亡一样野着。
asdfUfFE:一个人说原生家庭问题,那可能是家庭问题。如果几乎每一个人都说原生家庭问题,那就不,至少不仅仅是家庭,而是社会问题。素质,同理
上杉达也呀:不能全推给家庭、个人,政府、社会、学校也要担起责任。
7条回复
费拉
费拉
2024.3.26
22:45 听这期的时候非常感慨的是,周围似乎围满了正向的能量,愉悦的,向上的。导致自己很难传达出一些负面的东西,说出口的弱点或迟或早会成为别人攻击你judge你的利器。听到有人害怕坐飞机,四十多年开着灯睡觉,反而觉得安定了一些,感到融入和包容,从虚假繁荣中挣脱出来。
Tadah
Tadah
2024.3.26
24:19 好有共鸣啊,从6岁开始住校,内心深处的这种不配得感特别强。
Zorina:北京住校么?我听说过的在北京提供住校的小学还是个好小学“奋斗小学”。我初中时有段时间附近桌坐一个男生看起来学习还行,比较普通,可能是他课间不怎么走动,我才在课间找他问过几次题,讨论一下。后来莫名其妙的他就跟踪我回家了,途中被我发现,轰了好几次,又叫住附近的其他男生帮忙一起把他轰走,看着他上了公交车,我才得以快速跑回家。之后班里就开始起哄我俩,我向班主任求助过他有跟踪我回家的行为,但班主任说是我不懂人家喜欢我,还说他原来可是奋斗小学住宿班的好小学的学生呢,虽然家里穷可也送他上了更贵的住宿班呢。可能只是他有这样的经历,缺少家人陪伴才从小比较寂寞… 那时我才知道传说中的奋斗小学还有住宿班……之前也在别的课外班里见过奋斗小学的学生,周一到周五上课的那种,所以肯定不是住宿班的,觉得也都没什么怪异的地方啊。我相信也不是每个小学时就住校的学生都这样奇怪。 其实村里留守、村里父母在身边、城里跟父母生活、城里跟祖辈生活、城里跟父/母一方生活…还有很多种组合方式,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一样,没什么事儿是说的准的哪个组合就一定更好
秋山白玉:我是13岁开始住校,不配得感也特别强,也被寝室冷暴力过,现在有很多心理阴影还在影响我
6条回复
HD613174x
HD613174x
2024.3.27
东亚社会只有两种社会关系,1统治与被统治关系,2竞争性关系。这正是学校乃至社会所推崇并坚定贯彻的社会关系。在这两种恶性社会关系的控制下,没有在主流社会价值中获得优势地位的人,必然采取极端手段获得自我尊严。比如校园霸凌,比如职场pua.
大力强:人作为工具 人作为手段
威乎高哉:其他地方的社会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4条回复
越向书
越向书
2024.3.26
04:30 除了118,这期最应该和陶然那期一起听。因果轮回,谁饶过谁…… 269 陶然谈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未来
越向书:很多“幸福成长”的人会说:“凭什么要我反思!”——这时候我总会想起《黑暗的左手》……
己一:个人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不再是个人的发展了,而是国家政策。国家政策从外界强加到个体上,要把所有生命吸入其中的抽象观念付诸实现。个人丧失自己要如何生活的道德决定权。这就是如今的现代国家社会的现状。
3条回复
越向书
越向书
2024.3.26
32:10 听到现在受害最多的都是女人……我开始明白他们口中的“不公平”了:为了避免认知失调,他们被迫认可了强者的主宰权,所以当自己作为体力或“智力”上的相对强者,而这份强势又得不到“兑现”时,便称之为“不公平”。
如果是这个逻辑,他们又怎么可能去理解自己给别人造成的“不公平”呢?
呵而不同:😛催更不好,加更是我们的福报
LoadHaast:“认可”并不能完全描述他们与主流强势秩序之间的关系,就像前面的“被迫”暗示的那样,事实上他们也有一种永不消散的毁灭冲动,自发挑战主宰权同样常见,就像我前面开玩笑的那样:共产主义革命天然的心理根子🤣我认为这事实上是一种强烈的“规则—秩序感”,“公平”只是我们当代人对于规则给予的遐想。如果温情脉脉的家庭环境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个体赤裸裸地直面社会秩序,那么秩序和规则就是主体性不被社会吞没的唯一保证,这样,强烈的“规则—秩序感”就几乎是理所当然的倾向了。可社会首先就剥夺了孩童塑造秩序的权利,所以暴力“毁灭不公平”就成了唯一出口。
9条回复
Copycatsi
Copycatsi
2024.3.26
某种意义上,《白夜行》没有出现在我们这里,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白夜行》的故事
大力强:天啊 好痛苦的现状
小红红Hong:没有想到也有人在听这期想到了白夜行
3条回复
亚山客
亚山客
2024.3.27
收入低的人到处流动叫盲流,倍受歧视。收入高的人到处流动被称为全球精英,倍受瞩目。社会对低收入人群的歧视与污名化可见一斑
小玉_obbJ:优绩主义
听到袁老师名字,就知道要伤心了,很真实的那种伤心
GCNHHNS:袁凌做嘉宾的几期节目,我听着都有种喘不上气的感觉,反复听反复难受。
Nick_qb1t:所以也深深感慨袁老师内心的强大,能一直做这些话题
3条回复
越听越觉得可悲。我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女孩。话题即使已经对焦到留守儿童上了,女孩们也不过是一个个被强奸,被诱拐的故事背景。在聚光灯底下的还是男孩。
机智网友小QQ:说白了因为男孩心理出现问题就有很大可能犯罪,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女孩只是沦为被伤害的一方。再底层的男性也只有底层的女性可欺,可悲可叹。
Miumiu_tpDS:我也有这种感觉,对男性个体关注明显更多
4条回复
Amywho
Amywho
2024.3.26
活得好不如活得烂,痛苦的品尝
haithink
haithink
2024.3.26
读大学看到留守儿童的宣传活动才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原来自己就是,父母几年才回来一次,太糟糕了
大力强:天啊 抱抱你 抱抱曾经的小朋友
RINA_GAbf:抱抱,一起加油
5条回复
32:24 之前好像是广西也有个类似的案子,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帮家里挣钱埋农作物,回家的路上碰到了坏人被杀害了。手段特别残忍,最可恨的是凶手犯案后还抢走了她当天挣的十几块钱。真的太难过了。
KoureiRousseau:百香果女孩
大力强:好残忍 好悲伤
Erispyu
Erispyu
2024.3.27
18:13 好凄凉的比喻,孩子们爬在树上,像鸟一样,眺望着黄昏里的村口,等待着永远不会回来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