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28- 📖施瓦辛格《人生7工具》硬核人生指南
🎬 还记得《终结者》里那句经典台词吗?"There is no fate but what we make for ourselves"——没有命运,只有我们自己创造的人生 📚 这句话被施瓦辛格自传《生活的7个工具》第6章收录,这一章名叫:Shut your mouth, open your mind核心就是保持好奇心,打开思维,接受新信息 💭 UP主初中时看《终结者》深受震撼,甚至把"No Fate"刻在了课桌上结果被邻居家英语好的"罗天王"误认为是"No Fat"(不要胖)😂那时的小胖子UP主尴尬解释:这是fate(命运)不是fat(肥胖)! 🌟 施瓦辛格背后的神秘导师——Freddie Gastell * 二战时期的犹太裔抗纳粹英雄 * 伪装天主教徒参与地下抵抗运动 * 战后成功商人,后来的奥地利国会议员 * 在施瓦辛格迷茫时给予关键支持和信心 当所有人都不看好施瓦辛格的健身梦想时连他父母都觉得没前途,妈妈还担心他是gay(因为别人贴美女照片,他贴的全是肌肉男💪)是Freddie告诉他:只有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才能做好
- vol.27- 科比&硅谷卷王Lex Fridman 惊人的相似!🚀逐帧拆解(下)
AI播客主莱克斯·弗里德曼和篮球传奇科比·布莱恩特!🏀💻 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他们的日常习惯竟然有这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想要提升自己、实现目标?快来学学他们的“卓越日常”! ✨ 成功人士的8大共同习惯,你也能拥有! 1. ⏰ 早起习惯:赢在起跑线! 科比凌晨4点起床,莱克斯也早早开启“心灵仪式”。他们都深知,清晨是最高效的黄金时间! 💡 小贴士: 尝试提前15分钟起床,感受不一样的清晨! 2. 🗓️ 结构化日常:自律是自由的基石! 科比每天4个2小时的训练,莱克斯3个4小时的深度工作。高度自律和结构化的时间管理,让他们的每一天都充实高效。 💡 小贴士: 给自己制定一个简单的日常计划,并坚持执行。 3. 🧠 心理准备:Mamba Mentality & 心灵仪式! 科比冥想10-15分钟,莱克斯通过可视化、感恩和思考生命短暂来保持专注和动力。 💡 小贴士: 每天花几分钟冥想或写下感恩的事,清空思绪。 4. 💪 身体健康:革命的本钱! 科比高强度训练+严格饮食,莱克斯2小时锻炼(跑步、冷水浴)+生酮饮食。身体是实现梦想的载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 💡 小贴士: 动起来!哪怕只是简单的散步或居家锻炼。 5. 🚫 专注与减少干扰:心无旁骛,效率翻倍! 科比训练时全神贯注,莱克斯深度工作时手机静音,不听音乐。排除一切干扰,才能真正沉浸在工作中。 💡 小贴士: 开启“勿扰模式”,给自己一个专注的时间段。 6. 🎯 目标导向:明确方向,步步为营! 科比的职业生涯和退役后事业都目标明确。莱克斯每天复习长期(5年)和短期(年底)目标。 💡 小贴士: 写下你的大目标和小目标,并每天提醒自己。 7. 📚 持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科比看比赛录像学习对手,莱克斯每晚阅读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保持好奇心,不断吸收新知。 💡 小贴士: 每天阅读一小段书或文章,拓宽知识面。 8. 🔁 多场次练习:量变引起质变! 科比多环节训练,莱克斯多段深度工作。高强度的重复练习,是他们精进技能、达到卓越的关键。 💡 小贴士: 将复杂任务拆分成小块,分多次完成,每次都全力以赴。 ✨ 莱克斯和科比用行动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个领域,追求卓越的原则都是相通的。从今天开始,把这些好习惯融入你的生活,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吧!
- vol.26-逐帧拆解硅谷卷王Lex Fridman高效时间管理与习惯(上)
Lex Fridman作为MIT人工智能研究员、知名播客主理人(访谈过马斯克、Sam Altman等科技领袖),同时兼顾巴西柔术黑带、音乐爱好等多重身份,其高效的时间管理核心在于极度自律的日程结构、深度专注的工作模式及身心协同的仪式化习惯。以下是基于他公开分享的日常安排及习惯的详细梳理: ⏰ 一、每日核心时间结构:三个"4小时"工作法 Lex将一天划分为三个专注区块,总计12小时高强度工作,但强调质量而非单纯时长: 1. 深度工作阶段(8:00-12:00 & 14:00-18:00) 早间和下午各4小时进行无干扰深度工作,期间仅允许喝水、咖啡、如厕三种中断,禁用手机/邮件提醒。 任务聚焦高难度研究(如自动驾驶算法、TensorFlow开发)或播客内容创作,环境需高度优化(如站立办公桌、人体工学键盘)。 核心原则:若新想法分散注意力,暂记文档后立即回归主线,避免任务切换损耗。 2. 浅层工作阶段(19:00-23:00) 处理邮件、播客剪辑、事务性任务,允许更灵活的状态(如躺卧阅读文档)。 🌅 二、晨间仪式:心理对齐与目标锚定(6:30起) 每日以 "晨间咒语"(Mantra) 开启,耗时约15分钟,包含六个模块: 1. 自律规则:如"每日查看社交媒体≤3次,每次≤10分钟""必须锻炼"。 2. 生命感恩:假想"今日是人生最后一天",强化存在意识。 3. 长期目标:5年愿景(如AI研究突破、播客影响力)。 4. 短期目标:年度可达成计划(如出版课程、完成马拉松)。 5. 当日预演:可视化任务执行及潜在挑战应对。 6. 核心原则:重申同理心、正直、身心强健等价值观。 💡 他比喻此过程如"AI模型的prompt对齐",为全天注入定向框架1。 🏃 三、健康维护系统:运动、饮食与睡眠的精密设计 * 高强度运动: 每日跑≥6英里(约10公里),配速6-7英里/小时,同步听白噪音或有声书(如历史类); 力量训练15-20分钟(每分钟5引体向上+10俯卧撑)346。 空腹进行(晨起后14-16小时未进食),认为可提升专注力37。 * 生酮饮食与间歇性断食: 每日1-2餐,以草饲牛肉、花椰菜为主,热量约2000卡; 补剂包括鱼油、电解质(钠/镁/钾),首餐常饮用Athletic Greens营养粉。 * 睡眠管理: 严格保证6.5小时夜间睡眠+30分钟午休,使用智能床垫(Eight Sleep)监测质量。 🎻 四、调剂与恢复:仪式化奖励机制 * 创造性间歇:深度工作后弹吉他20分钟,作为精神转换27。 * 冷水浴挑战:1分钟冷水淋浴,配合激励性音乐(如《洛奇》配乐),激活意志力。 * 可控放松:浏览播客正面评论≤10分钟,避免信息过载。 📚 五、晚间学习与终结仪式(23:00-1:00) * 深度阅读2小时:前1小时读学术论文(如AI/神经科学),注重批判性提问而非被动吸收;后1小时读文学/哲学(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访谈储备视角。 * 终末感恩:睡前复盘当日,重申"生命可贵"的信念。
- vol.25-卡尔波普尔教你如何识别身边的“伪科学”✨
1919年,两位巨匠同时做出预测:弗洛伊德解释人的行为,爱因斯坦预测日食时能看到太阳背后的星星。年轻的波普尔敏锐地发现了区别——弗洛伊德的理论"怎么说都对",而爱因斯坦敢于冒险,如果预测错了,整个相对论就完蛋。 这就是可证伪性的核心:真正的科学必须能被证明是错的。 波普尔的金标准:三个问题 面对任何声称"科学"的理论,问自己: 1. 它能被证伪吗? 有没有可能的实验或观察能证明它是错的? 2. 它做具体预测了吗? 还是只能解释已经发生的事? 3. 支持者在寻求证伪还是证实? 真科学主动找反例,伪科学只找证据。 中国人身边的"伪科学"现形记 🔮 养生保健类 * 伪科学典型:酸碱体质理论、排毒养颜、负离子产品 * 波普尔诊断:声称"调理体质"、"增强免疫力"——太模糊,无法验证 * 识别方法:要求对方给出具体的、可测量的效果承诺 💰 投资理财类 * 伪科学典型:某些技术分析、"必涨股票"、区块链传销 * 波普尔诊断:预测错了就说"长期看还是对的",永远有借口 * 识别方法:真正的投资理论会承认风险,给出失败条件 🧠 教育培训类 * 伪科学典型:右脑开发、量子速读、记忆宫殿万能论 * 波普尔诊断:声称适用所有人、没有失败案例 * 识别方法:询问在什么情况下这个方法会失效 🏥 另类医疗类 * 伪科学典型:水晶疗法、能量治疗、某些传统偏方的夸大宣传 * 波普尔诊断:无法用客观指标衡量效果 * 识别方法:看是否有对照实验,是否可重复验证 实战技巧:三句话拆穿伪科学 遇到可疑理论时,礼貌地问: 1. "什么情况下您的理论会被证明是错的?" 2. "能否给出一个具体的、可验证的预测?" 3. "如果效果不如预期,您如何解释?" 如果对方答不上来,或者回答很模糊,就要小心了。 生活智慧:保持"权且疑信" 波普尔教给我们的不是怀疑一切,而是保持开放。就像爱因斯坦证伪了牛顿力学,但牛顿力学在低速下依然正确——科学进步靠的是不断证伪,找到更精确的适用范围。 对待身边的各种"理论",我们要: * 不轻信:要求可验证的证据 * 不盲从:保持独立思考 * 不固执:面对新证据时愿意改变观点 记住这句话 "你只要发现一只黑天鹅,就能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是错误的。" 真理不怕检验,伪科学最怕的就是你问出那个致命问题:"怎样才能证明你是错的?"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相信什么,而在于知道如何质疑。
- vol.25-《Productivity》by Sam Altman!这些大佬的效率干货必须收藏✨
本期内容有视频版本:《Productivity》by Sam Altman 1. “吃掉那只青蛙” Mark Twain 的名言"If you eat a frog first thing in the morning, you'll never have anything worse than that."Brian Tracy 据此提出:先完成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会让一天变得轻松。 2. Cal Newport 在博客中引用Sam Altman早年文章,强调在开始工作前需深思熟虑,选择正确的任务。 Quote: "Take your time, don't get started, think more, hang out in nature, hang out with interesting people, Sam Altman 的文章《Productivity》, Sam Altman博客 Cal Newport举例自己启动播客的过程,说明等待正确时机的价值,应等待内在冲动出现后再行动,避免盲目投入。 3. Cal Newport 关于专注力的见解,强调专注是一项需要训练的技能,需习惯无聊,避免过度依赖数字刺激。 Quote: "Concentration is something you have to train. It is a skill you develop, not a habit that you just need to do more of." 4. Huberman 的大脑专注周期:Huberman 关于大脑 90 分钟专注周期(ultradian cycle)的理论,指出专注并非全天持续,休息同样重要。 Quote: "We learn best in these 90-minute bouts inside of one of these ultradian cycles." 5. GamerGG(Alok Kanojia):找到目标(purpose)的重要性,以避免追求廉价多巴胺(如短视频)。 Quote: "Purpose is what allows us to make sacrifices." 6. 推荐一个播客《跨国串门计划》,可以加我微信进群yadoobj
- vol.24-神一样的morning routine-进入大脑操作系统
这期是个大杂烩 先说了要进入大脑的操作系统,不能只是chatter(大脑在对话) 再说了,最好的morning rountie就是起来之后直接挑战当天最重要的任务 以及谈了,个人的成长路径要敢于创新,就像罗德曼一样 最后,要休息好 推荐一个rian doris的youtuber,有人搬运到b站还收钱,在我这里,免费听 希望有机会搞一个productivity academy,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完成各项任务,以及更有创造力
- vol.23-乞力马扎罗的雪
- 22-过好新的一年从仪式感开始--以及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
两个相关性的话题,自主要是想跟各位粉丝们拜年 感谢大家的陪伴 蛇年,祝愿我们都越来越好 想要加入听友群得到更多知识分享,请加主播微信yadoobj
- 【生活小理论】21-多任务推进的迷思 个人效率提升的诀窍
1. 如图所示,多个任务切换,需要耗费时间,需要大脑预热,那么反其道而行之,提前预热了大脑,就能够提升多个任务处理的效率 2. slow motion multi-tasking,是一个ted推荐的方法,和我的体验相似,实际上就是“多个任务切换”,而不是“一心二用”,因为真正一心二用效率不高;但是怎么提升切换的效率,值得思考。 3. 预热大脑,提前启动,是我发现的一个好的办法 4. 其实就是“降低切换的成本” 5. 高效率处理每一个任务,就像大脑的hiit,高强度间歇运动。 6. 个人效率提升之后,再加上杠杆,这方面naval rivacant的言论堪称经典
- 【生活小理论】20-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到数字游民的办公环境选择
数字游民如何构建更好的办公环境? 看看著名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对你有什么启发? 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 was a renowned Canadian philosopher and communications theorist,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in the field of media theory. His work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effects of media,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on human society and culture. Below are some key theories and concepts developed by McLuhan: This is McLuhan's most famous and often cited concept. He argued that the medium through which content is communicated has a far greater impact on society than the content itself. For example, the invention of the television changed the way people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far beyond the actual content that is broadcasted. McLuhan emphasized that each medium reshapes human experiences and social structures in unique ways.
- 【生活小理论】19-风险-恶魔还是奶酪?周洛华老师这么说
由实际生活的体验,得出了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继而联想起周洛华教授的观点 周洛华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观点强调了市场在化解风险中的作用。他认为,风险需要在市场里化解,而不是在小圈子或组织内部。周洛华提出,如果所有的风险都在市场里化解,那么中国的科技将会得到真正的突飞猛进。他强调,金融学应该被视为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分支。周洛华认为,金融活动实际上是在筛选诚实的个体,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诚实的人。他提出,一个人诚实之后才会变得强大,而聪明并不是一种美德,而是对不诚实的一种补偿。 此外,周洛华还提到了社会环境和人性在金融活动中的影响,他认为金融学中应该加入人类学、社会学的观察视野,尤其是注意人性带来的影响。他通过个人经历和故事来阐述金融学的概念,使得金融学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模型,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的活动。 在《时间游戏》一书中,周洛华进一步探讨了时间的概念,将其视为身边风险和远方机会的组合。他认为,金融学中的模型和理论需要与现实世界中的风险和机会相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风险。通过这些观点,周洛华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风险管理视角,强调了市场、人性和社会环境在其中的重要性。
- 【生活小理论】18-锚点-习惯养成 效率突飞的关键
B.J. Fogg 是行为设计和习惯养成领域的著名专家,他提出了福格行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这个模型解释了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并且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方法来设计和改变行为。在习惯养成和锚点(Anchor)方面,Fogg 的理论具有深刻的见解。 福格行为模型(FBM)认为,一个行为的发生需要三个要素同时出现: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提示(Prompt)。这三个要素必须在同一时刻汇聚,才能促使行为的发生。当一个行为没有发生时,至少有一个要素缺失。 在习惯养成方面,Fogg 提出了一个被称为“微习惯”(Tiny Habits)的概念,这是一种通过将新的行为与已有的日常习惯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新习惯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使新行为变得简单易行,从而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意志力。例如,如果你想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你可以从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开始,然后逐渐增加。 锚点(Anchor)是福格行为模型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它指的是一个特定的时刻或者事件,可以用来作为提示,触发新的行为。Fogg 建议使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作为锚点,比如吃饭后、起床后或者到达工作地点后。通过将新的行为与这些锚点事件相结合,可以更容易地形成习惯。例如,你可以将“吃饭后立即刷牙”作为一个锚点,来培养饭后口腔清洁的习惯。 Fogg 还强调了庆祝(Celebration)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完成新的行为后立即进行庆祝,可以增强这种行为的积极情绪,从而帮助固化为习惯。庆祝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只要它能给你带来积极的情绪反馈。 总的来说,Fogg 的理论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理解和设计行为,特别是在习惯养成方面,他的方法强调了简单性、即时反馈和锚点的重要性。通过这些策略,人们可以更容易地改变和形成新的习惯。
- 【生活小理论】17-旅行的意义-国庆的乌兰布统之旅
Gamer GG,讲的还是有点东西 乌兰布统就是赤峰 欢迎大家加入听友群(二维码如下)or加我微信yadoobj
- 【生活小理论】16-投资小收益大-Tim Ferriss和曾国藩都推崇的人生进阶工具-写日记
Tim Ferriss Ryan Holiday Ali Abdaal
- 【生活小理论】15-行胜于言-动作明星马克沃尔伯格的简单人生哲学
英语播客帝-马克·沃尔伯格(Mark Wahlberg),1971年6月5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影视演员、歌手、制作人 。 1991年,推出个人首张专辑《Music for the People》 。1994年,出演了银幕处女作《天兵总动员》,这是他初次接触电影。1997年,因主演剧情片《不羁夜》在影视领域崭露头角 。2001年,凭借科幻片《人猿星球》获得更多关注。2003年,主演了抢劫题材电影《偷天换日》,这部电影让沃尔伯格的演技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和提升 。2006年,马克凭借警匪片《无间行者》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入围第64届金球奖最佳男配角 。2005年开始,其担任制作人的系列喜剧《明星伙伴》连续五年获得金球奖喜剧类最佳剧集提名 。2007年起,该剧还连续三年获得艾美奖喜剧类最佳剧集提名 。2011年,他主演并担任制片人的剧情片《斗士》获得奥斯卡金像奖7项提名,其个人也因此入围第68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在2014年上映的《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以及随后的2017年上映的《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中,均饰演了一位名叫凯德·伊格的落魄机械发明家 。其中在《变形金刚4》中的表现,获得了第16届美国青少年选择奖最佳暑期电影明星的提名 。2020年,入选福布斯“全球收入最高男演员”Top 10榜单。2023年12月15日,参演的电影《家庭计划》在美国网络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