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09. 因为买不起房所以开始到处乱讲
因为没有钱所以什么都不想讲了,但是本期嘉宾是小陈和洋葱,bgm是Kiri T的u owe me $$
- 008. 环境主义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欢迎收听新一期《康韦的生命游戏》!以下是ChatGPT对本播客的介绍。 环境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全球性挑战之一。然而,有些人认为,环境主义是一种过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只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而忽视了其他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和价值。本期播客探讨了环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它们的共性和差异。环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都是复杂的概念,它们的光谱都很广,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解方式。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实现更全面、平衡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当然,这些概念和观点都非常复杂,涉及到整体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和矛盾,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期播客,引发更多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只有我们意识到我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这种影响,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的地球能够在未来持续发展,并且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本期主播:kk tt 本期提及:《帝国之河》《生态主义与绿色乌托邦》《第二性》 音乐:All tomorrow's parties -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007. 少年抑郁症:我们该怎么说出“我很痛苦,请救救我”?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几乎每5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有抑郁表现。少年胡鑫宇不堪心理压力,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一篇充满偏见和指责的《请给心理医生五分钟》令人不寒而栗。当脆弱不被接受,当寂寞成为软弱,我们把石头装进口袋,我们把自己藏进水缸。“我很痛苦,请救救我。” 主播:小孟、小康、小韦 嘉宾:三三(高校心理咨询师) 小孟说在前面: 在这期节目录制之后,小孟发现其中关于辅导员和学校的叙述是有错误的,实际情况会复杂一些。不过正如三三所说,规则无法规定所有。讲述学校心理中心的事情是希望表达学校也有学校的立场。盲目期待某个机构或人的帮助是不现实的,人的命运只能由自己掌控。但要相信人的弹性和求生的欲望,相信人在任何时候都有把拯救自己的欲望和能力。抑郁不是终点,也许是重生的开始。 00:45 提问三三:来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学生多不多? 02:30 心理问题和原生家庭存在较强的关联 05:06 怎么缓解自己的心理问题,以及怎么样帮助朋友走出困境:理清情绪的来源 10:44 小孟的困惑: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接纳 15:51 令人不适的高校心理咨询是什么样子 19:52 小康的困惑:什么样的心理咨询师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师呈什么样的立场? 27:33 怎么样处理自己或朋友“轻生”的想法 36:48 抑郁症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也许“身心障碍”是对我们负面情绪更好的形容 40:25 朋友很痛苦,我们该怎么办? 本期提及 《少年抑郁症》:以亲历者口述的形式,真实呈现少年抑郁的症状与诱因。北京回龙观医院原主治医师于宏华担任医学顾问,提出了具体的家庭疗法,即“心理养育”。 音乐:《蓝色火花》花伦
- 006. 对话仁渡海洋:环保,公益,疗愈和反抗
一定程度上说,格蕾塔的故事是”疗愈“的故事:“一个孩子如何做了恶梦,而对抗恶梦的努力又如何治愈了她自己”。非政府组织(NGO)的故事起源于自愿、自我创造、自给自足,然而,对家长式国家默许,使“反抗性”消亡于被管控的“有限自治”;不被视为体面职业的场所,这也给NGO雇用和留住工作人员带来了挑战。在此刻,在当下,我们将谈论环境行动的不同路径,探讨环保从业者者如何激进与温和、利他和自洽中寻找一些平衡。 主播:小康(19-20年在仁渡海洋担任公众倡导实习生) 嘉宾:老刘(仁渡海洋创始人之一);阿强(曾在仁渡研究部任职) 02:09 大家走向或者没有走向“公益”的原因:没有办法抵抗“优绩主义”诱惑的小康,为海洋污染动容的阿强,坚定要做“公共”相关事情的老刘 08:56 在中国做公益遇到的困难:“不熟悉”的文化,效率至上,消费主义 14:26 环保人永恒的自相矛盾:“降低影响”和“追求效率”。不只是瑞典环保少女,我们如何“自洽”? 17:48 我们是不是通过“造神”来作为逃避实践的借口?以及,环保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20:19 做环保,不需要当“苦行僧”;日常的生活方式就有无数更环保的选择。 24:43 要激进,还是温和?要集体,还是个人? 25:33 限定在国家机器下的我们,依然期待碰撞出漂亮的火花 28:17 面试时,老刘的灵魂发问:你把环保作为工作,爱好,还是事业? 30:03 环保是个人的事情,温和还是激进,取决于你的舒适度;如果环保是一份事业,“苦行僧”就只是他人给的标签 33:46 老刘的思考1:激进的行动并不会直接带来系统性的改革 37:07 老刘的思考2:我们鼓励所有声音的表达,但是表演式、利益式的表达是不合理和不平衡的;言行一致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41:12 阿强的思考: 环保的商业化是“效率”和“利益”的最大化 42:19 老刘的忠告:公益可能真的不赚钱,个人需要找到自己“赚钱”和“公益”的平衡 44:39 老刘的转变:与其快速成长,不如客观看待社会生态,主动适配现有的支持系统 50:40 阿强的忠告:公益行业,需要坚韧的人和坚定的信念 53:54 再谈格蕾塔:提出问题,但是也需要实践的手段 57:32 世界会好吗?算了,先去码头整点薯条。 本期提及 & 文献参考 《美国的权势集团》:作者是哈佛大学的历史教师马克·西尔克, 书中分析了权势集团及当代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人物的言论与行动。 《瓦尔登湖》: 梭罗远离喧嚣,在瓦尔登诗意秀美的四季景色中,过着极简的生活,不断地思考如何生活才能离自己的心灵更近;他用澄澈的思想和文字告诉我们“物质极简、灵魂丰盈”的生活真谛。 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 “瑞典环保少女”,气候活动家,以个人行动反对气候变化,被提名为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她为提高全球对全球变暖与气候变迁问题的警觉性而在瑞典议会外进行“气候大罢课”(Skolstrejk för klimatet)行动、并在COP24上发言而知名。截至2019年3月15日,全世界估计有140万名学生参加了由她发起的罢工和抗议活动。 在博物馆里喷画的环保主义者:2022年10月14日,英国国家美术馆内,两名环保组织“Just stop oil(停止石油)”抗议者向梵高1888年的画作《向日葵》泼洒番茄汤罐头。10月24日,两名德国激进环保人士在德国波茨坦巴贝里尼博物馆向莫奈名画《干草堆》投掷土豆泥。 COP气候正义游行:在联合国契约国大会(COP)期间,成千上万示威者以"气候正义"为诉求进行游行,敦促为已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立即采取行动,特别是为南半球最贫穷国家。 ChatGPT:由OpenAI开发的一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 《公益的原问题》:作者李小云基于二十多年的公益实践,把公益慈善与人性、人情、社会关系、伦理常识和中外慈善文化融会贯通,以朴实和生动的语言诠释了一条从慈善文化到公益文明的链接路径。 Hsu et al., 2017 NGO Strategies in an Authoritarian Context,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itizenship: The Cas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Zhuang et al., 2022 “Crouching Tiger, Hidden Power”: A 25-year Strategic Advocacy Voyage of an Environmental NGO in China Gaudreau & Cao, 2015 Political Constraints on Adaptive Governance: Environmental NGO Networks in Nanjing, China 音乐 万能青年旅店 《采石》
- 005. 《我推,燃烧》:追星作为我们的电子麻药
“全身心地感受偶像,于我而言就是自我唤醒。放弃的痛楚、苟且的敷衍、碾碎的期望,偶像将这些一一拉出我的身体。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试着解读偶像,想要更多地了解他。切切实实感受到他的存在,能让我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我喜欢偶像灵魂的跃动,也喜欢拼尽全力追逐他时我跃动的灵魂。” 芥川奖获奖作品《我推,燃烧》这样描述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充满了“你”,我选择在偶像带来的快乐和感动中感受到“我”,又有什么可耻呢? 污名化男团女粉丝的你们,抑制女性情感表达的你们,请接受我们的审判! 主播:小韦(大型男团永远的粉丝一枚);小康(前画粉,网络上小孩很多) 00:46 知乎网友评论精选:“20岁以上追星的女生没有深度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03:36 耻于说出自己追星的事实其实是羞于面对自己的不足 04:34 考研和追星,我们小韦都要! 06:48 小康领读《易安音乐社消亡史》 10:37 小韦是大型男团的“朋友粉”,且平等地爱着团体的每一个人 14:30 生活太苦了的话,就看点TF家族或者Goin' Seventeen调理一下! 15:12 养成系像一场永远不知道结局的电影 16:58 也许“偶像”是一场资本的骗局,但是想太多会让自己很累 18:26 通过追星获得的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20:38 小韦因为Super Junior通过了韩语等级考试,还认识了可爱的朋友 23:41 追星又能锻炼能力,又能交到朋友,还可以没有顾虑地表达欲望,为什么不追? 25:59 在不伤害其他人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释放负面情绪的权利 29:20 我们读《我推,燃烧》,如果自己支配自己太累,交给完美的偶像来,又有什么不可以? 32:52 无论世界怎么样,爱豆都永远会对我们微笑 33:51 男人最坏的就是爱从内部瓦解女性群体,打造他们心目中的完美女性! 36:11 “饭圈”是为数不多的基于“爱”的社群 39:23 “饭圈”是为数不多的女性为主的社群 40:00 男网友们,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放弃唱跳rap打篮球的烂梗? 41:47 男网友们,女生的性幻想也许并不像你们的那样低劣 43:33 《我推,燃烧》的两个小细节:偶像也不是主动成为偶像的,父亲也有自己喜欢的女主播;总之,每个人都有追求快乐,追求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权利! 音乐:TF家族《笨小孩的道歉信》
- 004. 狗屁工作:六十大寿不要忘记钉钉请假哦!
刚过完年,又开始打工了! 小康和小孟都对工作产生了怀疑: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吗?为啥工作中我总觉得不太舒服?于是小康找到了身为广告分析策划师的柚子头潮男,陈老师,讨论一下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工作,以及如何才能像他一样完美融入社会,做个快乐打工人。 嘉宾:小陈(广告策略分析师,柚子头潮男) 主播:小康, 小孟 00:16 Intro:如果工作是吃shit,国外和中国有啥区别? 00:53 一些陈老师的精彩发言:播客是为了打破信息差,与他无法抵挡的男人味 01:48 陈老师免责:发言仅与他一人有关,请不要上升广大男性 02:25 正片开始 02:52 关于在做的工作和想做的工作 03:02 小康的意义感来自工作的唯一性和让自己成为原因 03:46 小孟的理想工作是简单的人际关系,又有好的反馈的工作 04:33 陈老师工作中喜爱的部分:有数据,有反馈,确定性,有控制感 06:38 小康确定工作“非我不可”的方法:”借势“,在一个新兴的行业中,做之前没有答案的事情 08:15 小康的归属感时刻:be nice,be nice,be nice, be nice 09:01 该去国外工作means 工作能力不错,人际交往不行? 09:58 国外的好处:和国内相比容错率更高,能躲避社交 14:23 国内的工作环境与其说在筛选工作能力,不如说在筛选相同性格的人一起工作 15:49 小康面试被性格测试淘汰的奇葩经历 18:45 陈老师性格面试tips:面试前先假定自己的人设 20:20 性格测试也许不matters,重要的是先通过 23:28 工作需要有意义vs 给我钱让我独立 24:20 工作的bonus:在父母面前赢得话语权 26:20 小康的困惑:长大很糟,意味着不能被原谅,为什么还要长大? 31:40 小康的理想世界是一片荒原 35:25 做二休五的生活有多美好 37:15 做二休五和被消费主义占领的人不兼容 38:23 不爱消费的小康最爱的事是看TF家族 39:59 消费是陈老师的抑郁解药 42:43 旅行是小孟的抑郁解药 49:22 有关消费主义的讨论:穷人和机会? 49:46 狗屁工作就是即虚伪又没目标感的工作 53:20 陈老师认为小康是三体欢迎派 53:39 陈老师教诲1:工作和人际关系无法分离 55:30 陈老师教诲2:造福人要先融入社会 57:03 陈老师教诲3:真心换真心的社会未必好 58:18 陈老师教诲4:找一个朝阳行业非常重要,找工作多多调查很重要 60:16 健身不一定是在魅女,也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打工 61:53 在不觉得工作是屎的情况下工作,就不觉得工作是屎(听上去是句废话?没想明白,大家自行思考) 62:10 陈老师认为只要这个岗位对公司整个系统有用,就不算无用的工作 65:55 陈老师认为工作有自主性,能承担责任,还得有big name 69:15 有时候反抗也是因为达不到最好 70:21 运气很重要,但想获胜,各个方面的努力都很重要 72:48 陈老师对我们的教诲:好好努力啊,做大做强! 74:46 给陈老师的flag:再来一期环保商业化 本期提及 《毫无意义的工作》(Bullshit Jobs: A Theory) 这是人类学家、无政府主义者大卫·格雷伯于2018年出版的一本书籍,该书提到社会上存在无意义的工作并分析它们的社会危害。在本书中,他将工作分为5种毫无意义的类型,这5种基本涵盖了当代企业所有职位。他认为,社会上超过一半的工作是毫无意义的,当人们与将这些工作与自我价值联系起来时,就会对心理造成冲击。 《做二休五: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 刚毕业的年轻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星期六和假日也要去上班,星期日则哪里都不去只在家里睡死 ,换来的是每月收入超过半数上交给房东。这样的苦日子,被老板和周围的人鼓吹为取得“自由”的正常过程。他们口中的“自由”哪怕能兑现,其实也轮不到你来分一杯羹。除了金钱以外,是不是还有其他路子可以助我们逃脱这种困境?本书描述了一种都市隐居的生活状态,给不合时代潮流的人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 ,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贫穷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也不再指向失业,而指向“有缺陷的消费者”。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音乐 Relax - 满舒克,Tizzy T
- 003. 聊聊过年: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考自我与故乡的连结
春节被称作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电影《吉祥如意》中,大鹏在春节回到自己的东北老家,结果遭遇一系列意外,让这场关于过年的聚会,变成一个选择题。面对生与死、情与理,因种种原因聚齐的家庭成员们选择留也选择走。同样,在这个刚刚过去的春节,我们中也有人选择回家,也有人选择隔着山海度过。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考自我与故乡的连结,我们好像始终被一条线牵拉着,却走在向外的路上。在一圈圈的水波和起伏的海浪里,我们是否可以找到自己的石子和生活。 主播:小康、小韦、小孟、小孙 01:11 关于是否喜欢过年 01:57 收红包是一种传统习俗,同时也是人际关系运作的一种载体,给与收的金钱流动下我们感受到除了祝福之外的心理和边界。 14:05 在各种对谈和游戏里,过年像是让人释放日常生活伪装下的自我。 17:22 “树倒猢狲散”,家庭作为一种利益共同体,在面对金钱的利益纠纷时,疏离好像更多成为一种必然。 19:02 春节具有一种矛盾美感,关联着生与死;在我们离开故乡后,“回家”是一趟向着喜丧的旅程。 20:22 家庭之中人与人是如何建立联系,亲近和疏离又是如何发生的。 22:06 回到家的我成了外人、“异乡人”,在血缘和情感的纽带里,我们被拉扯着在家的同心圆里进进出出。名为“爱”的纽带拉着我们,离开需要剪断的勇气,也会有血泪的痛苦体验。 23:28 家庭关系中的责任与情感,也关联着利益和伦理,在陌生和不真实感里,我们为什么在一起又为什么分开。 33:17 过年时,我们总以某种身份存在着,而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 36:37 仍然有人以为婚姻是一个女人的归宿,依靠丈夫是一生的终点。 45:26 我们在匮乏的了解基础上建立着虚假的关系,在对话中形成对不在场者的错误认知。 49:02 聊点家乡美食吧! 56:30 当饮食成为家庭中的情感载体,以及餐桌习俗。 59:30 常回故乡和在故乡长期生活、工作的选择。职业规划、养老、职业价值和心理归属感都在影响我们的选择。 1:07:48 我们是否在去到更大的城市后回到故乡时产生了优越感。像《那不勒斯四部曲里》里的主人公一样,我们发现了更大的世界,但是否家乡给予的才是我们所拥有的、具备的真正特质。那些我们所追求的关于远方的所有其实并不属于我们自己。 1:11:26 你会厌恶家乡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迹吗?“我是来自……的。”那些我们无法割掉、舍弃的,会在重新了解之后被我们所接受。 1:14:24 “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你不同的同温层。” 总之,还是祝你吉祥如意!
- 002. 优绩主义(Meritocracy),在“阶级跃升”的许诺失效时
优绩(merits)本意为功绩 、优点,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以它为根基的优绩主义(meritocracy)源自资本主义的竞争逻辑和效率最大化的原则,认为只要人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就能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这个概念原本用于解释美国社会的分裂,但我们在讨论中发现,优绩主义深刻影响了在中国的我们,渗透进我们求学路上的每一个阶段。同时,在经济下行、阶级上升通道关闭的当下,它似乎也和内卷,同质化息息相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还能找到一个和优绩无关的空间来容纳精神世界吗? 主播:小康、小孟 01:21 上期的道歉:自由和极端女权,沉默的刘哥 02:19 本期免责声明:非社会学人士乱谈优绩主义在中国 03:03 我们认为优绩主义的问题在于单一的评价标准反而会让事情偏离原有的方向 06:15 18岁前,高考曾是我们心中的人生终点 08:23我们都曾因为追求“优绩”放弃了一些更想要的选择 12:13 面目模糊到仅剩标签精英男们 13:35 失去上升机会的我们像蜂鸟,不停扇动翅膀才能维持原状 14:24 相比阶级跃升,我们更想拯救精神生活 17:43 在卷的氛围里,为自己找一个成人乐园 20:16 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被异化的教师构成了我们的本科生活 27:56 相比中国,英国的坏境对“失败”更包容 31:06 康康的中学生活,智力至上和班主任的绝对权威 34:24 对成绩和物质崇拜的小学老师让康康被动接受排序(教育局长听见了吗) 37:28 高中的奇怪氛围:一边卷又要一边假装轻松 38:53 康康的体验:学习阶层固化后,反而有更多自我探索的时间 40:07 选别人口中的最优解还是自己想要的答案 41:12 是重点班和普通班,也是美国分裂的缩影 42:17 相比抽签改革,高考依然是相对公平的模式 43:04失去上升通道的优绩主义就成了内卷 44:47 内卷时代不是他人带来压迫,而是同者带来抑郁 48:53 消费主义、优绩主义和精英主义三者总密切相关 50:49 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尽管我们无法跳出优绩主义的陷阱,但仍希望社会能对“格格不入”的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52:06 “为生活而学习”,梦幻的芬兰教育和社会 53:48 “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 本期提及: 《精英的傲慢》(迈克尔•桑德尔):源自对美国梦破碎的反思,作者揭示了教育的目的,工作的意义,通过对优绩制的批判揭示了严重的不平等造成的社会危机,并呼吁社会开启道德上的转变,重新定义成功的观念,探寻一种新的公共生活理想。 《我的二本学生》(黄灯):作者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本书相当于作者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悬浮社会:社会学概念,“悬浮”表示一种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频繁移动,进行高强度劳动,暂停常规生活,以便快速获益,然后迅速逃离。人们在没有尽头的路上一直移动着,而不改变不喜欢的眼前状况,疯狂的创业活力与政治上的听任并存。 《他者的消失》(韩秉哲):如今时代的标志不是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同者带来的抑郁。 在没有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身陷沮丧,迷失方向,无意义感,最终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本书深入揭示了“同质化的恐惧”——所有人、事同化到丧失了边界;作者对同质化的分析和批判,并努力从传统和经典中发掘自我与他者“共在”的空间。 《他乡的童年》(周轶君):周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影片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 万柳少爷:抖音用户@Edwinnnnnn因发布的一则运球视频定位在均价上亿的万柳书院而一夜爆红。 人生的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罗素):To be without some of the things you wan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appiness. 音乐 No romantics in China - Schoolgirl byebye
- 001. 在这座名为“爱”的火山上,期待一场海啸
群体性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向身处其中的我们展现了相似的世界,个体的境遇和选择却使我们拥有了不同的人生体验。在“生的欲动”都趋于同质化的今天,我们开始思考:在这座名为爱的火山,什么时候能迎来那一场搅乱一切的海啸? 主播:小韦、小康 嘉宾:Jackie (顺性别直男一枚) 本期提及: 上野千鹤子《厌女》 * “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就是“不带性爱关系的男人之间的纽带”。但更准确的说法是“压抑了性存在的男人之间的纽带”。 * “性存在”是什么意思?弗洛伊德将“生的欲动”分为自我确认(identification)和性欲发泄(libido cathexis)两种。前者译为“同化”,后者译为“欲望满足”。社会学学者作田启一里用最为简明的说法,将这两者表达为“成为的欲望”和“拥有的欲望”。在出生于父母之间、成长于三角形家庭中的孩子里,渴望与父亲同化、拥有母亲(替代者)的人,就成为男人;而渴望与母亲同化、拥有父亲(替代者)的人,就成为女人。因为无法拥有现实中的母亲(已为父亲所拥有),便寻求母亲的替代者为妻的人,就成为异性恋的男人。同时,发现母亲与自己同样没有阳具(作为象征的男性性器)而渴望父亲的阳具的人,则通过寻求儿子来作为阳具的替代品,从而实现是与母亲的同化,这就是异性恋的女人。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把“成为的欲望”和“拥有的欲望”成功地分别投向异性双亲身上的人,才能顺利地成为异性恋的男人或女人。这种精神分析的成长理论,不给人们成为男人或女人以外的其他选择,不过,这种理论也承认,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会有“失败”的可能性。 柏拉图之爱和超越性别的女性性 主讲人慎辞-进动1.11日讲座录播p2; ”女性性是一种匮乏“; ”爱 = 女性性 = 给出自己的匮乏“;性别叙事的实质是对政治-经济-爱欲的想象 曾轶可 2009年全国快乐女生第九名 现为女通讯录最爱歌手之一 主播小韦近期最爱《Can I kiss you》、《burning》(这个也是小康最爱)、《私奔》 《金赛性学报告》 金赛,美国生物学家、性学家,他和同事们历经多年努力,搜集了近18,000个与人类性行为及性倾向有关的访谈案例,积累了大量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用大量的访谈资料和分析图表,编成此书,向世人第一次揭示了男性性行为与女性性行为实况。 “性倾向是连续光谱中的一个落点” 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一部关于存在主义和女性主义的散文。 《火山挚恋Fire of Love》:Katia和Maurice Krafft除了彼此相爱之外,还深深迷恋着火山。二十年来,这对热爱冒险的法国夫妇纵情于与自然之间惊险、刺激的“三角恋”。两人追随全球的火山喷发和余波,用惊艳的摄影和震撼人心的影像记录他们的发现,并通过媒体和巡回演讲与好奇的观众们分享自身经历。最终,Katia和Maurice于1991年日本云仙 (Unzen) 的一次火山爆发中丧命,但他们给世人留下了关于自然的丰富知识和遗产。 音乐 Same old - Felivand
- 000. 欢迎进入《康韦的生命游戏》
📚 康韦的生命游戏(Conway's Game of Life)是一档没有什么文化的、聊不明白情感的播客节目,试图通过我们随机的交谈和探讨,提供看待日常事物的另一种视角。本节目由小韦(@unknown)和小康(@kkkkkkkan-)出品,将在某些周末不定期更新。 000. 欢迎光临《康韦的生命游戏》 00:36 一场“火灾”和推迟了1小时的录制 02:35 小康和小韦的自我介绍 19:35 “语言是精神排泄物” 23:08 康韦的生命游戏 Conway's Game of Life 34:14 厌女,自省,环保 40:42 下期预告:“我们要不要反对异性恋” 节目提及 萨特: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你选择了不选择。懦夫是自己变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变成的英雄。 康维的生命游戏(Conway's Game of Life): 由英国数学家约翰·何顿·康威在1970年发明的2D细胞自动机。生命游戏没有游戏玩家各方之间的竞争,也谈不上输赢,可以把它归类为仿真游戏。事实上,也是因为它模拟和显示的图像看起来颇似生命的出生和繁衍过程而得名为“生命游戏”。在游戏进行中,杂乱无序的细胞会逐渐演化出各种精致、有形的结构;这些结构往往有很好的对称性,而且每一代都在变化形状。一些形状一经锁定就不会逐代变化。有时,一些已经成形的结构会因为一些无序细胞的“入侵”而被破坏。但是形状和秩序经常能从杂乱中产生出来。 James Hilton 《消失的地平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名西方旅客(英国领事馆领事康维、副领事马里森、美国人巴纳德和传教士布琳克罗小姐)意外来到坐落在群山之中的“香格里拉”秘境的故事。 Marshall B.Rosenberg《非暴力沟通》: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音乐 Summer Ends - THE BOOTLEGS 靴腿乐队 主播 小康,小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