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出差看周期:一个“老”金融人的20年出差“漂流记”
出差是金融人绕不过去的话题,而在降本增效的时代,对于金融人来说,出差减少意味着什么? 本期嘉宾是老朋友李达,他作为一位年均出差100多天、最高记录220多天的资深金融人,对于金融人“漂流记”深有感触。 按照他的说法,最极限的操作是2021年一天内出差北上广深! 回忆10多年出差,他在每个阶段的出差途中所做的事情也和他的职场经历息息相关:从一位公募渠道经理到私募CEO,从出差中忙着做PPT到现在途中看《玫瑰的故事》、《奇葩说》纾解压力。 我们聊的是个体的出差体验,但实际上谈的是金融行业的周期变化。 谈话末尾,我们得出了同样一个结论:金融人出差会越来越少,因为出差频率和行业周期息息相关。 真是万物皆周期! 本期嘉宾: 李达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学士、硕士;曾任建信基金管理公司高级经理、主管等;曾任拾贝投资首席投资顾问、投资者关系部总监等;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多次参与私募基金行业规则修订相关工作;2023年加入衍盛资产,现任衍盛境内CEO; 本期主持人: 非文 拥有10年主流财经媒体和2年上市公司证券部工作经历,曾任知名财经媒体集团总监、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研究资本市场投融资,现专注于投教以及访谈栏目。 小宇宙:非文投资手记;视频号:投资老友记; 以下为时间轴: PART 1:当了CEO后,差途中反而看《玫瑰的故事》哭很多次 01:07 嘉宾李达的自我介绍 03:13 出差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05:03 为啥金融人年底喜欢PK飞行图? 06:50 年均100多天,最多1年出差220多天! 07:54 在差途写公众号是卷还是缓解漂泊感? 08:44 当了CEO后出差途中看《玫瑰的故事》哭很多次 14:50 媒体人差途大部分时间在做什么? PART2:金融人出差都是灯红酒绿? 19:40 为避免酒局改晚上换城市出差 21:26 降本增效的金融人出差在变少 22:43 说多错多,出差收获感和愉悦度减少 PART3:双城“漂流记” 28:00 金融人漂泊感来自于收获感的缺失 32:15 媒体人的5年双城记 37:00 一天内出差北上广深的极限操作 38:40 如果拍一个金融人出差纪录片会是怎么样的? 40:10 快乐的出差时代过去了 感谢收听,下期再会! 欢迎加非文的微信进入听友群
- 风浪很大船很摇,金融人还能否“乘风破浪”?
本期嘉宾晓宇是一位95后量化私募从业者,金牛座的他带着金丝框眼镜,看起来带着点电视剧《金粉世家》的演员气质。 想要找他聊聊,一是因为他虽然仅从业2年,但实际从小就受到了投资行业前辈的耳濡目染,一级二级市场都有涉猎过,对行业的认知比不少同龄人成熟; 二是他从业的时间点正好都赶上了金融行业风浪最大的时候,按照他的话说是“每一次都精准‘踩坑’”,所以这两年他也没闲着,一直在“乘风破浪”中寻找最优解,他的经历和思考也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 我们聊了不少关于行业从业者的迷茫、焦虑和出路,谈话结束之后,我问晓宇感觉如何?他说想说的都说了,感觉舒了一口气,看来这2年也是憋了不少心里话。 本期嘉宾: 晓宇 海外留学、私募基金从业者,现担任某家中大型量化基金总裁助理,这2年从一级转型二级市场,在行业迷茫中前进的一枚小哥哥 本期主持人: 非文 拥有10年主流财经媒体和2年上市公司证券部工作经历,曾任知名财经媒体集团总监、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研究资本市场投融资,现专注于基金投教以及访谈栏目。 小宇宙、视频号:非文投资手记; 以下为时间轴: Part1:从一级转二级市场,每一步都精准踩坑 00:30 量化基金小哥哥自我介绍 00:43 带着“IPO造富神话”滤镜入坑一级市场 04:17 不想当螺丝钉,逃离大厂奔向二级私募 07:14 主观私募老板大多年纪偏大有代沟,心甘情愿奔向小而美的量化 11:14 遭遇美元基金大败退,但一级市场还没“团灭”,国资PE已变成政府招商引资渠道 17:37 海外留学背景的他,投资和职场理念更市场化、理想化 Part2:为什么会有金融羞耻感? 20:30 很多人奔着“来钱快”进入金融行业,但实际上很多工作并不高端 22:59 量化是否真的割韭菜?量化本无罪,错在了时机不对 Part3:行业风浪很大船很摇,被打懵的年轻人如何找出路? 25:27 一级到二级“乘风破浪”的2年,搭建行业的认知框架 26:10 行业越来越卷,高情商的情绪价值已经不管用! 28:49 行业首先出清专业度不够的人,对行业研究透的投行人仍有机会转型国资PE 30:40 风浪很大船很摇,有人换座有人跳船有人抛锚 34:57 被风浪打蒙的刚入行的小年轻每天都很痛苦 37:16 找对的海域去抛锚,财富管理出海是方向 46:45 处于职场不同阶段的两个人都处于打磨锚的状态 感谢收听,下期再会! 欢迎加微信进听友群 #投资#金融#基金#职场#90后#打工人
- 30、35+姐姐们聊一聊如何度过女性中年危机
大家好,我是非文,是一位30+女性财经媒体人,在主流财经媒体从业10多年了。 不久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同样在基金圈深耕10多年的宝妈“燕妮聊基金”的主理人燕妮,我们经常交流关于投资、生活的一些感悟,发现我们很多理念相近且都面临女性危机的人生议题。 都说中年是人生的第二座山,但是对于女性来说,这座山相比男性似乎更加沉重,因为我们不仅需要面临生存、职场压力,还需要面对婚恋压力、生育压力等多道坎,甚至还需要面对亲人的死亡议题。 那中年女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翻过人生的第二座山?中年危机已到,养老危机还会远吗? 本期特意邀请燕妮,一起敞开心扉聊一聊这个话题。 主持人非文: 拥有10年主流财经媒体和2年上市公司证券部工作经历,曾任头部财经媒体集团总监、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研究资本市场投融资,现专注于基金投教以及访谈栏目。 小宇宙:非文投资手记 ;微视频号:投资老友记 嘉宾燕妮: 基金研究10年+ 访谈基金经理600+ 历任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三方基金研究负责人 专研主动偏股基金、FOF&投顾行业生态与投资范式、家庭财务规划等方向。 以下为时间轴: 1、国内女性中年危机已提前到30岁,危机类型比男性多 00:31:本期嘉宾燕妮自我介绍: 01:16:旅途中发现自己的成长赶不上父母老去的节奏,中年危机感油然而生; 02:25:第一次中年危机来自于30岁的身体机能退化和婚恋压力; 04:44: 30+比30岁的中年危机升级,面临“三座大山”; 06:46: 中年是个需要不断填坑的过程,除了身体机能下降,心力不足也是危机感重要因素; 10:42:35岁美国朋友看起来像25岁,国内女性中年危机比发达国家更加明显; 11:54:一生关键的中国人, 大家都受困于社会时钟,危机感也来自于脱离时钟的恐惧; 14:57: 男性和女性的中年危机不一样,男性主要是职场危机,女性危机来自于更多方面; 17:07:下行周期,女性中年危机提前至30岁,而国外一般在45-50岁后才有; 2、女性中年危机的本质还是财务危机 20:58: 女性中年危机主要来自于财务,女性的理财、投资意识比较淡薄; 23:54: 女性偏向传统储蓄理财,但又受消费主义影响,这种储蓄优势也逐渐丧失; 24:27:女性可通过什么样的长期理财规划缓解中年危机?保险是个不错的品种,同时可多关注风险投资品种; 27:37: 中年是人生第二座山,中年不追求满分而是60分,重要的是搭建一个反脆弱系统; 29:48:中年危机的深层原因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3、中年危机已到,老年危机还远吗? 32:15: 随着老龄化到来,没法享受时代红利的我们如何养老? 33:22:一般来说, 女性工作时间短但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中年女性有必要提前为养老做长远的理财规划,可关注下个人养老金; 37:49: 个人养老金是一种资产配置,但目前国内主要是养老FOF基金,比较适合普通投资者; 41:54: 理财是缓解女性中年危机的一种方式,但这个问题根源上无解,因为我们没法对抗时间; 感谢收听,下期再会!
- 一个广东人的“双城记”:在北京当财经记者的那些年
2024年7月中旬,我再次从广州回北京走访老朋友,恰逢证券报前同事大岭正在开拓他的小宇宙新事业。某天他和我兴致勃勃提起,正好在北京,要不一起去录音棚录一期播客?聊一聊这10多年往返于广州、北京的“双城记”生活轨迹和思考,也是一个30+财经媒体女性对于工作、职场、成长的心路历程。 毕业后至今多年,我一直在主流财经媒体从事记者、编辑工作,从广州到北京读书、工作,再从北京回到广州定居,现在经常往返于两地,带着已经被淡化的粤式普通话口音,“混迹”于大北京,结交全国各地的朋友,在南北方的文化差异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这一期播客,难得和大岭敞开心扉聊起我们当初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转型困顿和中年危机焦虑,也聊到了我们该如何寻找穿越周期的锚。 以下为大岭整理的时间轴: 1、来北京走一圈,发现同龄人都在“备孕”和“生娃” 00:08 主持人独白,为何做“深聊投资人”音频版? 01:40 与非文认识于2017年记者节,最近两年交往甚密 02:30 非文聊从广州来北京见闻,身边的同龄女孩,将重心从事业转移到生活和家庭 金融机构的女孩开始“备孕”,原因是:在下行期生娃可以“穿越周期” 06:30 大环境不好,“生娃”是一种主动策略 2、中了南方系的毒,走上媒体人不归路! 09:30 2008年,新闻学还是热门专业! 10:00 主持人复盘为何从中文跨专业考新闻?2006年研究生入学,同学们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 11:40 非文追忆大四实习经历 社招进入南方报业集团 当年面试“万人空巷” 13:15 《理财周报》的南方基因 14:50 外界对媒体人的误会,以为记者都是“出镜记者”,主持人和非文都喜欢文字报道 3、广东人爱搞钱,选择“财经记者”是命中注定? 17:15 广东人从小关注“搞钱”,研究投资 18:00 主持人走了很多“弯路”,复盘跑社会新闻那些年 与几个师兄在军博打地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挑灯写稿,被深深触动了:我要做财经记者! 20:35 一开始就当了财经编辑,这是一个让记者“闻风丧胆”的职业 22:10 《理财周报》的高光时刻,就像是一所大学,都是年轻人,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24:00 媒体的国企味与市场化味道 25:40 离开广州北上,北京成了非文“第二故乡” 26:50 三份头部财经媒体,重塑了思维方式,锻炼了“见微知著”技能 4、离开财经媒体,上岸上市公司做“投关” 31:00 为何离开媒体赛道?为何没选择PR? 33:00 疫情前回到广州,差一点滞留北京,很神奇的一件事 34:10 在上市公司做投资者关系,需要什么技能? 35:20 组织机构投资者面对公司董监高,更关注数据,问题更细、更专业 37:00 重回媒体赛道,重回南方财经集团 [图片] 5、回望10年财经媒体路,更珍惜生活的“小确幸” 40:45:名利看淡,重新关注生活的小美好,小确幸 41:40 主持人分享养娃心得,学会面对“复杂的环境” 44:00 搞钱殚精竭虑之后,发现资产从指尖略过 淡然面对“存量资产”,着眼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 45:40 重新校对人生的方位,一方面,还需要继续卷,另一方面,关照内心和家庭 46:00 盘活存量(资产和人脉),需要人生智慧 47:00 人到中年,社交做加法,还是做减法? 48:00 公关人开会都不换名片了,大家都在梳理人脉 49:00 与人深聊,是获取认知的方式,诚邀更多人参与进来 主持人陈俊岭:老陈聊资管&深聊投资人创始人、主笔,曾任证券报资深记者、公募基金子营销策划总监、财联社基金副主编,中基协首任媒体监督员。 公众号:老陈聊资管;小红书:深聊搞钱人。 嘉宾非文:拥有10年主流财经媒体和2年上市公司证券部工作经历,曾任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头部财经媒体集团总监,研究资本市场投融资,现专注于基金领域的投教以及访谈栏目。 小宇宙:非文投资手记 ;微视频号:投资老友记 (全文完)
- 中年危机、职业倦怠、转型困顿,如何翻过下行周期“三座大山”?
大家好,我是非文,一位30+的女性财经媒体人,10年资深北漂,有过10年主流财经媒体以及2年上市公司的工作经历,这是我的第一期播客,欢迎大家做客! 近期大家比较关注一个热词叫做“历史的垃圾时间”,其主要形容在某个阶段,社会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个体难以改变整体局面。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的“垃圾时间”,对于个人而言,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上,我们仍然可以积极寻找、探索那个能够穿越周期的锚点。 于是,本期邀请的两位嘉宾,一位是证券类头部媒体+基金子公司工作履历的大岭,现任“深聊投资人”主理人,另一位是政经类主流媒体+房地产企业工作履历的火山,两位都是40+资深财经媒体人,都具备10多年的“媒体+机构”的双栖职场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他们代表的正是经历过传统纸媒黄金时代到衰落期的完整周期的媒体人,两位都是在传统纸媒上行周期加入,到下行周期“出走”媒体到机构任职,后来又回到了媒体从事相关工作或者还在创业探索中,他们对于周期以及如何找到穿越周期的力量有着独特深刻的理解。 祝大家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 大岭:财经媒体人、“深聊投资人”主理人 火山:房地产+财经媒体人 【本期主持人】 非文:财经媒体人、“投资老友记”视频号、“非文投资观察”播客主理人 本期播客,你可以听到以下内容: 一、无知者无畏,与新闻结缘 03:12 为何“入坑”新闻专业? 08:16 毕业后为何选择进入传统纸媒? 11:50 传统纸媒黄金周期,纸媒在“鄙视链”顶端 二、“出走”媒体:是金钱的诱惑还是职业倦怠? 15:00 纸媒下行不可逆,三人都走上了转型之路 15:47 偶然被金融高薪触动,35岁转型基金子公司 21:13 媒体商业模式衰落加速转型,30岁的转型思考 28:09 媒体到机构,更能跳出框架看待媒体工作 29:10 转型的戏剧性,出道即巅峰 三、再回首,穿越周期的锚慢慢浮现 30:30 传统纸媒衰落不可逆,但媒介不会消失 33:04 媒体不仅是一份工作,其核心能力是所有行业共通的,也是能穿越周期的,比如所塑造的价值观、思辨力、判断力、分析力、表达力等 37:43 离开主流媒体后,我们还受机构公关们待见吗? 42:58 “脱媒”后视镜:媒体是价值导向,机构是结果甚至领导导向,媒体转型机构要过三道关 48:59 40不惑的感慨:越过山丘之后的从容,源于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通透的人生观 56:09 下行周期自我和解的两个关键词:客观、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