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3E06| 韩舞在成都:孙子团毛宁谈流行文化和翻跳
舞蹈,一种使用身体来完成的表演艺术,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近年,K-pop音乐作为一种席卷全球的艺术形式,像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亚洲”风尚。它们在情绪上多是狂热、浮华、表现了年轻人的叛逆心理。歌曲大都节奏比较明快,适用于跳舞。而韩舞翻跳近年也在国内外火爆异常。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的韩国研究专家瑞利智(CedarBough Saeji)形象得将韩舞翻跳称作一种borrowed national bodies。 本次播客我们特别邀请了毛宁老师和大家分享她从2016年以来的舞蹈经历。一起探讨她和她所在的孙子团是如何以韩舞翻跳这样的embodied身体表达形式去参与全球化,又如何将作为一种全球化身体语言的韩舞通过她们的“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融入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的成都的城市空间里。 嘉宾介绍: 何彦霄:“理解流行文化”课程讲师,芝加哥大学博士在读。这一年来,作为一种“K-pop翻研”,以“希伊韩”为笔名向国内读者介绍美国学者对韩流的研究与反思 毛宁:孙子团创始人之一 韩国stage k宝儿篇冠军、东方卫视舞者十强、了不起舞社十强选手 苏恺晴:“学习、知识与权力”课程的讲师、夏威夷大学玛诺阿分校政治学在读硕士 耿绮绮:韩国旅游发展局成都办事处、韩流文化负责人 陈伟豪:aka DAIV,韩国弘益大学硕士,潮流艺术家、插画师、涂鸦写手 03:22 嘉宾介绍: 孙子团毛宁老师 07:34 用舞蹈作为身体表达vs. 语言文字表达, 以及延伸出的身体心灵二元论 10:37 嘉宾介绍: 韩国旅游局耿老师 12:40 孙子团基本状况介绍及创始缘起 19:31 孙子团早期公演活动 23:31 kpop和美国街舞的区别 26:03 “限韩令”与孙子团早期发展 28:55 代表中国参加顶级kpop比赛Stage K 33:34 和韩国女团同台表演,“和偶像一起成长” 35:35 成都作为立足点: 包容性、休闲、历史文化 37:11 组织KDC韩舞翻跳大赛 41:10 kpop本土化,通过编舞把成都介绍给大家 41:56 成都路演 考街头艺人证 44:07 欧美粉丝的认可、鼓励 45:05 与国外舞团的交流 45:50 舞蹈对生活、工作、性格、人生重要决策的影响 49:31 参加优酷综艺《了不起的舞社》和爱豆互动的体验 53:16 对未来的展望:原创、二创、翻跳 55:17 为什么《酒神》会成为翻跳代表作 56:51 kpop《酒神》与古希腊酒神文化 58:08 翻跳作品《黑天鹅》 60:07 女性身体翻跳男团舞:性别对编舞的影响 62:05 夏威夷草裙舞:由文化反抗、宗教仪式到观赏性、娱乐性舞蹈 66:10 舞蹈在不同空间的复制与再创造 67:06 全球化= 同质化? 全球化vs本土文化 孙子团翻跳跨越global vs local的二元 68:02 用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身体去对抗全球化、同质化 69:38 “I eat, therefore I am.“ 71:25 孙子团对舞蹈的改编,删除空翻、托举等高难度动作,加强肌肉锻炼 72:25 演出强调观赏性, 比赛强调动作质感、舞蹈结构 73:16 “We have a lot to learn from pop culture. ” 延伸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DAVgGn2jZh-jbTXYxgza4g
- S3E05| 上海何以为上海 —— 以公共史学角度捍卫我们的城市
上海何以为上海?近些年来,人们对城市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加深,但“公共史学”作为一门系统探索城市历史的学科在国内还鲜少被提及。”上海“的名头从何而来?老建筑打卡的网红经济热潮下有何隐喻?街巷之间的历史,由名人和胜利者书写,还是由民众讲述?本期节目,我们希望通过探讨公共史学的方法论与实践,为生活在原子化社会中的我们带来一种关心城市、关心身边的方法。 嘉宾介绍: 袁立豪: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留学生通讯社“麦迪讯”主编。学术兴趣主要在跨国文化交流史、公共历史等领域,曾担任唯理”公共史学导论——上海城市历史的研究与实践“线上课程讲师,参与威斯康星大学中国学人历史研究。 本期您将听到: 02:34 开场介绍 03:00 嘉宾介绍 04:35 公共史学包含什么?内容与方法 06:20 学习公共史学的契机 08:50 在上海,我们如何对社区历史和文化的追溯与保存? 11:50 公共史学如何解决现存的一些文化流失的问题? 14:50 中国公共史学历史发展的脉络 17:50 人民的历史:the voice of minority group 22:05 上海的老兵聚集之地:他们的记忆与秘密 26:50 公共史学的范畴 35:36 ”上海”其名源头何在? 42:35 研究公共史学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方法 46:20 从关心身边做起,如何实践? 52:36 公共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历史重要性怎么来? 52:50 将上海公共历史作成一门课程的体会 01:02:50 我们如何以公共史学作为一种方法,检视我们的生活? 01:11:20 广东人,最早的上海人? 01:14:24 结语:关心当下的历史,及其在人身上的作用
- S3E04| 当空气振动:合唱与共鸣
合唱——一群人唱歌,不仅在空间上将个体联系在一起,更能在区隔、苦难、暴力之间,产生连接感与力量感。合唱是一种独特的媒介,也是一门谦让的艺术;它唱音乐,也在唱生活、文化、 情感、故事。合唱是如何诞生的?合唱与性别、社会的关系是如何的?我们为什么需要合唱?本期节目,我们希望能呈现合唱独特的魅力,也期待在合唱中个体与个体汇聚在一起,在歌唱中彼此抚慰。 嘉宾介绍: 吕远哲:美国西北大学音乐教育合唱指挥方向本科生,大学东亚无伴奏合唱团Treblemakers Acappella 现任成员/前副音乐指导,唯理中国第22期线上课程讲师。在合唱团有16年演唱经历,接触并体验了不同种类的合唱团。 沈逸媛:杭州小学音乐教师,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美声演唱方向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读,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现任女高音声部成员,14年合唱团训练经历。 本期您将听到: 01:33 开场介绍 02:33 嘉宾介绍 03:45 与合唱结缘,对合唱最初的认知 09:05 合唱队的分类及做区分的原因 12:47. 合唱的历史 13:59 合唱的声部与性别、性少数群体的关系 16:52 合唱的环境里如何唱得准,及在其中的体验 22:16 在合唱团里和其他的歌者的关系是如何的 28:23 印象深刻的合唱演出 30:20 家长对参加合唱队的看法意见 33:10 合唱为什么可以越来越火,如何看待这个变化? 45:04 合唱与社会的关系 48:40 合唱曲目类型 53:43 合唱这个媒介的特殊之处在哪里 58:38 如何演唱自己不熟悉的语言的歌曲? 67:42 演唱不同语言作品的感觉 75:27 从指挥的角度感受合唱 77:18 合唱带来的群体性与力量感 85:04 疫情期间和疫情之后的合唱 97:16 为什么这个世界需要合唱? 103:45 独具意义的合唱作品分享
- S3E03 | wuli的历史与昨天:漫谈韩国民族主义
本期节目的灵感来源于唯理对谈的第一季第一期节目。在2019年初,世界民族主义思潮崛起,对谈曾探讨过中国的民族建构和认知。三年多过去,世界从前疫情时代变成了后疫情时代,川普离任,而东亚的“韩式川普”尹锡悦凭借对性别民族等问题的立场在今年赢得了大选。在社交媒体激烈的争论中,我们是否可以感受到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继续扩散的信号?这期节目,我们将从朝鲜王朝的历史开始,追根溯源韩国的民族主义,在韩国的文化和外交中解构出韩国在东亚社会里的独特发展道路。 嘉宾介绍: 权小星:东方卫视国际部资深编导、前驻韩记者,播客节目东亚观察局主播 任致均: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研究主题为基于韩人日记与行旅文学,重新构建早期现代东亚世界的信息流转与处理 0:43 开场介绍 1:59 嘉宾介绍 4:49 民族主义的定义是什么? 6:28 所谓民族主义定义忽视的部分 9:31 中朝的外交关系是怎样的? 11:59 朝鲜人是否认为自己是中原文化的继承者? 15:22 韩国人对历史的看法(韩国人普遍的历史教育观) 22:49 近代地缘政治局势如何塑造了韩国? 28:14 韩国如何加入到了现代民族主义的潮流中?(日本入侵对韩国的影响) 30:26 韩国如何在后殖民时代建立起真正由韩民族主导的社会秩序? 45:25 军政府时期的民族主义政策 54:47 现代韩国的历史(汉文,儒家)教育是怎样的? 62:31 在首尔大学交换的体验/在韩国大学读书和工作的感受(韩国对美国的民族主义感情?) 83:29 韩国文化输出(k-pop)有民族主义特点吗? 87:52 韩国与中国的文化之争:韩服、泡菜、偷国 94:01 结语:从尹锡悦当选演说词看韩国的独特性
- S3E02|威尔史密斯之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有点冒犯”的喜剧
听众朋友大家好,立夏将至,唯理对谈第三季又和大家见面了!奥斯卡颁奖礼上威尔史密斯的一巴掌把自己扇出了未来十年的奥斯卡,这期我们邀请了邵天宇、冯贺、马玢和邢淅璇几位从事不同形式喜剧的嘉宾,从奥斯卡掌掴事件谈起,讨论喜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中“冒犯“的社会红线在哪里?不同形式喜剧包括脱口秀、相声的存在到底有啥意义?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喜剧?喜剧怎样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本期关注的问题: 为什么“冒犯”会成为喜剧的一种表现形式? 谁有权利感到“被冒犯”?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当爸爸“ 为什么我们需要“被冒犯的”喜剧 喜剧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 本期您将听到: 02:23 嘉宾介绍 05:40 开场引题:奥斯卡掌掴事件 07:44 “冒犯”为什么会成为喜剧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个“冒犯”的 边界在哪里? 09:20 什么是相声中的“包袱”、“现挂”、“砸挂”? 10:50 目前的行业内,是否有默认的“玩笑”不可以开? 15:14 作为一个喜剧演员,要如何把握“玩笑”的尺度? 19:10 相声演员与观众“身份”的变化及影响 26:00 谁有权利决定某人是否“被冒犯”? 35:00 作为“冒犯”的包袱,引人发笑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36:00 口音梗和种族梗为什么“格外”好笑? 39:00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点冒犯”的喜剧? 46:00 N-word、Chi-word与刻板印象的价值判断 71:00 在脱口秀中,“伦理”是怎么运作的?为什么大家喜欢”当爸爸”?中国大陆外是否有“伦理梗”的喜剧表演? 73:00 喜剧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76:00 喜剧可以作为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吗? 81:00 一些脱口秀推销
- S3E01|观察、仪式、他者:人类学田野的非浪漫叙事
随着项飙老师社交媒体上的出圈,人类学也从学术殿堂走入了人们日常的谈论话题中。但是社会大众对于人类学似乎有一种闲云野鹤的浪漫化想象,认为人类学工作是一种不停游历于各地的“田园”生活。到底什么是人类学?人类学在研究哪些事物?我们为什么需要专业的“人类学者”?为了解决这些大众对人类学常见的困惑,我们想通过这期博客,和大家一起聊聊人类学、“田野”和人类学伦理问题,为人类学祛一些魅,解开其神秘的面纱。 本期关注的问题: “人类学”出圈的背后原因几何? 什么是“田野”? 人类学家的具体工作是怎么样的? 中美人类学田野形式以及研究方向的异同 人人都可以做田野调查吗?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身份转换 本期唯理对谈录制于北京时间2月26日下午,我们邀请到了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原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Allen,一起聊一聊什么是人类学,真实的“人类学家”的生活。 本期您将听到: 00:58 开场引题: 闲云野鹤浪漫化想象——人类学去魅 02:00 嘉宾介绍 03:21 人类学“出圈”背后原因几何? 07:30 近年来,人类学学生对本专业看法是如何变化的? 09:30 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民俗志的区别 15:30 人类学家在田野里真实的一天 23:30 在实践中,如何开启一次田野调查?如何与调查对象更好地交流? 32:40 为什么选择做人类学田野调查?如何选择研究主题和田野的? 42:00 田野要遵循一些什么原则?田野调查的伦理有哪些? 50:00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关系是什么?谁是知识生产者? 53:00 美国与中国人类学田野形式以及研究方向的异同 66:10 人人都可以做田野调查吗?是不是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人类学家? 74:00 人类学的微观调查和宏观视野 90:00 少数民族的“民俗志”与“人类学家” 105:00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身份转换
- S2E08|有关“帝国”的想象
S2E08|有关“帝国”的想象 by Veritas China
- S2E07|巴以冲突的前世今生(pt.1)
2021年斋月以来,巴以冲突矛盾不断升级。5月10日,部分巴勒斯坦人因不满以色列庆祝“耶路撒冷日”,最终引起冲突升级,暴力事件在东耶路撒冷和西岸频频发生,巴以冲突再一次登上了国际新闻的头条。这次冲突与以往冲突有何不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为什么冲突不断?这是一场有关宗教的冲突,抑或是地缘政治的博弈,还是说问题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 再往这场冲突的本质挖掘,“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地区是如何在地中海东岸一片狭小的地区被人为建构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两个词语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政治和宗教意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犹太人与以色列之间紧密的联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犹太复国主义为何遭受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原住民的反感? 唯理对谈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分由三期节目,为听众详细梳理巴以冲突的前世今生,讲述一场冲突背后暗含的歧视、移民与身份的故事。这个系列的第一期,聚焦犹太复国主义在欧洲的缘起,由耶鲁大学政治系博士生白云鹏主持。一同参与讨论的还有来自牛津大学中东研究项目的博士学生史雨然,和我们共同聚焦以下问题: 五月巴以冲突的历史原因 大流亡对犹太人身份认同感的影响 法国“德雷福斯”冤案 犹太复国主义(锡安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巴勒斯坦地区土地生产资料的争端 时间线: 01:35 嘉宾介绍 03:27 五月巴以冲突原因 06:19 历史原因 08:48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人定居原因 宗教:称耶路撒冷为“应许之地” 历史上:第二圣殿被毁 15:12 大流亡对犹太人身份认同的影响 17:49 历史上对犹太人的“驱逐” 19:37 19世纪末,法国“德雷福斯”冤案 22:35 犹太人应对“歧视”的三种态度 27:07 犹太复国主义(锡安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开始:意识形态 发展:在哪里定居? 英国政府的支持 犹太人的国家与犹太国家的区别 35:49 复国主义前居住在耶路撒冷附近的犹太人的看法 41:36 “复国”的发展 45:00 三次大规模移民引起的冲突 48:32 “土地”生产资料的争端
- S2E06|亚裔历史、刻板印象与反亚裔歧视:思考与行动
2021年3月,一名白人男性在波特兰大3家按摩店枪击多人,造成包括六名亚裔女性在内的8人死亡,这一事件使针对亚裔的歧视与仇恨再次进入全美国性的讨论视角。尽管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亚裔美国人权利运动推进建构了泛亚的身份认同感,但相对于其他少数族裔歧视而言,亚裔仇恨似乎并不在美国媒体主流讨论的范围内,且亚裔内部多样性及亚裔媒体叙事的缺失也使亚裔群体内部缺乏凝聚力。 本次对谈中,我们有幸请到了背景各异的四位嘉宾。他们中有研究美国亚裔移民史和苏格兰华裔的学者,也有美国高校亚裔平权运动、与芝加哥反亚裔仇恨的组织者。他们将结合自身背景,讨论关于亚裔美国人的移民历史、形象建构、和舆论态度。本期探讨的核心问题如下: 在公共语境中,对于亚裔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建立、传播、被内化或被反抗的?为什么亚裔需要通过仇恨犯罪来证明本群体是受害者?有何更好的解决方法?美国有哪些法案或历史对我们了解亚裔仇恨有帮助?高等研究机构对亚裔美国人历史的教学存在不足是何原因?建立对亚裔的研究机构又是出于何目的?亚裔多元性对平权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如何团结亚裔?如何凝聚各受到歧视的少数群体?亚裔女性的双重歧视如何形成?未来,我们可以对亚裔社区抱有什么期望? Timeline: 2:31 主题介绍 美国的亚裔仇恨 3:26 嘉宾介绍 7:50 亚特兰大地区的枪击案件前后美国媒体对亚裔叙述的转变 10:30 在公共语境中,亚裔通常并被包括在People of colour中。 14:32 亚裔的少数模范形象的刻板印象 亚裔内部的多元化 16:42 为什么亚裔希望通过仇恨犯罪来证明自己是受害者? 是否存在更好的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17:24 美国警察系统问题 更好的普法教育,法律机制,社工活动 22:45 “亚裔”词语的出现 25:42 亚裔多元性的产生 亚裔多元性对平权问题的影响 美国:对移民美国的方式不同: 高学历 越南战争 墨西哥人口走私 英语水平 肤色深浅等 美国之外:英国:通常将印度、巴基斯坦为一类 东南亚等为一类 华裔:早期基本来自香港 34:17 亚裔的移民潮 华裔:1882年排华法案前; 排行法案废止; 废止配额入境; 38:40 群众对亚裔移民史的了解,学校对亚裔美国历史学习的要求 西方对少数族裔历史的规训 举例:傅满洲和真实的亚裔人研究的侧重 47:38 亚裔作为“哑裔”的刻板印象怎么形成?现实生活是否符合这种刻板印象? 57:00 亚裔对种族歧视的反抗历史 * 60:00 陈果仁案介绍 63:51 亚裔“散装”的一线观察原因 文化原因:菲律宾裔更易融入 游行:一个群体疗伤的过程 75:00 亚洲语言的多样化 亚裔媒体的缺乏 79:12 组织活动过程中,如何凝聚各少数群体的过程 82:44 唯一的敌人:种族歧视; 但各种族同时有各自不同的背景 85:54 少数群体可以无限细分,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举例:华裔的细分 89:35 种族与女性的影响 亚裔女性的双重歧视如何形成 91:00 文学作品影响,片面化的标签 另一个“种族的三角理论” 93:42 亚裔女性在主流文化歧视 97:06 配给法案:亚裔女性的政治旗帜 100:37 对未来亚裔社区的期望 草根活动的困境,更多的关注于教育 活动参与者的困惑 111:01 个体能力的发光让社会组织更好 116:02 社会工作的实践性
- S2E05|“两个美国”:美国政治极化的多学科思考
2021年中,随着疫苗接种在美国民众中逐渐铺开,我们似乎可以见到漫长疫情的尽头。然而,疫情的好转并未给美国政治加剧的极化带来转机。两党在疫情防护、疫苗有效性、经济刺激方案和前任总统功过等关键问题上都愈发背道而驰。在阴谋论与人身攻击充斥美国政治的今天,我们似乎进入了“后真相时代”的危机模式中。 本期节目中,唯理对谈邀请到了四位美国政治研究者,对美国的政治极化现象以及可能的成因进行了讨论,并提供了不同学科视角的理论模型来进行分析。 2:50 嘉宾简介 6:35 美国政治“极化”的过程:民主、共和两党简史 13:50政治极化的对选民和国会的影响 17:30关于政治极化的模型 22:10美国大选结果愈发接近是极化的一种表现吗? 25:30 身份认同、政治议题与政治极化的关系 37:45 个人在群体中的极化 42:00 社交媒体对政治极化的影响 62:00 政治极化是对美国民主政治的挑战吗? 65:30 关于政治极化,政治科学学者可以关注什么样的问题? 67:20 中间选民理论有什么问题? 78:00 当前的“后真相时代”危机与历史中的危机有何不同? 嘉宾:曹起曈,Shelly,钱聿杰,王浩岚 编辑:Shuhan,思骋 主持:杉 剪辑:陈诞喆
- S2E04|当我们在谈论“社会科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本期节目中,唯理对谈邀请到了核心课程的四位讲师,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讨论了社会科学领域中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交叉与边界,以及对因果关系的探讨。由于原节目在clubhouse上进行,因此在节目结尾有参会者提问环节。 嘉宾简介: 曹起瞳: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生 白云鹏: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生 陆子奇: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生 计时雨:康奈尔大学社会学博士生 03:05 嘉宾自我介绍 06:00 各学校本科核心课程介绍:因果推断为主,定量方法为基础,定性分析为辅的课程设置 因为意大利而讨厌了原本喜欢的交响乐?半夜两天爬起来和同伴看星星? 讨厌的画画课帮助我在毕业后对构图恍然大悟?用烤派做定量分析? 15:50 为什么社会科学方法论很重要? 从让人无所适从的新闻标题到基本信息推断方法 面对纷杂的信息,形成自己对世界的approach 20:30以案例为主的社科方法 21:05 知乎上的讨论合理吗? 24:45非裔美国人犯罪率高所以该被歧视?女棋手天生不如男棋手? 隐藏在因果链后的社会结构因素 27:20 谈谈设计这门课程的核心思路 自然科学家的疑惑:社会科学如何控制变量? 30:00 我们的平时的假设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被justify? 31:40 实验在社科中的应用 实验组和控制组中改变候选人的种族身份会对其支持率有何影响? 如何研究扶贫政策在群体上的效果? 34:30 实验的优势与问题 36:00 需要预判会影响社科实验的变量 提前建构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 37:45 实验结果的可应用性、外部有效性、可操作性及伦理性 39:55 natural experiment:如何用observational data 建立因果关系? 41:25 实验的反复试错性; 43:25 实验的发表 pre-register是什么?为什么实验需要pre-register? 45:45 刊登得到null result的文章有意义吗? 47:20 社科研究实验的解释性和预测性:实验的可靠性是如何保证的? 51:40 实验噪音 53:00 实验结果、数据、直觉与公众反馈 58:05 用数据去做因果但与现实不符的话,也可以吗? 1:00:00 社科可以怎样借鉴机器学习的因果研究? 1:02:00 社科需要讲清楚更多因果研究背后的逻辑 1:07:45对问题以精确语言描述以推动学术边界,细分大理论并由数据填充 1:08:30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定性较为deductive而定量是statistical inductive;定量研究的causal steps较少 1:11:00 定量研究最大的优势是解决selection bias 1:13:20 做定性研究时的insight是可以被重视因果推断的定量研究支持的;可以告诉我们数据是否在历史进程中这么work的; 1:21:31 因果推断与市场和政策的关系 1:24:58 研究的不同价值与种类 1:29:30 许多研究不一定是政策导向型 1:30:00一些Q&A
- S2E03|中国与西方古典历史研究
本期节目的灵感来自于唯理中国第23期线上课程:“古代希腊与中国”。在一小时的节目中,课程讲师、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古代历史博士郑惠中将带领我们探索中西古史比较的研究内容,比较的方法论,中国与希腊古典宗教和文学的异同,及比较历史研究中的大问题。 在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 4:00 中西古史比较的研究内容 6:00 比较作为一种方法而非目的 15:00 雅斯贝斯的“轴心理论”及其批评 17:50 学习、阅读甲骨文的体验 19:45 古代中国与希腊对神的想象区别 22:00 史诗中的人文关怀 26:00 开脑洞形式的想象作业和分析性的作业有什么异同? 28:00 学生的脑洞分享 31:35 教诲、思想和理论之间的差异 34:30 对知识来源的控制,古代祭祀传统 41:40 诗经可以被看作史诗吗? 47:25 比较历史研究中的“大问题”:对历史的定义的变化 51:45 古代哲学家会如何看待播客、对谈的形式? 嘉宾简介: 郑惠中,UC Santa Barbara 古代历史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古代希腊史和中西古史比较,学术兴趣包括历史编纂学,民族志,古典文学和语言,中西交流与古代丝绸之路等。曾在美国大学担任希腊罗马历史、中国历史、世界通史、古希腊神话等课程的助教,参加过在意大利和希腊开展的考古活动,热衷于学习语言和旅游。 参与对话的两位朋友: Eugenia,Smith College比较文学与翻译专业学生,唯理第23期线上课程助教 Yuki,Zoom High School学生,唯理第23期线上课程学员
- S2E02|中国疫情治理:国家能力、数字监控和政企联系
2020年的末尾与2021年的开头,中国四省多地由于疫情再次进入战时状态,人们稍事放松的神经再次被拉紧,随之而来的是公共交通停运、大规模核酸测试、重点区域封锁等大规模疫情防控升级措施。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似乎已经对这样的运动式治理习以为常,不知不觉当中,一旦有疫情发生,我们习惯于交出个人隐私和生活便利来换取对病毒的控制。疫情事实上给予了国家延伸其权力触角、进一步监视和掌控其公民的机会,而科技企业的参与更是让国家丰富了监控技术手段。个人行踪追踪、算法确定感染风险、出行离不开微信和支付宝等手机程序,这些都已然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日常。 如何评价中国在过去一年的疫情治理表现?文化因素对疫情防控是否有影响?国家能力和疫情治理的联系是什么?中国运动式治理疫情的方式是如何产生的?防疫工作如何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健康码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种标准和符号?为何有健康码和行程码两套重复的系统同时存在?地方政府与科技企业如何互相依存?既然国家的数字监控能力如此强大, 为何疫情爆发初期的武汉仍有官员瞒报和不作为现象?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香港大学博士候选人康思勤和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候选人黄靖洋,来共同检索和反思中国疫情治理的思路、国家能力建设与疫情治理的联系、监视社会的构建以及科技企业与政府的种种联系。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中,你将听到: 4:00 哪些国家疫情防控做得比较好,它们有哪些共性? 9:00 文化因素对疫情防控是否重要? 11:30 政治信任的种类及其对以及对防疫效果的影响 19:50 回顾中国大陆的抗疫措施,国家能力建设 24:40 防疫工作如何帮助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30:00 今日的运动式治理与过去的群众运动有何区别? 35:45 科技企业、恐袭事件、大型活动对监控社会的贡献 47:20 健康码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种标准和符号? 51:30 条块关系和基层政府对“行程卡”推广的影响 59:30 长期运动式治理带来的倦怠 61:30 国家治理与科技企业的依存关系 73:05 本次疫情防控的记忆会保留下什么? 81:45 健康码对人际关系、信任的损害;治理如何变得更刚性 91:10 推荐环节 提及的学者及作品: 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Mao's Invisible Hand》 阿甘本(Giorgio Agamben): 《State of Exception》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民族-国家与暴力》
- S2E01|亚裔和拉美裔移民:关于身份的政治想象
2020年12月14日,美国各州的选举人团将正式选出第59届美国总统,标志着本次美国大选正式落下帷幕。新一季的首期唯理对谈,我们将与林垚(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耶鲁法学院在读)及夕岸(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两位广泛关注公共议题并且在华语世界积极发声的嘉宾,探讨大选中的种族和移民问题。 选前预测中,人们普遍认为拉丁裔人口和投票率的上升有助于拜登拿下关键摇摆州。选后数据表明,尽管佛罗里达州内的多个拉丁裔聚集区的选民对民主党候选人的支持率不及上届大选,但却成功帮助拜登赢得多年来支持共和党的亚利桑那州。 另一方面,华裔选民中的分歧丝毫不亚于拉丁裔。华语世界自特朗普2015年宣布竞选以来便有强烈的“挺川”群体,而民主党在年轻华裔群体中亦不乏激进支持者,他们往往走在BLM等种族平权运动的前线。 在美国政治中有重要影响的“拉丁裔”身份是如何被建构的?拉丁裔内部有怎样的分歧?这种分歧又如何影响到拉丁裔以外更广泛的政治讨论?为何部分华裔移民选择力挺特朗普?为何年轻华裔比他们的父辈更为激进?跨代际的沟通何以可能?关于移民的讨论是否可以取得跨国界和跨文化的共情? 移民问题与种族问题紧密相关,亦是两党关注的焦点。林垚老师通过自己参与的一场移民官司解释“合法移民”这一身份是如何被构建的,夕岸老师则分析了移民问题中跨族裔沟通的困难和出路。 本期您将听到: 3:00 奥巴马对本次大选中拉丁裔“跑票”现象的解读正确吗? 8:40 肤色对于拉丁裔的身份认同的影响 12:25 拉丁裔内部的肤色问题如何影响到非拉丁裔的政治立场 15:20 地方媒体的衰落如何给了假新闻空间 19:20 目前社交媒体应对假新闻方法的局限 20:35 前共产主义国家移民的心理分析 26:14 进步派在人权问题上的窘迫 35:00 移民和BLM运动之间的关系 42:25 亚裔二代移民的左转以及跨代际沟通 48:50 拉丁裔和黑裔之间有相似的经历,但是否存在政治上的团结? 56:20 共和党的种族政策变迁 1:02:40 如何评价民主党移民政策 1:10:30 “合法移民”身份是如何被建构的 1:20:30 面向反移民群体的说服策略 1:24:30 媒体的移民想象的局限 编辑:赵胤光,钟思骋 主持:钟思骋 嘉宾:林垚,夕岸 剪辑:陈诞喆
- Episode 6: 对谈黄西:跨越国界的脱口秀和喜剧文化
脱口秀作为一种喜剧表演形式,在欧美社会和亚洲社会中都广泛流行,并在不同的文化中生长出不同的姿态。本期唯理对谈有幸邀请到著名喜剧演员黄西(Joe Wong)和大家一起探讨他在中美两国不同背景下的表演经历和相关思考。 黄西90年代来到美国求学,在获得生化博士学位后出人意料地走进了喜剧/脱口秀这门行业。从2009年登上Letterman秀,2010年受邀在美国电者年会(RTCA)上表演,黄西先后多次登上《艾伦·狄珍妮秀》(The Ellen DeGeneres Show)、《斯蒂芬·科尔伯特晚间秀》(The Late Show with Stephen Colbert)等舞台,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成功走上美国主流脱口秀舞台的华裔演员。在过去几年中,黄西也参与了许多中国电视节目,并主持了一档央视综艺节目《是真的吗》,获得了很大关注。 黄西拥有十分独特的个人喜剧风格,他的段子通常幽默而内敛。善于运用留白和双关的他总能让观众在片刻的思考后,被他充满层次的幽默感染。黄西时常结合美国热点议题和文化现象讲段子;同时,作为一代华人移民,他认为自己有着让美国主流社会倾听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和想法的使命感,因此他也时常在演出中讲述美国华裔移民的故事,让这个群体变得可见,使他们声音被主流社会所知。 在这期节目中你将听到: 1:30 黄西在(国内)电视节目上讲脱口秀与平时线下剧场表演时,内容和风格上是否会不同? 5:40 与其他亚裔脱口秀演员相比,黄西谈论族裔问题时有什么不同?脱口秀表演者的社会角色是什么? 10:40 在美国生活多年后,黄西如何在自己的脱口秀表演中参与(美国)公共社会议题的讨论? 15:20 黄西是如何理解喜剧中的“冒犯”(offensiveness)的?以及“冒犯”作为一种修辞如何具有双重性? 其边界又是什么? 22:00 如何看待美国喜剧行业内的「撤销文化」(cancel culture) 26:20 国内外观众的幽默感和笑点的异同及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差异,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受众的喜剧口味差异。 36:10 父权社会下的男女性别角色(gender role)如何影响亚裔男性和亚裔女性在美国的生存境遇? 41:00 黄西认为在美国的主流社会中,缺少亚裔的声音,亚裔应该寻求更多渠道呈现多样的representations 42: 20 对比非裔美国人和华裔在美国文化中的representation。如何理解“同样作为少数群体,黑人被作为美国社会的底层,华人被作为美国社会的他者”的理论?少数族裔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对于解决美国种族问题有何启示? 47:40 黄西倡导华人应该在英文主流平台上多发声,在英文社群中形成和微博、微信(国内主流媒体)上这样的紧密联系的社群。 49:45 Andrew Yang(安德鲁·杨)的竞选口号中 “Make American think harder.(MATH)”中的幽默感。 主持人 Yi 巴黎政治学院/伯克利本科双学位在读,政治学及法律研究专业 Lucy 社会学专业,辅修哲学和教育学 制作 唯理对谈节目组 监制、校对: Lucy、 苏特琴 剪辑 R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