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13 李哲楠:如何成为产业导师,产教融合背景下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德国经验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迎来了「EducationPlus职业教育50位人物访谈」的第13期,本期的嘉宾是来自德国CDB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及总经理,李哲楠先生。 我国产教融合发展到现阶段,企业方已经有了比较强的动力,认识到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那么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做”。“企业导师”是学生的直接指导者,培养一支有工作经验、具备教学指导能力的企业导师队伍,个人认为,是提升产教融合质量和深度的当务之急、关键之举;一方面,只有建立了高质量的导师团队,企业培训质量才有保障;另一方面,也会激励拥有资质的企业导师积极承担教学指导任务。目前我国产教融合对于企业导师的聘任条件大多注重学历和工作年限等方面,而对于这些专业员工是否具备教学和学生指导能力未做具体要求;同时也缺少企业导师专业化培养体系。这是我目前重点关注的方向,借鉴德国成熟经验,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块化企业导师培养方案。
- Vol.12 甘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标准的解题思路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迎来了「EducationPlus职业教育50位人物访谈」的第12期,本期的嘉宾是来自德世爱普认证(上海)有限公司的教育事业部负责人,甘漫女士。 如何构建职业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众多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工业生产和公共管理领域的质量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TQM)和以标准为基础的ISO9000管理思想对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国际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标准ISO29990与ISO21001为 WTO 后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通用参考标准,其质量标准所包涵的理念与内涵代表了现代国际职业教育与管理的发展方向。
- Vol.11 周亚西:德累斯顿芯片学院,30年双元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迎来了「EducationPlus职业教育50位人物访谈」的第11期,本期的嘉宾是来自苏州职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德国课程教育总监,周亚西博士。 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基础,一直以来占据全球半导体产品超过80%的销售额,被誉为“工业粮食”。未来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子化、自动化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5G 等新兴领域的不断扩展,集成电路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将不断延伸。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要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这对集成电路这类先进制造行业的职业教育意义重大。
- Vol.10 熊火金: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术化与我国的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迎来了「EducationPlus职业教育50位人物访谈」的第十期,本期嘉宾是德国赋优(F+U)教育集团的国际项目(亚洲)主管,熊火金博士。 职业教育学术化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新趋势。一方面,一些职业院校层次升格,与高等教育融合,形成学术化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那些尚未升格的院校被归为非学术化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学术化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即发展模式上,之前的教育类型化均质发展让位于垂直差异化发展;自我认知上,非学术化的职业教育被归于学术教育的“补充”,只能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适合流水线上单一岗位要求的简单培训。其带来的启示是,类型化发展需要注意高等教育层次上的垂直差异,重视非学术化职业教育的预备功能。
- Vol.9 程蕾:来源于工业,服务于工业的德国客尼技术教育集团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迎来了「EducationPlus职业教育50位人物访谈」的第九期,本期的嘉宾是来自德国客尼技术教育集团的程蕾女士。 秉承“来源于工业,服务于工业”的理念,客尼目前为全球80多个国家超过70000家企业、学校、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教育资源与专业服务。近年来,客尼集团与中国职业院校和企业广泛开展国际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与工业4.0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本土化经验并建立了强大的合作伙伴网络。随着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商务厅承办的2021年跨国公司投资年会的落幕,作为广东省重点德企引进项目,德国客尼集团正式成立其在华全资子公司-客尼教育科技(广州)有限责任公司并进驻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广东省广州市。客尼中国团队是一支年轻、专业并充满活力的团队,相信未来将会把更多的德国原版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到中国。为了响应听众们的要求,我们与 Lucia 相约 Edu 人物访谈,Lucia非常认真细致地准备了这份访谈提纲,在2022年上海疫情逐步转好的5月的一个下午,我们进行了一场深入的访谈。在她高密度又流畅的专业介绍中可以看出她丰富的实践经验与非常敬业的工作态度,在这一期的访谈文章里,你会了解她职业生涯的缘起,她本人从不断实践中对本土化的理解也将为你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所以,我们想要把这场访谈,用文字的形式展现给我们的读者朋友。
- Vol.8 Michael Dietrich:新能源领域——”就业创造机器“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迎来了/EducationPlus职业教育50位人物访谈/的第八期,本期是EducationPlus进行三方对话的第一次尝试,十分感谢我们的两位嘉宾,他们分别是深圳风向标教育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王玉彪先生。以及德国leXsolar的联合创始人兼CEO,Michael Dietrich先生。
- Vol.7 倪荣刚:智转数改产业升级背景下机器人领域全产业链条人才培养的探索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迎来了「EducationPlus职业教育50位人物访谈」的第七期,本期嘉宾是北京思灵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总监,倪荣刚先生。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与机器人技术加速融合的背景下,加紧谋划布局机器人产业正当其时。如何建立起校企之间的人才培养协调机制?如何将企业自身的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转化为教学培养?如何帮助学校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yoyo带着这些问题,和倪荣刚先生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时间轴」 0:45 倪荣刚先生自我介绍 3:18 思灵机器人的德国背景以及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 4:58 思灵机器人在中国的主力产品线 5:45 思灵机器人未来是如何布局A1产业 7:04 思灵机器人如何规划相关的项目落地 8:05 机器人产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如何分类 9:38 机器人研发与应用岗位成为就业新选择,这种就业情况意味着哪些改变 11:25 思灵在构建机器人新型应用领域人才培养体系这块如何保持独自身特的竞争力 12:05 如何看待国家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3:00 思灵如何在国内探索合作共赢的道路 19:06 思灵未来有没有计划加入工业机器人1+X职业技能评价 20:18 人工智能是否能在未来完全替代人力劳动,人工智能产业在人才协作培养方面将发生什么样的转变 23:04 对于在国内的职业院校的机器人专业的学生,如果想进入大型智能制造企业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25:32 针对机器人专业的职业教育规划的建议 29:36 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政府部门与学校现阶段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31:10 企业面临哪些挑战 「本期人物」 主播 | Yoyo Li 嘉宾 | 倪荣刚 「后期人员」 采访提纲 | Xu Huang、Amy Li 文案 | Xu Huang、Yoyo Li 排版 | Robin Wei 视觉设计 | Robin Wei 音频剪辑 | Robin Wei 「SongList」: Blue Wednesday-90's Kid
- Vol.6 邵鑫:由数量时代转向质量时代的知识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
各位听众大家好~ 今天我们迎来了「EducationPlus职业教育50位人物访谈」的第六期,本期嘉宾是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项目中心中方副主任,邵鑫先生。 他曾长期任职于世界500强生产服务企业,2年海外工作经验与4年制造业工作经验;他长期为上海大型国企指导实施智能制造改革方案;他在制定智能制造战略咨询、数字化改造解决方案、工业4.0人才梯度培养体系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多年美资企业精益生产、产品研发、团队管理,以及跨国项目管理经验让他在工业4.0,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领域为超过10家企业提供战略咨询、体系评估服务。 2021年国家“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截至2021年7月,全国共升格、合并成立设置32所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本科如何探索服务地方或行业经济建设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产业界围绕产业与技术变革中的核心要素有哪些?如何构建新型的学校和产业之间的协作育人关系?带着这些问题,邵鑫先生带着我们来探讨如何由数量时代转向质量时代的知识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 「时间轴」 1:28 邵鑫先生的自我介绍 2:23 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智能制造项目中心 7:00 对于 “产学间断层”的看法 11:00 制造企业在人才结构上是如何分层的 12:20 企业智能制造项目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的内容 14:40 上海交大弗劳恩霍夫智能制造项目中心如何帮助合作伙伴搭建企业人才需求和建立培训体系 16:32 上海交大弗劳恩霍夫智能制造项目中心在工业4.0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23:35 在关于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方面上海交大弗劳恩霍夫智能制造项目中心有哪些规划和布局 28:15 在制造业领域技术工人如何避免被机器替代 30:30 上海交大弗劳恩霍夫智能制造项目中心如何将创新思维引入企业战略以及管理思维变革中的? 36:10 结束语 「本期人物」 主播 | Yoyo 嘉宾 | 邵鑫 「后期人员」 脚本大纲 | Xu Huang 海报设计 | Robin W 音频剪辑 | Robin W 「SongList」: Sapajou Intención
- Vol.5 张耀文:塑造工作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和本土化的变革旅程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迎来了「EducationPlus职业教育50位人物访谈」的第五期,本期嘉宾是来自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经理,张耀文先生。 张耀文先生在中德职业教育领域拥有超过10余年政府双边非盈利项目和国际服务咨询项目策划、实施和质量管理监控经验。10多年来从事的工作及行业不断塑造着职业本身,他具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项目设计开发、管理实施经验;他拥有职业教育领域德国及国内政府部门、院校和科研机构协作网络;他还是一位具备跨文化思维和冲突管理能力的学习型组织践行者...... 本期节目张耀文先生与主播Yoyo分享了自己对与德国“双元制”的见解,德国“双元制”进入中国“本土化”的土壤是什么?“双元制”背后的运行逻辑是什么?如何创建让利益相关方均可收益的共赢模式?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听众朋友们一起思考和探索关于塑造工作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和本土化变革旅程。 「本期人物」: 主播 | Yoyo 嘉宾 | 张耀文 「时间轴」: 1:59 选择深耕职教领域的原因 3:10 从工作心得与体会上愿意和我们分享的故事 7:08 从项目和合作中看到的最大的变化 10:30 双元制的构成核心要素 17:14 在推广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过程中的最佳实践 20:36 中德汽车机电项目 24:18 德国双元制背后的运行逻辑 30:56 德国双元制与订单式培养的区别 33:44 德国双元制大学与双元制教育的区别 36:54 凡是成功的模式,一定是共赢模式 45:22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能力 54:13 职业院校教师是否必须被概念化 58:25 国内职业院校如何借鉴“双师型”教育 1:01:45 对2022年2月23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上指出用3到5年建成1000所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的看法 1:06:29 结语 「SongList」: Mona Wonderlick - Free Range
- Vol.4 扎根中国土壤,将德国“双元制”成功借鉴的区域模式
- Vol.3 持续的学习将陪伴人的一生
- Vol.2 科技向善,以人为本
- Vol.1 新优曼宁创始人史蒂芬·曼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