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83 当特朗普致敬关税之王,美元秩序要松动了么?
全球化的进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世纪中叶由大饥荒催生现代全球化,到1970年代石油危机暴露出供应链的脆弱,迫使各国重新思考能源安全。近期特朗普再次上台,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破坏了多边合作框架,全球化似乎危机重重,却又暗藏转机。与此同时,中国、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崛起,也让全球化呈现出了另一种景象。 如今站在全球化转型的十字路口,人们迫切想从历史与现实中看清它。迄今为止,全球化是如何运转的?供需冲击的交织如何重构全球化?美国历届的关税政策、美联储的独立危机、英国脱欧......这些逆全球化的标志,如何成为国际传统秩序转变的契机?下一次全球化何时到来?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经济史学家哈罗德·詹姆斯,与我们一同回顾过去200年内全球化的兴衰,揭示经济危机如何破坏全球秩序,又如何为新阶段的全球化铺平道路。 时间线: 01:55 “反华旗手”纳瓦罗的全球化态度 05:03 特朗普对日本的偏见如何转移至中国? 07:29 麦金莱关税VS特朗普关税 11:19 19世纪的供给冲击与全球化的启动 15:26 美联储为何总是美国政客的眼中钉? 20:29 经济危机是全球化的终点,还是重构的起点? 24:11 金融资本的双刃剑:美元流动性与全球金融脆弱性 26:47 美元霸权还能持续吗? 30:25 慢全球化的真相 34:25 “七次崩溃”教会了我们什么? 36:58 【片尾曲】The Rolling Stones《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1949–):经济学家,特朗普的贸易和制造业高级顾问。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反对全球化。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1946–):德裔美国共和党籍政治家、企业家、房地产商人、电视人,第45、47任美国总统。 贾里德·科利·库什纳(Jared Kushner)(1981–):房地产开发商和媒体运营人。特朗普的女婿,伊万卡·特朗普的丈夫,前白宫高级顾问。 罗伯特·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1947–):美国政治家、律师,特朗普的前贸易代表。 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1961–):现任美国商务部部长。 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1843–1901):第25任美国总统。经济上采取提高关税和稳定货币的政策。外交上怂恿列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派兵参加“八国联军”大肆掠夺中国。 约瑟夫·张伯伦(The Rt Hon Joseph Chamberlain)(1836–1914):英国企业家、政治家、演说家。曾任对外贸易大臣、殖民大臣、伯明翰市长。鼓吹帝国扩张。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美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第26任美国总统。 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1953–):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特朗普多次公开施压美联储降息以刺激经济,但鲍威尔坚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未予妥协。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1911–2004):第40任美国总统。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1994):美国第34任副总统及第37任总统。担任总统期间实现访华,打开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大门。 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1904–1987):1970-1978年担任美联储主席。 保罗·沃尔克(Paul Adolph Volcker, Jr.)(1927–2019):1979-1987年担任美联储主席。 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现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其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本期音乐:The Rolling Stones《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曲飞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 Vol.82 克里米亚、美国内战与湘军崛起:「大变局」的到来
19世纪中叶,当太平天国的战火席卷半个中国,一支由湖南乡勇组建的地方武装——湘军,以“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和铁血纪律脱颖而出,不仅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核心力量,更悄然影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有着「第一场现代战争」的克里米亚战争战火已悄然烧至东亚;印度大起义与美国内战让英帝国重新审视海外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二次开放,长江内河有了通商口岸,「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了。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湖南籍历史学者谭伯牛,他将带我们回望湘军兴衰与湖南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崛起,畅谈曾国藩、李鸿章、巴夏礼,这些「后工业革命人」在大变局面前的选择。 时间线: 00:46 一个湖南人如何写湘军? 11:02 “烈女复仇”背后,是社会变迁的作证还是个体命运的叹息? 17:34 不搞团练,曾国藩办「新军」 24:27 曾国藩如何搞钱养活十万湘军? 30:11 湘军招兵术:从“十人队”到“铁血兄弟营” 33:53 全球视角下的的中国内战 41:12 晚清中国与英国的微妙关系 01:02:32 攻下南京后,曾国藩为何不自己做皇帝? 01:10:32 战天京之后:东南财富聚湖南 01:24:46 湘军落幕,湖南崛起 01:31:36 【片尾曲】C-BLOCK & GAI周延《江湖流》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胡林翼(1812–1861):湖南益阳人,晚清军政重臣,湘军重要首领。 曾纪泽(1839–1890):湖南湘乡人,曾国藩次子。清代外交家,中国近代史上第二位驻外公使。 夏利·斯密·巴夏礼(1828年—1885年):英国外交官,主要在中国与日本工作。曾被僧格林沁俘虏,关押在大清刑部监狱,曾多次与太平天国会面。 容闳(1828–1912):中国近代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 周汉(1842–1911):晚清官员。光绪年间在长沙大量刊刻反洋教宣传品,散发江苏、安徽、湖北等地。 王闿运(1833–1916):祖籍湖南湘潭,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后入曾国藩幕府。 查理·乔治·戈登(1833–1885):英国军官,参与占领北京和颐和园以及镇压太平天国,后任苏丹总督,以“常胜军”战术影响晚清军事近代化。 白齐文(1836–1865):法裔美国人,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清廷外籍雇佣军洋枪队首领,曾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后投奔太平军。最后被李鸿章下令溺杀。 吴大澂(1835–1902):晚清学者、金石学家、书法家、画家、爱国将领。甲午战争中率湘军出关与日军战于东北,战败后被罢官。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 Vol.81 恶土:1930年代北平上海的地下世界
1937年的北平,一桩残忍的谋杀案震惊中外——英国外交官之女帕梅拉遇害,内脏被掏空。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案件调查无疾而终,从此成为世纪悬案。究竟是谁杀死了她?为何如此残忍?战前的北平又是怎样一幅景况?直至七十多年后,这些疑问才在英国非虚构作家保罗·法兰奇的《午夜北平》中找到了答案。 法兰奇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他的许多纪实作品都是关于中国的。从北平的“恶土”到上海的“歹土”,法兰奇的另一本书《恶魔之城》则揭示了抗战前后上海的另一面——灯红酒绿之下,是黑帮、毒品与殖民权力的角逐。他擅长悬疑叙事,却又不止于此,他以外国人的视角重新解读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节点,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抹去的角落,试图为西方读者打开一扇理解中国的窗,同时让中国读者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乡。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保罗·法兰奇,从帕梅拉悬案切入,探讨历史如何通过纪实文学重现,而城市又如何在暴力与记忆的交织中形成独特气质。 时间线: 01:43 电影《邪不压正》背后的真实悬案 06:58 战争前夕的“恶土”与“歹土” 12:44 1937孤岛上海的黑帮世界 15:39 证据与传闻交织,如何还原真实往事? 25:07 京沪侨民与当地居民的交往 33:01 逐渐消逝的胡同和里弄中,藏着多少城市记忆? 41:26 温莎公爵夫人的中国缘 49:38 在广告从业经历中获得对中国的深入理解 54:09 如何让外国人读懂中国故事? 59:00 下一部作品,呈现不一样的溥仪和婉容 01:08:04 【片尾曲】梅艳芳《梦里共醉》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帕梅拉·倭讷(Pamela Werner):汉学家、前英国驻华领事爱德华·西奥多·查尔默斯·倭讷的养女。 姜文(1963–):内地导演、演员、编剧。代表作品有《芙蓉镇》《让子弹飞》《邪不压正》《北京人在纽约》《阳光灿烂的日子》《红高粱》等。 杜月笙(1888–1951):近代中国上海青帮中的重要人物。 乔·法伦(Joe Farren)和杰克·拉莱(Jack Riley):1930年代上海地下世界的两位重要人物。乔·法伦以其经营的“法伦之家”夜总会而闻名。杰克·拉莱以“老虎机之王”的身份而闻名,他通过经营赌博机等非法活动,在上海娱乐行业积累了大量财富。 华里丝·辛普森(Wallis Simpson)(1896–1986):温莎公爵夫人。她与爱德华八世的爱情故事轰动世界。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清朝末代皇帝,摄政王载沣长子。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务。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 郭布罗·婉容(1906–1946):清朝末代皇后、伪满洲国皇后、中国最后一位皇后,溥仪的妻子。 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1938):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籍老师。 伊莎贝尔·英格拉姆(Isabel Ingram)(1902–1988):清朝末代皇后婉容的家庭教师,教授她英语和西方文化。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 Vol.80 旧都新声:清末民初北京舆论场里的新文化
今天是第76个“五四”青年节,纪念五四运动106周年。当我们回首百年,会发现五四运动的爆发并非偶然,它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点燃了新文化的星火。但这场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最终却在最具封建色彩的北京形成燎原之势。为何被知识分子诟病的旧都,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舞台?清末民初北京怎样的舆论土壤孕育了新文化?当我们今天纪念“五四”时,该如何理解它背后更宏大、更复杂的思想变革?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早,从清末民初北京的舆论场切入,揭示新文化运动背后的“北京性”和那些关于封建与开放、精英与大众、首都与城市的复杂博弈。 时间线: 01:35 从城市研究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 06:08 清末民初的北京市民如何看待报纸? 08:05 清末的启蒙小报为何被边缘化? 12:23 政党报纸与民众的距离有多远? 17:08 不被看好的北京,为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舞台? 28:03 清末启蒙与五四新文化的同源异流 33:05 北平时期,北京如何从首都转变为城市? 35:10 【片尾曲】何勇《钟鼓楼》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曾任北大校长,热心鼓励和支持新文化运动。 鲁迅(1881–1936):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林纾(1852–1924):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是中国翻译文学的奠基人,对中国文学和新文化运动有深远的影响。晚年坚守古文传统,政治上主张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趋于保守。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他倡导新文化,支持五四运动。 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蒋梦麟(1886–1964):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北京大学校长。 梁济(1858–1918):清末民初著名报人、社会活动家,北大哲学教授梁漱溟之父。曾任《京话日报》主笔,致力于下层启蒙。1918年投水自尽。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 Vol.79 冷战与冠军:乒乓球为何成为国球
2025年4月的中国乒坛,注定不平静:孙颖莎澳门卫冕、中国男乒八年来首失“三大赛”单打冠军、刘国梁卸,来自上海的王励勤接任乒协主席......国球的每一次起落都叩击着国人的心。而当我们回溯国球发展的过往,总绕不开一座城市:上海。 乒乓球运动起源于英国,上世纪初被引入上海并在民间广泛流行,而后逐渐扩展至全国各地。许多国球队的新老主力队员,也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从民国乒乓房到今天的国际乒联博物馆,上海不仅是国球发源地,更以“小球转大球”的智慧,将乒乓球从一项娱乐活动升格为国家运动的象征。 20世纪乒乓球运动在上海究竟有多繁荣?这座城市为国球发展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金大陆和巫依阳,作为历史研究者,同时也是乒乓球爱好者,两位将为我们讲述上海与乒乓运动之间的故事。 「时间线」 01:25 历史学家为何钟情“小球”的研究? 05:03 民国时期,「国民运动」是什么? 11:17 从民间走向世界:乒乓球在上海 16:31 国际乒联,中国最早加入的国际运动组织 21:45 荣国团、傅其芳、姜永宁...这些归侨球手的力量 24:11 50年代上海乒乓运动的蓬勃景象 28:52 成为国球:既要竞技上成功,也要经过政治洗礼 36:48 冷战背景下的31届名古屋世乒赛 42:12 徐寅生主导了哪些技术变革? 46:47 让球背后,策略还是无奈? 53:57 上海色彩褪去,国球遍地开花 58:54 【片尾曲】The 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 & 张乐《Bailemen Swing》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徐寅生:第26至28届世乒赛男团冠军成员,第28届世乒赛男双冠军。曾任中国乒协主席和国际乒联主席,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 李富荣:中国前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员,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亚乒联终身荣誉主席。 容国团(1937–1968):中国前乒乓球队运动员、国家女队主教练,新中国体育界第一位世界冠军。 傅其芳(1923–1968):曾任中国国家队乒乓球教练,是新中国乒乓球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培养出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张燮林等一批世界级名将。 姜永宁(1927–1968):多次蝉联全国冠军,前中国国家乒乓球队教练。 倪夏莲:卢森堡籍华裔乒乓球运动员,现效力于卡塞尔博士队。 伊沃·蒙塔古(1905–1984):1926年当选国际乒联主席,1976年退休后任国际乒联名誉主席。 林慧卿:中国第一位集世乒赛女团、女单、女双和混双冠军于一身的运动员,中华第一代削球女王。曾任中国乒协副主席、中国侨联第二届副主席。 庄则栋(1940–2013):中国前乒乓球运动员,曾任国家体委主任。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乒赛期间,结交美国运动员科恩,打开了中美两国友好的大门,开启乒乓外交。 后藤甲二:前日本乒乓球协会主席。 荻村伊智朗(1932–1994):日本前乒乓球运动员,曾任国际乒联主席。 樊振东: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上海市青联常委、体育界别副主任。 许昕: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世界冠军,现任亚乒联副主席。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 Vol.78 通往罗马之路:南明最孤独的外交
17世纪中叶,当南明残部正在西南山区苦苦支撑,一支只有两人的使团正穿越波斯与奥斯曼帝国,试图将南明王朝的求援信送至万里之外的罗马教廷。他们一位是波兰传教士卜弥格,一位是身份卑微的中国兵卒郑安德肋。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遥远也最孤独的外交尝试之一,却几乎被时光彻底掩埋。 直到贵州安龙的一所教堂内,一块刻有天主会教名的石碑和两个19世纪的石花瓶悄然浮现,才让这段跨越三百年的故事逐渐浮出水面:为何南明皇室会集体皈依天主教?卜弥格和郑安德肋到罗马求援是否顺利?当欧洲转向拥抱清朝时,卜弥格为何仍执意带着教皇的空头承诺返回注定灭亡的明朝?两位使者的最终命运又各自如何?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作家苗子兮,带我们重返这条交织着信仰、炮火与背叛的远行之路,探明明末清初那段鲜为人知的外交传奇。 「时间线」 00:44 远行者故事的创作,缘起一次安龙之行 05:00 化身“科技人才”,走通上层路线 14:59 一个太监如何说服永历宫廷集体受洗? 19:51 “到罗马去”的外交赌博,从构想到实践 30:16 南明使团中的小人物郑安德肋 39:05 卜弥格和卫匡国,同为传教士的不同命运 43:53 罗马冷遇:教皇为何避见南明使臣? 48:07 罗马城里的中国留学生 57:00 归途成绝路:卜弥格之死 01:00:56 最后的下落:消失在中国西南密林中的青年 01:09:51 【片尾曲】Jeff Buckley《Hallelujah》 勘误:11分钟处提及利玛窦所建为「仙花寺」,不是「桃花寺」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卜弥格(1612–1659):原名米歇尔·博伊姆,是波兰耶稣会传教士,首位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果的欧洲汉学家,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1643年,他由葡萄牙里斯本出发前往中国。1650年,他作为使臣被南明朝廷派往欧洲,9年后在返华途中去世。在欧洲期间,卜弥格大量传播关于中国的知识,《中国植物志》《中国事物概述》《中国地图册》《医学的钥匙》等著作广泛涉及中国地理、科学、医学、哲学等领域。 郑安德肋(Andreas Chin):生卒不详,是古代史上走得最远的中国使臣之一,陪同卜弥格出使罗马。 毕方济(1582–1649):意大利籍耶稣会传教士。1610年抵达澳门,曾在南京城内兴建护守山圣堂。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太师。著有《毕方济奏折》《灵言蠡勺》《睡答》等。 卫匡国(1614–1661):原名马尔蒂尼,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汉学家。1643年抵达澳门,曾觐见顺治帝,受耶稣会中国传教团委派,赴罗马教廷陈述耶稣会关于“中国礼仪之争”的见解,并将当时明清战争的记录带往欧洲。著有《中国新地图志》《中国上古历史》《鞑靼战纪》《中国耶稣会教士纪略》《汉语语法》《逑友篇》等。 庞天寿(1588–1657):明末著名宦官,历任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御马太监、司礼太监等职。其早年受洗入天主教,在永历朝与天主教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何大化(1592–1677):明末清初来华的葡萄牙籍耶稣会传教士。在澳门、杭州学习中文,后前往武昌、苏州、福州传教。著有《耶稣会中国副省年信》《远方亚洲》《中国分期史》《天主圣教蒙引要览》等。 英诺森十世(1574–1655):原名乔凡尼·巴提斯塔·庞菲利,意大利籍教皇。 亚历山大七世(1599–1667):原名法比奥·基吉,罗马天主教史上239位教皇。 郑玛诺(1633–1673):早期到达欧洲的中国人之一,中国早期天主教耶稣会士。 李自标(1760–1828):来自甘肃凉州,天主教徒,在意大利生活学习近20年,归国后曾在马戛尔尼使团担任翻译。 朱由崧(1607–1646):南明弘光帝,福忠王朱常洵之子,明神宗朱翊钧之孙。 朱聿键(1602–1646):南明隆武帝,朱元璋九世孙,唐裕王朱器墭之子。 朱由榔(1623–1662):南明永历帝,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 王太后(1594–1651):王徽灵,朱常瀛继妃,永历帝嗣桂王时晋太妃。南明永历年间为皇太后。信奉天主教,洗礼名为海伦娜。 朱慈煊(1648–1662):永历帝朱由榔第三子,出生时受洗成为天主教基督徒,并取教名“当定”(今译“君士坦丁”),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改信基督信仰之太子,也是南明最后一位太子。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 Vol.77 #人口与饥荒:李昕升谈哥伦布大交换下的玉米、番薯和花生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食物的传播远比国家的征战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玉米、番薯、南瓜、花生......这些美洲大陆的“原住”作物漂洋过海,在明清之际叩开中国大门。 它们曾是救荒的“救命粮”,其中的玉米已经是中国产量第一的作物,但入华500年来,为何始终没能打败小麦和水稻,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粮?也有学者将清朝人口爆发直接归功于美洲作物的引入,但清朝是否真的存在人口激增?这些作物的迁徙史,折射出怎样一个世界和中国? 本期历史学人,深耕食物史研究的“南瓜博士”李昕升将运用地方志的史料和统计学的算法,为我们还原食物与社会变革互动的真相。他还用“超稳定饮食结构”理论详细阐释:为何我们对新作物的接受,远比想象中更漫长。 「时间线」 01:55 菜粮兼用的南瓜,在中国历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08:39 美洲作物进中国,是西北陆路还是东南海路? 18:38 玉米和番薯是如何在中国推广种植的? 22:50 美洲作物与中国清朝人口增长的关系 29:23 清代人口爆炸是伪命题吗?为何看起来清代人口增长很多? 41:01 土豆在欧洲封神,在中国为何一直不温不火? 49:48 我们为何抗拒将玉米番薯作为主粮? 54:56 全球饮食结构的共性与差异 58:54 辣椒、番茄和花生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博物学家、数学家。主要作品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等。 阿颜觉罗·图里琛(1667– 1740):清康熙朝官员,在康熙和雍正年间多次出使俄罗斯。根据出使经历,他编纂了《异域录》一书,详细记载了俄罗斯的历史、地理、民族、风俗等情况,成为当时中国了解俄罗斯的重要资料。 渥巴锡(1743–1775):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第七代首领阿玉奇汗曾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东归民族英雄”。1771年,为摆脱沙皇俄国的欺辱和压迫,渥巴锡毅然率领本部17万人东归,回到祖先的家园,受到清朝的欢迎。乾隆皇帝册封他为乌讷恩素诛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 陈振龙(1543–1619):福建人,被誉为“甘薯之父”。他将甘薯引入中国,改善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中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 埃斯特·博塞拉普(1910–1999):丹麦经济学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农业发展方面。著作有《农业增长的条件:人口压力下农业演变的经济学》等。 罗威廉(William T.Row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史、城市社会史。代表作有《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等。 曹树基:香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移民史与中国人口史、环境史与疾病史、社会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史。著有《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石仓契约》《大饥荒: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等。 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1936–2024):美国政治学家、东南亚研究专家。研究涉及政治经济学、农业社会比较、霸权与抵抗理论、农民政治、革命、东南亚、阶级关系理论和无政府主义。出版专著包括《弱者的武器》《国家的视角》《逃避统治的艺术》等。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端午的鸭蛋》等。 方以智(1611–1671):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明末四公子”之一。著有《物理小识》《切韵声原》《医学会通》《删补本草》等书。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 Vol.76 #想象力的全球史:杨斌谈澳门崛起与19世纪的无夏之年危机
过去,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往往囿于地域与学科的边界,也时常忽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一朵莲花座、十七两印度洋的龙涎香、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的爆发......很难想象,这些看似遥远的异域事物或自然现象,却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 香港城市大学历史学教授杨斌关注到了这些细节。他以微观事物为线索,用全球视野重构历史脉络,发现原来中国的哪吒可能与古埃及文化存在渊源;明朝的龙涎香需求竟意外促成澳门的崛起;而坦博拉火山爆发及其引发的极端气候,则对19世纪的中国形成了意想不到的阻碍力量。 中国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要跳出中国看中国。为什么?怎么做?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杨斌,他将分享多年来追踪这些“文明暗线”的思考、对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反思和对未来全球史学的展望。 「时间线」 03:16 印度还是埃及?哪吒的原型究竟从哪里来? 12:16 莲花座上的文明交融 22:33 十七两龙涎香如何撬动澳门三百年? 26:46 不是货币的海贝,却是古代政治联盟的“硬通货” 32:14 坦博拉火山如何影响19世纪的中国? 40:00 气候变迁引发的全球涟漪 42:17 灾难能否催生文明跃迁? 46:23 全球史学的未来在哪里? 50:47 反全球化浪潮恰恰是全球化的一部分 55:26【片尾曲】Various Artists《We Are The World》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加拿大历史学家,西方汉学界和中国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著有《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塞尔登先生的中国地图》等。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1937–):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物地理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作家。著作有《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等。 大卫·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1965–):全球史和思想史学者,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著有《独立宣言:一部全球史》《内战:一部观念史》《历史学宣言》等。 吴志良(1964–):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主要从事澳门历史与政治研究。著作有《澳门政治制度史》《东西交汇看澳门》《悦读澳门》等。 李雪涛(1965–):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全球史、知识迁移史、跨文化史研究。学术代表作有《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等。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学者和跨文化艺术史家。出版专著《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等。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英国历史学家。著有《历史研究》《人类与大地母亲》《展望21世纪》等。 哪吒: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能变化三头六臂,是莲花化身。他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太乙真人弟子。 图坦卡蒙(公元前1341—前1323年):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 梵天: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三主神。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佛教创始人。 希腊化时代: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是古希腊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希腊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开始在欧亚大陆的广泛地区传播和交流,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西亚、北非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冲突。 道光萧条:发生在清道光年间的经济衰退现象。道光萧条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清朝经济由盛转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和变革埋下了伏笔。 路易十四小冰河期:1687年至1701年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处于17世纪“小冰河期”中最寒冷的阶段。夏季潮湿多雨,冬季霜冻严寒,农业生产遭受毁灭性打击,引发粮食短缺和饥荒问题,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法国在这一时期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西大分流: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国与西方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上出现的显著分化。18世纪之前,中国和西欧的经济水平相近。而之后,西方通过殖民扩张和工业化,实现了现代化转型,中国则逐渐落后,社会动荡加剧。 「本期音乐」 Various Artists《We Are The World》 「和我们互动」 新的一年,历史学人将和嘉宾、听友们一起探索更多新的节目形式,来呈现更多的优质内容,敬请期待!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 Vol.75 #对话许知远:在历史的假期里,寻找自己的时间|两周年特辑
“过去与未来一样崭新”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却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历史学人》播客对历史的独特理解。 如今这档播客迎来开播两周年,回望过去的节目,我们一直在努力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阂,通过与不同学者的深入交流,追溯历史与当下共振的脉络。 在此次周年特辑中,我们与节目创办人许知远老师进行了一次多话题的谈讨,这其中包含历史之于未来的重要性、历史的唤醒,也有人文学者面对技术变革的焦虑,以及年轻人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重建历史意识。我们还时常回到曾经的现场,与历史人物共情;又从过去跳回现实,观察正在经历历史的人们如何生活。 这次对谈也为我们的播客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未来《历史学人》会继续通过更多元、更开放的对话,编织勾勒时代的历史之网,与大家一同找寻通往未来的道路。 「时间线」 01:33 来自彼得·德鲁克的启示:为何“过去与未来一样崭新”? 07:05 重返明治维新:历史的回响与现代启示 14:19 过去、未来与个人行动的交织 19:02 怎样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勇气? 21:43 我们会被时代抛弃吗? 24:06 以叙事的方式书写历史,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生活 29:44 重新审视历史人物,在跨时空的视角下获得新意 32:25 用新媒介和个人体验的扩展来唤醒历史,激发年轻一代的历史意识 39:19 如何与历史共情? 43:16 在黑暗中发出微光,照亮自己与他人 48:55【片尾曲】Leonard Cohen《Traveling Light》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1909–2005):现代管理学之父、作家、思想家。著有《旁观者》《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等。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1970):德裔美籍作家,反战文学代表人物。著作有《西线无战事》《凯旋门》《黑色方尖碑》《里斯本之夜》等。 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1955–):英国牛津大学欧洲研究教授,圣安东尼学院以赛亚·伯林教授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著有《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等。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被称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著有《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单向街》等。 王国维(1877–1927):中国近代学者,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著有《人间词话》《观堂集林》等。 吉田松阴(1830–1859):日本江户时代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及理论奠基者。著有《讲孟余话》《幽囚录》等。 西乡隆盛(1828–1877):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的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福泽谕吉(1835–1901):日本明治时期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创办庆应义塾大学,倡导“脱亚入欧”,推动日本近代化与西学传播。著有《劝学篇》《文明论概略》等。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近代文学巨匠。著有《门》《行人》《过了春分时节》《心》等。 约翰万次郎(1827–1898),本名中滨万次郎,是日本幕末时期黑船来航中最为人知的日美亲善条约的缔结促进者。其后活跃于翻译、教师等职。 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近代政治家、日本首任首相、明治宪法之父。推动明治维新,主导甲午战争。 涩泽荣一(1840–1931):日本实业家,创办日本首家商业银行“第一国立银行”。 坂本龙马(1836–1867):日本幕末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维新志士。 王汎森(1958–):台湾历史学家,主要从事思想文化史、学术史以及史学史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等。 钟叔河(1931–):编辑、学者、散文作家。编辑作品有《走向世界丛书》《知堂书话》等。 李泽厚(1930–202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哲学、美学、伦理学研究。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美学四讲》等。 傅高义(1930–2020):美国社会学家、汉学家、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著有《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邓小平时代(英文版)》等。 钱理群(193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任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1948:天地玄黄》等。 葛兆光(1950–):中国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化史。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史》等。 许倬云(1930–):历史学家,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中国古代史。作品有《万古江河》《说中国》等。 项飙(1972–):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作品有《跨越边界的社区》等。 卡尔·休斯克(Carl E. Schorske)(1915–2015):美国文化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著有《世纪末的维也纳》《德国的社会民主党,1905-1917》《德意志的问题》等。 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1843–1901):美国第25任总统,他的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为美国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其外交政策主张保持美国的中立。他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总统之一。 「本期音乐」 石桥英子《Drive My Car》 Leonard Cohen《Traveling Light》 「和我们互动」 新的一年,历史学人将和嘉宾、听友们一起探索更多新的节目形式,来呈现更多的优质内容,敬请期待!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 Vol.74 #对话高林:1914年,繁盛的世界何以堕入战争深渊?
1914年前的欧洲,正处于一个看似繁荣和平的时代。然而就在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为何在文明鼎盛时期,和平会戛然而止?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的误判?这些问题至今仍是史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重新审视传统史观下的欧洲外交体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否真的具有约束力?欧洲各国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演变和战争前的政治考量?那些持敷衍态度的当局者们,是如何阴差阳错般,合力将世界推入战争深渊?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高林,聚焦一战爆发的“意外性”,拆解外交同盟、矛盾与关键人物的选择如何层层叠加,最终让和平崩塌。进而思考当下国际秩序中的相似问题: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 「时间线」 00:23 一战爆发的传统史观解释 09:29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真的约束了欧洲各国吗? 14:55 德意志为何舍弃意大利而选择奥地利? 19:36 究竟是什么将英法俄捆绑在一起? 26:29 原本反战的各国,为何都没能阻止一战爆发? 40:01 俄乌百年前的恩怨:面包出口与民族认同的撕裂 49:29 一战前,法国国内酝酿的复仇情绪与政治危机 58:33 战争的发生是无意识的 01:06:56 德国引爆两次大战,背后是害怕美国崛起 01:15:19 面对挑战国际秩序的行为,我们应有怎样的态度? 01:17:52【片尾曲】万能青年旅店《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威廉二世(Wilhelm II)(1859—1941):原名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阿尔贝特·冯·霍亨索伦,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普鲁士国王。 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德罗维奇(1868—1918):俄罗斯帝国末代沙皇。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1815—1898):普鲁士首相、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1830—1916):奥匈帝国皇帝。 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1852—1925):奥地利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任奥匈帝国军队总参谋长。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1863—1914):奥匈帝国皇储。1914年在萨拉热窝遇刺,直接引发一战。 艾伦塔尔男爵(1854—1912):奥匈帝国外交大臣。 冯·贝希托尔德伯爵(1863—1942):奥匈帝国外交部长。 莫里茨·冯·奥芬贝格(1852—1928):奥匈帝国战争大臣。 阿尔弗雷德·雷德尔(1864—1913):奥匈帝国反间谍部门负责人,被揭露为俄国间谍。 奥斯卡·波蒂奥雷克(1853—1933):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总督。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萨姆索洛夫(1859—1914):俄国骑兵上将。 亚历山大·克里沃什因(1857—1921):曾任俄国农业大臣。 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1862—1911):曾任俄国首相。 伊万·洛吉诺维奇·戈列梅金(1839—1917):曾任俄国总理大臣。 雷蒙·普恩加莱(1860—1934):法国政治家。 卡约(1863—1944):曾任法国总理、财政部长。 勒内·维维亚尼(1863—1925):曾任法国总理。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1852—1928):曾任英国首相。 爱德华·格雷(1862—1933):曾任英国外交大臣。 弗里茨·费舍尔(1908—1999):德国历史学家。著有《纳粹德国》一书。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著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 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1850—1916):曾任英国陆军元帅、伯爵。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1881—1938):土耳其国父、首任总统。 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1883—1945):意大利法西斯党领袖。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纳粹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本期音乐」 Ennio Morricone《The World of Yesterday》、 万能青年旅店《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和我们互动」 新的一年,历史学人将和嘉宾、听友们一起探索更多新的节目形式,来呈现更多的优质内容,敬请期待!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执行主编:曲飞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 Vol.73 #对话姚璐:一个中国女摄影师在中东的沙发旅行
当媒体习惯于将镜头对准中东战场,姚璐,一位中国的80后摄影师,却选择走进中东人的家庭。2016至2020年间,她以沙发客的身份,独自穿越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地,记录下被战火遮蔽的生活细节,为我们打破了对中东的刻板印象。 比如伊拉克的女性不被允许拍照和出门,而伊朗人会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叙利亚,不少适龄男青年为了躲避兵役,会不断地休学、考研再休学;在埃及,拥挤潮热的地铁也能变成热闹的购物市场;在巴勒斯坦难民营,墙上留下的是他们家乡的模样......这些生动的生活细节,构成了中东的真实样貌。 本期历史学人我们邀请到姚璐和鲍克凡,两位对中东有着自己的观察与解读,他们将从各自的经历出发,带领我们走进他们眼中的中东世界,与我们探讨中东的日常与非常,揭示那些被战争阴影掩盖的真实生活,引发我们对战争、性别、文化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01:53 从911事件到成为沙发客:一个摄影师的中东情结与旅行契机 03:53 战争下的叙利亚:体面的城市和“平静”的人民 17:26 伊拉克的女性困境:极端的保守环境 29:13 头巾之下,是贵族特权还是女性压迫?顺从还是反抗? 36:36 一次签证风波折射出的库尔德地区政治角力 42:11 “两个”并行的埃及:嘈杂市井与游客天堂 49:29 以色列铁墙:一边是文明,一边是野蛮 52:17 巴勒斯坦难民营:故乡在墙上,身份在风中 57:45 约旦:阿拉伯文化的十字路口 59:37 “你怎么没有信仰?”——土耳其东西部的文化差异 01:04:10【片尾曲】Adele《Skyfall》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阿萨德政权:叙利亚阿拉维派家族政权,老阿萨德(1930-2000)和小阿萨德(1965-)先后执政,2024年底政权倒台。 朱拉尼(1982-):真名艾哈迈德·沙雷,伊斯兰激进组织“沙姆解放组织”(HTS)领导人。2024年12月8日,伊斯兰激进组织“沙姆解放组织”(HTS)领导的叙利亚反政府武装进入大马士革几小时后,朱拉尼也进入了首都,最终给阿萨德的统治画上句点。 伊斯兰国(ISIS):极端恐怖组织,其前身是约旦籍极端分子扎卡维2002至2003年间在伊拉克创立的“统一与圣战组织”。2014年6月29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在互联网上发表声明,宣布建立“伊斯兰国”。 阿拉维派:伊斯兰教什叶派分支,叙利亚少数教派,阿萨德政权核心支持群体。 萨达姆·侯赛因(1937-2006):伊拉克前总统。1979-2003年统治伊拉克。2003年被美军抓获。经伊拉克法庭审判,于2006年11月5日被判处绞刑,并于2006年12月30日被处决。 大阿亚图拉西斯塔尼(1930-):伊拉克什叶派最高宗教领袖。 阿亚图拉·鲁霍拉·穆斯塔法·艾哈迈德·穆萨维·霍梅尼(1902-1989):伊朗伊斯兰革命领袖、最高领袖(1979-1989)。 阿亚图拉·赛义德·阿里·哈梅内伊(1930-):伊朗最高领袖(1989年至今)。 图阿雷格人:一个半游牧的伊斯兰民族,分布在尼日尔、马里、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地。 普什图族: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主要民族。 库爱盟: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1975年11月成立。 库民党:库尔德民主党,1945年成立。1975年前后分裂为三派:巴尔扎尼派、 塔拉巴尼派和阿克拉维派。 奥贾莱(1948-):库尔德工人党(PKK)创始人。 弗拉基米尔·贾鲍京斯基(1880-1940):犹太复国主义右翼领袖。提出“铁墙理论”,主张以军事手段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影响以色列建国路线。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1881-1938):土耳其国父,推行激进的世俗化改革,奠定了现代土耳其的基础。 |本期音乐| Umm Kulthum《Alf Leila We Leila》 Adele《Skyfall》 |和我们互动| 新的一年,历史学人将和嘉宾、听友们一起探索更多新的节目形式,来呈现更多的优质内容,敬请期待!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执行主编:曲飞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 Vol.72 #对话裴谕新:奥斯卡电影:当“黑箱”被打开,我们离性别平等还有多远?
2017年,当日本女记者伊藤诗织以真名公开控诉自己遭受性侵害开始,一场涉及权力、性别与耻感文化的角力被撕开了一道裂缝,这场漫长维权也从个体抗争演变为全球性别运动—Me Too运动的标志。七年后,她的纪录片《黑箱日记》入围奥斯卡,这或许意味着Me Too运动迎来了一个里程碑,但权力与性暴力的缠斗还远未结束。 性侵害很普遍,有勇气发声的女性仍是少数。沉默背后是怎样的性文化在作祟?为何有些女性会成为施暴者的合谋?Me Too运动是如何在全球燎原,又是如何影响当下的性别关系?未来,女性能否有足够的资源争取平等的权利?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裴谕新,探讨《黑箱日记》的主题与意义以及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性别议题。 01:43 《黑箱日记》:权力阴影下的性暴力 06:26 为何有些女性会成为性暴力的合谋? 10:53 从伊藤诗织案看Me Too运动中的勇气与代价 15:20 撕裂的舆论背后,是性暴力意识的觉醒 22:42 性骚扰中的权力弥散性 29:43 公共场合中,合理的性别界限在哪里? 32:03 面对性骚扰,直接“掀桌子”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吗? 35:00 回顾Me Too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我们如何看待它? 43:07 倒退还是向前?性别文化会走向何处? 47:46【片尾曲】Taylor Swift《Look What You Made Me Do》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伊藤诗织(1989-):自由记者、纪录片导演,日本Me Too运动的标志性人物。2015年4月,被前日本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局长山口敬之性侵。2017年出版日文版《黑箱》一书。其执导的纪录片《黑箱日记》记录其调查过程与心路历程,入围2025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山口敬之(1965-):前日本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局长,被伊藤诗织指控性侵,案件因涉及政界高层长期陷入司法拉锯战。2019年12月,东京地方法院对伊藤诗织遭性侵的民事诉讼案作出裁决,判决山口敬之败诉。 安倍晋三(1954-2022):日本前首相。2022年7月8日在奈良市演讲时遭枪击不治身亡。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著有《古典时代疯狂史》《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性经验史》等。 哈维·韦恩斯坦(1952-):美国知名电影制作人。2017年被爆性侵丑闻,成为全球Me Too运动爆发的导火索,约有100多名女性对其做出指控。 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1989-):美国女歌手、音乐制作人、演员。2013年,泰勒在丹佛音乐会上遭到DJ戴维·缪勒性骚扰。2015年,该DJ状告泰勒污蔑他性骚扰。泰勒反诉并最终胜诉,获象征性赔偿1美元。 |本期音乐| Taylor Swift《Look What You Made Me Do》 |和我们互动| 新的一年,历史学人将和嘉宾、听友们一起探索更多新的节目形式,来呈现更多的优质内容,敬请期待!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执行主编:曲飞 执行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 Vol.71#对话肖瑜:俄乌战争三周年:往事与随想,战争与和平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特别军事行动”。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对俄乌两国乃至全球秩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俄乌有着共同的历史起源,却最终走向对抗,这背后,交织着怎样的历史纠葛、文化撕裂与地缘政治博弈?这场战争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2025年2月24日,俄乌战争迎来三周年的关键点,军事僵局仍在继续。近期美俄利雅得会谈,似乎为冲突的解决带来一丝曙光,而特朗普的“弃乌”政策令欧洲陷入战略焦虑,这又让和平道路充满不确定性。今年有可能停火吗?未来俄乌是和解,还是会走向更大的冲突?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肖瑜,从俄乌战争的当前局势出发,回溯两国的历史渊源和战争的复杂背景,探讨这场冲突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潜在冲击。 01:35 疲惫的战场与僵持的局势 05:30 从兄弟到对手,俄乌怎样一步步陷入战争泥潭? 09:00 俄乌冲突背后,政治格局重构中的文明撕裂 21:00 俄称乌克兰与纳粹有染,真实情况是什么? 26:04 俄国与西方的“互敌”“互疑” 31:10 历史上俄罗斯对于攫取领土为何如此执着? 34:03 虔诚于宗教,为何没让俄罗斯人变得温柔? 42:36 俄罗斯人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政治强人? 46:45 打了三年,战争今年能结束吗?未来会和解,还是更大的冲突? 52:47 挺俄or挺乌?个人支持并无意义,但历史终会走向文明 54:00【片尾曲】R.E.M.《Drive》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1952-):俄罗斯领导人。2000年3月,普京当选总统。普京于2000-2008年担任两届总统,2008-2012年担任总理,2012-2024年担任两届总统。2024年再次连任,任期6年。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泽连斯基(1978-):2019年当选乌克兰总统,曾任喜剧演员。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1946-):德裔美国共和党籍政治家、企业家、房地产商人、电视人,第45任、第47任美国总统。 瓦格纳集团(wagner group):俄罗斯私人军事服务组织,参与多场国际冲突,包括俄乌战争。 维克托·亚努科维奇(1950-):曾任乌克兰总统、总理。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亚努科维奇逃亡俄罗斯。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二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八位皇帝,也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其统治时期是俄罗斯帝国的黄金时代。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前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1931-2007),苏联解体后首任俄罗斯总统。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波罗申科(1965-),乌克兰政治人物、企业家,乌克兰前总统。 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1657):乌克兰哥萨克首领,领导了1648-1654年反抗波兰统治的哥萨克起义,被后世尊为“乌克兰国父”。 斯捷潘·班德拉(1909-1959):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二战期间“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的领袖。 亚速营:乌克兰国民卫队“亚速特种行动支队”。是一支极右翼的全志愿步兵部队,其成员是极端民族主义者,被控具有新纳粹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特征,曾参与顿巴斯地区军事行动,后被乌克兰国民警卫队“收编”。 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学家,提出“心脏地带理论”。 兹比格涅夫·卡济米尔兹·布热津斯基(1928-2017):波兰裔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地缘战略家、国务活动家,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1530-1584):俄国第一位沙皇,素有“雷帝”之称。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1672-1725):史称彼得大帝,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推动俄罗斯的现代化与西方化改革。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1796-1855),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五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十一位皇帝。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创建者,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1874-1920):俄国白卫军领袖,反对布尔什维克,后被处决。 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1872-1947):俄国白卫军将领,参与俄国内战。 亚历山德拉·维亚切斯拉沃夫娜·特鲁索娃(2004-):俄罗斯花样滑冰运动员。 谢苗·别克布拉托维奇:喀山的皇子,即术赤家族的直系后裔赛因·布拉特,是当时金帐汗国地位最高的王子。1575年,伊凡四世突然退位,让位于谢苗,以谢苗为“全斡罗思之大公”。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作家,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亚历山大·赫尔岑(1812-1870):俄国哲学家、作家、革命家,被誉为俄国社会主义之父。 |本期音乐| R.E.M.《Drive》 |和我们互动| 新的一年,历史学人将和嘉宾、听友们一起探索更多新的节目形式,来呈现更多的优质内容,敬请期待!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执行主编:曲飞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 Vol.70 #对话王涛:AI时代还需要人文学者吗?
当DeepSeek“一键生成论文”的能力席卷学界,当大模型的 “幻觉”比学者的想象力更天马行空,一个问题正撕裂人文领域:如果AI能快速完成史料分析、逻辑推演甚至学术写作,人文学者是否终将被取代?2025年初,DeepSeek的开源与OpenAI的迭代,将这场争论推向高潮。 AI生成的伪史料如何污染学术生产链?当AI能模仿司马迁写《史记》,历史学的本质是否正在消解?全球南方的小语种为何在AI训练集中集体失声?开源大模型是学术平权的曙光,还是新一轮技术垄断的陷阱?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涛,直面AI时代的“灵魂拷问”,探讨如何用人文精神对抗算法霸权。 01:29 – 在AI时代 人文学者的研究价值如何重构? 03:34 – 警惕高效陷阱:数据爆炸≠结论革新 06:11 – 谁在掌控AI时代的“数据霸权”? 10:45 – 小语种研究的AI困境:当“幻觉”成为学术毒药 13:17 – AI“伪证”如何污染知识生产链? 17:07 – 数字人文的“工具理性”悖论 22:15 – AI如何重塑文明话语权? 25:35 – 当AI让我们遗忘“未被记录的历史” 31:01 – AI和田野调查:工具解放还是认知囚笼? 35:45 – 司马迁需要ChatGPT吗? 40:21 – 当AI成为学术兴奋剂 47:58 – 数据库建设启示录:CBDB的20年与中文世界的机遇 49:48 –【片尾曲】Arcade Fire《Supersymmetry》(for the film 《Her》)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 (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哈佛大学学术项目。链接:projects.iq.harvard.edu 柏柏尔语:非洲北部地区语言,使用者分布于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等多个国家。 司马迁(前145/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史记》等。 修昔底德(前460-前400/396),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和雅典十将军之一,主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被称为“历史科学”之父、政治现实主义学派”之父。 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德国历史学家,实证主义史学代表。 |本期音乐| Arcade Fire《Supersymmetry》 |和我们互动| 新的一年,历史学人将和嘉宾、听友们一起探索更多新的节目形式,来呈现更多的优质内容,敬请期待!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执行主编:曲飞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小鱼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 Vol.69 #对话李天飞:从封神到哪吒 中国神话在探讨什么?
2025春节档,两部中国神话题材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与《哪吒之魔童闹海》点燃银幕,话题度居高不下。千年神话IP背后,是中国人对身份、秩序、信仰等思想母题的持续叩问。 《封神》更适合与《魔戒》对标?源自印度神话的哪吒,如何蜕变为“剔骨还父”的本土反叛符号?民间信仰如何用“同人设定”打败正统经典?依托传统名著的电影更要考虑时效性?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中国西游记研究会会员、知名作家李天飞,探秘封神和哪吒背后的中国神话宇宙,回看中国人千年来的精神困境与生存智慧。 01:29 –《封神2》的殷郊和通天教主,问题出在哪? 05:56 – 中国的神魔是世俗身份的演绎 而非善恶的二元对立 11:00 – 和《西游记》相比《封神演义》差在哪里? 21:43 – 魔家四将就是“四大天王”吗? 24:25 – 唐朝的李靖,怎么会出现在商朝? 26:27 – 哪吒是印度来的吗? 31:00 – 古代神话体系中的龙王是什么样的存在? 35:46 – 成书于明朝的《封神演义》有哪些时代隐喻? 37:59 – 人神都难以违抗的“天命”究竟指什么? 40:12 – 阐、截教斗争与其象征的宗教、社会矛盾 40:12 – 我们的时代,该怎么呈现古典IP? 49:34 –【片尾曲】唐汉霄《就是哪吒》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的最高尊神。 通天教主,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截教教主”,并非正统道教神祇。 赵公明,道教所信奉的财神,传说他能以役雷驭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 三宵娘娘,即云霄娘娘、碧霄娘娘和琼霄娘娘。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截教掌教通天教主门下弟子,持有混元金斗和金蛟剪两件法宝。 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持蛇或龙,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伞或宝塔。 俱毗罗,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中的财神、北方保护神,又名毗沙门天王,即北方多闻天王。 龙王,民间所信仰的神祇之一,被认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灵的权力,在人间司风管雨,因此在水旱灾多的地区常被崇拜。大龙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称四海龙王。小龙王可以存在于一切水域中。 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892-1973),英国作家、诗人、语言学家,著有《霍比特人》、《魔戒》等。 |本期音乐| 吉克隽逸《有女》 唐汉霄《就是哪吒》 |和我们互动| 新的一年,历史学人将和嘉宾、听友们一起探索更多新的节目形式,来呈现更多的优质内容,敬请期待!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执行主编:曲飞 执行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小鱼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