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23 推荐《早安,怪物》——读别人的疗愈故事,跟自己和解
嗨,我是小柯,今天我想来推荐一本我最近读到的书《早安,怪物》。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加拿大的心理咨询师,她在书里面讲述了她和五位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故事。这本书非常温暖,对我来说也非常有启发,所以我想在这里来分享一下。 一方面,这本书里每位来访者的故事都跌宕起伏,比侦探小说更引人入胜,让我读起来非常过瘾;另一方面,当我从旁观者的视角见证他们每个人自我和解的时候,我自己心中的某个角落好像也得到了抚慰,让我获得了治愈。 在这本书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悲情的拯救者”,还有一个是“绝望的讨好者”,我在她们身上都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或许你也有过类似的困扰: *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很操心,爱替人担忧,还会习惯性地把所有责任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 * 为什么有的人会锲而不舍地去讨好一个看上去可能永远不会爱自己、理解自己的人? 我在这两个主人公的故事中找到了些许答案。 尽管每个人所经历的事情客观上严重程度或许不同,但是实际上,我们内心体会到的孤独、恐惧、绝望、无助是共通的。这是我们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的基础。也希望这本书也可以带给你们些许温暖和启发。 总之,请听吧!
- Vol.22 和典典聊天——当我愿意把自己的脆弱剖出来讲,就证明我在疗愈的路上已经走了很远
嗨,我是小柯,这次我请到了典典来和我聊天。 我和典典认识是在大概三四个月之前,我们机缘巧合参加了同一场线上circling活动,然后互加了微信,看到典典的朋友圈简介写着:“爱好支持女人,构建母系社会”,立马引为同道中人。后来,我又参加过典典发起的一次跟法国女性主义作家波利娜·阿尔芒热的对谈活动,我围观了活动从最开始召集听众到后面圆满成功的整个过程,我也因为典典的行动力和感召力而备受鼓舞。 在我最初的印象中,典典是一个特别有力量、有自信、行动力超强的女生。后来在我们私下的聊天当中,我听到典典特别丰富的人生经历,她是在一步一步闯荡探索到更大的世界,我特别喜欢典典说的一句:“活着就是为了体验,体验这个世界的酸甜苦辣”,与此同时,特别宝贵的是,典典也提到在闯荡的过程中,有很多挫折、坎坷、艰难,所以我请到了典典来跟我分享一下自己丰富的探索经历,也来回顾一下一路走来的历程。 在本期节目中,你将会听到: 01:41 15岁敢闯敢刚的典典:独自赴美求学,硬刚霸凌者,大杀四方 17:02 波士顿的低谷阶段:为什么一个女王会变成卑微的讨好型人格? 39:35 在法国重启人生:在巴黎高商学市场营销是什么样的体验? 49:15 跨行去证券事务所:用自信斩获了工作,却还是敌不过爹味PUA 01:01:49 裸辞之后在法国创业圈的摸爬滚打:一个对“纯赚钱生意”祛魅的过程 01:06:53 从零开始摸索,和法国女性主义作家的对谈活动是怎么办起来的? 01:21:30 典典回顾自己寻找心理咨询师,推动自我疗愈的过程 总之,请听吧!
- Vol.21 聊一聊我在心理团体中的探索和成长
嗨,我是小柯。在最近大概一年的时间里,我参加了很多跟心理疗愈和自我探索相关的团体活动,包括circling、各种主题的心理工作坊、戏剧疗愈工作坊、连续多周的封闭心理团体或者主题工作坊、持续一整天的密集型团体等等。 我越来越发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议题,在这持续一年的探索中,我在重新摸索我和他人之间的边界,与此同时,我也很清楚地知道,在团体中,我和其他人的关系也真实地照应出我和自己的关系。 在这期节目中,你将会听到: 00:44 为什么选择参加心理团体呢?在心理团体中的探索和现实集体相比有哪些优势? 我在团体中的收获: 05:40 Circling当中给到的允许——不必再害怕冷场,可以自在地保持沉默 07:46 为什么无法对他人产生好奇呢?先关照自己,然后再寻求和其他人的互动 16:17 重新看待规则——规则是可以通过讨论共同制定的,规则是为人的需求服务的 20:50 那些在团体中勇敢表达自己需求和异议的小伙伴,是我的榜样 总之,请听吧!
- Vol.20 和Dandi聊天——收纳整理也是人生整理
嗨,我是小柯。今天我邀请到Dandi来跟我聊天。Dandi是一位整理收纳师。 整理收纳向来是我的老大难问题,前段时间搬家加换季,我的一堆衣服被我一股脑丢进衣橱里,然后我就没再管过了。后来我在一场衣橱整理工作坊中遇到了Dandi老师,结束当天我就联系上她,请她来陪伴我一起对我家做一次整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只用了一个下午就把我整个屋子从衣橱到杂物都分门别类整理收纳好了。这次经历给了我一个契机,让我重新来看待收纳整理这件事情,并且我也想要更进一步地来了解收纳整理师的工作,于是我邀请到Dandi来节目上和我聊一次天。 这期节目中,你将会听到: * 整理收纳“差生”如何找到头绪?从Dandi陪小柯做的那次陪伴整理开始聊起: 01:30 对于收纳整理这件事,为什么有人头疼,而有人从小就乐在其中? 09:27对于收纳整理的“差生”来说,整理到底难在哪儿? 14:44 小柯对于空间和物品的匹配程度的完美主义想象 23:43“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30:52 和空间做朋友——用空间来辅助我们驾驭物品 40:44 如果说单人空间的整理是对自我的梳理,那么多人共享空间则涉及到更复杂的人际梳理 50:22 J人更擅长收纳整理吗? * 关于Dandi的职业:做整理收纳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57:28 从整理爱好者到专业整理师,Dandi看待整理的思路会有什么不同? 59:53 整理收纳是一项像做饭一样可以总结、分享、练习的技能 01:01:17 面对一个空间,整理师会从哪里开始思考,找到空间分配的思路?以公司茶水间的空间为例 01:06:42 个体户整理收纳师的日常:游走在各种身份、技能之间的多面手 01:12:40 空间整理师的时间管理课题 01:15:58 收纳整理师的工作值得做吗? 01:24:33专业整理师在工作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呢? 01:29:25对收纳整理行业的展望 总之,请听吧! P.S:如果大家对于Dandi的收纳整理服务或者课程感兴趣,也欢迎关注她的小红书:Dandi一勺糖,微信公众号:满满一勺糖。 本次的聊天也将在Dandi的播客:摆烂生活Balanced Life上播出,欢迎关注。
- Vol. 19 和Meya聊天——做连接内在小孩的引路人:我想要捍卫百分之百的你自己被看见
嗨,我是小柯。今天我请到了Meya来跟我聊天。 今年年初,我参与了一次由Meya提供的以内在小孩探索为主题的个案咨询。在这场个案活动中,Meya带我一起完整地体验了:看见了我的内在小孩,并且跟她对话的过程,让我畅快淋漓地哭了一场。后来我也成功地把在这场活动中学到的跟内在小孩对话的方式迁移到了我的日常生活中。在之前那期讲述内在小孩的播客中,我有进行过分享。而这一次,我有幸邀请到Meya作为嘉宾跟我录了一期节目,聊一聊她和内在小孩探索的故事:Meya通过连接内在小孩学习爱自己,然后又通过做个案帮助别人爱自己,再然后在做个案这件事的过程中练习不断爱自己,她将分享给我们这个闭环她是怎么慢慢达成的。 在这期节目中,你将会听到: 02:00 三四年前,连内在小孩四个字都没听过的Meya,是怎么开始这场自我疗愈的探索的? 10:56 Meya第一次连接到内在小孩的故事 17:18 对Meya来说,帮别人连接内在小孩是怎样一种体验? 29:30 提供内在小孩个案的服务加速了爱自己的进程 37:40 Meya怎么接收到宇宙的礼物,从尝试带领多人工作坊到一对一帮人连接内在小孩 48:33 开始做个案0-1的过程,Meya遇到什么卡点,怎么通过连接内在小孩不断突破? 55:41 授人以渔的个案服务,体验一次就能学会如何找到自己的力量 01:00:00 内在小孩的个案服务不只适合年轻人,我们的父母辈可能离自己的内在小孩更远 01:05:04 有关做自己和做商业的拉扯,成长和进步 总之,请听吧! 如果你对Meya的“内在小孩个案”服务或者她的其他项目感兴趣,欢迎添加她的微信:elvathecue(添加时请备注“个案咨询”)。 此外,Meya也刚刚开设了自己的小宇宙电台“不愧是李”,欢迎关注~
- Vol.18 和于桐老师聊天——为什么图书编辑这项工作可以做一辈子?
嗨,我是小柯。今天我请到了于桐老师来跟我聊天。 于桐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出版人,去年成立了自己的出版品牌万有清澄。我在很多年前因为工作原因认识了于桐老师。我对于桐老师的印象是:实干、谦卑、对编辑事业怀有极大的热忱。而我作为一个阅读爱好者,而且曾经很短暂地尝试过做图书编辑又退出了,我自己的感觉是能够在图书出版行业深耕真的很不容易,所以这一次我请来于桐老师来跟我聊一聊他在编辑出版这个行业里面工作这么多年,对于编辑这项看似简单却实则不易的工作有着怎样的理解和体悟;分享一下在做书的生涯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以及讲一讲于桐老师决定创立出版品牌的初心和对未来的展望。 总之,请听吧! P.S: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包括: 《僧侣与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马修·理查德 著 赖声川 译 《神话的力量》,约瑟夫·坎贝尔、比尔·莫耶斯 著 《四大圣哲》,卡尔·雅思贝尔斯 著 《苦闷的象征》,厨川白村 著,鲁迅 译 万有清澄已经出版了《法律的思维》和《苦闷的象征》两本书,今年还将陆续推出至少三本新书,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万有清澄出版,了解最新信息。
- Vol.17 关于内在小孩的探索——连接上内在小孩,你就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
嗨,我是小柯,今天我想来讲一讲我和内在小孩的故事。内在小孩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它指的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未被满足的需要、未被允许的情绪或未被处理的创伤,这些被压抑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像一个脆弱的受伤的小孩子。 对我自己来说,和我的内在小孩连接上是一场很重要的探索。在看见和拥抱内在小孩的过程中,我安抚到自己长期以来无视的伤痛和委屈,同时我还连接到来自内心深处不竭的力量和希望。 鉴于我现在跟内在小孩的连接还时断时续,我想要通过这期节目来提醒我自己,记得连接上内在小孩时的美好状态。我也希望把这种探索和体验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们,希望大家都能够获得一种很踏实、很自在,同时又很有动力的感觉。 在这期节目中,你将会听到: - 为什么对我来说,只有连接到内在小孩,才能打破拖延,重拾行动力? - 怎么样才能连接到内在小孩呢? - 为什么说每一次看见和拥抱内在小孩,都像一场畅快的排毒仪式。 - 为什么看似脆弱无助的内在小孩,其实也是我们最坚实也最值得信赖的后盾? - 和内在小孩相互信任、相互支撑是怎样一种体验?让我来用乙女游戏中的互动来做一个形象的类比。 总之,请听吧!
- Vol.16 和倩雯聊天——心理咨询是我愿意用一生时间来精进的一门手艺
嗨,我是小柯。今天我请到了我的朋友倩雯来跟我聊天。 倩雯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也是大学四年和我同寝室的上下铺舍友,我们一起读了四年的法语专业,然后,倩雯比我早很多年确定了自己进入心理专业的志向,读了心理专业的研究生,并且现在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师。鉴于这也是我非常向往的探索方向(哈哈哈因为我最近对于自我成长和心理疗愈特别热衷),所以我邀请到倩雯“作为前辈”聊一聊进入心理领域的过程、心得和体会。 你将会听到: 01:56 从文学系的迷茫毕业生,到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工具人 11:05 心理领域转行初体验,一次打破舒适区的线下陌生人访谈活动 18:20 在矛盾和焦灼中,是一个意外事件推动了最终的转行决定 26:08 半路出家,一步一个脚印地进入心理领域是怎样一个过程 33:04 做心理咨询师,专业学历背景会更有用吗? 35:34 终于正式作为职业咨询师进入咨询室是什么感受? 48:08 咨询师的困惑和纠结:如何惠及那些没有能力走进咨询室的人? 53:03 将外在的身份束缚去掉,做一个能够具有疗愈性的人 01:03:48 心理咨询师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新手咨询师往往入不敷出 01:11:25 关于心理咨询师进行公共表达有何种价值和限制的思考 总之,请听吧!
- Vol.15 和朋友们聊电影——《坠落的审判》(下)
嗨,我是小柯,我邀请到我的朋友馒头和小赵跟我聊了一次《坠落的审判》这部电影。上期节目我们放了聊天的上半部分,在这里我们接着上一期继续。 这期节目中,你将会听到: 00:20 女主人公桑德拉和儿子丹尼尔的关系,桑德拉作为妈妈的闪光点 04:03桑德拉和丈夫在亲密关系中处理得非常不好的一个点 13:19 关于丹尼尔的选择和行动,他身上的闪光点 20:45 在电影中这个孩子被设定成一个11岁的小男孩,如果换成一个小女孩的话,我们的观感会有所不同吗? 25:05 我们对于之所以相信女主桑德拉无罪的一些补充论据 28:13 桑德拉在丈夫突然离世之后表现得太过理性克制了吗?如果她多展现一些悲伤会更好吗? 41:24 关于电影中其他闪光的角色——保护证词的玛吉 46:54 我喜欢桑德拉的地方——做一个不会被打倒、永远有办法的人 总之,请听吧!
- Vol.14 和朋友们聊电影——《坠落的审判》(上)
嗨,我是小柯。这次我请到了我的两个朋友,馒头和小赵来跟我一起聊一聊《坠落的审判》。这部电影的主线是围绕一起丈夫坠楼死亡而妻子成为嫌疑人的案件进行的庭审,而在展开剖析的过程中,它触及到很多关于亲密关系、家庭关系乃至社会关系的复杂问题。 我很喜欢馒头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所说的:“看电影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产生一些想法,并不是针对这个电影本身,而只是它让你产生了一些联想”。我们讨论《坠落的审判》,也并不是想要就这个电影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只是它刚好触发了我们自己对于世界和关系很多感慨,我们想把这个部分分享出来。 这期节目中,你将会听到: 03:04 我们对女主人公桑德拉的初印象,她对丈夫就事论事的回应方式,究竟展现的是理智还是冷漠? 09:05 为什么在最开头桑德拉和女学生的互动带给我们的观感不太好,是因为她太不通情达理,还是因为她太擅长操纵人心? 15:55 关于家庭分工,相比于主外的劳动,家务劳动的责任是不是更容易变成一件多做多错的事情? 24:08 在对待因为意外而视力永久受损的孩子上,桑德拉努力把他当作正常人而非残疾人来看待,但这种态度是否也会带给孩子一种很严苛的压力? 36:12 关于亲密关系内部的合作和妥协,是不是总有一个人要“受委屈”? 47:39 桑德拉对他的丈夫还有爱吗?为什么他们的关系会显得僵化又无力?他们是否只是在维系一个多年前已经破裂的空壳? 01:02:50 塞缪尔需要怎样的“配合”才能脱离困境?他的困境到底是什么? 总之,请听吧!
- Vol.13 聊一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提到的三种自我状态
嗨,我是小柯。 前段时间我读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在书里面,苍鹭咨询师跟蛤蟆先生提到每一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我觉得这个理论特别有意思,所以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去找了这本书所依托的沟通分析理论的创始人艾瑞克·伯恩的书,然后去进一步了解了这个有关自我状态的理论,然后最近呢,我也在我自己的生活当中做了一个实践。就是来通过分析我的在不同的情境下的自我状态,更好的理解我自己以及我和其他人的关系。所以呢,今天我就想来分享一下我最近思考和收获。 这期节目中你将会听到: - 有关三种自我状态的简单介绍,每一种自我状态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 以我自己作为例子,分析一下在不同情境之下,我的自我状态会怎样切换? - 在了解了三种自我状态的理论之后,我希望怎样进行调整呢?为什么我说自己的父母自我状态过剩? - 分享一些我找回和释放儿童自我状态的探索和实践。 P.S:这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有: 罗伯特·戴博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艾瑞克·伯恩《人生脚本》 总之,请听吧!
- Vol.12 原来改变也没有那么难嘛——关于我重新爱上做饭这件事
嗨,我是小柯。 我之前也在节目当中提到过,长期以来,我对于做饭这件事是非常抗拒的。 说起来,我爸妈是很重视在家做饭的,从小到大,我家秉承着能在家做就不出去吃的“优良传统”,所以在我成年之后反其道而行疯狂点外卖的日子里,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没有接收到他们这份“传承”呢?这期节目就从这里开始讲起,我对做饭的抗拒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而最近,我又在心态上发生了180度转变——我开始热衷于进厨房,并且开始享受做饭这件事情了。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一场单纯的行为改变,它的起因是我通过疗愈化解了一些心结,对我来说看到这种变化的可能比是否做饭本身更有意义,所以我也想要用这期节目来总结和分析一下这场改变的前因后果。 总之,请听吧!
- Vol.11 和晓阳、阿申对谈——聊聊归国、出国的选择,以及我们的成长和变化
嗨,我是小柯。今天的这期节目我请到了两位中学同学晓阳和阿申来跟我一起聊天。我们三个都有在海外求学生活的经历,我自己是有两年时间在法国读研的经历,晓阳从高中毕业就去到了澳洲,在那里生活了将近十年,阿申则是在日本生活了将近六年。后来我们都一度结束了异乡生活,先后回到了国内工作生活。如今晓阳又将启程出国,借着这个契机,我想要来聊一聊在这些变化的决定背后的故事,回国这几年我们又发生了怎样的成长和变化? 你将会听到: * 我们三个在国外生活的体验有什么不同?回国究竟是早有预感还是心血来潮的决定? * 好像只有在回国生活后,我们才能真正放下对父母的依恋幻想 * 回国后的生活——社交、孤独、逆文化差异 * 一个畅想稳定的人正开启冒险,而一个向往四海为家的人还在做“心理准备” * 我们从哲学中获得的启示:one must imagine Sisyphus happy 总之,请听吧!
- Vol.10 和佳佳对谈——为什么我的决定总是我自己的反对声最强烈?
嗨,我是小柯。今天,我邀请到了我的朋友佳佳来跟我一起聊天。在上一次见面的时候,佳佳提起了“精神内耗”的话题,可以说“精神内耗”是她2023年的一个自我探索关键词,所以我邀请她来分享一下她的故事和思考感悟。 你将会听到: 02:34 我们想要讨论的“精神内耗”到底是什么,它在我们身上有什么样的表现?有哪些场合是我们最容易陷入内耗的? 12:20 内耗的人是在意的是别人的期待和想法吗?其实不是。我们在意的只是自己的期待和想法。 17:57 打破内耗的实际例子:找到自己的能量被点亮的状态 38:03 关于变化的讨论,环境和自己的想法感受是流动和变化的,而我们真实的核心自我其实是稳定的 51:39 解决“内耗”的过程是一个接纳自我的过程,走到现在的佳佳有什么话想要对自己说 01:11:00 一首治愈佳佳精神内耗的歌 总之,请听吧!
- Vol.09 记一次成功拥抱情绪的经历
嗨,我是小柯。 今天我想继续来聊关于情绪的话题。 上期节目,我们提到我发现自己在和情绪相处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还顺便回顾了家庭对于我情绪处理模式的影响。 而这一次,我想要来分享一下我在学习跟情绪和解的过程中取得一次阶段性的成功。我很高兴我终于稳稳地抱住了我的情绪,并且见证了它的存在和起落,我很满意自己没有把情绪推开,而是始终和它站在一起。 总之,请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