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情稳定 34 | 番外:当“焦虑”遇上了“回避”
病情稳定第34期 今天是番外:#当“焦虑”遇上了“回避”# 焦虑型依恋人遇上回避型依恋人,互相吸引并进入推拉式恋爱关系的故事太常见了。随便翻翻流行歌曲的歌词,多半是焦虑型恋人在吟唱分手后的困惑和心碎的折磨。 为什么焦虑型总是爱上回避型? 焦虑型依恋人往往是依赖的,渴望高度亲密和认可;回避型依恋更偏好独立,常常认为自己可以自给自足。 焦虑型依恋倾向于积极热烈快速表达感受,甚至看起来“粘人”;回避型依恋擅长压抑自己的情绪,情绪激动的环境里ta往往看起来挺“淡定”(其实是隔离…) 也许焦虑型依恋的热烈是回避型依恋渴望而害怕的;也许像个“独行侠”的回避型依恋也让焦虑型羡慕,总而言之,亲密关系的开头往往藏着某种“误认”。这种隐形的“误认”在看见对方的“真面目”后引发难以承受的失望——很多人因此“下头”。 假如耐住一点不舒服,去细细探究一下自己的“误认”,何以“误认”,很可能会发现你自己的“理想化自我”,那是你期望自己成为的样子,也潜伏着你对真实自己的不满意和厌弃。 来听听看精彩的番外,你会发现,爱谁都不如爱真实来得难。 #章节速览 01:08 各种依恋类型在实际关系里是怎样表现的?请听在线“小剧场” 02:20 当“焦虑的ta”遇上了“回避的ta” 05:22 回避型依恋到底在回避什么? 09:29 分手时焦虑型恋人打破砂锅问到底,ta在问什么? 15:07 亲密关系里的理想化“滤镜” 19:11 电影《她Her》里的亲密关系大起底 28:03 异地恋的动力学理解 35:26 越沟通,越亲密,越不同 39:14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43:53 理想化和现实之间的缝隙,也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起点 50:58 回避型人往往先从滤镜里撤退,焦虑型人如何应对 #本期小知识 1、《她》Her 是一部2013年美国科幻爱情喜剧电影,由Spike Jonze编剧、导演并联合制作。这是Spike Jonze的编剧处女作。影片讲述了Theodore Twombly与Samantha之间的故事。Samantha是一个人工智能虚拟助手,由一个女性声音来表达。 2、《花束般的恋爱》(日语:花束みたいな恋をした)是于2021年1月29日上映的日本电影,土井裕泰执导,坂元裕二(啊啊,坂元裕二呀❤️)编剧,菅田将晖、有村架纯主演。上映后连续六个星期登上日本全国票房冠军。故事讲述山音麦和八谷绢这对情侣由邂逅、交往相恋、渐行渐远、分手至各拥新欢的心路历程。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的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病情稳定播客(欢迎来撩)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说出你的故事) 微信公众号:病情稳定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 | 微博
- 病情稳定 33 | 依恋第一谈:测测你的独家依恋配方
病情稳定第33期 今天我们聊的是:#依恋第一谈:测测你的独家依恋配方# 接着上回的先导聊,每个人的依恋类型虽然可以通过测试大致分个类,但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100% 24k纯金的XXX依恋类型,都有属于自己的配比。 还是用味道打比方的话,更像是一个人的荷尔蒙体味+香水杂糅在一起混合而成,随着时间、温度、湿度、甚至还有别处飘过来的味道,二次混合,既是流动的,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依恋理论其实是一种创伤理论,因为它是在观察母婴分离的过程情境中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名字叫“依恋”,其实质却是在失去依恋时浮现出来的。 譬如现在都说年轻人只短暂上头,不谈恋爱了,怕的并不是恋爱,而是如何应对“下头”之后漫长的告别。 我曾经问督导,既然如此,叫啥attachment,明明是detachment嘛🙄 督导的回答我暂且hold住,一来,想听听大家的奇思妙想;二来,我们这期没来得及聊,得等第二谈了(顶锅盖逃走…… #章节速览 00:07 彩蛋这次先走一步 01:56 依恋类型并不是配对工具,但它的确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自-ta”关系 07:40 每个人的独家依恋配方都有些独特之处 10:59 依恋理论其实是个创伤理论 20:07 温暖的木质花香调——安全型依恋 22:10 “陌生人情境”实验是怎么一回事 26:34 不安全型依恋里的三个次类,各有各酸甜苦辣 31:02 深入讲解:当焦虑型遇上了回避型 43:42 手把手教你使用测试题了解一下自己的依恋类型 1:02:26 正面教材、反面教材,愿意的话都来分享吧 #本期小知识 1)第一个测试AAI(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可以这里下载: 依恋资料01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ck71v12tjnJwhF-ZczMksQ 提取码: 3301 2)第二个测试《成人依恋量表ECR》,点击这里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的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病情稳定播客(欢迎来撩)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说出你的故事) 微信公众号:病情稳定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 | 微博
- 病情稳定 32 | 学点儿依恋理论,在家能辟邪在外保平安
病情稳定第32期 今天我们聊的是:#学点儿依恋理论,在家能辟邪在外保平安# 爱与依恋——虽然你可能熟悉这些词语,但你可能不知道它们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什么。 爱一个人和依恋一个人是一样的吗? 依恋需要爱吗? 你怎么知道你只是依恋某人还是真心爱他们? 什么是依恋和依恋模式? 依恋是我们生命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在很小的时候,你会倾向于依恋你的玩具、你最喜欢的衣服和你最喜欢的人。然而,随着你长大,对有形的人事物的依恋行为及模式会慢慢内化为你自身属性的一部分,类似于你的人格基底。 当我们进入人际关系,这种基底就像你擦的香水,会慢慢随着时间的温度飘散开来,前调、中调、尾调,越亲近的关系闻得越是分明。 因此,依恋其实跟一个人自身最有关,一起来学习品鉴你的依恋style,也可以顺便闻味识他人,你准备好了吗? #章节速览 01:52 你们想听的依恋特辑来啦 02:16 依恋讲些啥? 05:04 依恋理论会成为下一个MBTI吗? 09:43 整理内在世界和家居收纳很相似 12:00 什么是依恋关系? 19:36 依恋模式可以改变吗? 25:40 依恋对象也可能不是人类 33:10 一段持久的亲密关系的秘诀是什么? 42:50 依恋理论的发展性视角 48:09 依恋十日谈小广告 52:01 学好依恋理论可以保命 55:04 欢迎来稿 #本期小知识 1)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旨在解释婴儿与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个体后续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的影响。 鲍尔比认为,依恋是人类婴儿生存的基本本能,因为它确保了婴儿能够得到照顾者的保护和支持。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 (Mary Ainsworth) 后来开始通过实验研究儿童对与父母分离的反应变化。其他人将依恋理论扩展到成人关系。 2)Attached: The New Science of Adult Attachment and How It Can Help You Find—and Keep—Love 《读懂恋人心》(作者: 阿米尔•莱文)这本书里比较简单易懂的介绍了成人依恋模式,也有简版测试,大家有兴趣可以试试看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的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病情稳定播客(欢迎来撩)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说出你的故事) 微信公众号:病情稳定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 | 微博
- 病情稳定 31 | 怎么过好“第二名”人生:跟冠军死磕还是另起一行
病情稳定第31期 今天我们聊的是:#怎么过好“第二名”人生:跟冠军死磕还是另起一行# 奥运会奖牌获得者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获得银牌的运动员通常不如获得铜牌的运动员快乐。 这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的,也被称为“less-is-better effect(少即是多效应)” 简单理解,就是说,第二名离第一名比较近,失去了金牌的丧失感更强烈,反而不如铜牌选手那样更容易为自己拿到了奖杯而庆幸和快乐。 啊,人真是作孽。 自古以来也一向如此,状元和探花各有各精彩,唯独卡在当中不上不下的第二名榜眼,让人尴尬,歌颂也不是,遗憾也不是,干脆记不住ta,撇个干净。 每个组织、家庭、关系里好像都有个不那么讨喜的老二,老二自己也很窘迫,向上看够不着第一名很痛苦,向下比又担心是故步自封不思进取。 the second best人生,怎么过? #章节速览 01:05 第二名的故事还不如第三名,why 12:33 竞技比赛怎么演变成“生与死的战斗”的呢 24:03 我们仍然生活在资源紧缺的年代吗? 33:17 创造“另起一行”的人生 43:28 在世界的大舞台之外,你需要自己的小游戏 47:58 为什么很难记住第二名 54:06 想上榜的我们哈哈,第三名就够了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的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病情稳定(欢迎来撩)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说出你的故事) 微信公众号:病情稳定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 | 微博 | 小红书
- 病情稳定 30 | 睡在沙发上的人
病情稳定第30期 今天我们聊的是:#睡在沙发上的人# 睡在沙发上的人是谁? 经济出游爱冒险的沙发客;在客厅开着电视打盹儿的焦虑人;上床就秒转清醒的失眠患者;精神分析世界里的被分析者们…… 也许还有更多。 在布置房屋时,沙发几乎是除床以外的第二大家具。 床属于卧室,属于黑夜,属于亲密和孤独,属于一次“死亡的演习”; 沙发不一样,它不属于谁或哪里,哪个房间有沙发,那个房间就会被沙发所定义。 沙发拥有更丰富的可能性,从坐着靠着躺着到歪着斜着趴着,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到更多人,从发呆看书到为爱鼓掌到欢乐爬梯,沙发照单全收。 以及,怎么可能不提,弗洛伊德的那张沙发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世界。 #章节速览 02:27 睡眠和沙发,你会想到什么? 04:45 沙发上的动与静 10:57 无法上床睡觉的我们只能在沙发上流浪 22:36 当休息成为一种奖赏,我们变成了任务的奴隶 30:53 沙发像是仰卧起坐的过渡空间 34:36 躺椅上的被分析者 42:13 做咨询的时候睡着了,这是坏事儿吗? 51:21 人生的过渡阶段也是一种“躺在沙发上”的体验,可进可退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的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欢迎来稿) 微信公众号:病情稳定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
- 病情稳定 29 | 搬家心理学闲聊:一起来给心灵打个包
病情稳定第29期 今天我们聊的是:#搬家心理学闲聊:一起来给心灵打个包# 炎炎暑期,毕业季+旅行季,以及这是众(chòu)所(míng)周(zhāo)知(zhù)的咨询师们集体休(bà)假(gōng)的大日子。 病情稳定也开始稳定地撒欢儿了,主播们双双躺平,踩着西瓜皮,想跟小伙伴们聊聊搬家有关的心理学。 听闻有研究者说,搬家给人带来的压力强度之高,比离婚还要可怕。 让我联想到幼时读林语堂,他说: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 现在有能力盖房的人不多了,但搬家仍然是你我ta切身相关的大事,不说一年不得安,但3-6个月不得安还是挺常见的。 毕业生的孩子们离开了集体宿舍,去往崭新的世界发展,也得先安身,这个过程中的扰攘、烦躁、不安、兴奋和我们内在心智世界的搬迁有着种种相似交织的主题。 一边是轻装上路,一边是刻骨铭心;一边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边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章节速览 01:06 跟搬家、迁徙有关的心理学 04:04 外部迁徙也是一个内心告别的过程 13:08 无论是大搬家还是“小搬家-旅行”,跟打包有关的心理过程 25:12 那些超重的行李,我们真的用得着吗? 36:41 人们搬离一座城市,通常和关系的丧失有关 45:52 比起心智世界里的“搬家”,外在空间搬家可能更容易一些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的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欢迎来稿) 微信公众号:病情稳定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
- 病情稳定 28 | 只要你别试图抓住快乐不放,每天都有新快乐
病情稳定第28期 今天我们聊的是:#只要你别试图抓住快乐不放,每天都有新快乐# 歌颂快乐的艺术作品多半是对“旧日欢乐”的追思和哀悼。 我们爱快乐,所以想留住快乐,想复制快乐,想永远快乐。我们甚至坚信有一种“正确”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快乐,但其实我怀疑没人知道要怎么做才能“更”快乐。 对快乐没人会说够了,只有不够不够,再多一点,再久一点,就像孩子们在游乐场玩儿得乐此不疲,不舍得说再见,因为不知道下一次是何时;纵有下一次,也许伙伴变了,也许天气变了,也许心境变了,快乐就是一期一会的事。 快乐像日出,像露珠,美而易逝——难说再见呢…可是,不说再见,就没办法动身看明天的日出和露珠啦。 事不宜迟,和我们一起出发,暑假都来了,你还在戴着帽子过冬么?! #章节速览 01:05 乐极生悲科学吗? 05:33 有福我不享,没苦我硬吃 12:09 快乐是独立存在的感觉吗?不吃苦可以快乐吗? 20:28 跟快乐有关的各种荷尔蒙,从内啡肽到多巴胺 30:42 焦虑和快乐的关系 32:52 快乐也可以从悲伤里转化而来 37:58 血清素和催产素,跟快乐也有关 42:02 俄罗斯老奶奶的故事 53:24 快乐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的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欢迎来稿) 微信公众号:病情稳定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
- 病情稳定 27 | 设定健康的边界你得学会说“我想要_____”而非简单say no
病情稳定第27期 今天我们聊的是:#设定健康的边界你得学会说“我想要_____”而非简单say no# 能够设定边界是一段健康关系的大门。就像,一所房子里,每个房间都有带锁的门,住在里面的每个人才能觉得安全。 如果没有健康的边界,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有毒和无法令人满意,身处其中我们的幸福感也会受到影响。 例如,如果朋友不断向你借钱,你可能会觉得被利用了,或者如果你觉得需要解决伴侣的所有情感问题,你会感到压力重重。或者,如果父母不断侵犯你的隐私,你可能会感到怨恨。同样,如果你不断无视他人的界限,你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并破坏你们的关系。 一些不理想的经验——通常是童年经验,教给我们,设定边界、表达自己的需求是糟糕的、自私的,会导致人际关系破裂。而这其实很可能在我们心里埋下了一颗地雷:无法设定边界的关系实际是不健康的,充斥着怨恨、操纵和虐待(多数时候是无意识的)。 设定边界就像“关门”这个动作,所以我们容易误会边界就是说“不”,把他人拒绝在门外。 说“不”重要,但远远不够,核心是学会识别需求并直接、简单地表达“我想要______"。因为,反过来想一想,当别人对我们设定边界的时候,我们也会想要了解为什么。 边界是门,门,可开可关;边界不是墙,墙一旦砌起来就“万夫莫开”,这种不健康的边界往往是情感虐待的特征了。 #章节速览 01:25 设立边界太重要了 04:06 什么是边界 12:15 找到心里的“边界感” 15:43 边界不清带来的麻烦真阔怕 22:24 是边界议题还是权力议题,得先分清楚 28:27 维护边界感等于自私吗? 30:46 三只小猪的故事 38:12 边界可以是流动的、变化的 43:03 每段关系都有自己的相处之道 47:47 如实告知“我还没想好,需要多点时间”不丢人 52:00 一些个平平无奇的边界表达小技巧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的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欢迎来稿) 微信公众号:病情稳定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
- 病情稳定 26 | 悲伤与哀悼,是成长的苦口良药
病情稳定第26期 今天我们聊的是:#悲伤与哀悼,是成长的苦口良药# 作为精神分析师,我了解到,感受失落和悲伤的能力是所有心理健康的基础,从婴儿期到老年期都是如此。 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无法体验失落、悲伤并为此哀悼,意味着我们只能原地踏步,无法发展,只能刻舟求剑——拼命地试图留住已经逝去的人或物。 逝去的可能是一个人、一段关系或一个梦想,但如果我们只是用刷手机、暴饮暴食或其他任何“成瘾行为”来逃避自己的感受,结果是一样的:我们被困住了。 没有失落,没有悲伤,没有哀悼,就没有成长。 请试着体会悲伤,感谢我们的悲伤,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痛苦和愤怒。悲伤的经验会转化,没有表达出来的悲伤,是一个没办法结痂的伤口。 这也许并不容易,但它是真实的,也是成长的苦口良药。 #章节速览 01:04 失去、悲伤与哀悼 04:44 一个灵异故事 07:23 哀悼的仪式 10:55 发展性哀悼 19:19 弗洛伊德《哀伤与抑郁》 22:55 舞踏中用身体去哀悼 34:12 原生家庭里面的哀悼 44:32 体验到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恰好是哀悼必经之路 49:11 空椅子技术小教学 54:11 咨询师的笑话一则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的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欢迎来稿) 微信公众号:病情稳定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
- 病情稳定 25 | 告别受委屈的自己
病情稳定第25期 今天我们聊的是:#告别受委屈的自己# 委屈感,总是跟被亏欠有关。比如你感到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不公平,但又无法正面表达内心的不满。这一股股怨气逐渐淤积起来,像一缸腌酱菜,隔着几里地,都能闻见呛人的味儿,但是处境一点儿也没得到改善。 为什么受委屈的总是你? 每个人都是有心理界限的,能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界限、并且能充分表达的人,通常会生活得自在舒服很多;但有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被好好尊重过,他们无意识里认同,不被尊重才是常态,很难识别自己的需要,往往会稀里糊涂地就“受了委屈”。 尊重也是后天习得的,如果没有人尊重过你,你也很难尊重自己和他人,这相当于说,你对自己的心理界限其实是不太了解的。“忍一时得寸进尺,退一步变本加厉”。其实还挺真实的,什么时候你得及时喊停,是建立在对自己的不舒服的感受清晰认识基础上的,否则难免委屈和愤怒。 祝福大家都能告别“太委屈”,“做自己”也是一门专业,让我们都尊重专业。 #章节速览 01:37 东亚发疯文学离不开“委屈”感 03:33 “隐忍”怎么翻译?😅 06:18 委屈感和权力不对等有关 14:10 委屈感和迁就比邻而居 20:00 从小姑娘到大妈,不委屈自己很爽 21:55 泼咖啡粉的故事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委屈 31:31 做自己的产品经理 34:16 识别有毒的环境,该走就走 44:15 少受委屈,适时发疯 #Tips 1)Żal这个词,几乎是波兰人的核心身份认同,有兴趣可以点击这里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
- 病情稳定 24 | 在愤怒控制你之前学会好好生气
病情稳定第24期 今天我们聊的是:#在愤怒控制你之前学会好好生气# 对你来说,愤怒是什么样的? 拳头敲打桌子? 脸涨得通红? 静脉喷张? 提高声音? 这些是我们文化中与愤怒的一些常见联系。这种“愤怒”的表现让我们更能看见愤怒,但实际上愤怒可以不通过上述任何的肢体行为来表达。 愤怒的价值在于一个人知道ta在生气,理解ta为什么生气,并采取及时、适当的措施去干预。 能够对自己的愤怒坚信不疑的人是幸运的。 为什么?因为,除非我们能期待得到带有尊重和理解的回应,否则我们无法允许自己“召唤”出健康或“干净”的愤怒。一个愤怒的人如果已经知道ta的愤怒抗议会得到承认、尊重和回应,那么ta不必陷入绝望、委屈和怨恨,ta开始期待别人理解ta为什么生气,并且和ta一起来解决这一问题。 但假如你不是这么幸运,你也许从童年经验中学到的是:生气是斤斤计较,生气让大家远离你,生气会遭到报复。那么当你生气时,你就会迅速陷入到矛盾的状态里:一方面,你很生气,但另一方面,你知道表现出愤怒通常会让你感觉更糟。愤怒引发了巨大的紧张感。它既不干净,也不正义,也没有任何建设性的价值。 当你以为愤怒会破坏而不是促进亲密关系,愤怒抓住了你,你会害怕愤怒,并且对愤怒感到愤怒。 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好生气”,它是关系里不可或缺的真实,而真实滋养关系。 #章节速览 02:37 从识别愤怒到表达愤怒 07:29 愤怒有哪些身心线索 12:27 表达愤怒的重要性 27:00 愤怒的底层往往有悲伤和丧失感 34:34 表达愤怒≠攻击 40:46 关系中的“被动攻击”游戏 49:16 “替罪羊”的深层原因 55:40 小火星不容易看见,但容易扑灭;大火灾容易看见,但只能做灾后重建了 彩蛋在最后 #Tips 1)愤怒管理 Anger Management (2003) 主演: 亚当.桑德勒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
- 病情稳定 23 | 尊重恐惧感的人活得更健康
病情稳定第23期 今天我们聊的是:#尊重恐惧感的人活得更健康# 恐惧跟害怕通常联系在一起,程度有所不同,都是我们生活中正常、健康的一部分。感觉到害怕、恐惧,能提醒我们更谨慎小心一些,避免跌入“危险境地”,或者帮助我们有效判断何时需要撤退何时继续前进。 恐惧感就像家里的安全报警器,提示我们去及时查看留意是否一切正常,或需要更多干预。 恐惧症(phobia)跟焦虑离得更近一些。恐惧症往往也伴随着对恐惧感的恐惧。它更像是安全报警器失灵了,烧开水的热气也哇哇大叫,以为是火灾预兆。它无法分辨和识别危险的大小、强弱等级了——只好“一视同仁”,宁可“杀”错,绝不放过。 因此,受恐惧症之苦的人身心俱疲,24小时处在高警备状态,真正的“敌人/危险”还没出现,自己已经累了个半死。 尊重恐惧感的意思是,恰如其分地应对处理恐惧这种感觉,既不过分忽略它,也不被它淹没掉。带着害怕、恐惧踏上探险的路,才能走得稳当长远。 #章节速览 01:17 和恐惧有关的情绪大汇总 08:25 恐惧和焦虑的相关性及差异 12:09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0:27 恐惧和恐惧症一样吗? 29:49 暴露疗法用得不适当很可能带来二次创伤 32:14 两个重要处理恐惧情绪的思考步骤 37:21 phobia的底层藏着更深更复杂的恐惧 44:31 趣味问题来咯 46:24 恐惧是生存报警器 54:30 彩蛋虽迟但到! #Tips 1)《求生之书:危险年代里,如何确保安全》(英语:The Gift of Fear: Survival Signals That Protect Us from Violence),是非虚构作品式的心理自助书,Gavin de Becker(曾担任过总统安全顾问)著。本书提供了各种策略,以帮助读者避免创伤和暴力,教他们各种警告标志和暴力前兆。 2) 《DBT情绪调节手册》,作者玛莎·莱恩汉博士是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她在本书中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情绪调节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
- 病情稳定 22 | 世界任务的高级玩家都获得了“转化嫉妒心”成就
病情稳定第22期 今天我们聊的是:#世界任务的高级玩家都获得了“转化嫉妒心”成就# 虽然在一般英文的用法上,envy和jealousy两个词经常交互使用,但基本上是不同的概念。jealousy是指害怕失去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的情绪;envy是想要得到他人拥有的东西。 换句话说,人们唯恐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又羡慕其他人拥有的东西。两种痛苦的感觉常常共存。 在英文中用“绿眼怪物”(green-eyed monster)來形容嫉妒,例如保护自己的爱人不被情敌抢走,或是小朋友不让其他人玩自己的玩具。而叔本华就说:“人类看到他人的快乐与财富,就会更深刻体认到自己的不足带來的痛苦。” 嫉毁和嫉妒都跟我们的欲望相关。不管是保护自己拥有的,或是竭尽全力让自己拥有想要拥有的东西,都值得为之自豪和骄傲,都是“健康的好胜之心”。 如何把像砒霜一样的嫉妒心,转化为满腔热情和能量去实现更多的成就呢? 来听~ #章节速览 00:45 大方承认“我嫉妒”很不容易 02:38 Envy(嫉毁)和Jealousy(嫉妒)的区分(一点点理论+大量临床案例) 12:44 承认嫉妒,直面嫉妒,探索自己不为人知的欲望 17:39 嫉妒不分男女,没有性别歧视 22:40 “我好恨自己没有______啊!” 34:34 嫉毁底下的“恨”可以是建设性的能量哦 41:18 发展感恩的能力 47:24 彩蛋!!! #Tips 1)《嫉羡与感恩》:本书收录的论文涵盖了梅兰妮. 克莱因从1946年到1960年逝世之前的著作, 作者将精神分析理念引入儿童心理分析研究, 引入了新的观念: 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 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 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 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 2)《嫉妒的化身》:2016韩剧,主演:孔孝真,曹政奭,高庚杓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
- 病情稳定 21 | 跟“含羞草”朋友的交往指南
病情稳定第21期 今天我们聊的是:#跟“含羞草”朋友的交往指南# 害羞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在我们的文化里并不那么受欢迎,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害羞的人通常也十分敏感,容易感知到紧张、压力,于是,他们可能会像含羞草一样,在被触碰后迅速合上叶片,把自己掩护起来。这种悄悄、默默跟成功文化鼓吹的尽可能多地向人群、机会展示自己是有点违和的。 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害羞方式和不同类型,了解它,就有可能对这个特点善加利用,同样也能令我们学会欣赏有这个特质的人(自己或他人),比如,一个害羞的朋友,ta可能不是最会搞笑的,但可能是最温暖的,可能不是最闪闪发光的,但可能是最真诚体贴的。 成为最能说会道的人跟拥有最好的想法之间可以没有任何关联。 当然,跟以前我们谈过的情绪、状态类似,害羞也是有光谱的,一起来听听看,你的害羞光谱是怎样的吧~ #章节速览 01:47 害羞跟内向是一个意思吗? 04:35 害羞是天生的吗? 10:36 后天养育环境对害羞性格的养成 13:20 脸红这件事儿无药可解 21:57 害羞有没有好处? 31:57 害羞的人到底愿意自己个儿待着还是也想跟着e人朋友一起疯? 35:54 害羞的人心里在想什么 41:17 女孩子的“专属害羞”是性别阴谋 50:43 害羞的人哪,保护好你的珍贵 #Tips 1)晓韵提到的TED演讲在这里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
- 病情稳定 20 | 拥有独处的能力,才有走向世界的力气
病情稳定第20期 今天我们聊的是:#拥有独处的能力,才有走向世界的力气# 在心理意义上,独处(being alone)和孤独(loneliness)是有很大不同的。 温尼科特很看重婴儿是否被允许“躺下来漂浮着(just to lie back and float)”的体验,这跟婴儿是否体验过“没有分离的分离(separation without separation)”也相当有关,这意味着婴儿在一个足够安全且不过度侵入性的养育环境里长大。 举个例子:如果你发现自己渴望亲密,但一旦与人靠近,又不由自主地担心贴得太紧太近,以至于无法拥有完好的自己(或对方)。 那么,你很可能缺乏这种“没有分离的分离”体验。 想象一下,在关系里,你可以安心地关上门,发发呆,做一点自己的事情,而不必担心自己或另一方被抛弃和受伤。 这其实很妙对不对,拥有独处的能力的前提是你拥有一段足够安全稳定的关系。 本期谈独处和孤独,我们不想浪漫化OR凄惨化“孤独”。 去了解它~ #章节速览 01:16 主动独处vs被动孤独?有何不同 07:52 独处的能力为何重要 18:14 六度分隔理论和150定律 22:10 做个好玩儿的实验:独自待一周,你必须带上哪三样非电子产品的东西? 30:45 孤独和镜映(看见)的关系 33:49 过长时间的隔绝有损身心健康 40:53 孤独和成瘾的关联 46:06 孤独和自我认同 #Tips 1)六度分隔理论(英语: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认为世界上任何互不相识的两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够建立起联系。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1967年根据这个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6步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人。 2)邓巴数(英语:Dunbar's number),也称150定律,指能与某个人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通常人们认为是150。这里的人际关系是指某个人知道其他人是谁并且了解那些人之间的关系。支持者认为超过这个人数上限的团队,需要更加严格的规则,法律以及强制性规范来维持稳定性和凝聚力。邓巴数并没有精确的数值,它处于100到230之间,而通常人们使用150。邓巴数首先是英国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于1990年代提出,是新皮质的大小决定的,并因此成为了一个团队规模的限制。新皮质处理能力决定了能与某个人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在这样的团体中,每个人都认识彼此且知道彼此的关系。此外,这个数量包括熟悉的老同学和老同事,也就是说实际的亲密的朋友数量会更少,直至接近个位数。 3)In Solitary: The Anti-Social Experiment:英国一档节目,这个艰苦的心理“反社会”实验挑战三位公众,让他们在五天的禁闭中体验,提出一个与我们时代最相关的问题:在这个我们从未如此紧密联系的世界上,你上一次完全独处是什么时候?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