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6-损失厌恶心理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等量收益的正效用的 2 至 2.5 倍。也就是说,人们对损失的痛苦感要远远大于等量收益带来的快乐感。例如,丢失 100 元钱所带来的痛苦,要比捡到 100 元钱所带来的快乐更强烈。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资源的损失往往意味着生存机会的降低,比如失去食物、领地等。因此,对损失更为敏感的个体更容易存活下来,这种对损失的高度警惕和厌恶的心理特质也就通过基因遗传等方式保留了下来。 人们会在心里为不同的收支设立不同的 “账户”。对于损失和收益,会分别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进行评估。损失会直接被视为对已有资源的减少,而收益则被看作是额外的获得,所以在同一个心理账户中,损失带来的冲击更大。 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往往会对负面信息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权重。在面对损失和收益时,会更加关注损失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和影响,而对收益的积极方面的认知相对较弱,从而导致对损失的厌恶程度更高。 投资者在面对投资损失时,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愿意卖出亏损资产的倾向,即使该资产未来继续下跌的可能性很大。他们总是希望能够等到资产价格回升到买入价格以上再卖出,以避免承认损失。相反,当投资者手中的资产有了一定的收益时,他们可能会过早地卖出以锁定利润,而错失后续更大的收益机会。
- 57-海豚效应
海豚效应在教育中强调通过积极的鼓励、表扬等正面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激励。例如,对于内向害羞的学生,可能一个肯定的眼神或私下的鼓励话语就会产生很大的作用;而对于外向渴望关注的学生,可以在公开场合给予表扬。 激励要针对学生具体的良好行为或进步,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为什么受到表扬。比如,不能只说 “你真棒”,而要说 “你这次数学作业的解题思路很独特,计算也非常准确,这说明你在认真思考,很棒”,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努力和优点所在,以便继续保持。 教师的激励必须是真诚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真心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如果学生察觉到教师的表扬是敷衍或虚假的,不仅会削弱激励效果,还可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 结合实际情况:激励要基于学生的真实表现和实际进步,不能无中生有或夸大其词。例如,学生在某个项目中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终结果并不完美,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过程中的优点,而不是强行表扬结果。
- 54-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指人们在拥有一件物品后,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估会高于未拥有时的评估,即人们倾向于给予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更高的价值,而不愿意用它去交换其他等价或更有价值的物品。简单来说,就是 “敝帚自珍”,仅仅因为拥有就赋予了物品额外的价值。 许多房主在出售自己的房子时,往往会对房子有过高的定价。即使市场上有类似的房子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他们仍然认为自己的房子更有价值,因为他们对自己居住过的房子有特殊的感情和依恋,这就是禀赋效应在房产交易中的体现。 在一些实验中,给一组参与者发放一个马克杯,并允许他们以一定价格出售;另一组参与者没有马克杯,但可以选择用同样的价格购买马克杯。结果发现,拥有马克杯的参与者要求的出售价格,普遍高于没有马克杯的参与者愿意支付的购买价格,这表明拥有马克杯的人因为禀赋效应而对其赋予了更高的价值。 企业可以利用这一效应,通过让消费者先试用产品等方式,使消费者产生对产品的拥有感,从而提高他们购买产品的可能性。同时,在谈判、决策等场景中,了解禀赋效应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 55-气氛效应
气氛效应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前提的形式所产生的气氛会影响人们对结论的判断。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进行三段论推理时,会受到前提中所使用的逻辑量词(如 “所有”“一些” 等)和前提的肯定或否定形式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倾向于得出与前提气氛相一致的结论,而这种结论可能并不符合逻辑规则。 产生机制。 当两个前提中都包含 “所有” 时,人们容易得出 “所有” 的结论;当前提中一个是 “所有”,一个是 “一些” 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得出 “一些” 的结论。例如,对于 “所有的 A 都是 B,一些 B 是 C”,人们可能会倾向于得出 “一些 A 是 C” 的结论,而实际上从逻辑角度来看,这个结论并不一定成立。 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气氛效应。比如,有人说 “有些运动员很健康,有些健康的人喜欢运动”,很多人可能会自然而然地觉得 “有些运动员喜欢运动”,但实际上从这两个前提并不能必然得出这个结论,这就是气氛效应在起作用,人们受到了前提中 “有些” 这种量词和表述方式的影响,而没有进行严格的逻辑思考。 气氛效应揭示了人们在推理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非逻辑因素的影响,这对于理解人类的思维过程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局限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提醒人们在进行推理和判断时要更加谨慎,避免受到这种效应的误导。
- 53-安慰剂效应
- 52-睡眠效应
睡眠效应是指在信源可信性下的传播效果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现象。也就是说,传播结束一段时间后,高可信性信源带来的正效果在下降,而低可信性信源带来的负效果却朝向正效果转化。这就如同经过一段时间的 “睡眠” 后,信息的传播效果产生了变化,所以被称为睡眠效应。 该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往往会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使得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影响减弱;二是人们对信息内容的态度会受到自身思考、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发生改变。 在一场政治选举活动中,某个政党推出了一位候选人,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宣传初期,该政党采用了一些比较激进的宣传手段,由一些在民众中口碑不太好的政治人物来为候选人站台宣传,导致很多选民对这位候选人产生负面印象,认为其背后的政党过于激进,不可靠。但是随着选举活动的持续,一段时间后,选民们渐渐淡忘了那些口碑不好的宣传者,而更多地关注候选人提出的政策主张等内容,部分选民对候选人的看法开始有所转变,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排斥,甚至有一些原本持反对意见的选民,在深入了解政策后,对候选人的态度变得中立甚至倾向于支持。 睡眠效应提醒我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能仅仅依赖信源的可信度来判断传播效果,时间因素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传播者应该更加注重信息内容本身的质量和价值,以实现更持久、有效的传播效果。
- 51-死海效应
在企业中,能力强的员工就像具有高浓度盐分的水分子,他们有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在市场环境等变化中生存得较好;而能力较弱的员工就像普通水分子。当企业发展出现问题或环境变差时,能力强的员工往往会率先选择离开,就像高浓度盐分的水分子从死海这样的高盐环境中逃离一样,而剩下的往往是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竞争力的员工,导致企业整体的人才素质和竞争力下降,如同死海的高盐度导致其他生物难以生存,只剩下一些适应高盐环境的特殊生物一样。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死海效应。 某传统制造企业: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某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着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困境。企业内部管理也比较混乱,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规划。一些技术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员工看到企业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纷纷选择跳槽到更有发展潜力的新兴科技企业。而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勇气去外面闯荡的员工则留了下来。结果,企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下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也难以提升,市场份额不断被竞争对手蚕食,企业逐渐陷入了恶性循环,最终面临倒闭的风险。 某互联网创业公司:该公司在创业初期,凭借创新的产品理念和团队的拼搏精神,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投资。但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公司没有及时调整战略,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一些技术骨干和运营高手意识到公司的发展瓶颈难以突破,为了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他们陆续离职,加入了其他更有活力的互联网公司。留下来的员工中,很多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公司在后续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吃力,新的业务拓展也屡屡失败,最终被市场淘汰。 死海效应给企业管理者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要重视人才的保留和培养,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和文化,提升企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和企业的衰退。
- 50-空船效应
空船效应是一种源自庄子思想的心理现象。 该效应出自庄子的《山木》篇,讲的是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空船效应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时候,我们的愤怒、烦恼等负面情绪,不是源于事情本身,而是源于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认知,尤其是当我们认为对方是有意为之的时候...
- 48-峰终定律
- 49-刺猬效应
刺猬效应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 刺猬效应源于叔本华的哲学著作,他在书中讲了一个寓言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了一起,但是它们身上的刺刺痛了对方,于是它们分开了。可是寒冷又使它们再次相拥,然而刺痛又使它们分开,几经折腾,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后来,人们用 “刺猬效应” 来形容人际交往中需要保持的恰当距离。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需要遵循刺猬效应。一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在课堂上保持一定的威严,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以确保教学秩序和学生对知识的专注度。比如在讲解重要知识点时,会严肃认真,不允许学生随意打闹或开小差。但在课后,教师又会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解答他们的困惑,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这种适度的距离让学生既尊重教师,又愿意主动与教师沟通,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 在朋友之间的相处中,刺猬效应同样适用。例如,两个好朋友平时会一起吃饭、聊天、参加各种活动,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烦恼。但他们也会给对方留出一定的个人空间,不会过分干涉对方的生活。当一方需要独处或处理个人事务时,另一方会理解并给予支持,不会觉得被冷落或被忽视。这种保持适当距离的相处方式,使得他们的友谊能够长久维持,双方都能在关系中感到舒适和自在。 刺猬效应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把握好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找到那个既能让彼此感受到温暖和支持,又能避免因过于亲近而产生伤害或矛盾的平衡点,这样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 47-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效应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已经投入了一定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沉没成本,而继续坚持做一件可能已经不划算或不合理的事情,不愿意放弃,即使放弃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 小孙和女朋友在一起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感情逐渐变得平淡甚至有些痛苦。但小孙觉得自己已经在这段感情中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已经习惯了对方的存在,如果分手就觉得之前的付出都白费了,所以一直犹豫不决,没有果断结束这段不健康的关系,继续在这段感情中消耗自己。这里小孙在恋爱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是沉没成本,影响了他对感情的理性判断。 老王买了一只股票,买入后股价就开始下跌。他本可以及时止损卖出股票,但他觉得自己已经投入了很多资金,现在卖出就亏定了,于是选择继续持有,期待股价能涨回来。结果股价继续下跌,他的损失越来越大。老王投入到股票中的资金就是沉没成本,他因为不愿意接受已经亏损的事实,被沉没成本束缚,而没有做出理性的卖出决策
- 44-共生效应
共生效应原本是指在自然界中,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会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会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后来,这一概念被引申到社会生活和其他领域,是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通过合作与互动,实现共同生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而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的一种现象。 生物学上,豆科植物与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系会与根瘤菌形成共生关系。根瘤菌可以侵入豆科植物的根部,在根部形成根瘤。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含氮化合物,为豆科植物提供氮素营养;而豆科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生长。 商业上,苹果与富士康:苹果公司拥有强大的品牌、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设计能力,负责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市场推广等环节;富士康则具备强大的制造能力、高效的生产管理体系和丰富的代工经验,承担苹果产品的组装生产任务。苹果通过富士康的制造能力,能够将产品快速、高质量地推向市场;富士康依靠苹果的订单,获得了稳定的业务和可观的利润,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了共生,各自在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在全球电子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 45-镜像效应
在自我意识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镜像效应。这一效应来源于库利的 “镜中我” 理论,即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概念。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会受到老师和同学评价的影响。如果老师经常表扬一个孩子聪明、努力,同学也认可他的学习能力,这个孩子就会通过老师和同学这面 “镜子”,觉得自己是优秀的,从而更有自信,学习也更努力;反之,如果孩子总是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他可能会认为自己不行,逐渐变得自卑,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
- 43-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说明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 “变数”,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证实了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该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以预测的复杂系统中。 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可能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可以看作是蝴蝶效应的一个典型案例。美国一些金融机构向信用等级较低的借款人发放大量次级贷款,这在当时看似是金融市场中一个相对较小的业务领域的局部问题,就像 “蝴蝶扇动翅膀”。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次级贷款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导致大量次级贷款违约。这引发了与次级贷款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价格暴跌,众多金融机构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进而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许多国家陷入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如同 “龙卷风” 一般席卷了整个全球经济体系。 在西方有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里最初丢失一个钉子就是那个微小的初始变化,就像蝴蝶扇动翅膀,但是经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一个帝国的灭亡,深刻地体现了蝴蝶效应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46-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4.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简单来说,墨菲定律就是指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早上起床时发现比平时晚了一些,心里想着千万不要遇到堵车,结果在上班路上偏偏遇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最终导致迟到。这就是因为担心迟到这个情况发生,而与之相关的堵车等不利因素就真的出现了。 当着急出门时,突然发现钥匙找不到了。明明平时钥匙都放在固定的地方,但在着急的时候就是找不到,翻遍了可能放钥匙的地方,最后才发现它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这体现了越着急找某样东西,它就越不容易被找到,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赶飞机时,预留了足够的时间前往机场,但是到了机场后却被告知航班因为机械故障或天气原因要延误。人们总是希望航班能够按时起飞,但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导致航班延误,这也是墨菲定律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