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焦虑的一代》:手机大脑与“人机一代”轻刀快马

100.《焦虑的一代》:手机大脑与“人机一代”

58分钟 ·
播放数77743
·
评论数327

为什么美国Z世代成为了“焦虑的一代”?为什么不只在美国,更多国家和地区在过去十年时间里都经历了相似的青少年心理危机?

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的风靡,如何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危机?

当我们在讨论“大学高三化”“人机大学生”时,真的是因为“这届年轻人不行”么?亦或者说,我们真的可以只是把锅全部甩给“电子奶头乐”么?

在今天,如何才能更像一个“活人”?如何才能从现实世界之中获得力量感?

上述问题来自本周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焦虑的一代:如何养育手机里泡大的孩子》,作者乔纳森·海特,也是《娇惯的心灵》一书的作者。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5:00 问题一:为什么在美国,Z世代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10-2015年期间开始大幅度上升?到底是真的心理疾病,还是一种“跟风”,亦或者是“小题大做”?
18:22 问题二:“玩耍式童年”与“手机式童年”,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自由玩耍”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至关重要?“失去自由玩耍”这个锅,该不该智能手机背?
36:14 问题三:困在虚拟世界之中,真的有那么可怕么?在焦虑、抑郁发生之前,哪些迹象意味着“我”可能已经被困住了?
42:25 问题四:作为“焦虑的一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如果说放下手机只是一个形式,那么我们真正要放下应该是什么?

【本期节目提到的播客和数据】

📌播客

💡数据

美国政府每年都会进行一项调查,让12-17岁的青少年回答一系列关于服用药物及心理健康的问题。比如,是否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悲伤、空虚或沮丧”情绪?是否有一段时间“对平时喜欢的大多数事物兴致寥寥感到厌倦”?一共有9个问题是关于抑郁症的症状,如果被访者对其中的5个或更多都回答了“是”,那么就认为被访者在“过去一年中极有可能经历了抑郁发作”。

 按照这样的一个统计指标,作者说——

大约从 2012年起,抑郁症的自我报告率陡然攀升。从绝对变化来看,女孩自我报告抑郁症的比例增幅远大于男孩,在最新的数据中,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将近30%。但如果考虑到两个性别的自我报告抑郁症发生率本来就存在差异,我们考察相对值变化的话,那么两个性别的增幅大致都是150%,也就是说,男孩和女孩的自我患病率都增加到了1.5倍左右。

心理问题集中于Z世代内爆发,同时也波及到了出生较晚的千禧一代。作者给我们看了另外一张图。这张图是统计了不同年龄段的焦虑比例。

被访者按年龄被分为4组,18-25岁一组,26-34岁一组,35-49岁一组,50岁以上一组,问大家:在过去一个月中,是否“高频率”或“持续性”地感到紧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越是年纪轻的年龄组,自2010年以来,自我报告焦虑的比例增幅越大,特别是18-25岁这一组,增幅达到了139%。

第一张图展示了美国近年来急诊收治的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青少年数据。所谓的非自杀性自我伤害,比如割伤。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从2010年开始,收治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对于10-14岁青春期的女生,增幅到了188%,将近2倍。

第二张图是自杀率。作者在这里展示了美国10-14岁青少年的自杀率,也就是该年龄组的每10万个孩子中,每年有多少人死于自杀……类似地,在这张关于自杀率的统计图表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美国,10~14岁青少年的自杀率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显著升高。男性增加的绝对值更大,女性增加的相对值更大。

调查显示,在美国,青少年与朋友自由玩耍的时间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开始直线下降。作者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张图,是1991-2017年美国八年级、十年级、十二年级学生与朋友的相处情况,“几乎每天”都能与朋友一起在校外玩的学生比例在不断降低。

这张图很有意思。事实上,我们看到,在90年代以及21世纪头10年,无论男孩还是女孩,这根线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了,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之后,这根线下降得尤其厉害。

这里引出了依恋系统理论。作者画了一个很清晰的图,5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循环。 

第一步,故事的起点是自由玩耍,是探索。在探索中会产生恐惧和焦虑,这很正常。

第二步,去寻求保护和安抚,这也是一个生理性的反应。

第三步,安全基地。每当危机来临,防御模式便被激活。孩子会匆忙地返回安全基地或号啕大哭。哭是孩子在向安全基地发出求救信号。

第四步,年长、有智慧的人给予我们安全感,鼓励我们继续去探索。这个也很好理解,父母会安抚你,会告诉你没关系的,不用怕,给你保护,给你安全感。通常,一个建立了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能在几秒或几分钟内恢复平静,切换回发现模式,继续他们的学习和发现之旅。这个过程每天可能会发生几十次月可能就是几百次。

于是就有了第五步,走出舒适区,探索新环境。

由此,循环往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渐渐能够将安全基地的角色内化,自己就能给自己安全感,无须大人在身旁守候。我们在许多哺乳动物群体中间都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本期节目(反复)出现的音乐

  • 真夜中のドア/Stay With Me - 松原美纪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展开Show Notes
置顶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聊聊关于焦虑的一代、人机感、手机式童年的各种话题,或者是如何摆脱“手机大脑”、重获现实力量的经历。
我们将从参与留言互动的听友中抽取3位分别赠送《焦虑的一代》1本!
💃🏻感谢出品方「湛庐文化」的支持!如果大家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买一本来读,除了书本身,还有一本4万字的导读小册子,很不错 https://3.cn/2f-lhKNT
喵ya:导读小册子的链接能不能再发下哈哈 无法单独复制
付宇FoooYuuu
:
https://3.cn/2f-lhKNT
3条回复
04:39 我之前在跟新入组的学弟初次接触中,也很疑惑并直言问他,“请问你是人机吗?为什么我说什么你都是嗯嗯好的”,但后来随着接触深入和熟悉,我发现他们还是很有自己的喜好/品味/兴趣/圈子的(非常z世代的特点),只是说,对待学长学姐/导师(这些更有距离感的人),似乎“人机感”是一种“生存策略”。
取个昵称:这就跟朋友圈屏蔽你一样,不屏蔽你会看不惯,屏蔽了你又说人家是人机,本质上还是上一代人想用自己的标准规训下一代人罢了
HD779148z:其实我不知道怎么和学长学姐/老师这些上位者相处,多说一句都怕错。如果是线下交流会好一些,但线上交流会留下随时可查的记录,每看一遍都会反思自己是不是不该这么说话,最后逐渐学会“人机”版回应,只求能不出错就好。
6条回复
aha_phoebe
aha_phoebe
2025.4.25
其实现在很多时候的独处也只是自己一个人刷手机,没有真正的和自己相处,感官并没有打开。
独自去尼泊尔徒步那一周,只有晚上到客栈有信号刷手机,确实在徒步与美景之间体会到心流的美好,但在这之前需要一些时间适应和一些无所适从的情绪去面对。很多时候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只有我与这自然相交,与自然为伍。山风呼啸流水潺潺,远处山岭的线条是温和柔软的,天高云淡,日出在远山身后,隐约映出光亮,不知不觉走到中午晒的疲倦脚下也不再坚定,呆望着群山直至视线失焦,然当只是在走着的某个时候,转到山的另一面便总有一道风浪,从周身横扫而过,不期而至的山风,吹得心里一惊,那一刻感觉真好哇!
Daisy_oaHr:看到姐姐的文字想到了书中的一段话:"有时候突然一个转角,眼前一座雪山撞进了视线,雪山的远处若隐若现地有一座冰山。一明一暗。我瞬间找到了一棵已经快和泥土融为一体的朽木,伴着阳光坐下来,掏出准备好的苹果。牙齿在啃苹果的同时,眼前也在啃着这座冰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美好的瞬间定在此刻的能量棒和苹果皮上。我知道,照片和视频这一切都是徒劳的,虽然每一个瞬间都试图记录在芯片上,但我知道真正的美好都会自然地刻在灵魂深处,变成审美的部分。而无法和灵魂审美融合的,都会随时间消散。"
赤_:16:05 感谢你的文字让我有了想象的空间 现在我还在犹豫要不要睡觉 我决定今天晚上就做这个梦 梦见一个香甜的遥远的地方 在那里我是非常舒服自在的
6条回复
关于人机感的一点想法:总是被“这有啥用”的魔咒支配,一些“性价比低”的活动就慢慢没有回应了。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有用”呢:当一个解严格优于其他解的时候,没得到最优解就越发令人难以释怀了。我觉得是正是低容“错”的环境造成了创造性的缺失。(有个词叫“版本答案”,不知道准不准确)
百变小猪02:是的,容错率低,试错成本高,导致大家都不愿意折腾,都求稳
张北海_:说得非常在理,深有体会,而且在好的院校感觉这样的问题尤为突出
小猎豹
小猎豹
2025.4.24
03:01 说到课堂互动。上课直接提问没人给反应,要绕到线上去,然后学生在线上答。平时讲理论他们没什么兴趣,做了一个测试题盲盒页面给他们,兴趣来了……感觉就是师生面对面无法交流,但借助一个电子中介,一切就流畅了。
雪隙浮光:我就是大学生 线上回答确实感觉很有趣 而且匿名就不怕尴尬
凌安:测试题盲盒怎么搞的,能具体说说吗?
3条回复
HD461355l
HD461355l
2025.4.24
我不太赞成作者的观点,我觉得问题不在虚拟世界,而在于虚拟世界是新世界。新所以没有规矩,没有规矩所以易被伤害。所谓具身的儿童现实世界其实是一个打磨了很多次的学习用环境,其中伤害和损失被弱化了,所以儿童能用于学习。所谓的虚拟世界是一个比成人世界还要混乱的现实世界,把没有精神防御的儿童扔到这个以捕获注意力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丛林商业环境中,不就是把羊送入虎口。如果虚拟世界的交互方式是精心设计过的,人群是筛选过的,其实可以用作学习人际关系。
王富_ypzU:但是你说的这种情况现在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作者说的观点其实就是想把问题本身或者说是在根源上以来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开放式玩耍是真的很重要的,本人就是一个被限制了10年的青少年。)读了作者的观点,其实90%多都跟我身上的情况很符合。当然你说的那种情况也是对的。就当你给作者补充了一点吧。
镜中人_:似懂非懂 还挺有趣的
3条回复
最近因为闲赋在家,刷手机的时间实在太多了 反而感到无聊。刷得没意思时选择拿起书,书看累了刷会儿手机,反而觉得两边都增色不少。最近在尝试所谓“清醒”地玩手机,我知道我是为了放松一下去玩手机,同时去体会自己什么时候感到无聊。
另外出去接触自然也体验很棒。在家附近的绿地散步时调动五感去观察植物的变化,城市背景音交织着鸟声和风吹树林声,找找树丛里是否有小野猫出没的痕迹。感受自己的身体被光照拂,脚底接触大地,当五感丰富之后手机的魅力也似乎消退不少(虽然过一会儿还是会抠抠小游戏哈哈)。
04:20 大学生听到这里轻轻跪下 真的觉得大学在高中化 老师喜欢我们去图书馆实验室带着 作为一名工科生 每天都是物理数学电路 甚至自己摄入课外知识比自己高三还少(
是鳗鱼团:有感补充一下 明明自己还是大学生就觉得自己已经有种淡淡的社畜感了(当然我明白大人的世界可能会过得更辛苦) 对自己身边所接触的东西逐渐不抱有好奇心 大一就狠狠地被人情世故上了一课 入学以来就被灌输着卷绩点刷综测打比赛 当作出相违背的行为时自己就会萌生出愧疚感甚至有点恶性循环 一直在被推着走 也不知道所做的一切是否有必要🥲🥲🥲
是鳗鱼团:38:46 昨天熬到凌晨六点又在七点起来上早八( )
3条回复
Evan224
Evan224
2025.4.24
04:01 感觉现在很多高校老师也是一样的,也在失去表达欲,研究自己的发展最佳路线,把表规则里规则都把握的很。。
好吃懒做的兔子:现在教室里摄像头很多,也会有学生录视频断章取义,失去表达欲是为了保住饭碗,狗头保命。
Evan224:当然打工的我现在也是这样的😭
夏橙Cheng
夏橙Cheng
2025.4.25
“人机感”,简直是我的嘴替了。我也发现现在都新一代在大学课堂上,确实是比较有这种感觉。我怎么调动气氛都用处不大,不过也可能是我水平有限。看了评论,有朋友解释为一种生存策略。我能接受这个解释。不过之前的,他们的学长学姐就要积极活力很多。年轻人的“人机感”,这种感觉我这几年感觉尤为明显。
尹萌美
尹萌美
2025.4.24
41:04 哇,听到我们节目的名字,感谢付宇老师的推荐🥹
付宇FoooYuuu
:
哈哈再次向大家推荐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7f25ef90decaeb0943604b9
大力强:很好!
盛盛_5t3c
盛盛_5t3c
2025.4.24
旅游这段感同身受,假期很少,为了不浪费,做很详细的攻略,努力在checklist上打钩,热闹但少有回味。前段时间去山西,专门去了黑神话悟空的古建,但是最后逛的更沉浸的反而是旅行末尾,在朋友老家小村子里的古庙,没有任何名气,听朋友讲过年节举办庙会的热闹和跟过去有什么变化,现场还有修复古建的作业现场,放松下来,也听得津津有味,被古朴乡情连接,是今年难得的心静时刻。
付宇FoooYuuu
:
恭喜你获得《焦虑的一代》赠书1本🎉 感谢你对本期节目的喜欢,也再次感谢湛庐文化对互动抽奖环节的支持。 请凭小宇宙个人主页截图,与微信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联系。 再次感谢你的支持!愿我们的节目和你一起,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盛盛_5t3c:wow惊喜了~hh谢谢宇哥
偶然间听到这一期 我收获蛮多 我这段时间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 就是我这些年到底被什么困住了 导致我对自己 对外界没有实感 对所有的记忆停留在16.17年 那时候我才大一 小红书也开始盛行 我就下载看看玩玩 发现人与人的生活落差如此之大 比如查查有什么护肤品好用 都是给我推荐高逼格产品 那时候年纪也小 见识也短 便开始怀疑自己 也抱怨自己怎么和别人相比怎么这么差呢 开始把网络上的贫富差距带入了生活 也觉得周围人也觉得我穷 不配拥有一切 从此变得很自卑 成绩也一落千丈 最后勉勉强强读完书
听完这期 我发现自己被困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少无人接触 沟通 如果多多接触他人 而不是沉迷于从虚拟网络中获得负能量 获得短小的眼界 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感谢博主分享的这本书 简直拯救我 ✨
付宇FoooYuuu
:
恭喜你获得《焦虑的一代》赠书1本🎉 感谢你对本期节目的喜欢,也再次感谢湛庐文化对互动抽奖环节的支持。 请凭小宇宙个人主页截图,与微信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联系。 再次感谢你的支持!愿我们的节目和你一起,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48:04 高三的时候借了今敏的自传,有段话对我的影响很深,具体的表述不记得了,大概的意思是虽然他很喜欢漫画但看太多漫画自己的想象力会被限制,反而文字能激发人的想象,因为没有具体的画面填充你的大脑。
好有收获的一期,我身边也有消失的附近,每次拿起手机不知道干什么但是一转头,别人都拿着手机,那我也拿着手机吧……
justskade
justskade
2025.4.29
56:53 每次出去玩都做攻略,第一步:先去图书馆找相关地区的旅行书籍,整理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满足阅读的乐趣,也开始了旅行第一天 第二步:用穷游,马蜂窝,大量刷时间和时间段差不多的游记,然后在行程攻略(穷游的产品,以前非常好用,现在估计没有维护,还有基本功能)把大纲列出来 第三步:每个感兴趣的地方,再进一步补充信息,开始线上预定,包括但不限于酒店,门票,博物馆,国家公园,体验项目 第四步:整理出简单的excel表格,包括行程,交通,天气,服装,备注等,打印出来出行带着。这样出去玩,就偶尔看一下纸质的,细节看一下app。并不会有被剧透的感觉,反而因为有准备,玩得更深入和尽兴!
53:05 科技的发展让你什么都拥有了,但最后其实什么也没拥有,亲身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和行动力都在渐渐失去,但我庆幸自己能有坚持二十多年的兴趣爱好,每一年都能让我在这个圈子里发现新鲜的事物,每一年都有新的惊喜和体验,所以有兴趣爱好也是一件能支棱起自己逃离手机和焦虑的精神食粮。
Rennfox
Rennfox
2025.4.29
44:40 这点说得很好,社会/现实没有给年轻人足够的吸引力。我成长于网络还没怎么发展的年代,体验过线下深度关系的充实与快乐,才容易挣脱虚拟世界。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现实世界没有多少好的体验,而这是我们应该改变的。
都在规避责任,一旦有学生自由活动出了事,会有家长找到学校。学校不胜其扰,所以现在一刀切。
44:21 “现实世界中不够吸引人们,导致人们走进虚拟世界里寻求慰藉”主播给出的回应是,我们来的更早的人,都有责任与能力令这个世界更好一点点。 不止青少年,进入虚拟世界的已经覆盖各年龄层,老一辈现在也很多是完全靠刷手机度日。
我也赞同,我们可以从自己作出改变,多去关注身边的人,多去注重倾听交流,同时大胆表达。已经有一段时间听不进播客 也很少留言。但今天重新开始听,我发现播客这个媒介它和视觉阅读的gzh与xhs相比,声音始终是更能共振的媒介。而且好播客节目是能给人带来一种思想疏通、与我息息相关的感受。
今天从书中判断是否抑郁或沉溺虚拟的问题里,我才知道,自己不是不够努力太散漫,而是深陷抑郁以及被碎片多巴胺所吸引。
吃素的小梅:大胆表达非常重要,我总觉得现在大家好像都没有那么爱表达,都防御重重,不愿意信任别人
角落里的玉米粒:还有一个关于如何重回现实世界的改变,我现在渐渐还迷上了音乐剧,去剧场和影院时我为了遵守礼仪完全不会看手机。虽然走进剧场也在侧面反映我很想逃离现实世界所以去剧场里寻求庇护,但我还是很喜欢剧场打破第四面墙,让我在真人演出 真实而非电子声音中重新拾回一些内心原始的冲动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