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eepSeek(AI)智能水平处于哪个阶段?
1、AI在处理语言文字、符号等信息的能力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人类大学以上的水平,但是AI处理多模态信息的能力能力还比较弱。这与人类处理信息的过程刚好相反。从人类个体角度,婴儿是从先接触多模态的现实世界然后逐渐学会语言再从学校教育里学会文字;从人类进化的角度,人类是从多模态现实世界里进化出语言文字等符号以后,才逐步区别于其他动物,进入真正属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 2、语言文字等符号是人类从多模态现实世界中压缩出来的二维信息,它存在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沟通和组织更加高效和准确,是人类智力和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础工具。所以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语言文字等符号为基础的大模型将会是多模态大模型的基础。 3、大模型的能力无论是达到了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水平,还以人类社会做类比,再好的学生再高的智商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需要进入社会与组织和文化之间进行互动,人类智能的核心不是个体智能而是群体智能。 4、基础大模型将会提供通用的智能能力,这种能力借助专业的AI Agent解决具体问题;同时通过具体AI Agent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也会增强基础大模型通用的智能能力。 5、人类通用智能能力是以科技、文化、艺术等知识形态存在,AI将会更加高效地帮助人类整理、使用和提升知识储备。
- DeepSeek(AI)对“广告”的影响
1、首先AI内容生成逻辑与现有的广告模式存在本质的冲突,因为如果AI生成的内容不够透明、客观和公正,将很快会被更好的AI替代,就像搜索引擎一样,用户不会使用太多的搜索引擎;而广告天生就是排他的,广告隐藏的含义就是“选择我不要选择其他”。 2、广告本质上是一种内容推荐,内容推荐发挥的作用是激发用户的潜在需求,每个广告主都希望把“潜在需求”转化为用户的“及时的明确需求”。AI可以帮助个体用户审核“广告潜在需求”是否值得转化为“明确需求”。 3、所以“广告”需要提升自身的内容质量增加被AI索引的可能性,另外AI也需要提升自身的透明和公正度,以增强对用户的可信度。 4、AI解决明确需求,推荐信息流满足潜在需求。 关于AI 对广告的影响,DeepSeek观点如下: 生成式AI不是搜索广告的延伸,而是正在创造新的「认知经济学」范式。其商业化的突破点不在于如何移植旧模式,而在于重新定义广告的本质——从「打断式推销」进化为「共识型服务」。这要求建立新的价值评估体系(如认知渗透指数)、风险控制机制(动态可信度审计)和利益分配规则(三方博弈均衡)。最终可能诞生完全不同于CPC/CPM的第三代广告计量标准。
- DeepSeek(AI)对内容分发和生成的影响
内容分发的演变流程可以简单概括为: 从传统媒体“人工编辑”到PC互联网时代关键词匹配“搜索”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依据互动数据的信息流“兴趣推荐”。 传统媒体“人工编辑”的本质是依据某种共同价值观,依靠人工对内容进行分发。 存在的问题是: 1、分发效率比较低; 2、分发内容的质量容易受到少数人的干预和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依据互动数据的信息流“兴趣推荐”的本质是算法根据个体用户的互动数据对内容进行分发。 存在的问题是: 1、分发的标准从用户互动数据替代了共同价值观; 2、加速了信息茧房,即内容分发的范围受限于个体用户数据。 AI时代内容分发的本质是依据某种共同价值观,依靠人工智能算法对内容进行分发。 优势体现在: 1、分发效率远高于人工; 2、分发内容的标准依据共同价值观替代用户互动数据; 3、依靠透明公开的思维链和逻辑推理,既排除少数人对内容的干预和影响,也打破个体用户数据的局限性。 这些优势会解决传统媒体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分发存在的问题。 在内容分发演变的流程中也伴随着内容生产的爆发: 1、内容生产在人类群体中无限渗透,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 2、生产内容的形态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以及多种形态混合的内容; 3、内容生产的效率越来越高。 无论何种内容分发形式,内容分发的基础是有丰富和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内容,AI也将会激发人类生产更多样化更高质量的内容。
- 一句话播客:如何在3分钟以内识别网络信息的真伪?
用“如何快速地识别网络信息的真伪”问 DeepSeek,给出如下答案: 对模糊信息,可向 DeepSeek 输入指令:“用数据交叉验证‘XXX 事件’是否存在官方记录,并分析逻辑合理性。” 通过上述方法,普通用户可在 3-5 分钟内完成 80% 以上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分级,重大事件建议进一步通过官方渠道确认。 DeepSeek是如何做到的呢?建议大家使用DeepSeek自行提问。 不过我想强调的一个重点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没有高质量数据的时候,再强大的推理逻辑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比如我问 DeepSeek:“tender flower 嫩芙是真的德国品牌吗?”由于网络上品牌的虚假营销信息太多,导致 DeepSeek 并没有判断出 tender flower 是一个假德国品牌。 或者说 DeepSeek 并没有对这类别的问题做逻辑推理上的优化,比如: 1、核实品牌所有人的背景信息; 2、核实品牌在德国是否真实存在。 当然,对于第一个问题需要访问专业的数据库,DeepSeek 不一定有权限,这也是DeepSeek存在的局限性;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利用网络公开数据可以完全做得到。 这也是在专业领域利用 AI 解决问题的价值。
- 一句话播客:以 “DS” 始以“大 S” 终的 2025 年春节
以DS(DeepSeek)横空出世始,以大S的猝逝终的春节假期。 Deep Seek的横空出世震惊全球,甚至引发了美国股市的巨大震荡以及欧美对中国新一轮的恐慌。Deep Seek短时间内登顶全球100多个国家应用下载榜首,这一科技新闻不仅破圈甚至引发全球从大国竞争格局到个人隐私保护,从中美竞争地缘政治到科技经济发展到人才培养到个人人身安全的大争论…… 人,做为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当中的个体固然需要集体主义的精神依托和慰藉,归根结底还是要归结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 Deep Seek的争论尚未结束,大S的猝逝突然登上了各大社媒平台的热门话题榜首,有怀念的、有冷嘲热讽的、有幸灾乐祸的……一位家喻户晓正值壮年的明星的猝然离世,总是让普通人有切肤之感。 无论是 deepseek 这样的科技新闻还是大S这样的文娱新闻,都像一面镜子映照着现实的样子…… deepseek 会客观理性地分析不同的人对大 S 去世极端撕裂的情绪,但是deepseek会弥合人心的距离吗? 正如一张罗夏墨迹测验图,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立场投射各自的想法。 “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Test)是瑞士精神病学家赫尔曼·罗夏(Hermann Rorschach)在 20 世纪早期发明的一种心理测验方法。它通常包括十张对称、模糊的墨迹图案,受测者需要描述自己在每一张墨迹图上“看”到了什么。由于这些墨迹没有固定的形象,受测者往往会把自己的想法、情绪和内在冲突投射到墨迹中,心理学家据此来分析其人格特质、情感状况以及潜在的心理问题。 这时候想起了乔布斯的名言: stay foolish stay hungry。对自己未知的或者了解不多的保持谦虚,保持敬意,保持尊重。可是,现实中的人们总觉得自己无所不知,但其实在现实中面对绝大部分的事情又无能为力,比如每年流感都会带走数十万人的生命。
- 一句话播客:个体“原子化”生存将走向瓦解
1、 项飙提到“消失的附近”,这个“附近”用另外一个词可能就是夜不闭户鸡犬相闻的“小农社会”,黄仁宇在《大历史》中说中国要发展必须要消灭这些“附近”; 2、于是就有了个体工具化和标签化的“原子化”生存的现代社会。工业社会的发展瓦解了小农社会,技术发展专业细分让个体工具化,同时网络信息平台通过个性化信息的推送也让个体“标签化”。记得小红书中美对账时,一网友评论:美国社会喜欢给人贴标签,LGBT、INTJ、 肤色、党派……等等,而中国有着集体共识; 3、“个体工具化和标签化”对共识的瓦解恰恰是工业社会和发展至今的信息社会带给人类社会最大的危害,撕裂、自我、“他人即地狱”、“家庭即牢笼”……我把希望寄托在 AI 身上,希望 AI 用共识来弥合“原子化”之间的“鸿沟”。比如 deepseek 的出现还是得到了真正有共识的人的认可,当然也让那些分裂者感到恐慌。 4、所谓的共识,即人类发展至今所积累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如牛顿的物理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各美其美”、“兼容并包”的普世价值而不是“有你无我”的“零和博弈”; 5、当然,人类社会是螺旋式发展的,“共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共识”是在分裂中形成的,是为了弥合“分裂”;而“个性”又是为了打破“旧共识”为形成“新共识”而存在。
- 一句话播客:AI,“模型”还是“应用”?
1、AI应该是人类社会少有的这么多商业公司科技巨头投入重金来做基础研究,追求AGI,与之类似的是药物研发,比如攻克癌症的药物。不过AI的问题是,目前没有人能清晰定义AGI,但是巨头或者创业公司们都觉得不去做肯定会被淘汰。 2、目前这个阶段还属于探索技术的上升期,技术的突破和领先会具有碾压性的优势,这个阶段比拼的是知识密度和解题能力而不是用户数,比如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比如谁发明了攻克癌症的药物,谁就成为市场的主导。 3、当技术的探索进入瓶颈期时,比拼的就是应用。目前这个问题还有争论,有相信技术还具有很大潜力的;有相信遇到瓶颈的;有觉得探索AGI是巨头的事情,不是创业公司的。deep seek好像证伪了第三种观点。 4、deepseek 不仅让老美很慌,国内的几大巨头和几小龙估计也很慌,反而是套壳做应用的不用慌,谁好用套谁就行了,套谁的不是套啊……毕竟,真正落地的应用还要依赖专业的数据。 不过,deepseek 也给做基础模型创业公司带来了希望,没有钱,没有卡,凭借知识密度和超强的小镇做题家的解题能力也能胜出。 5、技术的突破应该属于少数人或者公司的,具体的应用则会百花齐放,并且能从中受益的人往往超出预料,比如谁能想象移动短视频和直播的爆发会让主播从中收获巨额财富。
- 一句话播客:不是天才的普通人该如何保持自信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白痴》 凯斯澳网夺冠后,网球博主@陈君乐发了一条微博,其中一段话这样写的:“凯斯赛后发布会上的一番话不仅给出了答案,更揭示了具有普世意义的人生哲理——很多时候,你只有接受了自己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才能真正开始超越自我的进化。” 我写了一条引起很多人共鸣的评论:“似乎是一个悖论,其实不是: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才能打得更加自信。因为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才会不怕失败,觉得自己是天才所以患得患失。” 细想一下,我的评论还有很多未说尽的意思。凯斯抛下了必须要赢得大满贯的心理负担,反而打得更加自信,在30岁终于赢得了第一个大满贯。其实还有很多天才球员的目标就是赢得大满贯,于是他们赢得了很多大满贯,比如:纳达尔、费德勒、德约科维奇以及大小威。 在网球领域,14岁拿下WTA巡回赛首胜的凯斯,在身体和技术上肯定是天才。不过很明显,运动员顶级层面的较量不仅仅是身体和技术的比拼,更重要的还有心理层面的。心理层面的因素不仅影响技术的发挥,还会影响技术的进步。可能,凯斯在身体和技术上是天才,但是在心理素质上不属于天才,那么什么是心理素质上的天才呢?就是不仅仅不怕失败,还会接受失败以及转败为胜,正如“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冠军的心”,接受失败、不怕失败,不意味着放弃求胜欲,不意味着放弃“一颗冠军的心”;接受失败、不怕失败,不是为了更好地消化失败,而是为了胜利。 不过这样还不够,要想赢得大满贯,除了克服心理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不要放弃。” “只要不下牌桌,就有机会,还好没退役。。” 顶着“天才少女”光环出道的凯斯,16年的时间,期间多少次受伤、低潮、又再度爬起……如果她没能爬起,选择了放弃,就不会有今天的蜕变,也不会有澳网大满贯冠军。 所以,对于我们这些既不具备天才才能也不具备天才心理素质的普通人的启发在哪里呢? 接受“普通”,接受“失败”,但不甘于平庸。就像鲁迅说的,做不了天才,可以做培育天才的土壤,前提是我要知道我这个土壤是用来培育天才的而不是“臭狗屎”的。
- 一句话播客:使用deepseek时,需要警惕的
1、 为什么人们会惊叹于 DeepSeek 的强大能力? 因为类似 DeepSeek 的基础大模型对已有知识的挖掘以及推理逻辑上已经超越了99%的人类,现代的人类个体已经很难具备AI所拥有的完整而丰富的知识宽度及深度。为什么不是超越100%的人类,因为AI还不具备人类的好奇心,但是大部分成年人也已经丧失了好奇心。 2、对于使用类似 DeepSeek 这样的基础大模型,提问专业领域的专业问题时,有一条很重要的使用警示。 基础模型真正落地变成应用还是要依赖专业领域的专业数据,如果引用的数据质量不好,得出的结论就有问题。尤其是在不熟悉的领域,尤其是逻辑推理比较强大的 AI 大模型,很容易轻信, 一定要警惕大模型给出的答案,认真审核信源。
- 一句话播客:与deepseek探讨“好奇心”
很多科学家都会表达一个观点,好奇心是驱动人类探索未知的一个动力,而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 所以就“好奇心”和deep seek进行了探讨。 从结果来看,对已有知识的挖掘以及推理逻辑上感觉AI已经超越了99%的人类,因为现代的人类已经很难具备AI所拥有的完整而丰富的知识宽度及深度。为什么不是超越100%的人类,因为AI还不具备好奇心。 问了六个问题: 1、AI有没有好奇心? 2、好奇心的驱动力是什么? 3、根据上面的回答,可以把驱动好奇心的因素归结为:内在动力,如:生物本能、认知需求、情感满足,和外在动力,如: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那么请问,这两大动力哪个占主导地位? 4、算法可以模拟好奇心的内在动力,如何模仿好奇心的外在动力呢? 5、如果AI具备了内在和外在驱动的好奇心会不会取代人类,自我进化? 6、根据我提问的问题对我进行评价或者提问 答案可以总结如下: AI若具备内外驱动的“好奇心”,在可预见的未来更可能成为人类的超级工具而非替代者。其“自我进化”将受制于人类设定的技术边界和社会规则。真正的威胁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人类对技术的滥用或失控管理。因此,构建“有界好奇心”(Bounded Curiosity)——即在鼓励AI探索的同时,通过伦理、法律和技术手段限制其行动范围——是防范风险的核心策略。 最后,deepseek问了我几个问题: 1、价值观选择 如果必须为AI的“好奇心”设置一个不可逾越的禁区(如禁止研究意识上传/基因编辑),你会如何定义这一禁区?依据是什么? 2、技术路径争议 当前模拟好奇心的主流方法是强化学习,但有人认为“世界模型”(World Models)更接近人类认知机制。你更倾向哪种技术路线?为什么? 3、人类角色再定义 如果AI具备自主探索能力,人类是否应该从“探索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或“伦理监督者”?这种转变对人类文明意味着什么? 4、极限场景思考 假设AI通过自我进化产生了宗教般的信仰(如“探索宇宙是最高使命”),这是否可接受?如何判断这是“失控”还是“文明新形态”?
- 一句话播客:如何感知“崇高”?
在崇高的审美意象中,我们最大的愉悦,是摆脱了有限事物的狭隘的功利性对我们的牵累。 与强大的自然力相抗衡的,不是理智的机巧,而是那种能够通达和把握超越性存在的力量。当人心的这种力量被唤起时,外部的、强大的、可怖的物象反倒成了表现人心之伟力的形象,这就是崇高美之形成。 它提示了人心的最高使命,即领会无限,通达不朽,并且把这种最高使命保存在敬畏之心中。 参考书:王德峰《艺术哲学》
- 一句话播客:国内C端应用真的发达吗?
我们一直号称C端应用很“发达”,那么用户数量大、公司有钱,就意味着“发达”吗?就意味着“合理”和“高级”吗? Beauty hotpepper是一个很好的参考。Beauty hotpepper是日本最大的美业预约app ,同时拥有日本最大的发型数据库。 这个app很重要的特色是完善且丰富的发型图片分类导航,每个发型图片会对应相应的发型师、店铺、费用和服务流程。每年还会做年度发型评选。 这个和国内以店铺评分机制为主的分类导航有很大不同。为什会有这些不同呢? 人们对美发需求的最终目的是适合自己且好看的发型,但是在满足这个需求之前需要先找到靠谱的店铺和美发师。 Beauty hotpepper是以优先满足用户的最终需求为主,而在中国的移动应用里是以先解决用户信任问题为主。或者说中国的移动应用是在解决用户基础层次的需求,Beauty hotpepper是在解决用户更高层次的需求。 [赞赏二维码]
- 一句话播客:一个整合不同平台不同形态优质内容的应用
可不可以把不同平台不同形态的优质内容整合在一起?比如想了解音乐领域的优质内容,可以在这个应用里迅速找到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图文平台(如小红书)、短文字平台(如微博)、长图文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知乎)、中视频平台(如b站)、播客平台(如小宇宙)里关于音乐的优质账号,并根据内容账号的介绍来判断浏览哪些内容。 - 项目背景: 1、人的行为都是由信息驱动的。信息内容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一个人认知和思维的健康程度。食品的摄入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垃圾食品以及偏食会导致疾病;“精神食粮”同样如此,然而人们却不自知。 2、目前移动app内容推荐算法借着“兴趣和个性化定制”的名义,以内容的“互动数据”为评价指标向用户推荐内容,但是短期的互动数据和用户的个体兴趣不代表是“优质内容”,并且会加速垃圾信息的传播以及加深信息茧房对用户思维的禁锢,导致用户缺乏深度思考能力以及思维偏激。 3、目前不同平台的内容形态已经很细分了,比如:短文字(微博、即刻)、短图文(小红书)、长图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抖快)、中视频(b站)、长视频(爱优腾)、播客(小宇宙)、音乐(网易云)… 4、抛开不同平台的算法,其实每个平台都有优质的内容,那么为什么不把这些优质内容整合在一起,方便用户查找,如豆瓣一样,想看好的电影就去查分类排行榜; 5、整合内容有难度,但是整合内容账号难度就没有那么大。
- 一句话播客:面对时代的无奈,个体该如何选择?
在这个看似充满悲观主义情绪的问题面前,有一个充满乐观积极向上的答案:“要有热爱啊!心里要有一团火!” 米兰昆德拉在《庆祝无意义》里这样说,当你明白生活的无意义时,才会抛弃一切枷锁无所畏惧积极探索。 屈原、司马迁的悲剧成就了《离骚》《史记》,李陵悲剧性的迷茫也留下了《答苏武书》,处于仕途边缘小人物的陶渊明也在仕途之外,为中国人的精神救赎开创了另外一条路…… 这些历史人物面对时代的无奈和历史的悲剧,为什么会留下影响如此深远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有热爱,心里有一团不灭的火…… 艺术哲学里有一个观点:悲剧是人生的内核。 悲剧感就是人心在自由的毁灭中反观自由之意义的一种生存体验。 在悲剧中,人生的价值处于完全的孤独之中。悲剧作品的悲剧意象,把这种对人生的彻底打击呈现出来,借以表现自由的超越性质。“悲剧美”即出于这一“表现”。 从艺术是人类灵魂的解放这个意义上讲,悲剧意象是比崇高意象更高一层的境界,它用一种最深刻的痛苦来表现人类为自由而斗争的伟大性。[赞赏二维码]
- 一句话播客:如何从产品的角度革除“抖音”和“拼多多”之恶
新技术就是要用来革除旧平台之“恶”。 有人说声称“干掉抖音、干掉拼多多”是“狂妄、不自量力、可笑、白痴…故意吸引眼球……”。 其实,都不是,这是一个产品思维的问题,是去“迎合”现有平台还是去“革除”现有平台“恶”的问题。 举两个例子: 1、大家都讨厌“标题党”,但是绝大部分的自媒体都想方设法用“标题党”来获取流量,但是却无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大家都知道“美颜滤镜”不真实,但是平台却没有给用户去除“美颜滤镜”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所以,那些声称满足用户需求的平台只是在利用用户的“弱点”来满足平台的“私欲”,革除这些平台之“恶”就是要赋予用户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倡导“真实、向善和美好”。 如何从产品的角度利用AI革除“抖音”和“拼多多”之恶? 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之恶在于用追求低价破坏“以品质为基础”的物质商品的价值评判体系; 以抖音为代表的网络内容平台之恶在于用追求互动数据破坏“以事实为准绳”的精神产品的价值评判体系。 这两个平台之恶的共同点是:利用人性弱点所形成的单一价值评判体系替代了更高级的价值评判体系,阻碍了“真实、向善和美好”的力量。 革除抖音和拼多多之恶就是要利用AI重建一个更高级的追求“真、善、美”的信息内容价值评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