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18 房间里的大象:是否要做显而易见异常的“吹哨人”
沉默是权力结构的共谋,而普通人的智慧在于平衡良知与自保。 你是否注意到那些显而易见却被集体忽视的问题? 今天我们讨论《房间里的大象》,这本书由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撰写,被詹青云在播客中多次引用。它揭示了集体沉默如何成为系统性问题的温床,以及个体在其中的挣扎与策略。 乍一看,这本书探讨社会现象,其实是在教导如何在权力结构中保持清醒和发声的智慧,更狭义的,是告诉你如何在一个集体中、职场中、生活中进行选择。 00:02找不同 & 循环观察类恐怖游戏(Loop-observation horror/ anomaly detection puzzle):生死攸关、打破循环,所以必须指出,但生活一样吗? 05:52 普通人不要做轻易指出“房间里的大象”:不是噤声,而是把握尺度 - 房间大象:合谋的集体沉默,集体意识,不同的内心声音 07:34“不要指出”的声音: - 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为何没有人解决:有果必有因,如果拿的钱不是解决这个问题,则三思 - 指出这个问题,这就是你的问题 - 如果衡量自身能力无法解决,就不要提出 10:26 《房间里的大象》:权力结构与集体沉默的共谋。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在于平衡良知与自保,通过观察组织真实规则选择应对策略 15:04 “要指出”的声音: - 指出解决不了的大象,无解的题面,完美的原因 - 如果你被分的工作正好就是骑在你身上的这头大象呢?(现状) 16:08 指出来的好处: 不表达,边缘化,实际你确实有思考,挣扎。但冰山的主体是以下这些问题: - 为什么有这个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链条 - 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如何和他产生联系 - 我的声量是否足够?我的能力是否可以协调? 20:35 能解决,如何解决: - 如何向上反馈?何时,怎样的契机向你的+1,是否要包含进来更多人解决问题? - 找这些环节的谁?借力打力 - 反馈是第一步,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8:47 自我保护出发点:换种方式(表达的技巧- 矛盾对外转移- 客户诉求,方案罗列,链条说清楚,比如说客户出发点,一切以业务为首要) 35:51 房间内做自我隔离:但不要完全剥离(情绪隔离久了就会成为孤岛)
- Vol.17 回忆是一场通感,而我们在其中打捞纯真
神经学家约翰·卡乔波在《情感神经科学》中指出: 听觉记忆能激活更原始的脑区,像埋在土壤里的种子。 我们以为已经长大,直到某个旋律让回忆破土而出—— 啊,回忆真的是一场通感文学。 钝感力是成年人的铠甲,也是感知力的茧房。 当通感触发的回忆突然来袭时才发现: 毫无保留相信美好的能力 永远真实存在 BGM:真心不假(笛子)
- Vol.16 往前看,别回头:旅途中道听途说的东北往事
这是一场为时四天的道听途说,为时四天的沉浸式体验,我在五一假期沈阳的出租车里、回民街的烟火中、北陵公园的锣鼓喧闹、水雾氤氲的澡堂中,实现了彻底的身心解放。 那么就让我来讲一讲这些天道听途说的“东北往事”吧。 01:39 鸡架的由来:下岗潮、区域鄙视链、老国营优越感的沈阳往事 13:48 漫长的季节:西关美食街,相隔一条街的繁华与衰败 21:59 独特的东北气质:沈阳故宫的还原修缮与美感,绛红与群青色的沉淀 27:05 沈阳的文化自信:搓澡 & 烧烤文化 39:52 沈阳人的松弛:身材包袱与自来熟,人生处处是舞台
- Vol.15 避免“过度正派”,是否是合格职场牛马的必要条件?
不知道正在以牛马形态工作的你是否有觉得,明明已经很努力、很负责、很细致了,但是为何世间的脏活累活苦活、操蛋纠结傻逼全部都舞到了你面前?可以不工作嘛?可以去草原放养嘛?可以自由奔跑嘛?善良的人、正派的人,可以在职场中求得心安嘛? 或许,问题就出在你太“正派”了。 今天,就用我自己步入职场七八年才过的坑、心路历程和亲身经历,给你细细讲述为何“过度正派”,会成为蹉跎你的原因。 虽然我还没有做得很好,但总是在放过自己的路上。 04:38 认真本无错,但你的错误执念和纠结,反而成为了“阿喀琉斯之踵”。 06:01 用第一性原则拆解,职场牛马压力来自于哪里? 1.对于努力和回馈不成正比 2.过于操心的正义感,事态发展的不可控 3.团队与部门间磨合、社交的摩擦成本 4.事情本身的不满 10:54 破除“凭什么”的执念:拆掉思维里的红绿灯,没有什么绝对公平,不要拿执念惩罚自己 20:04 过度负责——你的责任心,可能正在压垮你(“凭什么”的执念来自于我第一份工作带教的随意态度以及并不会为团队成员争取) 26:34 要不得的执念,非是即非的红绿灯是非感,是你要不得的“完美主义” 27:29 学会“60分哲学”:重要任务做到90分,普通任务60分即可 29:44 过度正派——道德感太强,反而成了孤岛(“搞人没意义”的感慨来自于领导斗争下的消耗) 33:50 作为政治斗争牺牲品的你,不要过多走心:重要的是不同角色的分配,跟你无关 45:15 适当地“戴高帽”,哪怕他是一个曾经坑过你的人 45:26 国企称谓迷思:x老师?x姐/哥?x总?x工?x老板?竟在称谓密码错误中被卡流程 52:20 事并不遂人愿是常态,很多事情本无意义 职场不是考场,没有标准答案。“正派”是你的底色,但“灵活”才是生存技能。 成熟,就是从“我必须做个好人”到“我可以做个聪明人”。 这不是什么倒退,是一种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可能确实是一种,成长的代价。 在职场,先保护好自己,再顺便做个好人!加油哇~
- Vol.14 《女士的品格》:同性的温暖力量,是同盟,是细流
前阵子重温了一部前两年的剧,本来是冲着白客人夫感的起源去看的,但没想到刚开篇就被开篇充斥着标签感的这部都市剧抓住了。 这部剧是个群戏,里面三大女主可以说是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四十悦己的大杂糅。 这部剧叫《女士的品格》。 借着这场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群体画像,想跟大家探讨几个问题。 08:10 同性上司的托举:对你好的一定是和风细雨嘛? 14:30 同为女性面临晋升:针锋相对,一定要雌竞吗? 26:21 职场中的女性关系:亦近亦远,互相理解 30:26 女性生育与职业晋升,可以两手齐抓吗? 34:33 隐瞒怀孕入职后直接请产假:道德上是否要被谴责为职业欺诈 42:34 乘风破浪的姐姐,也是一种松散的部门关系 44:42 一个温柔伴侣的托举:永远都让你成为一位令人尊敬的女士 现在不乏描述女性力量的作品,是因为女性力量遍布在我们身边:女性力量是温润的溪流,是能识别并滋养那些愿与你共振的能量。 女性是托举,是理解,是细流。真正的力量像水,既能穿石,也懂绕行。
- Vol.13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告别?那些逝去的人和事如何定义我们
心理学家朱迪思·洛伯在《悲伤的另一面》中提出:“哀伤不是分阶段的,而像一场季风,时而平静,时而猛烈。" 我们总被要求‘尽快恢复’,但‘后劲’的存在恰恰证明——重要的失去会永远改变我们。 又是一年清明节,想来和你们聊聊如何更好地告别。 00:32 悲伤的另一面:清明节的“割裂感”和“平静感” 02:06 归家的初心 07:36 认识死亡的后知后觉:亲人的离世在什么层面影响了你的生活? * 关于爷爷的记忆1:拿着一整张的优惠券,带我吃遍德克士 * 关于爷爷的记忆2:操着一口山西口音的普通话小老头 * 关于爷爷的记忆3:接龙扑克,那个我叫不上名字却烙印在记忆力的他的游戏 * 关于爷爷的记忆4:永远找不到的独家酸汤面叶 34:33 死亡与忘却教育的缺失:困在护士长岁月的奶奶 * 死亡会带给我们什么? * 不变的惦念:某些场景想到他,身体的偏好变成了他 * 无力感的本质:对“失控”的恐惧 * 存在主义哲学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被动性:人无法掌控所有离别 * “让我走”和“救救他”:爱无法阻止死亡 47:17 老友记重温:Ross Nana离去:最好的告别是释然一笑
- Vol.12 真正的精致不在于价格标签!近期提升幸福感小物分享
【本期核心议题】 本期跟大家分享一下近期提升幸福感的好物,感受一下缝隙中透出的快乐! 01:23 花小钱办大事的魔法时刻:提升幸福感的小物件如何破解生活痛点 02:10 芳香疗愈的双重密码:天然成分如何演绎自然魔法 04:42 天然产品的限时浪漫:3月10日生产的春日特供为何要在月底前用完? 06:22 鼻吸清凉棒:史诗级过肺体验背后的成分博弈论 09:03 椰子油唇膏的治愈系开箱仪式 12:32 充电线保护套:可以DIY的点缀 15:45 湿敷棉片:3分钟死皮清除计划的实战报告 19:42 爱敬Velvet Lasting Pact气垫:5分钟懒人神器背后的韩妆逻辑 22:28 手表手机共用无线充电宝:手表手机共栖充电的旅行者方程式 24:57 水果削皮器:赠送工具也可以很实用! 真正的精致从不在价格标签!你值得!
- Vol.11「拼团旅行」治好的社交洁癖:与朋友的朋友的旅行(2)
【本期核心议题】 为什么集体旅行总让人「越玩越累」?从盲盒社交、隐性服从到需求压抑,我们正在经历「社交过载」。 何不以「反客为主」的心态破解社交绑架,开启一段放松而愉悦的、与朋友的朋友的旅程呢~ 00:09 今日心情速报!过山车式切换:加班战场到羽毛球场的情绪「极速漂移」 01:24 谷子店新世界开启 04:23 纠结!聚餐到底如何不开启第二场 隐性服从的「温柔陷阱」 06:26 德扑vs酒局?我只想回去休息 08:21 社交自由宣言:成年人有权退出无意义聚会,回家充电也是刚需 15:00 共同好友溜啦?糟糕,我和不熟的人要不要没话找话? 警惕现代版「伪放松」 22:36 之前的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陷入了「无效社交快乐论」呢? 按自己节奏活着,就是最好的出发! 亲爱的你啊,要记住: ➠ 不要让集体活动变成服从性测试! ➠ 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是破坏氛围,而是在修复群体的呼吸节奏。 ➠ 旅行的陪伴,有时候沉默也是金呢。 BGM:Nocturne Op.9 No.2
- Vol.10 「拼团旅行」治好的社交洁癖:与朋友的朋友的旅行(1)
开始录播客以来第一次毫无大纲的随意流淌和临时起意,来讲一讲近期和“朋友的朋友”,甚至是三四度朋友关系共同旅行的日常。 很神奇,我的社交洁癖与不自觉地自我审慎的紧张,竟然逐渐被治愈。 01:11 坚决say no的社交冒险 三度朋友旅行初体验 02:36 台州春日漫游计划 小长假美食美景双重奏 04:26 新荣记小海鲜之约 天气晴好的拼包厢觅食行动 08:10 职场友谊进化论:成年后如何成为朋友 12:49 四小时真心话车程 都市人周末逃离计划实录 …… 未完待续 …… 旅程永不停止,何须给自己设限。
- Vol.9 春困觉醒指南:为何越休息越累,我们如何夺回失控的休息权?
【本期核心议题】 为什么明明在睡觉,却感觉从未真正「休息」? 从梦境焦虑、情绪过载到意识紧绷,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集体性的「休息危机」。 听我慢慢从神经科学、影视隐喻讲起,聊聊自我摸索中「不会休息」的现代困境,带你找回身心松弛的原始本能。 02:50 永不消停的梦境骚扰:我的所有担忧、焦虑、不安,都是在担心“失误” 07:00 近期自我摸索的事情:如何让自己得到休息 08:42 情绪休息的「隐形战争」:我们为何会“伤春悲秋”? 气象与激素的“双人舞”:多巴胺 vs 血清素,伤春悲秋,为何会“伤” 过敏原与身体炎症的“协同攻击”:炎症性抑郁与生理性耗竭,我们为什么觉得“好累”? 生物钟与社会压力的“错位战”:日照加长的时差感和仓促感 26:22 《人生切割术》的现实隐喻:休息危机即人性危机 当工作吞噬生活、算法切割时间,我们是否正在成为“永不停机的机器”? 马克的觉醒:记忆切割术加剧创伤,休息的本质是自我和解 警惕现代版“伪休息”:周末逃离≠喘息,紧绷的弦正在杀死人生层次 35:50 睡眠革命:为什么睡觉是最好的自我投资?身体的强制关机与精神状态的重置 进化密码:睡眠是生存的终极武器,但人类却在主动“慢性自杀” 脑科学暴击:做梦=虚拟现实疗愈,失眠=理性决策能力崩盘 反常识作息:夜猫子+早鸟,竟然多出50%存活率? 47:22 即刻可用的“充电”指南:用无意义小事对抗成就焦虑 箱式呼吸法:4秒吸气→4秒屏息→6秒呼气,低压期血氧急救包 光照早餐法:拉开窗帘吃饭比喝咖啡更“唤醒”血清素 BGM同频术:大张伟式嗨歌怼周一,轻音乐抚平午间焦虑 给自己值得期待的小事:提前规划周末 适当消费,增添幸福感小物件:护手霜、香氛,刺激其他感官 不要强迫自己“开机”:doing nothing is also good 适合这类人听 ❗ 总在“假性休息”的永动机体质 ❗ 春天莫名emo的过敏星人 ❗ 沉迷计划焦虑的职场/学业卷王 ❗ 周末报复性补觉却越睡越累的都市囚徒 ❗长期失眠却查不出原因的「清醒梦患者」 ❗对《人生切割术》细思极恐的哲学爱好者 金句预埋 ➠ “当资本切割时间,我们丧失的不是休息能力,而是感知疲惫的本能。” ➠ “血清素是长线抗抑郁药,多巴胺只是一针兴奋剂。” ➠ “你的人生不需要100%容错率,因为害怕滑铁卢的人最容易东山再起。” ➠“休息不是遗忘,而是创伤修复” 新型概念: 神经递质暗战 / 炎症性抑郁 / 生物钟时差 影视剧作引用: 影视《人生切割术》/ 书籍《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休息不是战利品,而是生存刚需。 当整个世界都在加速,允许自己暂停,或许才是最大的逆行。」 BGM: 等位
- Vol.8 20周年重温金三顺:这个女人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有这么一部剧。 2005年首播,收视率破50%,打破“韩剧女主必须美瘦幼”的设定。 女主人公30岁、烘焙师、微胖、失业、被劈腿,却用直球式恋爱和反矫情哲学逆袭。 20周年再重温,这个女人的含金量和生命力还在上升。 她叫金三顺。 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今天是一集女性特辑,我们来讲一讲20年前的一部“细糠”,一部披着爱情剧外衣但实则细品为大女主的剧集——我叫金三顺。 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一次伤一样; 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 唱歌吧,像没有任何人聆听一样; 干活吧,像不需要钱一样;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00:59 逆袭女主金三顺登场:2005年直球式恋爱颠覆韩剧传统 当金三顺在雨夜独自攀爬汉拿山,她背负的不止30岁枷锁,更是整个东亚对女性价值的惯性审判。那些「土气」名字、「微胖」身材的刻板标签,最终在烤箱里发酵成解构偏见的革命力量。 01:37 「去爱吧像没受过伤」经典台词引爆励志哲学 契约恋爱中的独白「没有你我还是走过来」,构成新型亲密关系的三棱镜。直球追爱是对情感博弈论的反叛,警惕的不是荷尔蒙时效性,而是自我怀疑豢养的精神内耗。 03:27 烘焙店开张即巅峰,三十岁重启人生赢家模式 面粉不会说谎的宣言掀起职场去颜值化起义。当裱花袋化作反抗武器,2019年韩国服务业罢工浪潮早已埋下伏笔——甜蜜从不在糖霜厚度,而在面团沉睡的时间重量。 05:14 冒雨攀汉拿山,三十岁用执拗对抗世俗规训 泥泞山道上的咒骂与坚持,是场精妙的人生相变实验。导演新增的「30岁发酵温度」台词,将年龄焦虑解构成分子料理:法令纹是阅历的等高线。 09:55 在爱情修罗场中完成自我救赎的奇妙旅程 面对白月光说出「不吃饭怎么平等对话」,打破第四面墙的瞬间实现量子跃迁。当标签在自我悦纳中失重漂浮,逆袭的本质是让所有审判失效。 12:17 与「金三顺」和解:二十九载人生价值觉醒 改名执念的祛魅是场社会性表演。直到说出「我就是活过29年的金三顺」,名字才从羞耻烙印蜕变为生命年轮,正如韩国新生儿姓名统计揭示的平凡尊严。 17:00 反套路追爱法则:自我愉悦高于恋爱脑 23:02 痛并快乐着的登山哲学,自虐式成长实录 25:19 三十岁生存宣言:拒绝虚伪的成人世界 33:28 用蛋糕反击职场歧视,烘焙师的尊严之战 38:37 糖分与腰围的博弈,面包师的反容貌焦虑术 40:25 未婚三十岁生存指南,活成自己的标准答案 BGM: She is
- Vol.7 论搭子的自我修养:如何优雅地阶段性退场
2.14情人节已经过去,今天我不想讲传统意义上的亲密关系,我想讲一讲有别于它们的另一种罗曼蒂克——搭子。 它不需要刻意平衡,因为时间的约束,自带倒数计时的属性,我们要做的就是悦纳。 01:54 当代亲密关系平替图鉴:搭子罗曼蒂克进行时 * 小学初中的上下学搭子:排队放学搭子、小卖部搭子/搭子家探头出现的萨摩耶 * 初高中的对答案搭子:成绩相仿水平相似的互相刺探 * 贯穿学生时代的厕所搭子:室内八卦搭子 * 大学group work搭子/周末搭子:彼此习惯了作业节奏 * 职场新手八卦搭子:情感垃圾宣泄 * 职场牛马购物和吃饭搭子:消费的主要支柱 * 离职搭子:离职期间抱紧一团的战友 25:48 搭子是第一步,不做朋友也没关系 * 不是朋友,不是路人:当代社会关系的第三种浪漫 * 朋友的最高境界:没有道德绑架、情感绑架,拥有相似品味和生活轨迹 * 搭子也是非诚勿扰:也是一种撮合机制 * 在流动的河床里打捞不同的鹅卵石 搭子关系是量子纠缠的浪漫具象。不必共享完整人生图谱,只需要在某个频率共振的波段同频呼吸。就像《小王子》说的驯养,我们何尝不是驯养彼此生命中的某个切面。 31:38 短暂而灿烂:论人类如何用搭子制造赛博烟花 * 搭子:活在new year resolution里(健身房搭子、剪头发搭子、祭祖大典志愿者搭子) * 搭子:活在疯狂和灿烂里(私募实习同龄搭子、livehouse搭子,练车搭子家里做饭差点着火) 于是说搭子,你就不能只说搭子。 53:30 电子榨菜时代,我们靠搭子保持人性温度 搭子会突然出现,给我惊喜 搭子给我灵感,是我的馈赠 搭子能在我精神状态不稳定的持续的陪伴,续上火花 * 关系的液态性 我们总在寻找恒定的坐标,却在液态社会里学会了与潮汐共舞。搭子不是契约关系的雏形,而是当代人面对存在主义困境时的轻量化解决方案——它承认生命的流动性,而我们是每一颗被冲刷的,独一无二的鹅卵石。 * 精准共振的浪漫 搭子的本质是时空坐标的瞬时契合。小学放学路上共享的辣条、凌晨三点改PPT时同步亮起的微信光标、离职手续盖章间隙交换的苦笑…这些精确到经纬度与心跳频率的同频时刻,构成了数字时代最轻盈的互文。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永远",反而能在算法的缝隙里,打捞出比永恒更动人的刹那真实。 * 弱关系的强治愈 社会学家的"弱关系理论"在搭子文化里获得诗意诠释。那个从不追问你年终奖多少的健身搭子,用默契的配速替你守住最后的生活秩序;共享歌单的LiveHouse搭子,用相同分贝的尖叫对抗着各自的精神熵增。这些低密度、高纯度的连接,恰似给现代心灵注射的微量血清素——不承诺治愈,但保证镇痛。 * 退场美学 所有搭子关系都自带倒计时装置,这是成年人的默契。就像候鸟从不解释迁徙路线,我们也逐渐学会在课业终结/项目结项/健身房卡到期时,用一杯咖啡完成告别仪式,我的健身房搭子、搬家之后的托尼。结婚生子。真正的悦纳,是理解有些缘分本就预设了半衰期——当数据测算显示人类每七年会更换87%的社会关系,我们终于读懂:那些消散的搭子不是失去,而是化作社会原子化生存的暗物质,仍在引力场中作用着彼此的人生轨迹。 * 永恒的此刻 或许某天打开旧手机,相册里搭子们模糊的侧脸会突然清晰:祭祖大典、微博版聊刷到了很后面的对话、QQ好友页面那些不会再亮起的头像。这些被时空折叠的交互切片,最终会拼贴成你认知世界的棱镜。当我们停止追问"永远",每个共在的当下便自动获得永恒性——毕竟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统治的宇宙里,熵增的本质是混乱、无序和消亡。它告诉我们,任何封闭系统内的熵,也就是系统的混乱程度,总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对抗不确定的无序,保持系统开放和引入不确定。 bgm:皎洁的笑颜 Moonlike Smile
- Vol.6 我们是不是错怪了妈妈:活出自我不是唯一的“伟大”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妈开始丧失战斗力了…… 我们的角色仿佛在这些年发生了转换,她在逐渐从对我的依赖中“脱落”,而我则变得焦急,总是想要“审判”。 着急她应该踏上自我寻找的旅程,着急她应该寻求自我价值的发散…… 而我们是不是在这中间充斥着“傲慢与偏见”呢? 我妈那一代的“叛逆”与“缺失”: 家庭纽带是无形的,孩子是生存共同体,而非独立个体 社会价值对“母亲”身份的单一绑定(奉献=美德,自我=自私) 被压缩的人生脚本: 没有“选择权”,孩子的成功成了她们唯一可量化的“人生成绩单” “不是妈妈不想活出自我,是她们从未被允许练习‘自我’。” 她的自我架在“孩子是听话且优秀的”前提之上 “关怀焦虑”的背后是妈妈们对自身价值的恐慌(退休后失去社会角色+子女脱离掌控=存在感危机) 我们要求妈妈“独立”,是否像她们当年逼我们“听话”一样粗暴?要求父母跟上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是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年轻一代崇尚的“自我实现”是否也是一种新枷锁? 重新定义‘伟大’: 妈妈的“绕着你转”和你的“追求自由”,本质都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关键矛盾点: 我们抗拒的不是妈妈的关心,而是她“只有你”的孤独感让我们内疚 不‘掰’,如何‘托’住她? 允许她缓慢脱落:理解改变需要时间,千万不要急躁 接受“部分共存”,保留一点旧的温度 看见她的脆弱,并告诉她—你值得为自己活,而我永远需要你 托举她,并且如果你已成为母亲,理解她。
- Vol.5 一场没有赢家的春运游戏:代码 vs 车轮,当抢票算法“逼”我们上路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以前上学的时候,每年忙字歌一开始,就意味着过年进入倒计时。自从工作后,与以往腊八开始计数不同,腊月十四或者十五,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浮出水面:抢票。 但今年事情变得不对劲了起来。 06:30 过于自信的回家高铁票:我应该更早收到今年不对劲的信号的! 11:50 候补失败的第14天:我正在经历最荒诞的归途 32:00 抢票软件越用越难?到底12306算法如何“惩罚”了归乡漂人 - 3分钟延迟 - 改密码重新登陆、公众号骚扰、小红书玄学,真的是神秘力量? - 全程票优先是否合理 vs 运力浪费 - 不同平台算法孰优孰劣? 44:00 被算法和黄牛双重围剿:从求学到工作我的12306之路 51:30 从抢票到堵车:春运路上的算法困境与人间真实 55:50 那些困在算法与车阵中的乡愁,该如何安放? 多少人本该在归程的车上,却因这并不合理的算法困在了路上。春运像一场代码与车轮的博弈,有人被算法“折叠”成冗余的数据,有人被堵在高速上成为地图导航里的一粒红点。那些本该属于乡愁的温度,被拆解成候补队列的编号、加速包的百分比,甚至黄牛票的溢价——我们计算着里程和票价,却算不清回家究竟需要多少执念。 可荒诞的是,当我在高速服务区看着尾灯连成一片猩红的河,以及春运归家好不容易抢到的那张有点“折腾”的票,我忽然觉得,或许春运抢票这场游戏中从未有过“赢家”。我们抱怨算法分配的不公,却又依赖它寻找捷径;我们痛骂黄牛吸血,却不得不承认,自己何尝不在用时间和金钱,和这个系统交换一张名为“团圆”的通行证。 但正是这种狼狈,让归途有了重量。当导航显示“距离老家还有200公里”,当邻居阿姨硬塞给你一袋挤扁的砂糖橘,当鞭炮声终于炸开小区的寂静——你会发现,那些困在算法里的乡愁,其实早被笨拙地、顽固地,安放在了车轮碾过的每一道车辙中。 春运从未完美,可我们年复一年,把自己变成它的补丁。也希望这个加速包,能真实地让我们更快地踏上归途。
- Vol.4 醒醒,这里是2005年:中式梦核,一场盛大的归去来兮
在那场中式梦核里,不再是发黄而模糊的照片,不再是背景音乐里那些孩童的笑声,不再是一场丁达尔的梦。 而是那个虽然有些黯淡但却透着光亮的楼道,是家里黄色木质的书柜和装潢,是蓝色玻璃的教学楼, 是麦当劳连在一起的优惠券,是那个闪着荧光色的编织手绳,是紫藤萝的凉亭,是学校元旦晚会的窗花,是放学小卖部的唐僧肉,是拉着手唱着歌的童真,是那个年岁真实快乐着的自己。 你敢相信我至今仍然在90年代蓝色玻璃的大楼里工作么? 我仿佛住在梦核,却从未如此真实地感受过过去。仿佛我就在这场盛大的归去来兮里迷了路,出不来,我无法醒来也不想醒来,因为醒来可能意味着我要独自战斗,要清醒地意识到父母已不再年轻,意识到生死无常,意识到努力可能无果,意识到年少时候那些中二的坚持、那些自以为的成功可能只是太年轻。 中式梦核真是好大一场骗局,他在每个成年人心里种下一颗忧伤的种子,却也是个慰藉的种子,他像是小时候诓骗你喝粥的母亲,总是告诉你就只有两口就喝完了。中式梦核也是,他让你认为你身处其中,身处你所在的回忆核心,真切地听着笑声、感受着爽朗和自在,却在真实感袭来的瞬间告诉你,这都是虚妄的记忆罢了。 我们囿于千禧,不单单是因为它是我们成长中最核心支柱的头几年,我们经历了爆发增长、新鲜玩意儿层出不穷的那些年,也经历了自己真实的成长阵痛。伴随着这场阵痛,那些属于千禧年的色彩和痕迹被一点点抹去,以至于每每再次看到,总是一股陌生又熟悉的诡异鼻酸,让我们缱绻于那场盛大的来时路,不能自已。 醒一醒,这是2005年。 BGM: 《花日巴林马》 《nop》 《丁达尔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