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P18. 睡眠心理学:为什么你总是睡不好觉?
熬夜后昏昏沉沉,补觉却越睡越累? 午睡20分钟vs2小时,效果天差地别? 本期带你从进化陷阱聊到脑科学暗战—— 为什么人类曾流行「分段睡眠」?失眠竟是刻在DNA里的生存策略? 睡眠剥夺如何让人虚假招供?睡前刷手机=给大脑灌垃圾食品? 🛌 睡前必听的一期,教你科学「偷」回睡眠! 🔥 本期亮点 ❶ 反常识进化论 → 睡觉是为了「躲避黑夜」+省能量?非洲狩猎部落每天只睡6小时! → 《坎特伯雷故事集》里的深夜社交:古人「分段睡眠」竟用来聊天+搞创作? ❷ 大脑的深夜大扫除 → 深度睡眠时,脑脊液如潮汐冲刷β淀粉样蛋白(阿尔茨海默元凶) ❸ 午睡的魔鬼细节 → 咖啡因午睡法:喝完咖啡立刻睡20分钟=双倍清醒 → 吃碳水犯困的链式反应:胰岛素→色氨酸→血清素→褪黑素连环失控 ❹ 睡眠剥夺的黑暗面 → 杏仁核敏感度+60%,恐怖片变地狱模式 → 审讯秘术:用失眠摧毁意志,诱发虚假记忆和道德崩塌 ❺ 科学熬夜指南 → 周末补觉>2小时=每周倒时差(周一综合征元凶)
- EP17. 色彩心理学:为什么世界不能是黑白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色彩包围的世界,但为什么现代建筑总爱用“性冷淡灰”?为什么快餐店招牌全是红黄配?粉色真的能让暴怒的人冷静吗?本期从心理学、进化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聊聊颜色如何暗中操控你的情绪、食欲甚至爱情! * 灰色建筑的“抑郁陷阱”:双向情绪影响与欧洲彩色房子的社群感 * 斜杠青年歌德:最早提出色彩心理学的诗人科学家 * 自然色彩的安全感 vs 黑暗的危险联想(恐怖片黑化套路大揭秘!) * 哈利波特电影色调变化:从明亮魔法到黑暗决战 * 红色:加速心跳的“生存警报”(实验:红光显著影响脑电波α波) * 快餐店的红黄陷阱:火焰烤制记忆+食欲刺激20% * 可口可乐的“红色霸权”:商标保护战 * 蓝色:食欲抑制剂(为什么没有蓝色餐厅?) * 绿色:星巴克的“专注力魔法” * 粉色:美军监狱实验与贝克米勒粉的镇静效果 * 原始社会采集理论 vs 现代文化传播:女孩爱粉色是天生的吗? * 实验打脸:2岁前婴儿无性别色彩偏好,猩猩也不爱粉! * 约会穿红色=吸引力+易怒风险?❤️和💢都是红色的秘密 * 匈牙利语两种“红”:生命之血 vs 暴力之血 * 俄语区分深蓝/浅蓝:语言如何改变大脑辨色速度?
- EP16. 考试心理学:哪些复习方法真的有效?
考试前疯狂想上厕所?复习时越看越焦虑?明明背过却考场大脑宕机?——这期节目献给所有即将考试的你们!💢 从脑科学到行为心理学,我们拆解了「压力如何偷走你的分数」,更准备了马上能用的「抗焦虑急救包」🧰。听完这期,你会发现自己对考试的恐惧,90%都是大脑在吓唬自己! * 考试焦虑的真相 * 1908年耶克斯-多德森实验:压力与表现的黄金曲线 * 前额叶VS杏仁核:为什么压力太大会"大脑空白" * 考试前尿频的科学解释: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 高效复习的脑科学 * 环境一致:复习时别听歌了! * 主动回忆:假装自己是老师出考题 * 手势学习:为什么手比脑子记得牢 * 双重编码:朗读比默读效果好3倍 * 记忆曲线:临时抱佛脚只能抱到脚 * 考场急救包 * 4-7-8呼吸法:3分钟降低焦虑水平 * 考前饮食:为什么吃糖能提分 * 身体准备:少喝水+考前轻度运动 * 心理调节术 * 把"我完蛋了"改成"我又能升级了" * 自我设限的真相:为什么有人故意不复习 * 成长型思维:努力真的能改变大脑结构 * 特别彩蛋 * 🎮 把考试当游戏通关的3个技巧 * 🧠 哈利波特中的学习心理学:赫敏笔记法的秘密 * 🍬 嚼口香糖提分的神经机制 你想当不努力的聪明人还是努力的笨蛋?都不要!努力是大脑成长的必经之路!
- EP15. 内耗心理学:请停止自我PUA!
为什么明明没做什么,却感觉累到虚脱?为什么大脑总在深夜开批斗大会?本期我们从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行为学角度,拆解「内耗」的真相: * 内耗的本质:不是懒惰,而是内心法庭上的无休止辩论——你既是被告,也是法官 * 认知心理:认知失调、动机冲突、DMN神经网络…你的大脑如何偷偷消耗你? * 人本主义:理想VS现实差距的黄金比例 * 行为陷阱:为什么“逃避可耻但有用”会变成“逃避可耻且更焦虑”? * 精神分析:本我/超我混战时,自我如何调停? * 玩家心态:把人生当开放世界游戏,从“我完蛋了”切换到“这关设计得有意思” * 反常识策略:"思维擂台赛"实操模板 * 实战工具:5分钟法则、Done List、感官锚定…如何从思维泥潭中“拔”出自己? 内耗不是你的故障,而是过于灵敏的生存预警系统。本期所有方法不是为了消灭它,而是学会把警报声调成背景音乐。
- EP14. 拖延心理学:为什么我们总爱「等等再做」?
拖延是懒还是心理陷阱?为什么越重要的事越拖?最后一刻的爆发力是天赋还是借口?本期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拆解拖延的真相: 03:34 开场小测试:你是高效冲刺的「主动拖延者」还是自我消耗的「被动拖延者」? ▸ 即使把任务推到最后一刻,你也对结果满意吗? ▸ 你是否在临近截止时反而更有动力? ▸ 即使压力山大,也能在最后集中注意力搞定任务? (测试结果解读:全"Yes"可能是"主动拖延者") 12:38 拖延≠懒!心理学定义的拖延是「自我设障」 14:16 完美主义者的悖论:越追求100分,越难开始 18:08 时间动机理论:为什么大脑总选择刷手机而不是学习?(公式:动力= (信心×价值)/(冲动×等待时间)) 20:05 长期目标拆解法:如何让大脑爱上「延迟满足」 25:22 环境的影响:任务设计差、领导沟通烂,谁都会想拖 39:44 睡前拖延的真相:熬夜是当代人的无声反抗? 51:12 实战技巧:从「先做个垃圾」到「321倒计时」 --- 💡 行动工具箱 🔧 「5分钟法则」:告诉自己「只做5分钟」,往往能骗过抗拒的大脑 🔧 「垃圾初稿策略」:允许自己先写出最烂的初稿,破除完美主义 🔧 「二选一法」:在两个待办任务中强制选一个,把拖延变成策略 🔧 「环境改造」:手机扔到另一个房间+任务拆解到「傻瓜都能做」的步骤 --- 🔗 延伸思考 - 拖延时,你真正抗拒的是什么?是任务本身,还是背后的评价体系? - 观察自己:哪些事你从不拖延?(比如吃蛋糕、打游戏…)为什么? --- 拖延是内在自我与外部要求的碰撞,不必苛责自己。下次想拖时,试试问:「我不想做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或许答案会让你更接近行动力。 📩 你有哪些对抗拖延的野路子?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 EP13. 魅力心理学:为什么有些人一开口就能征服世界?
为什么某些人的演讲能让你热血沸腾?从马丁·路德·金到特朗普,魅力型领袖如何用语言、情绪和群体心理操控大众?我们拆解“克里斯马”(Charisma)的起源、科学背后的说服力技巧,以及如何避免被“魅力”误导。 --- 1. 宗教起源与政治狂熱 - 马克思韦伯的“魅力型领袖”:先知、救世主与反叛者的共同特质 - 案例:甘地的非暴力运动 vs 希特勒的极端煽动 - 现代社会的“精神救赎需求”:为什么政策承诺不如“宏大愿景”吸引人? 2. 科学拆解“魅力公式” - 耶鲁教授Zoe Chance的“鳄鱼VS法官”理论:95%决策由情绪驱动 - 反直觉练习:为什么“24小时说不”能提升影响力? - 末日叙事的力量:特朗普vs希拉里的危机话术对比 3. 群体催眠术:领袖如何制造“大众错觉”? - 社群感构建:从希腊集市到Twitter热搜 - “仰巴脚效应”:为什么奥巴马自嘲比完美人设更吸粉? - 代词背后的权力密码:高频用“我”的人可能更焦虑? 4. 进化心理学:我们天生会选领袖吗? - 幼儿实验:小朋友凭脸猜领导者的准确率 - 战争vs和平时期:男性化面孔的优劣势 - “We>I”原则:马丁·路德·金的“我们”如何击败个人英雄主义 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更容易被“人设”还是“真实”吸引?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被克里斯马征服”的瞬间。
- EP12. 植物心理学:摸鱼不如摸叶子!
这期播客一起聊聊自然中的“软魔法”——为什么走进自然就让人身心舒畅?植物对我们心理健康真的有帮助吗?甚至,它们会“思考”吗? 这一期,不只有科学,还有点哲学。我们从梅兰竹菊讲到办公室绿植,从公园二十分钟聊到植物的“社交行为”,再从日本樱花说到投射机制——原来人类一直在用植物,表达自己。 在这个慢慢变暖的春日里,一起听听植物的声音,也听听你自己的心。 本期亮点 🌺 文化投射机制: 中国人爱梅兰竹菊,日本人念念不忘樱花——其实,我们一直在把价值观“投射”进自然万物中。 🌿自然疗愈的秘密: 为什么我们一走进森林、阳光、绿色,就自动放松?(答:这不是玄学,是进化选出来的安全感) 🪴 养植物 ≠ 摆设,是心理自救: 研究显示:办公室里的黄金葛、棕榈、垂叶榕,不仅好看,还真能让你更快乐、更专注! 🧠 植物竟然有“认知”? 豌豆能“学会”风扇=光;含羞草能“记住”哪些刺激是安全的——没有大脑的植物,竟然也有计划和偏好? 🌱 植物也有“社交意图”? 当两株豌豆共用一个支架,它们会“商量”谁先抓住支撑物,谁退后一步。这种协调性是不是也有点像我们人类?
- EP11. 极简心理学(下):大脑不清理,小心“长蛀牙”!
扔掉多余物品只是极简的起点,真正的自由,是让大脑从“噪音过载”中解脱。极简心理学第二期,我们聊点不一样的—— 为什么你总在焦虑中疲于奔命?为什么待办清单越长反而效率越低?为什么「关掉朋友圈」后,生活突然清爽了? 从行为科学到课题分离,从物理空间的行动线设计,到信息时代的注意力保卫战……用最直白的逻辑,拆解「精神极简」的实战法则。“精神极简不是躺平,而是精准扫射 — 把有限的意志力,留给真正值得开火的目标。” ✨ 本期亮点 • 为什么吸尘器放错位置会让你少打扫30%? • 《原子习惯》:用“降低反应成本”让行为自动化 • 用「关我屁事」解决90%人际关系焦虑 • 对抗FOMO(错失恐惧症):关闭朋友圈后,竟然什么也没错过 • 信息极简≠断网:给碎片知识装上「消化系统」 • 从拆快递到丢垃圾,如何让日常动线如流水般丝滑? • 书桌空白的秘密:意志力是消耗品,别让杂物吃掉专注力 • 当身体能预测你的行为:用生物钟打败拖延症 • CBT和ACT疗法:停止“因为焦虑而焦虑”的死循环 • 警惕「价值强迫症」:别让“做这件事有没有意义”困住手脚 • 终极极简公式:掌控=【能改变的】×【该放弃的】
- EP10. 极简心理学(上):心情不好?都是杂物惹的祸!
搬家累到崩溃?房间乱到影响心情?买买买之后反而更焦虑?这期播客,我们深入探讨「极简主义」背后的科学、心理和消费陷阱—— 🔹 为什么东西越少,大脑越轻松? 🔹 断舍离难的不是扔东西,而是面对自己的恐惧 🔹 小心!「极简主义」正在变成新的消费主义套路 🔹 懒人友好技巧:如何用最少精力维持清爽生活? 如果你也曾—— ✔ 对着满柜衣服却觉得「没衣服穿」 ✔ 深夜冲动购物,白天后悔到脚趾抠地 ✔ 想整理房间,却不知从哪开始 这期内容就是为你准备的!🎧 ✨ 本期亮点 - 搬家PTSD患者的觉醒:为什么搬一次家,就能让人瞬间想扔光所有东西? - 杂物越多,认知能力越差?(你的大脑像一台内存不足的手机) - 进化论视角:人类硬件根本不适合处理过量物品 - 极简 vs. 心理健康:囤积症如何悄悄影响情绪? - “少而精”的消费陷阱:「贵但耐用」的极简风单品 - 身份象征的幻觉:你买的到底是需求,还是“理想人设”? - 极简≠苦行:找到适合你的物品数量,拒绝跟风断舍离 - 为什么“扔东西”这么难?3种「无法断舍离」的人格类型(测测你是哪一种?) - 为什么我们总在深夜激情下单? - “1分钟法则”:能快速搞定的事,立刻做! - “进一出一”原则:想买新东西?先扔一件旧的! - 如果搬家/旅游不会带它,现在就可以扔 一起摆脱物质焦虑,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BGM: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by Elvis Presley
- EP9. 算命心理学:我命由我?还是由天?
想知道从古代神庙的神秘签语到现代AI的算命程序,我们的命运如何被编写和预测吗?本期播客将带你穿越时空,探索占卜的奥秘与科技的边界。从香港黄大仙庙的一个不凡经历,到你手机中的算命App,我们将一窥算命如何从古老仪式转变为现代科技奇迹。 本期亮点🔥 AI算命 vs. 传统占卜:谁更懂你的心? 算命套路大揭秘:为什么你总是“中招”? 算命如何“偷走”你的信任:从“你最近在纠结”到“你注定成功”,你的情绪早就在算命师的算计之中! 算命的双面性:是心理安慰还是人生陷阱? 算命的哲学启示:命运真的注定吗? 你的大脑天生就是“算命控”:为什么随机事件总让你觉得“冥冥中自有天意”? 封面作者:@野瓜茂丝MELONE2
- EP8. 电影心理学:听说导演都是玩弄人心的高手?
电影不仅仅是光影的艺术,它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实验”。每一帧画面、每一段配乐、每一个剪辑点,都在悄无声息地操控着你的大脑。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一部电影能让你笑中带泪,另一部却能让你紧张到屏住呼吸?为什么明明知道是套路,却还是忍不住为角色揪心? 本期博客,将带你走进电影与心理学的交汇点,探索导演如何用镜头、剧情和剪辑技巧“偷走”你的注意力,操控你的情绪。从悬疑片的紧张刺激到文艺片的细腻共鸣,从经典套路到情节反转,我们将揭开电影背后的“魔法公式”。 本期亮点🔥 1. 电影如何“偷走”你的注意力? * 眼球运动: 导演用画面引导你的视线,让你看哪你就看哪! * 脑电波同步: 好电影能让观众的脑电波高度同频,仿佛集体被“催眠”! * 情感操控: 从笑到哭,你的情绪早就在导演的算计之中! 2. 悬疑片 vs. 文艺片:谁更懂你的心? * 悬疑片: 希区柯克的“定时炸弹理论”让你心跳加速,大脑完全被控制! * 文艺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但你真的能逃过导演的心理暗示吗? 3. 电影套路大揭秘:为什么你总是“中招”? * 六大经典套路: 从“穷小子逆袭”到“悲剧”,这些套路为什么让你欲罢不能? * 情节反转: 导演用认知失调让你怀疑人生,结局让你目瞪口呆! 4. 镜头语言:导演的“心理操控工具” * 蒙太奇效应: 两个镜头拼在一起,就能让你脑补出一场大戏! * 长镜头: 你以为是在还原现实?其实是让你更代入角色,无法自拔! 5. 为什么看电影比现实更“爽”? * 精准信息投喂: 电影剪掉多余信息,只给你“刚刚好”的刺激! * 代入感爆棚: 你和角色换位思考,仿佛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 6. 你的大脑天生就是“电影控”! * 梦境式剪辑: 电影的跳跃剪辑和你的梦境一模一样,难怪你觉得熟悉! * 预测模型: 你的大脑一直在猜剧情,但导演总能让你猜错!
- EP7. 女性心理学:当我们在偏见中两败俱伤|妇女节特辑
为什么偏见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为什么女性愤怒=“疯了”,男性流泪=“不够man”?从进化心理学到社会文化,这期播客带你揭开性别偏见的“遮羞布”,看看所有人都受伤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 本期亮点 → 偏见从哪儿来?:人类为啥爱贴标签?因为懒啊!脑科学告诉你,偏见是大脑的“快捷键”,但用多了会死机! → 婴儿也逃不过的偏见:粉色=可爱,蓝色=男子汉?成年人连婴儿都不放过,从小就开始“编程”性别刻板印象! → 语言的“魔法”:为什么说“女生数学不好”反而让偏见更深?因为语言是偏见的“肥料”,越说越长! → 心理健康的双标现场:女性=抑郁症,男性=“没事,坚强点”?医生,你是不是拿错剧本了? → Sexy But Psycho:女性愤怒=精神病?从中世纪“女巫”到现代“疯女人”,社会如何用“疯”字让女性闭嘴? → 法庭上的“偏见大战”:为什么女性的心理健康记录成了施暴者的“武器”?法庭,你是不是站错队了? → “上桌”的重要性:女性不在场=偏见狂欢?只有“上桌”才能让偏见无处藏身! → Heidi/Howard实验:同样的能力,为啥Howard是“聪明领导”,Heidi是“咄咄逼人”?性别偏见,你是不是太双标了? → 成功与讨喜的困境:女性成功=不讨喜,男性成功=魅力加倍?职场,你是不是该换个剧本了? → 圈内人偏爱:为啥男性高层更爱提拔男性?因为“自己人”最香?职场天花板,你是不是该塌了? → 如何打破偏见:从“上桌”到“正面刚”,我们如何让偏见无处遁形? → 书籍推荐:《Sexy But Psycho》 by Jessica Taylor(女性愤怒被病理化的真相)
- EP6. 消费心理学:你,为什么越来越穷了?
你,为什么越来越穷了?为什么衣柜越来越满,还是没衣服穿?究竟是我们在购物,还是物在‘购’我们? 操控你钱包的人真的是你自己吗?是谁偷走了你的钱包? 从脑科学到消费陷阱,我们这期播客扒光了商家的套路,解锁“越穷越买”的真相—— 毕竟,清醒地花钱,才是成年人最叛逆的抵抗。 🔥 本期亮点 →广告的“催眠术”:你的选择真是自由的吗? → 神经营销学:用fMRI扫描大脑,发现你“自己都不知道的欲望”! → 标价888元的葡萄酒,真的比88元好喝? → 游戏、奶茶、短视频……商家如何让你上瘾? → 身份焦虑陷阱:不买=不配当“都市丽人”?鲍德里亚说:“你买的不是商品,是人设!” →自我实现需求,竟是消费主义编的新故事? →心理账户:年终奖挥霍VS工资精打细算?你的大脑早被商家算透了! →商场曲径通幽的设计,堪比赌场心理战 →衣服洗三次就烂?消失的耳机孔?全是生意! → 环保人设大骗局:回收♻️=眼不见为净?塑料正在你血液里漂流…… 本期提及纪录片:《现在就买,消费的阴谋》
- EP5. 运动心理学: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错!
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影响且不可分割的。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当我们通过阅读写作训练心灵时,也需要通过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如果只训练二者之一,那缺乏训练的另一方绝对会为另一方拖后腿。在运动中,往往也能意外收获对生活的感悟。在现代忙碌社会中,运动是难得可以只和自我连接,感受自我与真实的瞬间。祝大家在运动中收获平静与力量! 🎧 本期亮点: 01:18 步行会议?锻炼身体的同时促进同事关系 09:56 村上春树爱跑步,让我们和他对齐颗粒度 12:14 大脑的忙碌超出你想象:无时无刻不在多线程工作 14:29 左右互搏?对自己严厉的爱让我们迎难而上 18:21 千万别在复习前运动!但可以在考试前运动 21:07 傻傻分不清:健身后的肌肉酸痛还是真的生病了? 25:10 元认知!对内感受的意识与对内感受的准确度 27:04 生活中的小确幸:及时反馈抵抗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35:01 道理我都懂啊!问题是怎么坚持? 39:59 急!打卡断了怎么办:let it go 偶尔也可以调休一下 43:08 运动总和负面体验挂钩?试试自己骗自己! 48:19 也别太努力,过犹不及 📄 相关文献: Blomstrand, P., Tesan, D., Nylander, E.M. et al. Mind body exercise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 more than aerobic- and resistance exercise in healthy adults aged 55 years and older – an umbrella review. Eur Rev Aging Phys Act 20, 15 (2023). doi.org Kovacsik, R., Griffiths, M.D., Pontes, H.M. et al. The Role of Passion in Exercise Addiction, Exercise Volume, and Exercise Intensity in Long-term Exercisers. Int J Ment Health Addiction 17, 1389–1400 (2019). doi-org.libproxy.ucl.ac.uk Palmer, M.A., Stefanidis, K., Turner, A. et al. Acute Physical Exercise Can Influence the Accuracy of Metacognitive Judgments. Sci Rep 9, 12412 (2019). doi.org
- EP4. 爱情心理学:学心理学能避免吵架吗?
爱情是什么?是出圈的“自由意识的沉沦”,还是大脑化学物质的产物?情不知所起从何而起,一往情深又将去向哪里?今天这期节目和大家在情人节一起用科学拆解“上头”的真相。 爱情不是神话,而是具体的人、具体的神经元、具体的化学反应——但这个情人节,我们依然选择相信,它是宇宙赠予人类最浪漫的bug。 🎧 本期亮点: 01:08 一见钟情其实是基因在帮你做选择? 25:18 接吻文化竟与纬度有关?北极圈的爱侣为何更爱亲亲? 26:00 加压素受体一罢工,海王竟在我身边? 32:19 承诺和爱,谁是因谁是果,真假有几分? 35:39 “恋爱脑”不是贬义词!自我概念扩张,才是亲密关系的终极浪漫。 43:32 长期伴侣的默契,竟是大脑在偷偷作弊? 46:45 斯滕伯格三角理论:完美爱情=亲密+激情+承诺,但三者如何「动态博弈」? 50:40 如何避免「罗曼蒂克消亡」?终生浪漫永不终止! 54:05 恨比爱更理智?爱情是混沌,恨意是清醒。 1:00:03 单身VS恋爱:没有正确答案,只有「更适合此刻的你」。 1:05:58 学心理学能避免吵架吗?主播血泪回答:“该发的火,一句不少!” 1:12:25 情人节夜快速脱单玄学(附科学验证版)! 🎵 本期音乐:Aimer, 美丽的神话 📄 相关文献: Jankowiak, W. R., Volsche, S. L., & Garcia, J. R. (2015). Is the romantic–sexual kiss a near human universal?.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17(3), 535-539. Sternberg, R. J., & Sternberg, K. (Eds.). (2018). The New Psychology of Love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